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

  • “砚韵拓影 ——历代古砚全形拓展”前 言
    造型语言丰富之高古砚。悉心搜求之际,往往栉风沐雨,不觉其苦,辗转千里,而不辞其劳。本展所集诸砚,纵贯汉唐明清,积数十载心血而成洋洋大观,其中辛苦不寻常。本展之砚全由先生哲嗣张鹏拓出。家风雅好代有传承,张鹏先生不独爱砚,亦擅长全形砚拓。自清代六舟首以全形法拓砖砚,其后全形砚拓闻名者,仅周希丁先生一人。砚因其造型复杂、纹饰多样,极难以全形拓出,故能长于此技者极少,张鹏先生师承传拓名家张洪雷先生又能自出新意,所拓之砚纤毫毕现,形神并兼。本展集张云川、张鹏父子两代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7期2023-08-31

  • 永嘉华严石古砚再露峥嵘
    若要研究万历永嘉古砚,和万历温州知府卫承芳一样,沈纫兰也是一道绕不开的古砚丰碑。沈纫兰约活动于明神宗万历(1573—1619)年间,字闲静,一说字闲靓,嘉兴(今属浙江省)人,秀水参政黄承昊之妻。幼攻书史,雅善临池,以孝闻名,著《效颦集》。黄承昊(1576—约1645),字履素,号闇斋,自号乐白道士,秀水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大理评事,历任吏科、户科、工科等给事中,累官至广东按察使。黄承昊在京为官后,留守在家的沈纫兰在诗中抒发着对夫君的思念之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1期2023-02-26

  • 寻一方消失百年的名砚
    终其一生爱好收藏古砚。据徐绪玲介绍,徐世章及家人生活十分简朴,但他购买古砚却不惜金钱。徐世章曾对徐绪玲说,如果将购买古砚的钱财购买钻石,可以买一箩筐。他喜爱古砚并进行深入研究,其藏砚历程也是百折干辛。在他捐赠的许多古砚砚盒中,藏有他亲笔题记的手书,记录了他研究与收藏的过程。明代顾从义摹刻的石鼓文砚在其中就颇具代表性。堂兄徐世襄曾因价格太高,劝徐世章放弃,怎奈徐世章爱砚极深,不惜花费金钱。经一年多的协商,李氏终于出让了该砚。明 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天津博物馆藏

    中国收藏 2021年1期2021-01-25

  • 古砚
    ,光阴就另起一行古砚上的那些斑驳,像一支笔对人间,颇有微词一笔经年,一字久远一滴墨,怀念春风等文章苏醒,待汉字辽阔那时,天空怀才不遇那时,大地满腹经纶一草一木,都是偏旁部首横撇竖捺,皆为五谷杂粮汉字也有206块骨头,每一块都连着百家姓一块姓赵、钱、孙、李一块姓周、武、郑、王……一笔一画,都不允许僭越人性一块砚,一口粮一滴墨,一粒种为尘世,养精。蓄锐为黎民,偷生。活命洗笔如磨镰,为人间删繁。就简在博物馆里,一方古砚就是一滴古墨的遺址,考古的人将一支笔匡正,扶

    牡丹 2020年13期2020-07-18

  • 宋砚造极
    列着的数百方宋时古砚,他们都是经过一人之手被请到这里的——晴雨楼藏砚馆馆长朱曙光。随着年岁渐长,朱曙光脸上柔和的线条渐渐隐去了当年从戎岁月塑就的英气,成为了江南古镇上一位普通的先生。闲居在古城一隅,和同样爱砚的妻子一起把藏砚、品砚、玩砚、展砚做成了日课。曾经的远行、波折、求索都已归于平静,慢慢成为回忆。而今回首,来时的路上只有那隐现的翠微,无风无雨亦无晴。近年,他们蜗居在盐官古城的晴雨楼里,很少出门,因为市场上已几乎见不到心仪的古砚了。如今收藏之风日盛,喜

    中华手工 2020年6期2020-04-27

  • 古 砚
    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这是姚斌送的。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批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

    百花园 2020年1期2020-04-07

  • 涛声依旧
    说三题《古玉》《古砚》《古盘》,属于那种一目了然的作品,也属于经得住细细咀嚼的作品。我们看出现在三部作品中的主要道具,古玉是真,古砚一真一假,而古盘是假。真假之辨,便是涛声先生这样的老作家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之一。换言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于文物收藏者来说,真假是可以而且必然用交易价值即金钱来衡量的,而对于作品主人公舒老来说,真假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而情感更容不得赝品的玷污。舒老才是真正经得住细细咀嚼的作品魂魄所在。舒老年逾七旬,功成名就,衣

