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印

2013-04-29 00:44钱海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美术界师友美术

钱海源

从长沙来广州定居,已有数个年头了。但从长沙陆续托运来广州的数大纸箱的书籍画册以及其它杂物,却一直搁置在画室里未能整理。这次利用蛇年春节的日子,动手清理图书和杂物资料,虽颇为劳累与伤神,但却从清理过去岁月中的留存物,特别是那些保留至今的许多私人信件中,获取了令我感到精神安慰的收获。

自我1968年由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沙的四十年间所收到的一大堆亲朋好友的来信中,有许多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8年间、即我和夫人由长沙到广州定居前二十年中、所收到的包括有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著名前辈和师友们的来信,总计有379封。现选刊华君武、王朝闻、蔡若虹、刘开渠、叶浅予、关山月、潘鹤、王伯敏、陈少丰、迟轲、郁风、刘大为和林岫的十一封来信与诗文,和读者们共同分享。

现在重读这些来信,如同让我上了一堂回顾历史的课。现如今,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联络情谊和交流思想的方式,已由人类在数千年中所一直采用的来往书信的传统方式,迅速被资讯传递飞快的电脑和手机所取代了。现如今,除了少部分中老年人,还可能在继续采用写信的传统方式外,在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则大都是采用电脑和手机等现代传媒与通讯工具了。看来,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异地书信交往传统方式,面临消亡和成为历史,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因此,我所拥有的这379封来信,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人类沟通技术的历史来说,也算是关于书信传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小见证吧。

今天来重读这379封来信,如同回望了自己这四十余年中所留下的历史脚印。因此,从某种的意义上来看,这379封信,有着它们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折射中国美术的发展,更透过美术这面镜子,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变革的历史。

凡是关注中国美术发展命运的人,都清楚地看到了,在粉碎“四人帮”、结束 “四人帮”在文艺中实行的政治上极左的“一花独放”“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的时代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新时代,从政治、思想和文艺上获得了极大自由的美术家们,焕发出为时代和人民而创作的极大创作热情,中国美术界呈现出一派艺术创作热情高涨、美术理论研究与探讨活跃、出作品和出人才的喜人景象。这是应当肯定的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

可是,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美术界出现了两种影响美术健康繁荣和发展的不良倾向。一是陈腐过时的封建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封建的“官本位”理念等一些有害旧观念沉渣的泛起,借尸还魂,在美术领域肆虐横行。如有人把画“小脚裸体女人”,鼓吹为“创新”(参见叶浅予1986年4月5日来信)。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1994年6月1日给我的来信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看人的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看有些易变脸的人也不少”。中国美院著名老教授、《中国美术通史》主编王伯敏先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说:“目前,艺术论坛上出现乱话三千”“概括两句话:没良心,要铜钱”“写文章胡言乱语”“由于没有良心,缺乏道德的缘故,什么话都说得出口,昨天那样说,今天这样说,到了明天为了赶新,出名又可以另造一种说法。你问他要不要脸,他连心也不要,要张脸干什么!”如北京有位美术理论家,十年文革中在政治上极左得令人感到可怕。1975年8月9日,他在《天津日报》发表的《要多画速写》一文中说:“美术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塑造无产阶级形象,要满怀革命激情,为革命多画速写,使美术创作更好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画速写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法,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画速写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和改造思想这个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可是,他在十四年之后的1989年第2期《美术研究》上发表的《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一文中,却“变脸”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国艺术走入低谷”“50-60年代培养的两代人……对五四传统已经不熟悉,他们甚至不知个性独立和自由创造为何物。”(只有他这位60年代前期毕业的“善变脸者”除外)

某位在文革中批评沈从文为“反动文人”“‘修正主义裴多菲俱乐部的黑店主沈从文”的人物,在1975年的《人民画报》上连载多幅批判国学老祖宗孔老夫子的画作。改革开放后却摇身一变,被捧为中国美术家人人都要向他学习的“样板人物”,被华君武先生痛斥为“社会主义的封建怪胎”,只会画几个古代名仕的某画家,竟然厚颜鼓吹他艺术上成功的秘决:是“内靠官僚,外靠奸商”。虽然已故著名老前辈郁风先生曾在《光明日报》和《羊城晚报》,发表文章批评他鼓吹的这个流毒和影响很恶劣的谬论,但善变脸的某画家却有能耐成为在中国红得发紫的“不倒翁”,并被捧为“东方文化的泰斗”和“国学大师”。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触目惊心地看到,美术界有极少数人将带有封建色彩浓厚的“厚黑学”庸俗观念,将经济领域中走“官商勾结”、利用官位和权力快速暴富的绝招妙计,照搬照抄到美术界来。所以,难怪有位著名前辈会要摇头叹气说:“现今想要在美术界跑红,已不是靠艺术实力,而是靠攀比谁的后台大和硬了。”

