史官

  • 论魏晋南北朝史官任用的文学因素及其意义
    7)魏晋南北朝是史官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关当时史官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关注史书的文学性,而忽略了史官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所谓史官,即由帝王任命的记言记事的官员,在魏晋南北朝时主要包括著作官、撰史学士、兼职史臣和监修国史及起居注者。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和才能是这一时期史官任用的重要条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官被选任的要求中看出,正如刘知几所说:“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在他官,或兼领著作。”[1](P287)根据正史人物传记、《先秦汉魏晋南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21

  • 历史杂感
    也。此字本义,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 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 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 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 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 孔子在竹简上刻下 《春秋》,在举世不知忠义、礼乐崩坏的大周王朝,他要以这一部史书,这一部

    杂文选刊 2023年3期2023-03-16

  • 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发展,主要体现在史官制度上,较多的政权设立了史官。包括少数名的政权也设定了史官。尤其是著作官,这个官位是中书监、秘书监推荐并且是皇上直接任命、史官制度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由中国古代的修史传统。随着史官制度的发展,较多传统史学有了较高的成就,并且史书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的增多。史官形成的时代出现在北朝,并且杂传比较兴旺,普牒之学也随着兴起,这就证明在当时史学是比较兴盛的。史学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史学家数量不断增多,史书的数量也较多,出现的形式也较多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4期2022-04-07

  • 史官文化与书体结合研究的新突破 ——《史官主书与秦书八体》述评
    国松徐学标所著《史官主书与秦书八体》一书由序、绪论、两编、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等七部分组成,共22万余字。全书主体部分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交代了研究思路、方法,概述了选题的意义,回顾与评述了先行研究的情况。第二,上编《史官主书研究》部分是关于“史官基本职能”的深入且系统的个案研究,主要从史官所指及其内涵、史官“主书”与“主文”、从“张家山汉简”《史律》谈史官的基本职能等方面研究,论证得出了“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这一结论。第三,下编《秦书八体研究》部

    中华书画家 2021年11期2021-11-23

  • 《书》与国史《春秋》的生成
    定。记言、记事由史官分任,撰述与记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工作,《书》与国史《春秋》皆是撰述之作,既继承了史官实时记录的特征,又有其独创性。周代史官至少创造了两种记事文体,即策书体与简书体。《鲁春秋》继承了史官记事之体,孕育了经传二体。《书》体源自史官记言之体,保留了其实时记录的特征。周代统治者的执政传统是《书》与国史《春秋》从众多类型的文献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尚书》与《春秋》分别脱胎于《书》与《鲁春秋》,其文体既继承了旧史之体又超越了旧史之体,兼具实时记录

    文史哲 2021年5期2021-10-27

  • 由武及文:北朝及隋代厍狄士文的酷吏形象
    比各方文献并结合史官笔法,厍狄士文言语行为虽与“循吏”相去甚远,但不至于为“酷吏”。【关键词】 北朝;隋代;厍狄士文;酷吏;史官【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61-04一、厍狄士文家族考索厍狄士文先祖越豆眷在北魏道武帝时有功而受封,“率部北迁,因家朔方”,祖父厍狄干为代北善无人。①《后汉书》载西汉时善无“故属雁门”,②东汉为定襄郡治,至北魏“善无郡天平二年置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2021-09-10

  • 宋太祖 “怕”史官
    下,但是,自然有史官会如实地记录这件事情。”宋太祖一听,心想:这件事不能被史官知道,如果被史官记录下来,后人将认为我是个昏庸的皇帝。宋太祖开始害怕史官知道这件事情。于是他调节了下心理,然后安慰被打的大臣说:“爱卿,是朕冲动了,朕知道你们的苦心,都是为了朕的江山能长久稳固。从今以后朕将认真处理国事,不再游乐了。”一时,宋太祖眼前跪倒许多大臣,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太祖作为皇帝,害怕史官,说明他心中還是有所敬畏,虽然有时会犯错,却能及时纠正错误。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1年1期2021-04-16