    百花园 2020年1期2020-04-07

  • 砚田琴心 —— 林岗艺术的礼与道
    方磨出深坑的历代古砚与其创作的40余件琴瑟雕塑作品共置在现场,组成一组气势强大、场面震撼的砚田,以颇有新意的装置艺术形式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礼”与“道”的敬畏和反思,更是他对中华文明精神哲学和人文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表达。砚田与琴瑟并置,产生的碰撞意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心象融合在一起,诠释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蜿蜒路径和瑰丽底色。构成了一幅中国审美观念的嬗变历程与当下社会文明进程的波浪形轨迹。两者物象,对比凝望,时空穿越,对比成仗。因砚田生发情愫之气场回

    当代美术家 2019年5期2019-11-12

  • 降自丹霄 珍重圭璋
    论。从遗留下来的古砚看,汉砚已出现简单的记事铭,唐代已有一些充满文化品位的砚铭。宋代以降,尤其明清两代,砚铭创作空前盛行。明末清初,有一大批玩砚名士,指导并参与制砚、刻铭,使古砚从质到形,从实用到赏玩,步入更高境界。这些人如林佶、黄任、余甸、李根、林在峨等。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经济繁荣,文风鼎盛,制砚镌铭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雍正十一年(1733),林佶之子林在峨编撰《砚史十卷》,收录砚铭印文款识,分到作者名下。于乾隆朝刊行而留传下来,其书卷一、卷二、卷三

    东方收藏 2019年9期2019-10-28

  • 笑玩古砚悟人生
    藏砚,更喜欢研究古砚,尤其喜欢研究古砚的来龙去脉。“一方古砚,两位名臣”是他最爱说道的话题。他曾见藏友家藏有古砚数方,多为精品,其中有一方古砚记载了刘墉和纪晓岚两位名人的一段文人相交的友谊。这方砚为长方形淌水砚,砚长15厘米,宽10.5厘米,厚3厘米。砚石呈紫蓝色,砚池周身有翠绿晕眼数十枚,有的翠点周围还环以暗红环圈。砚池中尤有暗绿条纹如飘带似瀑水,真有变幻云霞之妙境。砚池周边浮雕古朴的卷云纹饰。砚背有刘墉书迹砚铭一则,其文曰:“砚附上,石旧而正润,作手极

    祝您健康 2019年9期2019-09-05

  • 元代大书法家钱良佑铭石暖砚
    疑。根据本人收藏古砚20多年的经验,宋元之前的古砚,不同历史时期材质、形制都有不同特点。一般刻款留铭很少见,即便有些形优质佳的古砚留有砚铭,但大多都是明清以后的文人雅士因好古之心盛浓、爱砚藏砚而后添的题跋。能收藏如此一方别具一格、极其罕见的元代大书法家钱良佑刻款留铭的石暖砚,真是有幸有缘。今天把它展现给诸位藏友,以睹其珍。收藏的乐趣,就在于对己之藏品有感有悟。此篇赏砚心得,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专家藏友赐教!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4期2019-07-31

  • 元代大书法家钱良佑铭石暖砚
    疑。根据本人收藏古砚20多年的经验,宋元之前的古砚,不同历史时期材质、形制都有不同特点。一般刻款留铭很少见,即便有些形优质佳的古砚留有砚铭,但大多都是明清以后的文人雅士因好古之心盛浓、爱砚藏砚而后添的题跋。能收藏如此一方别具一格、极其罕见的元代大书法家钱良佑刻款留铭的石暖砚,真是有幸有缘。今天把它展现给诸位藏友,以睹其珍。收藏的乐趣,就在于对己之藏品有感有悟。此篇赏砚心得,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专家藏友赐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4期2019-04-26

  • 古砚传奇
    收拾,便带着阳关古砚奔赴京城。真是越急越出事,柯竞杉一心想快点到京城,趁书写之际推出古砚。不想走到途中,他竟害起病来。这病一拖就是两个月,等到他病好了,已到深冬。虽是如此,柯竞杉仍没错过千家书会的举办期限。柯竞杉来到京都以后,直奔博古轩。此时,千家书会虽近尾声,但还是异常热闹。柯竞杉一进去,首先看到的是神宗皇帝手书的御笔“华野遗风”,接着便是四海名家龙飞凤舞的墨宝。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帮大臣为了凑热闹,不管会写还是不会写,都纷纷献艺。博古轩的大堂里作品云集

