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
- 论张翎小说中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
来,新移民女作家张翎先后发表十几部作品,斩获海内外多个奖项。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张翎作品主要围绕移民、性别、种族等全球性议题展开,但不难发现其创作仍以祖国为中心。张翎在作品中展现中西文化冲突的同时,更强调世界各民族、各文化间的融合交汇,展现了作家的身份认同倾向。本文将以张翎小说《金山》《劳燕》等作为研究对象,对书中张翎展现的中西文化冲突进行分析,探寻张翎的身份认同过程。一、张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差异导致双方无法相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2023-09-28
- 情感·创伤·女性:论张翎的小说追问
拿大的华人作家,张翎在创作中融入了异域与中国的多重元素。在跨国叙事中,她逐渐找到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她的每部作品都在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但她并不满足于讲出好故事,而是在故事中不断发出自己的小说追问。情感、创伤和女性是她构架小说的三种维度,也是她在小说创作中着力较深的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维度,她不断在创作中追问如何表现人物命运,如何勘探人性的幽深,以何种视角书写女性。张翎以一种现代主义的眼光和笔法,去书写历史碎片和社会问题,这既是她对现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3-01-09
- 藻溪,张翎生命的原乡
支江,流向大海。张翎出生在钱塘江,成长于瓯江,求学去了黄埔江,后因寻梦跨越大洋来到加拿大的安大略湖。在张翎生命成长的一长串江河水系中,人们知道,她并未与这条叫藻溪的小河流有过交集。可事实上,正是浙南东海边上这条寂寂无名的小溪,于无形中一直润泽着张翎的生活和生命,并恍然成了张翎与之梦魂相牵的精神家土,生命的源流,写作中故事人物活动的出发地。合肥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朱育颖说:藻溪在浙江苍南县境内,这条颇具诗意的河流,成为激发张翎创作灵感
文学港 2022年11期2022-10-13
- 形象学视野下张翎小说《劳燕》赏析
键词:《劳燕》 张翎 异国形象 海外华人作家 海外华文作家张翎的小说《劳燕》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浙江温州城一个名叫姚归燕的女孩在战争中遭遇精神和肉体的巨大创伤,在成长与蜕变的过程中与三个男人———青梅竹马的恋人刘兆虎、牧师比利和美国大兵伊恩的爱恨纠葛。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基督文化、美国青年文化在阿燕身上的碰撞、激荡与互补。张翎以超强的叙事把控能力,使“阿燕”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特质、拥有复杂而丰富特征的独特生命体。 张翎所塑造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2022-06-28
- 人生困境与命运的彼此守望
邮购新娘》的作者张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们,尤其是本身作为女性的作家们,都有一种不必言说的默契:以文字为城墙堡垒,一方面要坚守女性的品质,一方面又想突破女性固有的局限。多数作家在写作中都有意无意地加入女性书写,然而在以女性视角为纲领的书写中,人们常看到的文本是以爱情为中心的写作题材,而张翎在写作中多数以母女关系为主题、为主线,叙述历史的大环境中女性对命运的主宰以及坚韧的女性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涤荡。本文旨在重读《邮购新娘》中结合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及创伤叙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2022-04-22
- 缺席即在场
要意义。关键词:张翎 《流年物语》 女性自反性《流年物语》出自加拿大华人女作家张翎之手。小说描写刘年及其父辈和儿辈总共三代人的爱情悲欢,以与人物息息相关的“物”为叙事主体,通过讲述刘年一生的坎坷往事和情感历程,展现了一个表面美满家庭的消亡史和抵抗史。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被作者给予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建构的。”简单地将这句话放置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革命年代,看似简单粗暴蛮横无理,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2022-02-19
- 解读张翎作品《阵痛》中的叙事框架
一、引言近日重读张翎创作的长篇小说《阵痛》,再一次感受到了作者一直以来延续的风格,文字上细腻柔美,用若隐若现的形式表达出人情和人性的复杂之处、精微之处。对于这部小说,已有更多研究关注作品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介入,并认为小说在放逐男性主体、彰显女性地位方面的特点是最需要把握的,这种在性别政治意义上的分析,挑战意味十分明显,甚至掩盖了作品在叙事框架上的努力与创新尝试。实际上张翎在作品中所进行的移民史叙事,以及同女性“痛”体验相关的书写,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主要受益
名家名作 2021年5期2021-11-13
- 《金山》的回忆空间建构与文化记忆传承