  • 贵人语迟
    制。有一天,他问史官:“自三皇五帝以来,谁的功勋最高,业绩最大?”史官答道:“三皇五帝的是非功过,都被记载在《春秋》一书中了。”秦始皇听后笑着说:“朕是千古一帝,首称始皇,国号为秦,那是天意注定,取的就是《春秋》各一半之意。”说完,他就欣然命笔写了一个“秦”字。史官一看,不假思索地就说:“陛下取春字,无日,即春无日天昏地暗,又取秋字无火,秋无火,则大地消沉,昏暗消沉乃不祥之兆!请陛下三思。”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命人将史官拖出斩首。这位史官之死,就吃亏在他

    领导文萃 2021年2期2021-03-15

  • 李世民:“权力”改变的历史
    的羽毛,总想知道史官如何记录自己杀兄弟、逼老爹的行为,于是隔三岔五就去打听。第一个被问到的人是褚遂良,他因书法绝佳而被李世民爱重,官至谏议大夫兼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的言行。李世民问:“你记录的这些东西,朕可以看吗?”褚遂良被问愣了,只好硬着头皮答道:“臣的职责就是记录陛下的言行,无论好坏都不能遗漏,这样才能供后世的君王借鉴。自古以来,从没君王能看当代史书。”李世民不甘心地追问:“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会记录下来吗?”褚遂良一本正经地说:“臣的为官

    杂文选刊 2021年3期2021-03-12

  • 史官的诠释“溢余”:以《左传》鉏麑之死为例
    出来的。诠释以“史官”的面目出现,是《左传》叙事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与此关联的,是《左传》对《春秋》原始载录中那些不需要诠释的地方提供了诠释,它对传统文本权威同时存在破与立的建构,以此形成不通过神权而直接诉诸于人心的新权威。后人在翻阅这些“话语形构”时,更有价值的省思或许是透过这些语言文字等文化载体,去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认知体系或话语权力的旨意。二、《左传》中诠释的现象:以鉏麑之死为例被史官诠释的历史,它属于「话语形构」的载录,而载录的形式取决于史官主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2021-01-10

  • “不观”到“进御”:“天子不观起居注”嬗变探赜
    文宗欲观起居注,史官郑朗进呈御览,史官魏謩却严正拒绝,“论者咎(郑)朗而是(魏)謩”。两人都注意到“天子不观起居注”这一史实。对此,学界也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对唐宋之际起居注从“天子不观”到“进呈御览”的嬗变,还缺乏系统考察。本文聚焦于此,通过爬梳史料,从内在理路出发加以探究,以深化对中国古代史学的认识。一、唐太宗的历史焦虑:数次索观起居注的君臣博弈“记注之职其来尚矣。唐太宗通晓古典,尤重其事。”[3]而唐太宗“尤重其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起居注发展至唐初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19

  • 孔子修《春秋》之“笔法”变革考论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皆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记录历史事件,号称“百国春秋”。而孔子修订《春秋》的笔法也应当与春秋早期史官们的笔法不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史官的书史笔法面临挑战和种种问题。史官只书制度,不见人文的书史笔法存在着“文”过之弊,面临着“礼”与“理”的矛盾,而王官失守,史官流散再加上社会变乱,难免出现记录失宜的情形。孔子修《春秋》对春秋史官笔法进行了改革,救“文”之弊,运用微言大义,将“义法”与“情理”结合,变“外文”为“内文”,因而更具威慑力。关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6期2020-12-08

  • 周代策名与史官书法
    进程,而策名又与史官书法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周代称名、策名及其与史官书法的关系进行讨论。一、早期用名语境及其内涵在先秦,名的使用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在言语交际和简策书写中,称名与不称名、策名与不策名,都代表着不同的内涵。从形式上看,称名注重仪式性,策名则以简策为载体。在一些场合,策名是对称名的依附和延伸。在另一些场合,策名又有独立的书法意义。关于人名的使用,《仪礼》和《礼记》等文献有比较详细的规定,虽然文献成书较晚,但经过考证,诸多原则在西周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0-30

  • 一位百年前“史官”的居京日常
    官职,而说他是“史官”,是因为他曾担任以下三个职位:政事堂(国务院)印铸局局长,国史编纂处处长,河北省通志馆馆长。参照各处的官制简章,现将职责简述如下:国务院印铸局:“专职承造官用文书、票券、勋章、徽章、印信、关防、图记,及刊刻政府公报、法令全书、官版书籍。”国务院国史编纂处:“纂辑民国史和历代通史,并储藏关于历史的一切材料。”河北省通志馆:“向各地征集志料,编纂《河北省通志稿》,并要求各地编纂志书。”担任过这三处的长官,能堪比古代的史官了。具体而言,瞿宣