    西江月 2018年4期2018-04-10

  • 蔡金兴苏作砚雕艺术探析
    摹和学习分析苏作古砚,基本掌握砚台雕刻的线条语言。在砚台厂期间,刻砚前辈有曹桂福、高云男、李天禄等,蔡金兴在制作中学习,雕刻技术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当时砚台厂学习的主要是近代海派风格,以雕刻写生居多,而苏作砚雕余绪较少,已在漫漫历史间逐渐流失。七十年代末,蔡金兴制作的雕花砚台受到苏州文物商店青睐,商店遂请其修补、仿制古砚。在此过程中,蔡金兴得以广泛接触古砚尤其是苏作古砚标本,并得到当时商店老员工的指点,大幅提升了对砚台形制尤其是苏作砚台线条的认识。此时蔡金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3-25

  • 金石相扣 砚墨之美
    高手”。收藏现状古砚艺术品及古董收藏一向讲究圈子文化。进入一个风气浓厚、交流紧密的收藏圈,对某一门类的收藏兴趣很可能一触即发。对此,史杰民深有感触。“我自幼喜爱书画,对文房四宝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蕴生了。但真正大规模、成系统地收藏还是这10多年的事情,直接诱因就是结识了一帮工艺界、收藏界的朋友,收藏的基本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他们。”提起这段端砚收藏兴趣的萌发期,史杰民特别提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砚铭名家张得一等前辈的感染与指导。在史杰民看来,相比于字画等

    投资与合作 2017年8期2017-11-27

  • 砚台,收藏有讲究
    但由于明清两代的古砚价格不断攀升,收藏者可以关注一下宋代古砚。而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尽管其收藏价值很高,也很名贵,但是砚台石质比较粗糙,所以其市场价格并不高。除了年代,要评定一方砚台的收藏价值,还要关注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材质主要看是否是“四大名砚”。“四大名砚”指的是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河砚和山东的鲁柘澄泥砚,其中端砚最知名,古砚拍卖价较高的大多是由端砚创造的。实际上,砚台价位的高低还主要取决于厚度、大小以及形制,

    益寿宝典 2017年10期2017-09-15

  • 一方铭文古砚的考证兼论古砚的文化属性
    傅 山一方铭文古砚的考证兼论古砚的文化属性□ 傅 山一、古砚和砚铭的定义和内容小篆砚作研。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从这些记载可知,砚是一种研磨的工具。古砚是一种古器物。古器物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器物中,都是古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制作的。①古器物按功能划分有文具这一类别,古砚便是其中的一种。“砚贵有铭”,古砚铭文尤其珍贵。古砚砚铭是指刻在古砚上的文字及图案。文字

    收藏家 2017年6期2017-06-28

  • 孩儿面
    便是寻上门来归还古砚的青年的父亲。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那人果然外儒内勇,显示出了令人钦佩的品格……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像狗一样,将嘴巴压在两只前掌上打盹……所幸孩子一直熟睡着。但那熊,也仿佛要厮守着孩子,一直打盹到天明似的……几个小伙子,再也按捺不住性子,一人攥一把利斧,要闯入屋里……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拦住了。有人取来一杆猎枪,从窗口偷

    初中生 2017年23期2017-06-26

  • 一方名贵古砚两位文化名人
    左侧面,有隶书“古砚不容留宿墨”七个大字,后落行书“小松”二字款。两处铭文,均为“一眼”老刻,无疑。据铭文可知,三十二字行书铭文(七言诗), 是砚的主题铭文,为砚主人项子京题写。七字隶书铭文,应该是继项子京后另一位收藏者的题识。从七字隶书铭文看,其书法及刀法,苍劲古雅,功力老辣非凡,足见大家风采。明清时期,字号称“小松”又享有大名者,只有明代的朱缨和清代的黄易。朱缨(1520―1587)为明代著名竹刻家,黄易为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孰是孰非?经查核,“七字隶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1期2017-03-07

  • 一方名贵古砚 两位文化名人 ——浅读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诗文端砚
    (武汉)一方名贵古砚 两位文化名人 ——浅读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诗文端砚◆王鸿葆(武汉)一、来历我是湖北汉阳人,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明清时期出过不少进士、翰林、名师、官员,如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熊伯龙,清金石鉴藏家叶东卿,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等,都是从汉阳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读书人。因为我特别偏爱文人题刻铭文的砚品,所以总是梦想:能在故乡见到先贤们的文化遗物。2001年春天“福缘天降”,有幸认识了汉阳蔡甸(今武汉市蔡甸区)永安镇刘东成君,在他手中看到了这方“项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1期2017-02-15

