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
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恣意享受制砚的过程是让我愉悦的。
本人出生在徽州。父亲自小喜丹青、文学、诗词、音乐,早年求学绘画,因故退学,理想破灭,失意一生。
至于我,因家境原因16岁初中毕业后就进工厂打工,1998年经父亲友人介绍随王伯之子王耀学制砚,遂与砚结缘。
临行,父亲赋《采桑子》赠之:“吾曾心醉丹青画,少小离家。秋月春花,大道未成徒自嗟。而今汝去为雕匠,却为粮麻。艺海无涯,勤奋钻研结硕瓜。”
岁月流逝,造砚至今15年有余。
砚雕自清代以后便式微,建国恢复生产后都是民间艺人自发性的制作,一代人对传统毫无了解,传承严重脱节。
造砚初,随启蒙老师王耀先生打下了技术层面的技能,后遇懒壶先生,我才明白造砚需遵古法。当然,不是说古都是好,古渣滓也不少,要懂鉴赏,才能得精髓,造砚能得法,所需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工艺层面的技术,更主要的是自身的美学修养,在眼明之外,自是造化功了。
造砚首先是相石。去体会一块石头在纹理与色调上传达出来的气息与境界,再构思题材,自然而为。
砚是造型艺术。砚有骨,是形体、落潮、曲线、比例,需用点、线、面、光影的关系去表达;砚有神,是气韵、是品格,需具有审美的能力。
学造砚,需取法适当,要得法,必须要有实物在手临摹学习。在与古砚的交流中体会砚的精、气、神,从形式到语言的积累中追寻自己的气质所向。临摹只是起点,要能学而思,思而变,要得法复弃之,再得法外法。古人的创作思想亦源于此,在自然中体会每一件事物的微妙之处,自由地对接古今。
收藏古砚,我注重古人制作上的精到,材质不佳等因素都可忽略不计。多年来,从把玩古砚到喜欢上一切具有艺术性的古物,从中学习,享受古物文化魅力的同时亦丰富了人生。
如今我每天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何其幸甚。古人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恣意享受制砚的过程是让我愉悦的。在造砚上,我很自私,只造自己心里想的,不会考虑大众的需求。一个安静的空间,做一个自由人是我的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