    北京纪事 2020年9期2020-09-23

  • 史、史官与中国早期儒学元典的书写
    键词]文字 史 史官 《尚书》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各国各民族最初都没有以文字为工具的传播形式,那时都要经历一个“传说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件,只能靠口头传述来互通信息,包括“极简单的诗歌”和“神话、传奇和传说”,如果害怕遗忘重要事件,最多以结绳、刻木做标记,日后借此激起对往事的回忆。传说时代后期以一些形象性的刻画代替结绳、刻木,它比结绳、刻木的形式有了质的进步,这些刻画得到公认与公用,便成为最初的文字。文字初期产生时,既少又不规范,

    北方论丛 2020年3期2020-08-23

  • 辽朝史官耶律良考略
    】 文章考证辽朝史官耶律良。从耶律良、耶律白曾经担任的官职、去世后的封号、编制《清宁集》、“习撚”含义、卒年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耶律良、耶律白实为一人。【关键词】 《辽史》;耶律良;耶律白;史官;考证元朝脱脱编修《辽史》时大部分史料都已散佚且成书仓促,难免有错讹和疏漏之处,譬如同一人在书中出现多个名字,给辽史研究带来困难。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陈述《全辽文》和朱子方《辽朝史官考》均认为耶律良即耶律白,但并未进行相关考释。耶律良在辽朝道宗时期任记注官、监修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5-28

  • 有其实而无其名:蜀汉史官兼职设置*
    009)三国时期史官制度争议最多的当属蜀汉政权。夏仁波《蜀“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质疑》[1]86-87对蜀汉史官制度提出疑问。胡晓明、张世宏《“蜀无史官”之议述评》[2]114-117对“蜀汉史官制度”作了简单的梳理,提出判断“蜀汉置史官与否”应注意的地方。杜鑫《三国史官制度》[3]24-27、苑全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4]4-5对三国史官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涉及“蜀汉史官制度”。前人著作中亦有提及,《初学记》言:“后三国分方,魏吴各有史官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02-10

  • 南宋史官制度分析
    史机构修史机构在史官制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但是一直等到唐代开始建立史官,才正式设立了相关的修史机构,修史官这一职位也渐渐发展成熟,有直史馆、史官编修以及监修国史等职位。史料的分类大致有两类:撰述史料、记注史料。记注史料是指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客观的记录,不可以掺入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撰述史料指能够在经过人工加工之后能够表现出人类意识的相关阐述。能够体现撰述性特点的史料不名一格,在体系方面没有特殊的规定,着重于对相关撰述者思想上的传播,然而与记注性的相关

    长江丛刊 2019年5期2019-11-15

  • 刍议中国史官制度对日韩史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官制度的完善与沿革。受儒家文化圈的影响,盛唐时期日、韩都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学习典章制度。本文阐释了中国史官制度、历史编纂经验对日韩史官制度、历史典籍的影响。【关键词】 史官;史官制度;影响中国和朝鲜、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有着唇齿相依的血肉联系,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史官制度文化也是辉煌灿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史官文化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自不言待。一、中国史学发展中国有历史考据尤来已久,“盖史之建官,其来尚久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2期2019-01-14

  • 贵人语迟
    制。有一天,他問史官:“自三皇五帝以来,谁的功勋最高,业绩最大?” 史官答道:“三皇五帝的是非功过,都被记载在《春秋》一书中了。” 秦始皇听后笑着说:“朕是千古一帝,首称始皇,国号为秦,那是天意注定,取的就是《春秋》各一半之意。” 说完,他就欣然命笔写了一个“秦”字。史官一看,不假思索地就说:“陛下取春字,无日,即春无日天昏地暗,又取秋字无火,秋无火,则大地消沉,昏暗消沉乃不祥之兆!请陛下三思。” 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命人将史官拖出斩首。这位秦史官之死,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8年10期2018-11-30