  • 发财树怎么养长势旺
    要可于春季换盆。古砚最怕抹油不少藏家喜爱收藏古砚,但古砚的收藏却有很多门道。避光 砚若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易干裂。赏玩 佳砚赏玩,桌上宜铺毛毡,不可将砚直接接触金属及玻璃等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免损伤。涂蜡 涂蜡封石是可以的,但方法须得当。蜡可以涂于砚的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切忌将蜡涂于砚堂研墨的地方,因为如此处涂蜡,则水墨不融,亦不能发墨。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

    恋爱婚姻家庭 2016年27期2016-10-11

  • 古砚最怕抹油
    不少藏家喜爱收藏古砚,但古砚的收藏却有很多门道。避光 砚若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易干裂。赏玩 佳砚赏玩,桌上宜铺毛毡,不可将砚直接接触金属及玻璃等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免损伤。涂蜡 涂蜡封石是可以的,但方法须得当。蜡可以涂于砚的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切忌将蜡涂于砚堂研墨的地方,因为如此处涂蜡,则水墨不融,亦不能发墨。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天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6年9期2016-09-07

  • 古砚材质的主要种类及表现形式
    民族文化的变化,古砚不仅形制各式各样,缤纷多彩,而且材质也产生了不同变化。砚材质大致有石质、陶瓷质、泥质、瓦当质、砖质、金属砚、玉砚等种类。一、石质砚从古至今,石质砚是古砚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广泛实用的一种砚。最早的石质砚应是新石器时代至秦开始出现的石质研磨器具。早期研磨器具形制简朴、素雅,那时人类多用于研碾粮食或颜料。1972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中出土了研磨器具(长18厘米,宽16厘米),同时出土了还有石盖、黑颜料、陶质水杯,这其实是一套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4期2015-09-28

  • 文房清玩成收藏新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古砚在收藏领域也逐渐由“杂项”升位为专题收藏的主流。近年来,古砚的价格出现跳跃式的拉高,一些收藏者开始以投资性为主要目的,抄底尚未热捧的各类古砚古砚在拍卖市场上不断升温,开始进入了启动阶段。 据称,以砚台为专场的拍卖会逐年增多,许多专场都是百分之百的成交率;民间藏砚逐渐被吸引到拍卖会上交易,而且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流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中国古砚逐渐回流;一些收藏机构纷纷把目光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古砚。 随着砚台市场的日渐繁荣,砚文化也在兴

    华人时刊 2015年3期2015-07-13

  • “发墨焕彩中国古砚展”西安举办
    发墨焕彩——中国古砚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130余方中国历代古砚精品,展品数量多、质量精、时间跨度大,是近年来陕西地区首次集中、系统展示中国古砚发展史及古砚文化。展览亮点一:追根溯源砚台自原始社会的杵演变而来。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用石质的工具研磨颜料,用以染色、涂绘,这是中国砚台的远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砚台经历了从“天石”自然形态到精工细琢,从实用性到收藏玩赏的转变。作为中国古代书写的必要工具,砚台延存千年,最终衍生为“文

    收藏界 2015年2期2015-05-30

  • 宋·抄手端石砚
    璃光泽。玩赏这方古砚,在激赏其气度的恢宏、砚材的纯净、工艺的精致之余,也还有一些待解之惑。一是这方砚的眼应称为什么眼?我请教过众多砚友,大家也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米芾《砚史》中有“端州岩石”一节,为表述简洁,试将其中论“眼”部分概括一下:“下岩鸜鹆眼圆碧,晕多;上岩眼黄差,不圆而青,色淡;半边岩眼大如卵。有瞎眼者,中是白点;死眼者,黑点而晕细;翳眼者,或青或黑,横乱其眼,又多青不成眼,圆点横长青间道如松木纹。”按图索骥,此砚上的眼均对不上。由于古代没有照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9期2015-05-30

  • 中秋:李白之霜(外二章)
    ,在灾难中永恒。古砚与笔倾听风声雨声,总有一种刻骨的爱成为你的背景或底色,被我用一枝羊毫笔一再抒写的那只古砚,在经历那场生离死别的爱情之后,成为悲剧的主角。一只古砚,一缕熟悉的硝烟,置于我小小的茶几。在渐行渐远的历史背面,一枝羊毫笔饱含血液中永远的养伤,在案头上龙飞凤舞,远古的刀剑和英雄的故事交织着情的烈焰。一只古砚,一种饥饿的颜色,埋着雷电与愤怒,在一个又一个的日出日落中,生命的不倔,一再深入某个注解,那段痛不欲生的爱情出自一枝羊毫笔绝世的容颜。笔下阳光