是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的一部史诗性著作,描写了以开平方家为代表的几代海外华工的奋斗历史与悲苦命运,涵盖了记忆、空间、身份与死者纪念等多个主题。本文以空间与记忆为切入点,探查《金山》中历史书写、记忆传承与身份建构间的关系。张翎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挖掘历史、建构回忆空间的过程,与之相呼应的是小说人物艾米重建家史并承传记忆的过程。海外先侨的奋斗历史与家国情怀是值得生者知晓并纪念的,而后辈移民个体也只有在追溯族裔历史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归属,使个体的生存体验融汇在集体记
华文文学 2021年4期2021-10-16
- 论张翎小说《女人四十》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摘要】张翎的短篇小说《女人四十》叙述了在络丝四十岁生日这一天的经历,由此呈现出她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本文从物质生活的困顿、精神世界的虚空、现实人生的感悟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年女性络丝在烦扰困惑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关键词】张翎;《女人四十》;女性;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08-02张翎,浙江温州人,海外华人女作
今古文创 2021年6期2021-09-10
- 让故事讲故事
故事自己讲故事。张翎的新书《廊桥夜话》就是这样一本小说。小说中写的“廊桥”,是江南小山村里的一座祖代留下的木头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纯工匠手作,皆是榫卯结构。可桥上却没有像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那样轰轰烈烈的梦幻爱情。有的只是每个人在暗夜里偷跑出来的心,和不能向他人说的秘密。“一个人哪能两次落到同一条河里呢?我偏偏就落了两次。”小说以阿贵妈的这句话开头。阿贵妈的两次“落水”,就是她的秘密。因不堪忍受贫穷生活与婆婆的虐待,她出逃了两次,但都因舍不得孩子,未能成功
莫愁 2021年16期2021-06-20
- 让故事讲故事
——评小说《廊桥夜话》
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最新创作的小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好故事,绝对不是小说家的立意先行,而是故事犹如流动的水,文本像修筑的渠,水到渠成,让故事自己讲故事。张翎的新书《廊桥夜话》,就是这样一本小说。“一个人哪能两次落到同一条河里呢?我偏偏就落了两次。”小说以阿贵妈的这句话开了头。阿贵妈的两次“落水”,就是她的秘密。因不堪忍受贫穷生活与婆婆的虐待,她出逃了两次,但都因舍不得孩子,未能成功。她要把女儿阿意培养成人,远走高飞。阿意飞走了,就像年轻时的阿贵妈飞走了一
工友 2021年5期2021-05-25
- 论张翎的“崇高的女性”
翟业军内容提要:张翎的小说设置一个个抽象的绝境,反复冲击人物的疼痛阈值,由此造就一种残酷和温暖相错综的美好。因为女性能以其天性里的隐忍熬过疼痛,而最剧烈的疼痛又发生于女性的身体深处,所以,“疼痛书写”一定是女性书写。张翎的女性书写是抽象的、去历史的,她就是要塑造出与水、泥土一样的,自拘于生物性的“崇高的女性”。“崇高的女性”超越了具体的女性,她处于她们之外;她又是被男性意识凝视出来的,不可能成为凝视的主体。所以,“崇高的女性”是不存在的。张翎一再申明自己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8期2021-04-17
- 疼痛·救赎·温情
摘 要:张翎是旅居加拿大的华文作家,虽身处北美,但她写故事却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纵观她的创作,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成为张翎创作的一条主线。作为一个厚积薄发的小说家,张翎用温情的笔调诉说着人间的疾苦,疼痛背后始终交织着温暖和爱。关键词:张翎 疼痛 救赎 温情关注人类生存的苦痛,对人类自身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进行审视和问询,是文学的基本功能。鲁迅笔下孤独的启蒙者,在看客们愚昧麻木的沉默中绝望地呐喊;老舍笔下卑微的小人物,在历史洪流的动荡中痛苦地呻吟;沈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3期2021-04-01
- 张翎笔下苦难叙事及其女性形象的转化
—— 以《劳燕》为转折点考量
难也是目前学界对张翎研究达成的一种共识。张翎确实擅写女性与苦难,且在她的小说中还明显有叙写历史元素的痕迹。历史元素和张翎苦难叙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历史、苦难、女性形象这个稳固的三角关系中,女性受难者形象是否一成不变?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其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动因又是什么?《劳燕》①参见:张翎. 劳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下引该书原文不再一一注出。是张翎写的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度被入选新浪网“年度好书榜”,且颇获赞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3-06
- 文化象征·伦理困境·道德重建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的张翎小说