  • 古代史官有故事
    历史的官员被称为史官,后来逐渐被分成负责记录皇帝起居注的史官和编纂前代王朝历史的史官两类。在没有新闻媒体的古代,史官也类似于今天的记者了。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史官演绎出了不少故事。齐太史秉笔而书不畏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正气歌》里,曾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此来褒扬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这里的太史简和董狐笔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的典故。据《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庄公姜光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11期2018-11-19

  • 先秦时期“画史”考
    文明之初,图画为史官所创,并由史官负责保存。其后史官分工逐渐细化,出现了专门的画史一职。图画是先秦史官记录历史,并对国君进行劝诫进而影响政治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先秦;画史;史官中国古代有将画家称为“史”的情况,最有名的要数《庄子》中的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1]《庄子》记载春秋时期画家称“史”,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通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4期2018-06-21

  • 职位、文书与国家
    要:在古代中国,史官是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含义绝不仅限于史书的撰写者,这在秦时颇为明显。秦史官人数众多、官称繁杂,可谓一种职位系统,且因对官文书和行政文字的熟稔而广泛介入实际政务,并进而成为秦官僚体制的基础。然而,这种史官形象并不是久已有之,而是与上古时代的史官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的逐渐形成则与先秦时代的国家形态及与之相伴随的各种文化要素的变迁密切相关。因此,对秦史官的基本状况及其历史来源的追溯可谓观察中国古代历史风貌的一个良好视角。关键词:职位;

    现代法学 2018年2期2018-04-19

  • 试论传统社会“史”的宗教性功能
    究天人之际”是“史官”的主要职能之一,其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经过春秋战国的文化转型,鬼神术数之学逐渐被边缘化,“通古今之变”成为传统史家探究“天道”的主要途径,“天道”由此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相应的,追求“不朽”于“历史”之中,也成为国人寻求超越、追求永恒的主要途径。同时,“史学”还日渐成为国人追求正义、拨乱反正的主要手段,这些都构成了“史”在传统社会中的宗教性存在。传统社会末期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说,目的就是重张“史以明道”的早期史学精神。今天需要

    人文杂志 2017年7期2018-03-09

  • 试论骨臼刻辞的顺序*
    支某示几屯”,“史官名”,有的还有“自某乞”或者“乞自某”。骨臼刻辞的内容虽然较简单,但细审骨臼,可以发现,骨臼刻辞也有先后顺序,许多骨臼的史官名与其他内容的刻写布局不同,似乎不是一次性刻写的。如《合集》[8]2225臼(图一),笔者用黑线将“丙寅邑示七屯”与史官名“”分开,可明显看出“丙寅邑示七屯”一气呵成,而“”偏离前面的刻写轨迹,与其他内容的刻写角度不同。两者布局不同,盖因并非一次性刻写,而是两次刻写而成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合集》7322臼、《合集》

    考古与文物 2018年6期2018-03-04

  •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上承先秦、下启隋唐,在这一时期,史官制度得到了基本确立,同时史官文化也已经形成并且逐步深化,“秉笔直书”与“警示监督”的精神已深入史官的“骨血”,为史官所秉持。本文将从秦汉时期的史官制度和文化分析入手,来一探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与文化的概貌。中国的史官制度和文化源远流长,上古时期,仓颉在创造了汉字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史官,所以,也可以说中国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史官。中国最开始的史官是“巫史不分

    知识文库 2017年3期2017-10-20

  • 如果历史学家集体闭嘴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是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句诗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杼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斩。最小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杼弑其君”的史简来到齐国。(“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前往。”)崔杼害怕了,不得已接受了这样的记录。

    领导文萃 2017年18期2017-09-26

  • 古人也任性
    整个民族的悲哀。史官任性也疯狂。《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大夫崔杼弑君,大史官写下“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将其杀了,史官的两个弟弟也是史官,秉笔直书,接连被杀。最小的弟弟站出来,继续书写。崔杼无奈,放了他。一个南方的史官,听说齐国史官接连被杀,担心历史被篡改,拿着笔墨竹简,星夜兼程赶往齐国,后听说历史被如实记录才返回。史官们的前仆后继,让人动容。尤其是最后那个南方的史官,本来与己无关,却偏要迎上前去直面生死,只為了还历史以尊严。这样的任性,让人