    星星·散文诗 2015年5期2015-05-30

  • 北宋下崖黑端单履池抄手砚
    珍数黑端作为一名古砚收藏家,我认为最大的乐趣和追求就是“藏古砚珍品,解砚史谜团”。众所周知,在砚石学方面,围绕歙砚和端砚各有一个顶级的收藏难题,这就是:怎样认定歙砚的“庙前青”?端溪的“下岩黑端”究竟好在哪里?笔者收藏古砚十余年,春去秋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思索和搜寻的脚步。2009年初春,笔者在当地古玩早市地摊上,与眼前这方“北宋下岩黑端”不期而遇,本砚石色纯黑如漆,石质细腻如玉,通体无斑无筋,毫无石疵。虽历经千年地火侵蚀,今日握之稍久,便自然出水生泽。入水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7期2015-05-30

  • 元·龙尾石眉纹月精砚
    明显、形象生动。古砚收藏圈子的砚友们通常称此类形状的砚为“月精”砚,此名不见经传,历代砚谱上并没见到这个名称。但宋代砚谱上有过“蟾样”“蟾蜍样”等名目。其实,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月精一般多指蟾蜍。如《淮南子》记述嫦娥奔月的传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蟾蜍腹大多子,也是先民生殖崇拜的一种。在汉代的画像中已有“月精”形象,如南阳汉画石刻、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等。此砚由“砚藏网”版主王耀先生惠让。十多年前,“砚藏网”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6期2015-05-30

  • 造砚上,我很自私
    手临摹学习。在与古砚的交流中体会砚的精、气、神,从形式到语言的积累中追寻自己的气质所向。临摹只是起点,要能学而思,思而变,要得法复弃之,再得法外法。古人的创作思想亦源于此,在自然中体会每一件事物的微妙之处,自由地对接古今。收藏古砚,我注重古人制作上的精到,材质不佳等因素都可忽略不计。多年来,从把玩古砚到喜欢上一切具有艺术性的古物,从中学习,享受古物文化魅力的同时亦丰富了人生。如今我每天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何其幸甚。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恣意享受制砚的过

    中华手工 2015年4期2015-04-16

  • 唐宋古砚耀金陵
    位叫郭光德的中国古砚收藏大家,并说其人30多年来收藏古砚1000多方,其中极为珍贵的唐宋古砚就有500多方。这是真的吗?砚必宋唐,“尚水阁”主人人如其砚当郭光德先生将他所珍藏的唐宋古砚一件一件摆放在眼前时,记者十分吃惊。其中大唐贞观元年(即唐太宗当政的第一年)赵祖禹制作的箕形澄泥砚,颜色为一种十分名贵的鳝鱼黄,可谓国宝级的珍品。这方砚台摸上去就像小儿的皮肤。轻叩之下,竟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所谓“鳝鱼黄”,即象黄色鳝鱼的颜色,故名鳝鱼黄。这是一方所见中国最早

    华人时刊 2014年9期2014-11-18

  • 墨 舞(外一首)
    慢融化开来你倒入古砚里的水已不是水了砚会告诉你活字排版之前你已 黑字落在白纸上脚趾踏破鼓点丈量历史每一步都跳不出墨的韵味不信 你可闻闻商周的青铜兵佣的铁甲长城的每一块砖上下五千年弄墨者 都一一倒下唯有墨 以柔克刚楚楚动人望月之莲种一滴墨在水中从此我不再是一纸洁白把你的手伸过来好吗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就让这样的月宴风流千古,不再复制不堪回首不落窠臼繁花似锦,最终,空空荡荡面朝大海心花怒放的小子不懂得心潮澎湃的海可以把一切都带走,当然要留一些人来收拾残局比如,我就

    福建文学 2014年11期2014-11-10

  • 古砚流芳
    说,他有一百多方古砚。进了他家门,四面寻摸,书架、立柜、多宝阁,连同书案,摆有不少玩意儿,都是文玩,就是不见砚台。那么多砚,会收藏在哪?居然是只极普通的大木箱子,打开来,都是用一层层报纸包裹,一方方往外拿,一件件各种包装打开,我惊呆了。那些砚,闪了我的眼。我见过一些收藏家收藏的古砚,去过砚都肇庆,走访过端砚生产专业村,在黄山老屯转过歙砚店,易水砚、紫石砚的故乡也曾流连过。正因少许有点“见多识广”,我才被薛先生收藏的砚台所惊着!它们的用料厐杂,有岩片,有瓦,