互补。目前学界对张翎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伤、记忆、历史、女性、宗教、婚恋、家庭伦理、语言结构、意象分析等方面,明确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张翎小说,仅张建红《试论张翎〈金山〉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3]一文。学界对于张翎小说家庭伦理方面的研究,虽未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导向,但其中所涉及的家庭伦理方面的论述给予笔者以启示。伦理问题是张翎小说的关键症候。从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我们便可鲜明地感知到作品中复杂缠绕的伦理纠葛,到《金山》《余震》《交错的彼岸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7
- 虚构死亡:张翎近年来的叙事转向与文本策略
娟加拿大华文作家张翎是近年来海外华文作家中表现出色、成绩亮眼的一位。近年来,其小说曾多次获得重要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七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学界对张翎小说的研究也逐渐繁荣。早期关注到张翎研究的,有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公仲、饶芃子、赵稀方、陈瑞琳等,从空间、历史、性别等角度对张翎的小说进行评价和推介。从2004年开始,随着张翎作品的增多,综合性研究开始出现,从跨文化书写、女性叙事、历史叙事、越界写作等多种角度把握张翎创作的特征。自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1-17
- 对痛苦要深怀敬意
性所独立的东西。张翎就关注到了这个人性独立的东西,这个跟她长期在国外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劳燕》借助牧师这一人物的设置,不仅仅教会阿燕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她看见人性深阔的一面,即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苦难,如果借救赎的力量重新看待人和世界,会使她知道人性有另外一个方向。关键词:张翎;《劳燕》;人性;救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5-0047-02一了解了张翎写作《劳燕》一书的
三峡论坛 2020年5期2020-10-15
- 从《胭脂》看张翎小说的结构、语言魅力
要:《胭脂》是张翎的中短篇小说集,《胭脂》讲述了三代女性的悲剧生活,而致使她们悲剧的原因大都来自于男人和社会。本文主要探究张翎的小说魅力在《胭脂》中的体现。关键词:张翎;《胭脂》;小说;艺术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胭脂》分成了三个篇章——穷画家和阔小姐、女孩和外婆、土豪和神推,小说的叙述视角也正是在这六个人物、六种身份、六个年龄段、两种性别中来回切换。这部中篇小说集给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三种爱》:文学与爱情的古典主义都令人激动
韩浩月《三种爱》张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8.00旅居加拿大多伦多的作家张翎,计划探访多位已故世界著名女作家的故乡或墓地,她将这份旅行计划形容为“带着点行为艺术式的行走”。同为女性写作者,张翎这份独特的探访愿望清单,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激动的成分,这种成分可以解释为向文学与爱情的古典主义的一次致敬,也可以理解为拨开纷乱的女性话语迷雾,去寻找女性精神的一个萌发点或制高点。现在张翎在她的探访名单中,已经给三个人名打了对勾,她们分别是勃朗宁夫人、艾米莉·狄
现代妇女 2020年7期2020-07-17
- 张翎《余震》中的悲剧意识
来的痛感,小说家张翎创作了具有审美高度和精神探寻力度的《余震》。一方面这得益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对现实回应的天然滞后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她对灾难经验进行文学处理时秉持的悲剧意识。在这里不详谈张翎悲剧意识的形成,只针对作家的创作过程及《余震》文本情境进行探究,剖析作家的悲剧意识。一悲剧意识生成于人类对生存困境的反思,“悲剧意识,是对人类在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中所遭遇的悲剧性命运的感受和认识,这种认识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对悲剧性的根源的探究,追问人为什么要受难,悲
文艺评论 2020年3期2020-04-18
- 在时空交错中寻找
摘 要: 张翎,作为一名早年生活在国内后移居海外的作家,她的目光一直在“故乡”与“他乡”的两极穿梭探寻,大洋两岸的双重生活经验,使她的小说形成一种别样的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探寻着异质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繁复多样的形态与可能,谱写着寻找与回归的乐章。关键词:张翎 时空交错 双向寻找“伟大作品,必须是经过博大精深的构思后的产品”a。在张翎的前两部长篇小说《望月》和《交错的彼岸》问世后不久,就有评论家称她是“海外女作家中少有的擅长小说结构的高手”b。海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2期2020-02-04
- 论张翎小说的族群诗学
民文学中,温州籍张翎以其小说鲜明的族群诗学独树一帜。其特质集中体现为三点:一是倾力回溯瓯越文化母体,重建“文学的温州形象”;二是侧重表述内外温州人在双重场域中的现代性遭遇;三是通过将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地方”的民族志书写。关键词:张翎 族群 瓯越文化 现代性 地方作为海外华人新移民文群领军人物的温州籍作家张翎,虽然创作题材广泛,但移民题材无疑是其最核心的构成。作家基于多元文化语境与交错时空的移民题材创作,兼具区域质素与国际视野,是当代中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似真感”、历史叙述与文学自信
