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终能自成家——我的收藏梦

2013-04-29 00:44雷鸣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7期

雷鸣

我在童年的时候常跟着祖母或父母去乡下走亲戚,或跟着去菜园摘莱,在路上、河边、老屋的四周、翻耕的菜地里,经常看到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破碎瓷片,在我充满童趣的眼中煞是好看,便经常拾来玩耍。其中特别喜爱那些蓝得发翠的或绘有人物、或点缀着花草的青花瓷片,细看瓷内许多大大小小的气泡,神秘莫测,可爱至极,它们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在我儿时的梦里,常常幻化成一个个活色生香的人物,施施向我走来。这,也许就是我爱好古玩的天性使然吧。记得那时,来来往往,走不动路的时候。路旁泥土里的一块老瓷片,就能让我立即兴奋起来,将疲劳驱除得一干二净;儿时和堂兄弟们捉迷藏,在林家老屋(我童年居住的地方)的一间破旧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个高10厘米的青花缠枝纹喜字小罐,就欢喜若狂地抱回了家,并一直收藏至成年——那大概就是我的第一件完整的藏品。有了藏品便爱琢磨、请教,慢慢地才知道了那是一件清代嘉庆时期的青花小罐,是当时民间婚庆时不可或缺之物,用来盛放熟芝麻、炒黄豆、盐菊花、渍生姜之类佐茶香料的小罐。我想,这大概算是我收藏之路的开始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淘换、收藏古玩是有诸多限制的。我那时也就只能向亲戚朋友白要或交换。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民间自发地形成了一些定期赶集似的古玩地摊市场。我是在1994年一次出差长沙时,偶然发现了宝南街工人文化宫内的古玩地摊交易市场的。当时兴奋不已,冥冥之中感到,我一生的事业大概要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了。当时的宝南街市场,可以说是湖南古玩唯一的集散地,也是我们淘古玩搞收藏的最好去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馆藏文物看北京,地下文物看西安,流散文物看湖南。”且不说屈贾之乡、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近代史上,湖南就名人辈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魏源,“春殿语从容”的陶澍,“中兴名臣”曾、左、彭、胡,“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等等,他们剑履风尘,在湖湘大地上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令后人追念感慨的史绩,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文玩。况且,湘军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胜利者,旌旗遍指大江南北,曾席卷东南半壁河山之宝物归藏故里。因此,那时的宝南街市场,几乎每次赶场,都会有令人惊羡的发现;而且由于当时古玩被人视为“破烂”,售价不高,几乎没有赝品。忆昔宝南全盛日,八方风雨会长沙:赶场的人,北至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东至“三吴都会”杭州,南至广州,西至四川、云南,纷至沓来,真是“少长咸集,胜友如云”。那时,地摊上的古玩十分丰实,高中低档都有,人们对古玩还知之甚少,有时,一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几千元也能搞定;几十元几百元也许能淘到现在看来几十万都买不回的好东西。交易的一般情况是这样的:周五下午或晚上,先到赶集的农友和外地客商下榻的宝南街上的“一招”(当时的省政府第一招待所),逐一登门叩问,以求捷足先登;周六“黎明即起”(往往在凌晨二三点钟)赶往市场,逐摊扫描,进行沙里淘金,并在交谈中探询摊主家住何方,藏有何物;周日至下周周四,则不顾舟车劳顿、山路崎岖,亲往摊主或藏友家中探访,冀求觅得一“宝”。倘有所得,当然大喜而归;纵藏友珍爱坚不肯让,也以得饱眼福而觉不虚此行;即使所言虚妄,失望而归亦无怨无悔,只看作“觅宝”过程中应该付出的代价而已。

开眼界,长见识,练眼力,熟行情,我的正式收藏事业,正是从这个市场迈出了第一步。虽然,之后我系统地读过了许多凡我能购集到的有关古玩历史与鉴藏的书籍,学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我至今仍然深深地感激“市场”给我的惠赐,在这里操练出来的眼力和摸索出来的“感觉”,是任何大学、大师的教诲所不能代替的。至于个中酸甜苦辣的情感体验和成败利钝的“实战”历程,更是大大地丰富了我的收藏人生。收藏是需要眼光和勤奋的,收藏也是需要一定的精力和财力的,收藏更是需要机遇的,为此,我毅然辞职下海,“以藏养藏”。从“练摊”开始,夏则挥汗如雨,冬则手足为僵,“为伊消得人憔悴”,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春秋代序,斗转星移,而今长沙的古玩市场有两大处:一为新辟的位于开福区北的“湖湘大市场”,一为由宝南街迁至清水塘(市博物馆附近)的以门店为主、兼有传统集市的市场。后一处因为地近市中心,最为红火。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今天要想在市场上淘得一件宝物,已是难上加难了,行中人说,一年能淘得一件可人“法眼”的宝物,那已是福星高照,幸甚至哉了。人杰地灵,三湘多宝,但早已尘埃落定,名花有主,“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早已“飞入湖湘众藏家”。若想得睹真容,淘得一件宝贝,就要看你与店家和藏友的缘分了。