    醒狮国学 2017年9期2017-09-25

  • 如果历史学家集体闭嘴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是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句诗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杼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斩。最小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杼弑其君”的史简来到齐国。(“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前往。”)崔杼害怕了,不得已接受了这样的记录。

    视野 2017年13期2017-07-17

  • 古人也任性
    琢磨人心的重要!史官任性也疯狂。《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大夫崔杼弑君,大史官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将其杀了,史官的两个弟弟也是史官,秉笔直书,也接连被杀。最小的弟弟站出来,继续书写。崔杼无奈,放了他。一个南方的史官,听说齐国史官接连被杀,他担心历史被篡改,于是拿着笔墨竹简日夜兼程赶往齐国后听说历史被如实记录才返回。本来与己无关,却偏要迎上前去直面生死,这样的任性多有血性!清末维新人士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本来可以逃掉的,却任性地留了下来,喋血

    求学·素材版 2017年4期2017-04-25

  •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370)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王山青(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2370)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发达的历史意识,十分重视历史的记载与传承,而通过国家建立行政色彩浓厚的史官制度功不可没。文章首先对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诠释,着重分析了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考论得失,惩恶劝善”的史官精神。史官史官制度;史官精神史官,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如实记录历史,诠释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还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使历史记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2017-04-14

  • 如果历史学家集体闭嘴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是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句诗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杼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斩。最小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杼弑其君”的史简来到齐国,“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前往”。崔杼害怕了,不得已接受了这样的记录。中国

    读者 2017年6期2017-03-01

  • 历史杂感
    也。此字本意,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孔子在竹简上刻下《春秋》,在举世不知忠义、礼乐崩坏的大周王朝,他以这一部史书,将丑恶展示给世人,把“仁、孝、忠、义”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7期2016-12-29

  • 史官与书的距离
    ·陈梅/文史官与书的距离·陈梅/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大夫崔抒弑其君。这在奴隶制社会里是被看作“以下犯上”的作乱行为的。齐国太史在记史的简策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 “崔抒弑其君”的话。崔抒看了大怒,当场就把太史杀掉。太史的兄弟继续这样写,崔抒又杀。最后一个兄弟还是这样写,崔抒不敢杀了。有一南史氏听说了这件事,也拿着写有“崔抒弑其君”字样的竹简,准备舍身去继续前几任史官的义举,半路上有人告诉他已经写成,他才放心地转回家去。这里说的“太史”,是周代史官(或称

    志苑 2016年4期2016-09-24

  • 刘师培文学起源观考论
    师培以“古学出于史官”为核心,系统地构建了他所认为的学术是出于官守的理论主张,对其文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上学术发展的趋势,刘师培以西方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上古社会的实际,认为后世学术出于史官,从而系统解决了孔子与中国学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刘师培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学起源的问题,认为文学出于巫祝之官,文学与六艺、诸子乃是同源而异派,他的这一看法对于提高文学的地位以及认识文学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刘师培;古学;史官;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5-05

  • 历史
    天行健唐太宗问史官褚遂良:“你对我言行的记录,能给我看看吗?”褚遂良答:“史官记载人君言行,善恶皆录,没听说人君可以自取观看的。”太宗又问:“朕若做了错事,你也记吗?”褚遂良答:“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有个名叫刘洎的官员在旁说:“即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的!”刘洎此言极是,帝王可借权势改几本史书,却改变不了天下人的评价。(若 子摘自《今晚报》2016年2月3日)

    读者 2016年8期2016-03-23

  • 刘师培文学起源观考论
    师培以“古学出于史官”为核心,系统地构建了他所认为的学术是出于官守的理论主张,对其文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上学术发展的趋势,刘师培以西方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上古社会的实际,认为后世学术出于史官,从而系统解决了孔子与中国学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刘师培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学起源的问题,认为文学出于巫祝之官,文学与六艺、诸子乃是同源而异派,他的这一看法对于提高文学的地位以及认识文学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刘师培;古学;史官;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3

  • 唐代史官地方流动及其文学影响
    吴夏平唐代史官地方流动及其文学影响吴夏平唐代史馆史官本任职于京城长安,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职务迁转、贬谪、出使、入幕等,使得他们在京城与地方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在史学人才培养、推进区域文学发展、改变诗歌创作风格等方面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研究史官地方流动,改换以往静态视角,对检视史官与政治、史学与文学的互动关联,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唐代史官 地方流动 史官与政治 史学与文学唐代史馆史官以他官兼任,主要馆职有监修国史、兼修国史、史官修撰和直史馆等。这些史职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4期2016-02-21