——以张翎小说《劳燕》为例
成就的文坛老将,张翎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舒适圈”,尝试更新颖的、具有挑战性的文学题材和叙事方式,《劳燕》即是这一“尝试”的产物。张翎在此书中首次以亡灵的独特视角切入抗战期间发生于浙南乡村的一段隐秘往事,与之相对应的是与主流抗战史迥然不同的历史叙事。这样一种锐意求新的文学态度,其背后是作家持之以恒的历史写作实践,是以文学精神对历史实相的反复追问,也是在历史纵深处对文学可能性的勉力探索。如果说文学与历史的深层互动是一个人文学科领域历久弥新的话题,那么历史小说创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9
- 于细微处彰显人性底色与家国情怀
——评张翎长篇小说《金山》
430070喜欢张翎始于2009年,当时正准备写作有关新移民小说的论文,而张翎的作品是不得不读的。首先接触的是她的短篇小说集《羊》《尘世》,即刻被其中那铿锵凄美、错落有致、略带女性温婉的文字所吸引,继而买到了她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一口气读完,顿觉身心舒畅。在感受作品的背后,也对作者本人有种由衷敬佩之情。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在我看来,张翎便是一位善于从小处着眼,却能洞察全局的睿智作家,她的作品《金山》更体现了这一特色。《金山》是张翎经过二十几年的酝酿,于200
赢未来 2019年32期2019-12-18
- “归燕”何时归
摘要:《劳燕》是张翎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其战争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姚归燕的乡村女孩在战争中遭遇的创伤,以及她在自我救赎过程中与代表不同文化身份的三个男人之间发生的情感纠葛的故事。小说以一种期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文化态度书写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局限性,以及对故乡的皈依和向母体文化寻求精神慰藉的倾向。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的不同文化身份以及他们对于女主人公的影响,都体现了文化态度和对文化身份的选择问题。关键词:张翎 《劳燕》 文化态度作为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2019-07-25
- “归燕”何时归
摘要:《劳燕》是张翎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其战争三部曲中的第—部,小说讲述了—个名叫姚归燕的乡村女孩在战争中遭遇的创伤,以及她在自我救赎过程中与代表不同文化身份的三个男人之间发生的情感纠葛的故事。小说以一种期望文化间的平等列话与交流的文化态度书写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局限性,以及对故乡的皈依和向母体文化寻求精神慰藉的倾向。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的不同文化身份以及他们对于女主人公的影响,都体现了文化态度和对文化身份的选择问题。关键词:张翎《劳燕》 文化态度作为新移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从《金山》看女性成长与传统文化
融之境。关键词:张翎;《金山》;女性主义;传统父权文化张翎是一名华裔女作家,与严歌苓、虹影并称海外华文女作家的“三驾马车”。她的代表作之一《金山》以清末华人到加拿大淘金的历史为背景,讲述方家四代人从广东开平远赴金山做劳工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亲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前人对《金山》的研究角度多从家族小说、移民文学入手,探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研究较少。实际上,《金山》中方家女性故事可建构出一部女性家族小说。发掘张翎的女性写作具有研究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2019-07-16
- 贞节观和性强暴:论《劳燕》
究的角度,通过对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的女主角阿燕的个体分析,讨论传统观念中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的拒绝、伤害和贬黜的文化现象,追溯这种现象的成因,即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制造出来的贞洁/贞节观念。历史上对女性贞洁/贞节的推崇发展为压迫、歧视、贬黜女性的桎梏,使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彻底边缘化。《劳燕》对性别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她对歧视性强暴受害者的传统的贞洁/贞节观的解构和颠覆。关键词:张翎;《劳燕》;性强暴;贞洁;贞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华文文学 2019年1期2019-03-14
- 张翎称书写当下中国是对自己的一次突破
