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源
人类的盛事、盛典,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譬如: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然而更令我们这些藏砚家感到振奋的是,在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开幕式演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卷,是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展开的。她再一次警示世人,千万不要忘记“文房四宝”,是我国古文化的象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文房四宝”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到了近现代,它们被钢笔和电脑所替代,由普遍的书写工具,变成书画家们的专用工具和收藏品,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记忆和视线。然而,随着当代中华民族第五次收藏热的兴起,这千年中华名砚,是否能重现“江湖”,再创辉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到市场和拍卖会上去寻找答案,因为拍卖会往往是艺术品行情的风向标。
一、砚台由杂项走向专场,而且成效显著。
过去砚台在多数拍卖行,往往作为“杂项”参与拍卖,令我们这些爱砚的收藏家心中不快。然而,自2007年春拍以来,杭州西泠印社有胆有识,也有远见,至今已连续承办了八场“历代名砚专场拍卖会”(见列表),其效果蒸蒸日上,越拍越好。
西泠印社2007春拍历代名砚专场,由于准备充分,宣传到位,首场就跨越了“万事开头难”的阶段,拍卖117方砚,成交115方,成交率高达98.3%,总成交价1832万元,比预计最高估价820万元,高出一倍多,其中单方砚价也达到16万元。首战告捷,形势很好,即使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和2009年春拍,其拍卖成交率也在70%至84%以上。然而进入2009年秋拍后,不仅回暖,而且势头强劲,一路飙升。98方砚,成交94方,成交率达96.8%,总成交价为1419.9万元,其中一方清代“和轩氏紫云砚”,最终以548.8万元成交,创下近代拍卖历代名砚的最高记录。而2010年春、秋二拍,其形势更是居高不下,春拍79方砚,百分之百成交,其中二方名砚超过百万元;秋拍83方砚,82方成交,成交率达98.8%,有四方名砚跨过百万元。事实充分说明,中华历代名砚专场拍卖,其势不可阻挡,今后在艺术品市场上,它一定会居重要的地位。
二、中华历代名砚的精品、珍品之砚,始终受到买家的青睐。
西泠印社八次专场拍卖中华历代名砚,其成功之秘诀在于一个“名”上。即拍品几乎都是历代名砚,而且在名砚中又非常注重其精品、珍品之砚,因此拍得价位很高,屡创记录。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将西泠印社在拍卖中的八方超过百万元之砚,列表如右图:
如表所载,这八方名砚都是精品、珍品之砚的佼佼者。何谓精、珍品之砚,有什么标准?笔者拙见,自古以来,中华名砚(包括古砚和新砚),一直受到“六名”的影响,行家亦以“名”的多少来论高低,评贵贱。“六名”,即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前“三名”,为上苍恩赐;后“三名”,是人为佳作。因此,“六名”之砚,实乃“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天人合一”之产物。这样 “六名”如果落实到一方砚(无论古砚还是新砚)上,其“名”数越多,就越珍贵,如果能戴上“六名”砚之冠,那真是凤毛麟角,应该称是最高档次的砚了。笔者20多年的藏砚生涯,苦苦追求“六名”之砚,感叹万千!有铭为证:“千金易得,‘六名砚难求。一则名砚难找;二则名坑难采;三则名品难遇;四则名师佳作难得;五则名人题款难请;六则名家藏砚难逢。再加染上历史烟尘,‘六名之砚,不知今又流落何方?因此,无缘之人踏破铁鞋,百年而难觅。”
言归正传。上述八方砚中,除那方汉代白虎盖三足砚,因年代久远、砚台稀缺,还附加汉墨一锭,墨丸126粒及泥封青铜一件等特殊性外,其余七方均是端砚,上至帝王(乾隆)、重臣(李鸿章、阮元),下至著名的文人墨客(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萧蜕)及大藏砚家(沈石友)所铭所藏之砚中精英,其名头之大、身价之高,其价位逾百万元而不足为奇了(与同等身价的瓷器、字画相比,仍差距很大)。然而,最令笔者心动的还是2007秋拍,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交价为100.8万元之砚。它是清代显赫名臣、名士阮元铭藏的端溪大西洞对砚。端砚为中华四大名砚之首,老坑又是集端溪各名坑砚石之优点于一身,堪称端砚之皇冠;而大西洞又是这顶皇冠上的最明亮的宝珠。笔者于2007秋拍砚展时,亲赴杭州,用手抚摸其砚,若孩儿肌肤之娇嫩;又观墨堂:鱼脑冻、天青冻、冰纹冻、胭脂晕等名贵石品,如紫气艳丽、云蒸霞蔚,一幅天然生动之画面,令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再品阮元两则铭文:“颐心老人赏心之品”“阮氏世藏子孙永宝”,真是人砚之缘,堪称石见(石与见结合为砚)知音了。如果此对砚现在再拿出来拍卖,不知又要翻几番了。
在西泠印社激动人心的拍卖槌声中,又引起了笔者之遐想,中华历代名砚,何时又能突破千万元大关呢?2010年从北京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保利春拍一方乾隆御用澄泥虎符砚,成交价为1438万元,它再一次显示了中华历代名砚之魅力和风采。
三、当代名砚崭露头角,拍卖形势看好。