  • 论明代的史馆与史官
    姗论明代的史馆与史官文/曹姗姗明代的史馆和史官隶属于翰林院,史官可以通过修史入内阁。与翰林院、内阁复杂的关系,使史馆、史官的职能模糊。专职史官有修撰、编修和检讨,有修史、记注起居、充考试官、充使臣等职能。史馆修史讲究程序,总裁在修史活动中的作用大于以往的宰相监修。史馆修史能保证史书的真实、全面;促进私人修史;削弱官方禁私史的力度等,对清修《明史》有积极借鉴作用。关键词:明代;史馆;史官;修史制度中国古代的修史活动在唐代以后主要在史馆内进行,由史官执笔,按照

    山西档案 2016年1期2016-02-03

  • 尊严
    。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并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很生气,拔剑杀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直视着他,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

    人生十六七 2015年21期2015-11-16

  • 近三十年《国语》与史官文化研究综述
    三十年《国语》与史官文化研究综述卓敏敏《国语》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实际是史书与史官文化关系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史书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又是史官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如果要探究前两个问题,必须先从史官文化的研究现状谈起。笔者所指近三十年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行文中也对古人和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概述。一、关于史官文化方面的研究关于古代史官文化,前人做过许多研究。据笔者所知,唐代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历代

    文艺评论 2015年4期2015-09-29

  • 古今“史”字有不同
    的“史”,都是指史官。我们再看看甲骨文的“史”字,上面是一支“笔”,下面是一只“手(又)”,就是一个人拿着笔在记事。金文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沿袭了甲骨文、小篆的字形,只是到了楷书时,为了书写的方便,“史”的结构发生了讹变,已经看不出原来的“会意”之意,成了如今的“史”字。古代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自己身边记事的史官真实地记录下来,称为“实录”。《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个左右史就是负责实录的人。实录原则上要求必须真实,也就是《汉书

    杂文月刊 2015年8期2015-07-05

  • 有志有节有信念就是任性!
    整个民族的悲哀。史官任性也疯狂。《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大夫崔杼弑君,太史官写下“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将其杀了,史官的两个弟弟也是史官,秉笔直书,接连被杀。最小的弟弟站出来,继续书写。崔杼无奈,放了他。一个南方的史官,听说齐国史官接连被杀,担心历史被篡改,拿着笔墨竹简,星夜兼程赶往齐国,后听说历史被如实记录才返回。史官们的前仆后继,让人动容。尤其是最后那个南方的史官,本来与己无关,却偏要迎上前去直面生死,只为了还历史以尊严。这样的任性,让人

    国学 2015年6期2015-05-30

  • 不讲道理的左和右
    我们知道,古代的史官(就是专门写国家历史的官员,比如司马迁就是一个史官)有“左史”“右史”两种。古人对他们的功能做过一种很概括的解释,叫“左史记动,右史记言”,意思是说,左史官专门记录国家发生的大小事件,而右史官则是记录皇帝和官员们说过的话。后来人们也把这句话说成“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看来,古代朝廷的“秘书”分为左、右两组,左史主要记载事情的来龙去脉,右史的工作,则主要是起草文件什么的。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分工。你看,这跟“左”和“右”的意思不是刚好吻合嘛!

    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 2015年5期2015-05-28

  • 前仆后继
    ,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不听从他,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拔剑杀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

    爱你 2014年1期2014-11-14

  • “中道”观念与中国史学传统
    书是后起之义,由史官而引申成史官所写之史书”。12史书出自史官记事,蕴含了史官的治世理念或政治思想。不难理解,史官史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意识的高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理路有了很高水平的认知。正如柳诒徵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研究中国历史和史学之起源,有益于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富于政治性色彩的内在原因。我们观察史官制度与上古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甚为重要。1(一)史:以手持“中”中国汉字具有表义功能。“历史”的“史”,其文字构型本身十

    古代文明 2014年3期2014-08-07

  • 用生命去写历史
    ,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不听从他,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很生气,拔剑杀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