况且,而今市场上最令人头痛的是:赝品日多。利之所在,人之所趋。经济发达,人民日富,藏家渐多,于是制假也一天天地域化、专业化、高科技化,有的人在暴利的诱惑下,甚至不惜皓首穷年地精仿一器,仿出来的物件,即使是顶级国手,稍存侥幸,稍有闪失,也可能以假作真,“大出血”犹自可,英名有亏就更不值得了。至于那些欲入藏门的初学者,更可能因为一次的大蹉跌而心灰意冷,从此斩断万根烦恼丝,断绝了藏缘。赝品之危害,酷矣,大矣!

真正有远见的藏家和商家,今天都企盼着古玩行业的立法、整顿与规范。我认为,要做到这点,首要在于政府主管部门应立法规范古玩行业的经营;其次,要通过媒体、通过舆论破除社会上传承已久的所谓“古玩不打假”的陈风陋习(当然应该把学术争议与有意造假严格区分开来),商家亦应养成诚信经营的行风;再次,政府职能部门应与各级民间收藏组织合作,在全国培养出一大批于忠于良知、诚信待人而又术业有专攻、传承有根底的德艺双馨的鉴赏专家。在这个方面,文博部门的“学院派”和市井民间的“实战派”,一定要破除门户之见,互相尊重,形成合力,而决不可各自以己之长轻人之短,攻击诋毁无所不用其极。倘能如此,那么拍卖会上、交易场中就一定能杜绝丑闻,做到弊绝风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藏德日崇、藏业日盛。

我国历史上,宋朝与清朝(清末民初)收藏事业之盛,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今天躬逢盛世,为了无愧于先人,为了无憾于后辈,我们理应把收藏事业做得更大更好!我愿与各位藏家共勉奋进。

岁月悠悠,人生苦短。从长远来看,一切收藏,都是为国家民族而藏,为后代子孙而藏,为世界文化而藏。生命有限,事业永恒,国家永在,文化永存。这些道理,是历代大收藏家的共识,也是他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藏家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国家各级博物馆中所积藏的古代文物、艺术珍品,无不是迭经历代公私藏家之手,赖其珍爱呵护,赖其流传有绪,才得以传承至今的。这种传承,就是一部悲壮的鉴藏史,也是一部中华古文明渡尽劫波的绵延发展史。现代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倾其所有购藏许多顶级国宝然后捐献国家的感人经历,大家想必是早有所知。仅就他捐献的一幅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而言,它的收藏者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收藏家殷浩,《平复帖》上有他的收藏印记;接着又到五代后汉乾祜进士、后周宰相王薄之手;后进入大宋徽宗皇帝赵佶的御府;元代初年又流入民间,被济南张斯立、东郓杨肯堂、云间郭天锡先后收藏;明代万历年间又转到长洲韩世能手中,李维桢在《答范生诗》中曾道出了韩世能对《平复帖》的珍爱;清初又经梁清标、安岐等人收藏后才转入乾隆弘历宫中,1937年溥儒因急需钱款为母治丧,遂将《平复帖》以四万银元售给张伯驹先生。直至1956年张先生将其捐给国家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这个过程凝聚着多少代收藏家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深挚的爱啊!其实,每一件遗珍的背后都有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大家早已熟知,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文物、古玩积淀着一个国家民族厚重的历史与优秀的文化,中华古国,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文玩的丰富与璀璨,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博大精深的古玩鉴赏与收藏领域,作为一个初尝滋味的痴迷者,我决心穷毕生之精力,与广大同好一道不畏艰难、不计得失地学习,钻研,探求,积累。我相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因为这是我从小就怀有的一个梦,一个美丽的梦。