    旅游 2014年9期2014-09-16

  • 从“研”到“砚” ——古砚形制的确立
    ”到“砚” ——古砚形制的确立fromMilltoInkstone——theEvolutionofTraditionChineseInkstone文/五花肉——《砚史》/米芾(宋)The square inkstones with soft stone have a long duration of ink;send bass when beaten.Inkstones with hard rock sound aloud;shine like a mir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11期2014-06-01

  • 妙诗趣纠错写姓名
    己绝不是多年来以古砚为伴的书画家,他写了一首打油诗予以澄清:姓氏从来自有真,不曾顽石证前身。古端经手无多日,底事频呼作研人?诗中“古端”指古砚,“研人”指研墨的人,即书画家。在自我调侃中,让人们认识自己的名为“趼”,并非“研”。然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去世后墓碑仍旧误刻成“佛山吴研人之墓”。朱夏刊成失夏1981年4月,南京《新华日报》刊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把地质学部委员朱夏的名字误刊成了“失夏”。朱夏先生看到报纸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妙语调侃,戏作了一

    意林 2014年3期2014-05-31

  • 古砚收藏有诀窍
    距离地接触、把玩古砚,很容易就会被砚所感染吸引。事实上,砚在古代汉语中通研,即研磨之意。最早被先民用做工具,可把颜料仔细研磨成粉末。西安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曾出土过类似器物,可见砚的历史之久远。在藏家周先生家里,笔者见到的这些砚都是石质的,这只是周先生藏品的一小部分。“砚并非都是石头做的。”藏家周先生说着转身到另一间屋里,拿来一方圆形的、看起来有些像烛台又有些像香炉的米白色古砚,“这是唐代的,是陶制的砚。”据藏家周先生介绍,最初的砚是普通石头或是陶制的。汉

    蓝盾 2014年4期2014-05-27

  • 中秋:李白之霜(外二章)
    ,在灾难中永恒。古砚与笔倾听风声雨声,总有一种刻骨的爱成为你的背景或底色,被我用一枝羊毫笔一再抒写的那只古砚,在经历那场生离死别的爱情之后,成为悲剧的主角。一只古砚,一缕熟悉的硝烟,置于我小小的茶几。在渐行渐远的历史背面,一枝羊毫笔饱含血液中永远的养伤,在案头上龙飞凤舞,远古的刀剑和英雄的故事交织着情的烈焰。一只古砚,一种饥饿的颜色,埋着雷电与愤怒,在一个又一个的日出日落中,生命的不倔,一再深入某个注解,那段痛不欲生的爱情出自一枝羊毫笔绝世的容颜。笔下阳光

    星星·散文诗 2014年5期2014-04-29

  • 妙诗趣纠错写姓名
    己绝不是多年来以古砚为伴的书画家,他写了一首打油诗予以澄清:姓氏从来自有真,不曾顽石证前身。古端经手无多日,底事频呼作研人?诗中“古端”指古砚,“研人”指研墨的人,即书画家。在自我调侃中,让人们认识自己的名为“趼”,并非“研”。然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去世后墓碑仍旧误刻成“佛山吴研人之墓”。朱夏刊成失夏1981年4月,南京《新华日报》刊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把地质学部委员朱夏的名字误刊成了“失夏”。朱夏先生看到报纸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妙语调侃,戏作了一

    意林·少年版 2014年3期2014-03-17

  • 端溪拾遗
    》。 戊子超羽《古砚辩》之辩 (上)《洞天清禄集》凡一卷,分《古砚辩》《古琴辩》等十门,鉴赏家引为鉴别古器的指南。作者赵希鹄,据说是宋代皇室宗亲。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31年前后在世。《古砚辨》是一篇有影响的砚学典籍,对后世延至今日有一定影响。偶然披阅,对《古砚辨》中若干立论,阅之再三,颇觉不解,不揣浅陋,谨质疑如下:赵希鹄开宗明义,认为“世之论砚者所失有三”,其三是“世之论端砚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惟有漆黑、青花两种,初未尝紫。此无它,未曾睹古砚,其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2期2014-03-17

  • 砚是主人人是客
    张大成古砚微凹聚墨多。每每把玩书桌上的这方椭圆敦厚、莹润大方的古砚时,常常令我浮想联翩。尽管砚面已经凹下,四周满是伤痕,但那流畅的刀工,古朴的图案,岁月留痕的砚池,恰到好处的手感,总会让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尽管砚上没有铭文,但从多年玩砚的直觉中感到,这是一方不可多得的好砚,上佳的端石古砚。记得儿时,常见街坊里的一位老人在古砚上磨墨写字。砚是古陶底足改成的,五六厘米高,约二十多厘米宽,黑黑的、圆圆的,每每磨墨时,老人总会低头看着砚,慢慢地磨上很长时间,才会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年1期2014-01-20