。”当旅加多年的张翎终于开始以敏锐的视角和精致的文字讲述当下的“中国故事”,这位作家直言,“这是对我自己的一次突破,我面前打开了一条新路。”张翎在日前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及《死着》,她表示,“这是我去国离乡这么多年第一次直面中国当下生活,虽然近些年经常回国,对当下现实多有了解,但是依然十分忐忑,中国的巨变中,我不是亲历者,只是观察者。”然而她终于创作了《死着》,“通过书写《死着》,我作为作家有飞跃性的领悟,即使我不是亲历者,但在文学作品里旁观者的立场也是可以
文学教育 2018年12期2018-11-30
- 张翎自称童年和故乡是创作的基础
作家张翎日前在暨南大学就《劳燕》与师生们一起分享“从史料到小说”的创作故事,讲述抗战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为了创作《劳燕》,张翎在美国查阅大量史料,这样才有了小说中凿实的细节呈现。在她看来,史料考据与想象力,是创作小说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两者同样重要,“史料是小说的龙骨,是让我站在地上脚踏实地的东西。抓住时代洪流中的几个碎片演绎成小说,不一定能折射全局。但这几个碎片必须是真实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契合,这样我的作品才会有生存的根基。”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张翎移
文学教育 2018年6期2018-06-21
- 素描张翎
国|陈瑞琳此刻的张翎,或者在中国,或者在回中国的路上。2017年的张翎,因为新长篇《劳燕》的出版,正奔赴在大江南北,与她心爱的读者们见面,与各地的评论家对谈。作为中国第一部涉及美国海军秘密援华使命的小说,张翎以其巨大的勇气和极其客观的冷静,剖开了那段中美当年共同抗日的尘封历史,表达了她对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崇高敬意。在我看来,张翎在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山》无疑是她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如果说《金山》写的是19世纪末加拿大中国劳工的家族秘史,那么由《
名作欣赏 2018年1期2018-01-28
- 张翎叙事的全球性主题及其叙事旨趣
夏天的故事》等,张翎的创作大多集中在移民题材等全球化议题和性别议题上。《金山》对移民史、移民命运作了全面审视,《阵痛》以帝国主义、战争战乱描写、女性问题等全球化议题为关注重心,短篇小说集《一个夏天的故事》对现代全球化世界移民的喜剧性存在境遇作了描述,《余震》则以非人类性自然灾难——地震这种全球性事件书写出发,考辨了“个体”和“全人类”意义上的人性这个全球性主题。张翎以移民叙事的多样的主题向度和叙事探索,成为了世界华文文学“三驾马车”和新移民文学的翘楚。事实
小说评论 2017年6期2018-01-19
- 东飞伯劳西飞燕
现出来劳燕作者:张翎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2017-7“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这句出自南朝梁武帝萧衍《东飞伯劳歌》中的古诗,现如今已少有人闻;而由其演化出的成语“劳燕分飞”,只怕是无人不晓。此间的“劳燕”分别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和“燕”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又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
方圆 2017年23期2018-01-09
- 张翎长篇小说《阵痛》再论
刘云摘要:张翎长篇小说《阵痛》曾被评论者解读为女性主义小说。联系小说文本,通过对女性主义主旨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张翎这部小说在根本精神指向上与女性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小说虽然凸出了基于生育特质的女性经验,表面上看似乎意图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但小说中的女性并没有摆脱对男性中心的依附并有效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作者刻意而为的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强调实际也没能摆脱男权文化的深刻影响制约。该小说仍然是在男性中心话语的支配下对女性经验的言说。关键词:张翎;《阵痛》;女
华文文学 2017年1期2017-03-13
- 张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探析
]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在其小说中刻画了众多母亲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张翎笔下的母亲形象,即传统的“良母”、异常的“恶母”、移民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女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传递了作家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思考。[关键词]张翎;小说;母亲形象;文化思考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张翎被看成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其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张翎的作品多侧重于描写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4期2017-01-04
- 张翎新长篇《流年物语》尝试新写法