近代·黄宾虹 山水国画

水墨纸本立轴

规格:105cm×30cm

宋·阎仲 李密骑牛读书图

设色绢本立轴

规格:132cm×71cm

阎仲,北宋时人,宣和初授百王宫待诏,绍兴(1131-1162)间复官补承直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据有关辞书介绍,阎“工画人物,绛色山水,尤工画牛,笔法颇粗俗”。此《李密骑牛读书图》在我看来,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与辞书中所作的介绍是非常吻合的,只不过最后一句我不敢苟同,有些方面如树枝,笔法倒是较“粗”,但这是“粗豪”之“粗”,而非“粗俗”之“粗”,阎的“粗”更加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绘画表现手法。至于“俗”,硬要说“俗”,也只能说是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在我看来只有久远的岁月积存下来的古色古香之仙气。一个李密、一头牛、一块石头、半棵树的简单构图和高超的绘画功底带来的大气,何“俗”之有?乃是脱尽匠气、臻于炉火纯青境界的“大雅若俗”之“俗”。从画的时代气息看宋人的风格,绘画风格也符合阎仲的典型画风。绢材比较厚实细密,应是宋代的宫绢无疑。鉴藏印上有宋高宗的“御书”朱文大印和“□□殿宝”朱文大印及高宗的签押、题跋,下有“赵孟頫”朱文印以及高宗的签押、题跋,下有赵孟頫的鉴藏印“天水郡图书印”“松雪斋”长条形朱文印,及未知的“黔中袁氏珍藏”和民国初年北京财政部次长、著名收藏家汪向叔的“麓云楼书画记”朱文印。阎仲真迹存世罕见,故难以进行比较、研究,虽未敢对此图作最终定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鉴定科学知识的不断演进和完善,不久当能找到有力的证据和答案加以确定。书画鉴定靠的是经验,我们这一代有志于鉴藏业的藏家应不懈努力,把古人及现今所有发现的有力证据和正确经验以科学的态度汇总起来,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鉴定方法,去解开古代书画鉴定存在的难点。

元·赵孟頫 释迦牟尼佛像

设色纸本立轴

规格:62cm×30cm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宋太祖十世孙。工书,行书为元代第一,画八逸品,高者诣神,擅山水花鸟、人马,尤精佛像。

元人之画最重遗貌求神的笔墨情趣,整个元代不足百年,但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以赵孟頫、高克恭、唐棣及“元四家”为代表,开创了以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文人画新

风貌,而其中最杰出者首推赵孟頫。

此帧佛像用笔精彩细致,敷色沉稳明净。佛祖造像风韵高雅、雍容平和,卷发虬髯,异于一般释迦牟尼之造型。画面简洁,充满禅意,极富唐人遗韵。书法结体严谨、端庄,笔力深沉稳健、爽利自然。综合时代气息、书画风格、人物气韵及元代纸材呈色和元人何贞立至大二年所题佛赞研读,可推断是幅赞像为赵孟頫五十五岁前之上乘力作,其书画艺术功底非一般能手所及。画右下角似有一方鉴藏印,在清代重装前被挖去,左下角一长方朱文“秦伯敦父”鉴藏印应

为秦恩复的收藏印。秦恩复(1760-1843),字近光,号敦夫。乾隆

五十二年(1787)进土。居玉笥山馆,尤精校勘。性好填词,刻《词

学丛书》,著有《享帚词》等。

宋·宋迪 雪山图

设色绢本立轴

规格:124cm×57cm

宋迪,字复古,河南洛阳人。北宋名画家,擅山水,师李成,尤工平远,构思高妙,笔墨清润。

此幅雪景山水,曾经《宣和画谱》(明重校本)和清李调元撰《诸家藏画簿》著录,有明人汪元勋等人题跋,后经清人张可园收藏,继而归道光皇帝之子载治收藏于“秘晋斋”中,流传有绪。

图中描绘的是隆冬腊月白雪皑皑、寒气袭人的山居隐逸景象。图中万物身披银装,杂树盘曲而生,苍劲雄奇。近景林木坡岸兼工带写,刻画清晰,山体地势起伏,经营安排错落有致。对岸山体连绵,山势颇具变化之趣,山顶草木冰雪覆盖,荒寒的山坡冰雪层层。中景水域平汇,平静如镜,岸边林中有一片屋宇,院落布局、房内陈设,甚至人物、禽鸟动态都历历在目,清晰工整。山石以斧劈皴画出。整幅画面笔法圆润,笔墨雄浑厚重,意境幽远,苍润清旷,透出一种孤寂、奇异、梦幻般的仙家出尘之境,又给人以可观、可居、可游之感。我第一眼见到此画时,观其气脉,似与宋迪神交已久,这种感觉来自我多年观摩研习古画积淀下来的一些实战知觉和个人灵悟,并非向壁虚构。在我眼中,《雪山图》是宋迪的一幅笔墨娴熟而浑然天成的典范之作,也是目前面世的宋迪的惟一真本妙品,至为珍贵。