  • 藏砚管见
    仍是实用工具。而古砚流传到今天,则成了文物、古董,同时,也不乏有书画家在使用,就是说,它仍有实用功能。古有明训:砚者,研也。道出其本质属性。研墨不佳,一定不是好砚.。砚研墨效果的好坏, 取决于石质, 与形制无直接关系。好的砚材, 既要切削力强,又要细润坚韧,硬度恰好稍高于墨锭,研墨效果应达到出墨快且细,耐磨不退锋,还要易洗涤。再苛求些,就是所谓研出的墨汁严冬不冻,酷暑不腐。按此推求,端、歙、洮、澄四大名砚确实优于其他砚石,并非浪得虚名。其排列顺序也是有理由

    收藏 2013年9期2013-11-25

  • 文房四宝砚为本记收藏家包章泰藏砚
    日渐增多。尤其是古砚、名砚,更由于年代久远,“一砚难求”而深得爱好者的青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造假也发生在砚上。因为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与不菲的经济价值。中华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收藏家包章泰先生,长期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研究与鉴定,三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他以其特殊的眼光、魄力和深入研究,搜集到砚台精品上千件,各类藏品有千万之余。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在众多收藏品中,他最爱文房,在文房中又尤爱古砚,藏有玉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

    检察风云 2013年13期2013-07-05

  • 抱膝赏砚说收藏
    先生还藏有几十方古砚。对于古砚收藏,陈先生认为:个人收藏,还是以明清砚为好。因其雕琢精美,材质优良,适宜观赏把玩。如有名人铭题,则更值玩味。但对砚铭,应十分警惕。现在市面上有铭文的古砚太多,且大多为名人款,名头大到纪晓岚、刘石庵、李鸿章,甚至皇家砚。在中国的文物管理体制下,大多数名人藏砚,都在博物馆,又经历了“文革”浩劫,民间流传的名人砚真如雪泥鸿爪,哪里能冒出这么许多?说到这里,陈先生摆出两方砚,一方的砚额上龙纹被凿,这就是“文革”“破四旧”的遗痕;另一

    新民周刊 2013年25期2013-05-30

  • 改革开放 千年瑰宝又显风采
    ,中华名砚(包括古砚和新砚),一直受到“六名”的影响,行家亦以“名”的多少来论高低,评贵贱。“六名”,即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前“三名”,为上苍恩赐;后“三名”,是人为佳作。因此,“六名”之砚,实乃“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天人合一”之产物。这样 “六名”如果落实到一方砚(无论古砚还是新砚)上,其“名”数越多,就越珍贵,如果能戴上“六名”砚之冠,那真是凤毛麟角,应该称是最高档次的砚了。笔者20多年的藏砚生涯,苦苦追求“六名”之砚,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7期2013-04-29

  • 端砚,砚藏千年弥新韵
    到肇庆端砚大师及古砚收藏家柳新祥先生,为您解读端砚中承载着的千年文化,以及它历久弥新的底蕴。柳新祥先生收藏砚台作品“端溪石,为砚最妙”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是文房四宝之一。因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市,而肇庆又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因此叫“端砚”。其最早产于唐代武德年间(618年——626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端砚的名贵不仅体现在其石质的细腻、娇嫩、致密、坚实,而且随着端砚名坑资源日渐稀少,现存的端砚更成为藏家们竞相争抢的名贵藏品。端砚成名,还有一

    数位时尚·环球生活 2013年1期2013-03-27

  • 辨别古砚十要诀
    邓海平我国古砚文化博大精深,藏砚者要想“成家立业”,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花钱买垃圾不说,恐怕想入门都难!鉴赏和收藏古砚,要把握十个要诀。一审——包浆断新老古砚从仰韶文化起步到民国时期隐退,前后经历了近6000多年的历史,民国之后的砚台通常称为“新砚”。藏砚第一关就是要从砚台的包浆类型和磨损痕迹等古旧气息中,迅速鉴别出新老。比如:从沁蚀、墨锈入手,分出生坑、熟坑;从包浆、磨痕入手,判断其传世长短等。其中,“看懂包浆和磨痕”最为重要,因为包浆和磨痕是砚台流传过