张翎的长篇小说《流年物语》日前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张翎说,这部作品在写法上做出了新尝试,“写《流年物语》,我已经开始用‘减法了,到第二稿时会大量删掉一些比喻、形容词,感觉就像是跟语言在宣战、打架”。《流年物语》以一座南方小城为中心,讲述了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中国式家庭生活”。张翎说,《流年物语》描述了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里边是一些带着疼痛的影子行走的人”。“我在这部小说做了新的尝试,在讲故事的同时引进其他一些叙事方式。我已经写了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2016-05-14
- 张翎《一个夏天的故事》中的成长主题
内容摘要:张翎的中篇小说《一个夏天的故事》讲述了“文革”时期,主人公“五一”离开从小生活的外婆家,被父母接回城里之后发生的故事。小说在人物、结构和主题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成长小说的特征。小说设置了成长的引路人,并且通过几个成长的契机,如性的启蒙、死亡体验以及背叛等事件,集中叙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关键词:张翎 成长小说 引路人 成长契机张翎的中篇小说《一个夏天的故事》,讲述了“文革”时期,小女孩五一在短短一个夏天里的成长历程。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独特视角,勾
文学教育 2016年7期2016-05-14
- 穿越时空的找寻
摘 要:华人作家张翎擅长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跨界故事,表现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雁过藻溪》穿越时空深入历史深处,向人类的存在之境深掘,突显人类不断找寻又不断失落的存在困境。末雁找寻身世、自信和亲情,百川找寻自由和爱情,黄信月寻根,他们跋山涉水地艰辛找寻,到最后都以失落告终,透出张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哲理思考。关键词:张翎 《雁过藻溪》 找寻 存在困境华人作家张翎以其跨越时空的跨界书写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张翎擅长穿越时空在历史场域中描写移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6期2016-05-14
- 张翎,比张爱玲多一种对阴冷的克制
张翎是真正走向世界的华人作家。她用女性特有的敏锐与坚韧观察和记录这个世界。《流年物语》是她离乡多年,远隔太平洋的深情回望。因为拥有了世界眼光,故乡的人和事,即将逝去的中国式家庭生活显得熟悉又陌生。她笔下的众生,无论遭遇怎样的磨难甚至横祸,都能以自己的姿态站立起来。尤其是那些平凡的女性,总能以柔韧的双肩,扛起一片天。这些平常的中国故事,也因此显得极不平凡。3月,这位被莫言称作“大有张爱玲之风”女作家的两部新作——长篇小说《流年物语》和中短篇小说集《每个人站起
青岛画报 2016年4期2016-04-26
-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张翎小说《金山》英译传播研究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张翎小说《金山》英译传播研究岑群霞(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基于翻译社会学视角,探讨张翎小说《金山》的英文翻译和传播,包括作者创作、译者原文本选择、译本翻译、出版、传播过程,评述其翻译和传播策略可取之处。关键词:翻译社会学视角;张翎;《金山》;英译;传播张翎出生杭州,幼年移居温州,从此无论上海求学,还是加拿大工作、生活,目光从未游离“乡土”。她不仅书写华人的价值冲突和内心苦难,更延伸到由人物引发的家园想象及中西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3期2016-04-12
- 作品信息
作品信息●张翎新长篇《流年物语》尝试新写法张翎的长篇小说《流年物语》日前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张翎说,这部作品在写法上做出了新尝试,“写《流年物语》,我已经开始用‘减法’了,到第二稿时会大量删掉一些比喻、形容词,感觉就像是跟语言在宣战、打架”。《流年物语》以一座南方小城为中心,讲述了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中国式家庭生活”。张翎说,《流年物语》描述了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里边是一些带着疼痛的影子行走的人”。“我在这部小说做了新的尝试,在
文学教育 2016年13期2016-04-04
- 穿越时空的找寻
——评张翎的《雁过藻溪》
空的找寻 ——评张翎的《雁过藻溪》○王慧开摘 要:华人作家张翎擅长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跨界故事,表现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雁过藻溪》穿越时空深入历史深处,向人类的存在之境深掘,突显人类不断找寻又不断失落的存在困境。末雁找寻身世、自信和亲情,百川找寻自由和爱情,黄信月寻根,他们跋山涉水地艰辛找寻,到最后都以失落告终,透出张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哲理思考。关键词:张翎 《雁过藻溪》 找寻 存在困境华人作家张翎以其跨越时空的跨界书写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
现代语文 2016年16期2016-03-02
- 张翎作品的创造历程及其特点