购藏到宋迪这幅《雪山图》后,我不禁想到目前收藏领域存在的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时下民间幸存下来的宋元秘籍可谓少之又少,人们对宋元书画名家真迹的鉴定知之甚微,如本人所珍藏的宋代画家宋迪、阎仲等人的作品,据目前所知,博物馆和其他美术馆没有收藏到传世实物,仅从前朝著作中知道名字而已,但不能以此就能断定他们的作品已经绝迹,存世的必为赝品,对民间新发现的古代书画不做任何美学的和历史的研读考察,即因未经名家典藏,或未见文献著录,便定为赝品而不屑一顾,此种浮躁的心理和行为,不禁令识者方家为古代名家作品的钩沉探佚而深感忧虑。其实,博物馆现有的不少藏品也是历代有心人在民间发现后搜寻而采的,只不过发现的时间早些罢了。此外,当今书画拍卖市场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怪现象,唐宋元作品价位不及明清作品的价位,明清名人作品价位不及近现代名人作品(甚至二、三流画家作品)的价位,这是很不正常的。古代书画可是经过历史的长河干淘万漉,才能穿越岁月的烟云流传至今,而当今的炒作之风,怎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岁月的淘洗?

元·唐棣 朔风飘雪图

设色绢本立轴

规格:140cm×67cm

唐棣(1296-1364)字子华,湖州(今浙江)人。元代著名画家。幼聪颖,称神童。工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画师李成、郭熙,善布置景物,点缀人物尤佳,存宋人遗法。仁宗时待诏集贤院,曾绘嘉僖殿御屏。此幅《朔风飘雪图》是唐棣五十五岁时所作,构思古雅,笔法挺秀,设色雅致,构图广阔辽远。图中山峰雄秀多姿,层峦叠嶂。山石参用北宋郭熙卷云皴,笔墨爽利。又以李成之蟹爪法写树,生动地再现了天光隐约欲睛、万物在阴霾中萧瑟生辉之景。刻画谨严精练,韵致高华腴润。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表现出一幅优美的人间仙境,观者能感受到画中“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高妙意境,神韵独绝。明人沈梦麟于画首题有七言诗一首并跋。曾经清早期著名鉴赏家安仪周(安岐)收藏,并于左下角钤鉴藏印两方:(朱文)安仪周家珍藏,(白文)安岐之印。印文参见文物出版社《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册:330页11、19图。后又经清吴升、随熹斋收藏,《墨缘汇观》《大观录》《历代著录画目》均有著录。另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全集》第10册第380页、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42页对此图均有著述,流传有绪。

在古代书画的鉴定中,每位专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很正常的。我对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收藏过并钤有鉴藏印或题过跋的古书画一向非常重视,并乐意研究和收藏。比如一幅元代某名家的古画,曾的确经明代或清早期某位著名鉴赏家收藏、钤印或题过跋,其它方面如纸材、绢材的时代特征,画家的个人风格,颜料(色),印文印泥特征及装裱风格,旧气包浆程度等方面,如都能符合该时代特征的话,一般来说我认为此画的可靠性是八九不离十了。我鉴藏古字画,也主要从这几方面考量。另外,以我个人的性格,在钤鉴藏印方面,对收藏到的名人书画,在我没有肯定其真伪的情况下,我是决不会轻易冲动去钤上我的鉴藏印记的。我相信那些受人敬重的先辈鉴藏家当时在为名人书画题跋或钤上自己的鉴赏印时,也一定是非常严谨的。最后,我想指出:明代或清早期有眼力的鉴赏家在鉴赏元代或明代的名人书画时,就如我今天鉴定一幅民国或清代名人书画那样能较准确不误地作出正确判断。也就是说,今人对宋元名人真迹说真说假都很难有十足的把握,我们要充分尊重和考量明清鉴赏家对宋元字画的鉴定结论,这是不争的事实。

元·高克恭 仿老米青绿云山图卷

设色绢本手卷

规格:34cm×336cm

高克恭(1248-1340),字彦敬,号房山老人,其先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官至刑部尚书,擅山水,初学米氏父子,后乃用李成、董源、巨然法,造诣精绝,作品历代称奇。在元初画坛上与赵孟頫齐名。