第二种情况是,自1985年夏“85美术新潮”产生以后,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异常复杂的情况。某些自称为“新洋务派”的京帮新潮美术理论家,在理论上鼓吹“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彻底否定,把“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和进步美术传统否定得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自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美术成就,竟然宣称“中国艺术刚刚走过了自己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百年”(参见1986年2月10日《中国美术报》第6期发表的《中国海外艺术家联盟宣言》),还批判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公然鼓吹“要按照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模式”,来“重新建构”所谓“中国现代派艺术”,提出要在中国“传播西方现代主义的瘟疫”(参见1986年9月22日《中国美术报》第38期第2版文章《新悖论环的纵轴与横标》)。这帮自称为“要与国际接轨”“搞多元化”的“假洋鬼子”理论家们,为了在中国美术界“靠混码头”“打天下”和“捞世界”,在组织上,大搞“独尊儒(西)术,罢黜百家”的封建法统,大搞“党同伐异”的封建行帮老一套鬼把戏,把不赞成他们那一套假洋鬼子理论的老、中、青三代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统统扣上“保守”“落后”或“左派”的帽子;而对被他们视为同类的哥们姐们,则互相抱团,互相利用和互相吹捧。正如已故著名美术史论家陈少丰先生1987年给我的一封来信中所指出的:“目前距‘红卫兵运动已20年,但某些以‘新的历史主人自命的人物,却还操着‘唯我独尊惯技,摆出一种‘毋庸置疑的架势,把右的货色说成‘最激进‘最正确的不容置辩的绝对真理。一些年轻人轻信盲从,一些上年纪的人怕被人目为‘保守‘老朽”,而“噤若寒蝉”。陈少丰先生在另一封来信中又提醒我道:“据我这些年的经验,一些‘头脑发热的诸君,并非‘书生,都是很有手腕权术的,‘城府颇深,工于心计的。他们在‘撒野一阵之后,十分注意人们的反应,挑拨离间,分化瓦解,釜底抽薪……无所不有!要和这些人论战,不但要有‘子弹和勇气,也须战略战术”。

在那几年中,为“新洋派”的代表人物所把持的《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和《美术思潮》等少数几家美术报刊,名为“提倡学术自由”“提倡民主办报刊”“提倡不同观点的平等争鸣”。实际上搞的却是按照他们宗派小团体一家一派的观点办报刊,扣压、封杀和压制与他们不同观点、不赞成他们错误主张的文章。为了打破他们推行“党同伐异”和“舆论一律”“不准人家革命的假洋鬼子”和“家天下”政策,我将我写的据理反驳和批评他们错误观点的文章,打印一二百份,分寄有关文化艺术部门的领导,美术界老、中、青有影响的师辈和朋友。我这样做,一方面在美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几乎每篇打印文稿寄出后,都能收到有关领导、师辈和朋友的回信,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这在客观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极少数自称为“新洋派”假洋鬼子们所推行的“独尊西术”“全盘西化”错误观念牢笼。因而使假洋鬼子理论家们感到恼火和记恨,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所坚持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王朝闻先生不只一次对我说过,“这些打印文章所起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你公开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要更起作用,还要更有意义”。王先生的鼓励,使我感到很欣慰。

现如今来重读这些信件,虽然纸质已变得暗黄。当年来信的前辈或师友用毛笔、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在信纸、毛边纸或宣纸上的字迹,由于时间久远,或受气候与环境变化,清晰度也在逐渐减弱。但前辈和师友们在来信中所体现出来的深邃思想和丰厚的学养,以及知人论世、看问题视野开阔的胸怀、察微知著的判断和评价事物与艺术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即使今天来看,也让我感到具有温故知新、思想启迪的作用。现在,重读379封来信,我想自己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美术发展的风风雨雨中,能较为稳健地走过来,这与从前辈和师友们的来信中所受到的思想和学养的教育与影响是分不开的。

另外,单纯只从书法和文字书写艺术的角度来看,前辈和师友们的来信,都具有书法和文字书写的艺术魅力。前辈和师友们在书信中所显示出来的书法和文字书写艺术的深厚功力,缘由他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在书法和文字书写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现在人们对一些官位显赫,学术上名声很大的官员、教授和博士们写的字难看得要令人摇头叹气,这与在近几十年来中小学取消了书法和文字书写课不无关系。于是,我总希望着,不能因为现代化的电脑和手机的出现,就令为世界所公认的、独树一帜的中国书法艺术也跟着消亡掉……

猜你喜欢
美术界师友美术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逝者师友二题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李景龙作品选
美术界+佳作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