缪菁内容摘要:张翎是北美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自199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诞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其作品细腻温婉,行文犹如涓涓细流,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希望,不激昂不愤怒,不批判不控诉,总是温情收场,但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沉重的思考。本文主要综述了张翎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总结了其作品的两大特点,即创作上的“越界”与语言上的“平衡美”。关键词:华文文学 张翎 创作历程与特点一.张翎文学作品
文学教育 2014年12期2014-12-01
- 论张翎小说中的宿命意识——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710119)。张翎是北美新移民作家中“厚积而薄发”的典型,早年到复旦求学、出国攻读文学硕士、移居加拿大成为康复听力师……她用自己的前半生经历了别人无法想象的酸甜苦辣。直至1998年,年已不惑的她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且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她十几年来笔耕不辍,从初期的《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到近年来发表的《金山》《余震》等,均受到海内外华人读者的欢迎。尤其是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是令张翎名声大噪,而这部小说也以其紧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2014-08-15
- 借来的东西——关于张翎“抄袭”事件的调查
en 牛抗生译“张翎抄袭案”在华人圈传得沸沸扬扬,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就是这次调研的结果。士嘉堡联盟公园附近的街道都曲曲折折的,一圈绕着一圈,像个迷宫图似的。这个居民区始建于七十年代,好几个街区盖的都是低矮的复式房或者是平房,房与房之间则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或者高达20英尺的松树。与401高速公路相去不过几条街,但是这里的民居却很安静,相当隔离,甚至有点儿暮气沉沉。张翎便住在这里一栋相当大的仿都铎风格的房子里。第一声门铃响过,她便出来应门了。这是个身
华文文学 2013年1期2013-11-16
- 漫漫金山之路的沉重回望——读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
丰富的人生哲学。张翎,就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位,她在国外生活多年并坚持用汉语写作,她的文本也始终保持着与大陆文学主流的潜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源于她国内与国外的双重人生经历:一方面,她可以主观地融入并且思考这段历史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她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审视。因此,她的小说世界充盈着东西方文化的交织,呈现着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搏斗。但她的文学作品依然经得起反复地琢磨和推敲。特别是她的长篇小说《金山》,这部小说向读者呈现了清朝同治年间至今的150多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神算厉
姓爱戴的县令──张翎,张翎为官清正,断案机智,来莒县不久就断清了不少积压多年的旧案。张翎不但善于断案,而且善于搞农田水利建设,使莒县很多原本连年欠收的土地变为良田,因此颇受百姓爱戴。虽然张县令勤政爱民,无奈连年蝗灾,社会动荡,仍然是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官府拿出更有效的措施。可就在这时,张县令却突然称病辞职了,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张县令辞职的真正原因,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猜到,因为这里面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应该从一起抢劫案说起:地痞赵忠在村头抢劫了临村行人的东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3年2期2013-05-14
- 神算
姓爱戴的县令——张翎,张翎为官清正,断案机智,来莒县不久就断清了不少积压多年的旧案。张翎不但善于断案,而且善于搞农田水利建设,使莒县很多原本连年欠收的土地变为良田,因此颇受百姓爱戴。虽然张县令勤政爱民,无奈连年蝗灾,社会动荡,仍然是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官府拿出更有效的措施。可就在这时,张县令却突然称病辞职了,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张县令辞职的真正原因,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猜到,因为这里面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应该从一起抢劫案说起:地痞赵忠在村头抢劫了临村行人的东
小小说月刊 2013年4期2013-05-14
- 由“藻溪”到“大洋”:张翎小说中的水意象