此《仿老米青绿云山图卷》构图取法高远,青绿设色浓重,笔墨湿润苍郁,重山叠岭,云烟缭绕,贯通全图,尽显米氏云山韵味。村庄、屋宇依山傍水,掩映于林木之间,小桥横卧,曲径通幽,水域蜿蜒,绿树夹岸,极富江南地域特点,色调清丽、幽雅。村舍用笔工整,各色树木表现细致。以淡彩线勾廓,淡褚晕染后加青绿淡墨横点、留白等技法,概括表现云山时隐时现之境,极具烟云变幻之态,于简淡中见法度,于严谨中见韵致。画风学米氏而又有创新意,富于文人气息。卷尾署款“天历戊辰夏,高克恭作”,铃朱文“高氏房山”印。天历戊辰,即元天历元年(1328),房山时年已80高龄,此画当属房山晚年作品,更显珍贵。原为元末明初收藏鉴赏家乔篑成收藏,后为明成化年间金琮所得,清康熙雍正时为清皇室显亲王藏,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乱后被刘鹗购得,之后归“诵芬室”主人董康。卷后有刘鹗跋。曾著录于明汪珂玉之《珊瑚网画录》,流传有绪。

鉴藏印有:铁笛道人、曾在董氏诵芬室中、妾池玉、香南侍读、金氏元玉、显亲王鉴赏之章、显王府图书之印、珍赏、乔氏篑成;其余四印不可辩。

附此图历代收藏者简介:

乔篑成,字达之,号仲山,元代燕人。富收藏,精考据。(卷首钤乔氏印两方:“乔氏篑成”“珍赏”)

金琮(1449-1501),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明代金陵(今南京)人,少聪颖,好吟咏,善书画。(钤印为“金氏元玉”“铁笛道人”两方)

显亲王(清康熙皇帝的堂侄)时为皇亲宗室著名贤王。好收藏。“显亲王府图书之印”“显王鉴赏之章”,很显然是其收藏之后所钤。(显亲王府,原在北京正义路附近。)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别署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同知任黄河下游提调,纂有《治河七说》《黄河变迁图考》。十九年以知府任用,旋弃官经商。八国联军入侵时,用低价向侵略军购买所掠夺的太仓储栗。三十四年以私售仓栗罪戍新疆,次年病死。通算学、医术、水利,又喜收藏金石甲骨。有《铁云藏龟》《铁云藏陶》等存世。(卷尾有刘鹗跋:“房山画传世甚少,得者珍同拱璧,庚子之乱,京师人家衣服宝玩悉埋于地,字画由此伤毁者多矣,此卷初埋后暴,故水痕愈不能去,然瑕不掩瑜,至可宝也,庚子腊月得,辛丑六月重付装潢。铁云记。”钤朱文“铁云审定”印。)

董康(1867-1947),字授经,号诵芬主人,江苏武进人。光绪进士。曾充大理院推丞,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平日伪政府法院院长等,有《诵芬堂丛刊》传世。(“曾在董氏诵芬室中”“妾池玉”“香南待读”三印钤于画左边裱锦之上,印色一致,均为董康所钤。)

元·朱德润 靖节先生遗迹图

纸本净墨手卷

规格:26.8cm×657.6cm

元·朱德润 靖节先生遗迹图

纸本净墨手卷

规格:26.8cm×657.6cm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著籍于吴(今江苏苏州),迁蓖山(今江苏昆山)。元代书画大家。以赵孟頫荐,官镇东儒学提举。卒年七十二。著《存复斋集》,有《岜新合志》《图绘宝鉴》《六研斋二笔》《六研斋三笔》传世。诗师李白,笔札师王羲之,字画道丽,颉颃鲜(鲜于枢)、赵。山水学郭熙,有苍润清逸之气,在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外另辟蹊径,笔墨秀健有力,景物真实而有神,一望而知为从实际生活中来。亦善人物。其《秀野轩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靖节先生遗迹图》长卷为朱德润人物画杰作。图中白描人物超卓古劲,流畅生动,表情动态尊卑贵贱形神毕现,各肖其人。淡墨轻毫,骨气洞达,高雅超逸。陶靖节洒脱真率之气奔来眼底。书法尤佳,书写极为流畅,结字俊美多姿,法度精严,笔法劲健、道逸,行气疏密适中,有王氏遗意,颇具凝重质朴之气息。此卷书、画、印俱臻上乘,相得益彰,与朱氏中早期作品风格完全吻合。且流传有绪,曾经明代著名收藏家吴廷(1566-1633)收藏并钤有“吴廷私印”一方,又经清代爱新觉罗·崇恩(十八世纪)珍藏,并钤“长白观罗崇恩仰之氏鉴茳图书印”印一方。可惜此宝历代名人题跋不知在何时失散。660年后能有如此上好之品相,后学如我深感藏界先辈珍爱呵护之功。