    致富时代·上半月 2012年2期2012-05-15

  • 南安和尚擒盗
    幸亏王献之的那方古砚没丢。城门自昨晚关闭就没开过,盗贼一定还在城中。我已下令,盗贼一日不落网,城门一日不开。”“这可苦了父老乡亲啦。”南安慢慢支起身子,打算馆内馆外转一转,看看是否能找到线索。他敏锐的目光停滞在西边的窗口,窗框上有些许泥渍,窗下泥地上的脚印一深一浅,凌乱不堪。南安回到厅堂时,捕快正在报告杨驰,说百姓在衙门口闹。杨驰急得搓手跺脚,额上汗水涔涔流下:“若寻不回丢失的文物,我无法向知府大人交代,也无法面对百姓。”南安说:“大人,贫僧有一计,可暂平

    小小说月刊 2012年1期2012-05-08

  • 收藏古砚要看材质雕工
    周 治收藏古砚要看材质雕工周 治砚台,相传起源于秦代以前,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一方好砚对于古代的文人雅士来说可谓价值连城。如今,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收藏品价格迭创新高,砚台拍卖的投资价值也逐渐被收藏者所认识,其身影开始出现在独立的专场拍卖会上。专家认为古砚是拍卖市场刚开始挖掘的品种,其未来的升值潜力很大。尽管年代的长短对藏品的价值有一定影响,但砚台却有自身的独立之处,它的价值不一定是由年代来决定的。比如宋砚、唐砚甚至汉砚,这些砚台石质比较粗糙,价格就不高;

    中国工人 2010年5期2010-11-15

  • 返璞归真,古砚收藏
    在当下收藏市场中古砚已经得到更多藏家的认可,其价格外温也指日可待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汉代刘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电,可研墨使之濡也”。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早在唐宋时期,砚就成为文人墨客、皇宫贵族争相收藏之宝,刻砚、赏砚、藏砚成为当时的一股时尚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材料也变得丰富多彩,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陀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观、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砚台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21期2009-04-06

  • 砚书求疵录
    难以容忍。《中华古砚》是一本质量很好的砚书,有几个错字。如“熯”错作“爅”,“从”错作“叢”,“缕缕”错作“屡屡”,“金罍”错作“金壘”等。因把费丹旭书画砚铭中“曹子范甫爱其语无所饰,遂刻之”的草书“无”字错判为“矣”字,断句作“……爱其语矣,所饰遂刻之”,亦误。《中华古砚100讲》的编者亦是《中华古砚》编者之一。此书考证翔实,颇见功力,但亦有硬伤。如金玉精长方端砚的栎下子题铭“奉砚求铭之”,“求”误释为“成”,断句作“奉砚成,铭之”、亦误。云月端砚的黄任

    博览群书 2009年2期2009-03-03

  • “夫妻砚”趣话
    做“柳如是砚”的古砚请张伯驹鉴赏。看着手上的古砚,张伯驹真是又惊又喜。柳如是乃明末清初丰姿艳丽、品貌双佳的才女,诗词歌赋样样不凡,尤长于作七言诗,著有《湖上草》、《河东君集》等。她14岁入文渊阁大学士周道登府为侍妾,周死后流落风尘,从此立誓自救,后成为名满江南的名妓。当时的风流才子,都巴望为她赎身与其永结秦晋。但她只仰慕钱谦益,发誓“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钱谦益是明代万历38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后遭人陷害罢官。清兵入关后,顺治3年

    知识窗 2008年2期2008-05-14

  • 铜人吐水砚
    古董店,看见一方古砚,砚石既不是端石,更不像歙石,纹路质地还算细腻,他磨墨试一试也不粗涩。古砚顶部有个大水池,池上平面有半寸来宽,刻着两只人的脚印,像八字分开摆列。闵士奇很奇怪,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便问掌柜,掌柜也不知道。闵士奇对古砚爱不释手,同掌柜的讨价还价,以一贯铜钱买下来,装在海绵匣里,藏在小箱中。闵士奇查遍了《博古图》以及《砚谱》等书,都没有记载这件古砚的来历。这天,闵士奇到山阴鸳鸯湖游览,临湖有个不起眼的集市,游客来来往往挺热闹。一户酒家门口,有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01年12期2001-12-05

  • 徐世章的藏砚
    台收藏家所收藏的古砚,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为砚史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徐世章是继黄任等人之后近代著名砚台收藏家。他嗜砚如命,遇有佳砚,多方搜求,不惜重金。他曾自刻图章:“宝砚室”、“濠园宝此过于明珠骏马”、“如此至宝存岂多”、“所宝惟砚”、“闲人以砚为忙事”等等,充分表达了他爱砚惜砚的心情。1935年他在得到“明代顾从义摹刻石鼓砚”后,由其兄世襄刻的题记中云:“心仪此砚久矣。乙亥冬余访知此砚藏于北平李氏,经估人介绍往观。价议定而不反悔,磋商数

    收藏 2000年11期200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