溪”到“大洋”:张翎小说中的水意象朱育颖(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230601)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从容地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书写游走东西两岸的经验与想象,以水为媒链接岁月变迁,以水为喻弘扬女性精神,以水为思探寻精神之旅,赋予水意象丰富的审美内蕴与独特魅力。人与水的双向互动,实现了从“物质之水”到“审美之水”的提升,并由前期创作风格的清新婉约转向近期的更有力度,创作视域和“水域”愈来愈宽广,精心构筑了中西合璧、颇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水意象;文化符码;跨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8-15
- 从心灵之痛到亲情之暖——比较小说《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内容表现之异同
震》[1]的作者张翎推到了台前。张翎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1986年到加拿大求学,先在卡加利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后又去美国攻读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她在加拿大卖过热狗,做过翻译、教师、行政秘书等多种职业,但取得听力学位后就一直做听力康复师至今。张翎与严歌苓、虹影一起,被称为海外女作家的“三驾马车”。其中张翎成名最晚,但近两年却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仅2009年一年,她就连夺中国首届华侨文学奖的评委会特别大奖,《当代》年度五佳长篇小说奖,《中华读书报》年度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4-13
- 张翎小说中的圆缺母题叙述——以《盲约》中的五篇小说为例
庄伟杰和加拿大的张翎等。作为在海外从事华文写作的移民作家,其主体身份与当地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多元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作品不仅刻下了深深的本土印迹,同时也附着了浓厚的异域风采,有时我们甚至很难界定他们到底属于移民作家还是乡土作家。加拿大的张翎就是这样一位将乡土与异域巧妙地融合在自己作品中的海外移民作家。张翎出生在温州,曾经当过小学老师和车床操作工。197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一家部委机关任英文翻译。198
华文文学 2011年5期2011-08-15
- 张翎,她是一个听力康复师
文/王昕张翎是谁?不仅大多数国内读者没有印象,连许多资深出版人士也鲜闻其名。这不奇怪,因为张翎是一位定居加拿大多年的兼职作家,她的正经饭碗是多伦多市一家医院的听力康复师,不仅与汉语无关,与写作无关,与中国主流文坛更是隔山隔海。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业余写作以来,张翎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1998年,张翎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一个关于上海和多伦多的故事》;2001年,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
电影 2010年7期2010-06-03
- 论张翎小说中的温州书写
215123)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业余从事创作。张翎自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之前已出版三部长篇小说(《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和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尘世》、《盲约》、《雁过藻溪》)。200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余震》后,张翎就再无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3期2010-04-04
- 华裔作家张翎:在加拿大写唐山
旅居海外20年的张翎却在用最为传统的考证和写作方式讲故事在《非诚勿扰》不可思议地揽获超过3亿4千万票房之后,冯小刚的下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已于7月初正式开机,在发布会上,导演更是放下豪言,希望电影能卖5亿。除了自己的“御用”搭档王朔、刘震云等,冯小刚电影的原著一般来自不大出名的作品。如上一部《非诚勿扰》,改编自台湾作家陈玉慧的《征婚故事》;《集结号》来自海军退伍老兵杨金远的《官司》。这一次,被导演看中的作家是一名来自境外的中文作家。它改编自旅加华裔女作家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7期2009-07-31
- 告诉边缘文学
休的诉苦情怀时,张翎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那时《望月》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它是最早跳出个人经验圈囿的移民小说之一。张翎新近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从《望月》到《交错的彼岸》的过程中,移民文化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许多变化。张翎的文学创作道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移民文学的发展轨迹。这条轨迹以人生单一经验为起点,发展到对一代人命运的思考,继而将这种思考延伸至更大的范围,最后达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在表现手法上,
全国新书目 2001年4期200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