明·谢时臣 停琴伫月图

水墨纸本立轴

规格:105cm×36cm

谢时臣(1488-1567),号樗仙,吴县(今苏州)人,师沈周意而稍变。笔势纵横,笔力雄壮,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为潇现,尤善山水,颇得气势,是沈、文以后明代的吴派大家。《无声诗史》评他是:“颇壮胆气,气势有余。”说与沈周、文征明二人相比,谢时臣的山水更有气势,但又没有他们那种文弱之韵。此幅《停琴伫月图》表现手法多继承了黄公望、沈周的笔墨传统。图中的山石,近景的一片树林苍茂华盛,枝叶虬曲交错,郁郁苍苍,附以几枝枯梢老槎,显得苍劲高古。画面的高旷、幽变,表现出坚实的功力和独到的造谐。说他的作品远胜其师沈周的大气,从此图中看是有根据的。我最喜爱这种意境的山水画,看到此画我如身临其境,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清·石涛 山水

设色绢本立轴

规格:73cm×41cm

石涛(1642-1707)姓朱,名若极,后更名原济、元济、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善山水及花果兰竹兼工人物。书法尤工隶,每画必题诗文。

明·王绂 山水

净墨纸本册页

规格:22cm×16cm×6

王绂(1362-1416),一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江苏无锡人。明洪武十一年(1379)进京供职,“以事累,谪戍山西朔州(今大同)”。建文二年(1403)返归江南,隐居于九龙山,所以又号九龙山人。永乐元年(1403)供事文渊阁,中书舍人。永乐十四年卒于北京,年五十五。精诗文书画,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吴镇)遗法,为明朝第一。山水师王蒙、倪瓒而自有风度。

此水墨山水册而小景仅存三幅,题识:永乐已丑燕台归里,鸣吉老友索余作小景数幅,辄以塞请,锡山王芾。铃印:孟端。另有清代鉴赏张鸣珂、杨岘、曾景剑等四人题跋三幅,流传有绪。

鉴藏印:南海叶氏云谷家藏、渤海鉴藏、萨满之印、锡山薛处过目、满生眼福、岘、公束、约齐主人、满生鉴定、维都、景剑私印、锡山阿瞒珍藏、曾藏薛处。

清·陶澍 书法对联

水墨纸本立轴

规格:136cm×32cm×2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702)进士,曾任两江总督,赠太子太保,谥文毅。著有《陶文毅公全集》。

清·曾国藩 书法对联

红宣纸本立轴

近代·陈嘉言 书法对联

纸本立轴

规格:123.5cm×35.5cm×2

陈嘉言(1851-1935),号梅生,衡册(今衡东县)霞流平田人。28岁中举,29岁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曾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知府,后调京任监察御史。

近代·齐白石 书法对联

纸本立轴

规格:124cm×57cm×2

元·王渊 春江野鸭图

设色绢本立轴

规格:96cm×48cm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

此幅《春江野鸭图》花鸟均用没骨法,笔法谨细,画风工致,生动目然,色彩清丽雅致,受北宋画院画法影响,技法融入了宋人花鸟绘画遗风,给人幽静超脱的感觉。图中盛开的桃花和迎风拂舞的柳枝,婀娜多姿,一只鹂鸟栖止于柳条之上,湿草地上一对野鸭也和树上的鹂鸟一样专注地观看湖水动静,等待着小鱼儿的出现,动势刻画细致,以静待动,富有自然之趣。有清乾隆重臣梁诗正长跋,由此得知此画系明代严嵩、严世蓄父子旧藏。严氏父子获罪后,此画被籍没入宫,历经清代收藏家端方,屠守仁,吴荣光,商衍鎏、商衍瀛兄弟,康有为等人辗转收藏。

历代收藏家钤有鉴藏印,分别为(最下方的严氏父子鉴藏印文已不可辨):端方钤有“陶斋”“琴砚斋藏”“愚泉鉴赏”“陶斋所藏埃及五千年古刻”,吴荣光钤有“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商衍鎏钤“甲辰探花”“商衍鎏印”,商衍瀛钤“癸卯翰林”和康有为钤“万木草堂”“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等二十多方。

明·佚名 山水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