当代名砚传承了历代名砚,但又不同于历代名砚,它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
1、新砚比古砚好鉴别、易观赏。古砚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其文化底蕴深厚,但精、珍品古砚,寥若晨星,又很难鉴别。其一石质、年代,通过包浆,不易辨别;其二名人铭文款识,不易辨清;其三名家藏砚,查询考证艰难。为此,常常使收藏家望砚却步。已故97岁高龄的一代国学大师张中行老先生,亦是一位雅砚、藏砚、鉴赏中华古砚的大家。他对鉴别历代名砚有些精彩的论述:“旧贷市场上捡漏觅宝,自然眼力要高,要把得住。古砚作伪的手段很多:旧匣装新砚,旧砚刻假铭,用墨色掩盖水泥修补过的残砚,摹刻伪造名砚等等……民间流传的古砚,不是苏东坡就是赵子昂,甚至还有虞世南、李太白的,可以推断十之有十是假的。”在讲到名人款识时,他又说:“名人入砚,有等级之分。举例说,苏东坡、米元章,真的可能性不到万分之一;文征明、董其昌,真的可能性不到千分之一;金冬心、纪晓岚,真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一。你视以为真,要有硬保人,何谓硬保人?情况过于复杂,切不可存侥幸心理。”然而,新砚,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一砚在手,一目了然,而且刻砚、铭砚者也都健在,如果搞不清楚,一打听也就明白了。再则,古砚长期使用,墨汁浸入,使砚的石质、石品模糊不清,而新砚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青花、冰纹……历历清晰,让人赏心悦目。
2、砚的功能性发生变化,新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笔、墨、纸、砚,已不再是当代普遍书写的工具,这样中华名砚由古砚以实用为上,发展到新砚以欣赏与收藏为主。历代古砚虽然在造型上式样颇多(约70种以上),但主要还是实用,摆脱不了“器以用为工”的传统特征。然而,新砚在继承上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仿古砚,而且又使雕刻艺术深化发展,雕砚家在追求“新”“奇”“美”的过程中,又制作出随意形、自然形的砚台,利用砚石的自身结构、形状、石品花纹的特点,“以石构图,因材施艺,以色取巧”,天人合一,突出自然神韵,制作出更加赋予时代特征和审美观的砚台,就容易被藏砚家所接受。
从以上表格看,嘉德、翰海拍卖新砚的“成交价”“最高价”“平均价”都超过了古砚,随着当代艺术品潮流的发展,当代大师的精品、珍品之砚,其价位会越来越高。
3、时代赋予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当代名砚,得以腾飞发展。历代古砚不能再生,其数量总是有限的,随着中华名砚收藏热的掀起,数量会越来越少,而当代名砚情况就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在砚雕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的砚雕家,人才辈出。他们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普遍比古代拜师学艺的雕砚匠要高得多。他们把砚台从形制式样、题材创作、构图纹饰,以及雕刻风格,融会贯通于历史、文学、绘画、书法、金石、雕刻于一体。再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先进的雕刻工具、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使砚雕家如虎添翼,雕刻出更加精湛、如诗如画的砚台精品来。早在八年前,由广东肇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2004肇庆·中国端砚文化节”期间,进行一次“当代名家、名砚”专场拍卖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术大师黎铿创作的《中华九龙宝砚》,以200万元成交轰动一时。如今全国几十种砚石和从事雕砚人数之多、产量之大、艺术水平之高,再加上收藏砚台人数增多,都是我国历朝历代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中华名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笔者落笔时,仍意犹未尽。因为早在2007年春拍,西泠印社首场“历代名砚”拍卖会刚落槌不久,笔者就写了一篇题为《从西泠印社春拍历代名砚之成果,看东方文化及艺术品的价值趋向》一文。最后一段文字是:“这次杭州西泠印社春拍‘历代名砚的专场,成果显著,它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民富国强的实力,使得日本大藏砚家的古砚回流中国。这一好的兆头,再一次证明:东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品,必须由东方民族来主宰,并由他们说了算。我们期盼东方古玩和艺术品市场的春天,早日来临!”从“早日来临”,到“已经来临”,我们整整等待了四年。这四年,我国更加繁荣昌盛,国内大的拍卖公司,敢于向世界顶级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公司竞争、挑战和叫板;这四年,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家、收藏家,敢于走出国门参与竞拍,将上亿元、几亿元的中华瑰宝书画、瓷器捧回祖国;这四年,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使西方人不认识不懂得、甚至不屑一顾的中华名砚,得以“楚弓楚用”,没有漂洋过海,为我华夏子孙收藏和欣赏;这四年,中华文化、艺术园地,万紫千红,灿烂辉煌!
(作者系著名收藏家,原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