    意林·作文素材 2013年12期2013-05-14

  • 史官的风骨
    些从事历史记载的史官。《文心雕龙·史传》中就写道:“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手执狭长竹片制成的简册,认真记录史事,这样的史官当年居于何种社会地位?司马迁回答道:“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商周时代,观测天象、算卦之人不是坐在背街小巷摆摊的风水先生,而是非常位高权重的人士,有时甚至能决定国家命运,国家摊上大事,帝王都要问卜,以化解吉凶祸福。史官的地位同他们差不多。史官文字就是历史记载。“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史之为务

    前线 2013年7期2013-05-14

  • 由《左传》看春秋史官的职能
    于那些勤奋书写的史官们。在近代有关史官的学术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命题的,就属刘师培的“古学出于史官”。这个命题的学术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书·艺文志》、章学诚、龚自珍以及刘毓崧(刘师培的祖父),前人只是片面的或者是或多或少的提到这一命题。刘师培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这一命题。刘师培从先秦诸子学形成的学术文化传统入手,认为“古学”形成于一个以宗教、实验为背景、以“王官”为主体的礼制文化的传统,而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上古社会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他指出“古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2013-04-07

  • 论司马迁的文化使命与《史记》的着力点
    史记;文化使命;史官中图分类号:K2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1-0065-07收稿日期:2010—07—1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06JSBZW008)作者简介:张强,博士,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23300史官的文化使命是什么?搞清这一问题,对于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司马迁与史官文化的关系、《史记》的结构及谋篇布局、《史记》的着力点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前人对这一问题缺少足够的认识,本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3-15

  • 试谈先秦史官职掌为何既涉及宗教又涉及政治
    1)一、前人关于史官起源及职掌的研究先秦史官之职掌,《周礼》、《礼记》、《仪礼》等典籍中均有据可考,以《周礼·春官宗伯》所记关于大史的内容为例:“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①又:“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②可见周代史官之职掌实涉及宗教、政治两个方面。虽周以前并无特别的文献证明周前史官亦职掌于政治、宗教,但殷人素“信鬼”,重“巫卜”,其实也不难推及此制实是由来已久。首先,事关先秦史官之职掌,应当溯源而谈,从史官的产生及其

    文教资料 2010年10期2010-08-15

  • 从起居注看监督
    ”(古代由专门的史官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的史书)尤其如此。唐朝以前,起居注是不允许皇帝看的,多数皇帝都遵守着这个规矩,但也有例外。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录起居注。有一次,李世民想取过来看一看,褚遂良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拒绝了。李世民问他:“我干了坏事,你也一定要记下吗?”褚遂良说:“这是我的职责,当然要记。”褚遂良是好样的,拒绝了李世民的“非分要求”。然而,李世民想看起居注的念头并未就此打消。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找到监修国史的房玄龄,提出看国史的要求。

    百家讲坛 2009年17期2009-11-16

  • 中国古代史官的气节与厄难
    考的最早一起屠杀史官的事件,发生在齐庄公六年(前548年)。齐国重臣崔杼的老婆棠姜,容貌美丽,被国君庄公姜光看上,两人眉来眼去,勾搭成奸。姜光常常趁崔杼外出时跑到他家与棠姜私会,并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崔杼发现后,愤怒异常,遂设计杀死了姜光。姜光虽然因与大臣的老婆通奸而被杀,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于是齐国的太史对这一大案做了记录日:“崔抒弑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也杀了。太史的弟弟接着照写,崔杼照杀不误。结果太史的二弟仍然接着照写。远在外地的南史氏听说崔

    百家讲坛 2008年6期2008-04-21

  • 忠于职守秉笔直书
    、春秋以来就设有史官史官的名称叫太史。到了秦汉,史官改称为太史令。魏晋时代,设有专职史官编写历史,一般称为著作郎。隋代设有太史监,专门负责修史。到唐代,皇帝很重视修史工作,设有专门的史馆,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任史馆修撰,并由宰相监修国史。自唐以后,每个新建立的朝代,照例要为前朝修史,各个封建朝廷的“正史”,才得以连续不断,从而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宋代史馆改称为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清两代则把史官并入翰林院,故也称翰林为太史。我国古代的史官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