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

  • 百年之际再思“古史辨”
    文/赵轶峰古史辨提出至今已届百年,其对于历史学的影响,仍然超过现代历史学兴起以来的绝大多数其他论说。之所以如此,并不仅仅在于古史辨研究得出了诸多至今仍然基本成立的结论,还在于它呈现了一种与传统历史学构成鲜明反差的历史学研究方式。这种方式的标志是“疑古”,指的是对于先前古史系统及支撑和呈现这一系统的文献进行全面质疑和鉴别。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路径。所以,古史辨意味着对以往的古史书写提出全面挑战,将之置于证据与逻辑面前重新审视,以求得对于历史真相更贴近的认

    社会观察 2023年9期2023-11-01

  • 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成部分?它和中国古史记载之间究竟有无线索可寻?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尚无法仅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器物对比来探讨三星堆的“来龙去脉”,所以要突破这一研究瓶颈,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古老线索。利用丰富的中国古史传承体系,从中探寻三星堆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失为可取的方法之一。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以今天考古

    社会观察 2023年3期2023-09-23

  • 清华简十年古书重现与古史新探
    程浩厘清中国古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与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经过40年的全面建设与飞速发展,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除了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升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植根的精神沃土,尤其是作为中华文化发源的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应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坚

    科学大观园 2023年13期2023-06-30

  •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古史话语体系的建构 ——从黎虎《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谈起
    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古史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然成为摆在广大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如何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而且事关中国史学界能否真正掌握中国古史体系学术话语权的问题。黎虎先生新近发表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1)黎虎:《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文史哲》2020年第1期。以下凡引用此文 ,均简称《论纲》。一文,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27

  • 诸子所传“远古社会”的三方地域异辞 ——兼论《容成氏》的性质特征
    法,富含诸子的“古史观”。王树民先生曾总结战国时的六种古史观:韩非的四世说、风胡子的四时说、《礼运》的大同小康说、孟子的传贤传子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无名氏的三皇五帝说。[1]远古社会传说中还保存了大量“某某氏”之称,即众多远古部族名号的历史信息①。这些传说与名号不见于代表周王室传统的《诗》《书》,也不见于秦、楚、齐、宋等异姓诸侯对祖先的追忆中,故非“诸侯的古史”,而属“诸子的古史”。顾颉刚先生研究古史主张“不立一真,唯穷流变”[2]。诸子所传未必尽是客观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11期2022-12-02

  • 改铸古史:上博简《成王既邦》古史编纂思想探研
    00)所谓“改铸古史”,是指在原有的史实基础上,通过完善体例、增添情节对古史进行重新加工、创作,以符合编纂者的史学倾向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先秦史学源远流长,记言记事早已成为史学传统。至战国时期,史学编纂与诸子之学并行向前且互相联系。将口述史转化成文本,对古史进行重新编辑整理,创作出战国时人心目中的古史,这种新史学的创作,在当时已蔚然成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八册)中的《成王既邦》篇,就是这类史著的典型代表。这一篇久佚的先秦儒家文献,原篇共16支简,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7

  • 胡适与其“历史的科学方法”
    的认识,还是关于古史辨思想,都具有批判性理论与思想观念。我们甚至可以说,胡适治史的绝大部分思想,到现在为止,依然能作为我们学史、述史、治学问道的参考。然而这样一种历史批判性的思想从何诞生?我们在讲述其历史思想之前,总是会产生好奇。胡适所在的那个年代十分特殊。影响历史学研究,具有“开天辟地”性质的古史辨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诞生的。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如顾颉刚、钱玄同等著名学者,都曾受到胡适的指点和影响。胡适的学问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古通今,学贯中西。只是,

    文史杂志 2022年6期2022-10-29

  • 关于顾颉刚古史观念的几点辨正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至今已近百年。百年来,学界相关讨论、争议、批评颇多,且这些批评的视角也随着中国古史学的发展而变化。比如,20世纪20年代,学界批评顾颉刚疑古过激、方法不当乃至“动摇国本”等,大多是围绕打破旧古史展开的。而到1930年前后,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批评他不懂考古,只能“破坏”不能“建设”的声音逐渐增多;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批评他不懂社会科学,不能见古代社会真相的声音又日渐增多。这些“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虽是事实,但它们是不是顾颉刚的学术旨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4-07

  • 何为“真”:学术史背景下顾颉刚“真”之观念的演变
    等材料为载体开展古史辨伪,那么,民间文学领域内的歌谣运动和歌谣、故事的研究成果,同样可以成为顾颉刚真之观念研究的出发点。一、真与歌谣运动先秦已降,求真与致用一直难以调和,甚至尖锐对立。至晚清,求真与致用之争更是“演变成了既含学派又含政术的大论战。”在这样一个“寻求政学分途而又需要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绣文章’的时代”(2)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需要在求真与致

    文化遗产 2022年6期2022-03-22

  • 宋代文献辨伪学与“古史辨运动”
    疑经”为主,兼及古史与诸子。(2)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杨世文:《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其中著名者,如欧阳修疑《易·系辞》《文言》以下非孔子所作,并疑《史记》黄帝以来世次之谬,苏轼讥《书·康王之诰》为失礼,郑樵认《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朱熹说《诗·邶》《庸》《卫》《郑》《陈》各风多“淫泱之辞”,苏辙指《周礼》是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作,王安石斥《春秋》为“断烂朝报”,李觏、司

    兰州学刊 2022年12期2022-02-28

  • 重塑经典:古史辨派与《诗经》文学本体性之发现
    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辨派曾引起一场“《诗经》大讨论”,参与讨论的学者包括顾颉刚、胡适、钱玄同、郑振铎、俞平伯、刘大白、何定生等学者,顾颉刚后将讨论的相关书信、文章等收录于《古史辨》第一册和第三册下编中。这些文章围绕《诗经》展开探讨的具体问题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古史辨派学人都以疑古辨伪为纲,力图清除历代经师“累积”在《诗经》上的曲解附会,清算传统诗经学研究方法的弊端。这一“去经典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扫除了以经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学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

    跨世纪 2021年2期2022-01-01

  • 顾颉刚与朴社的出版活动(1923—1937)
    上,朴社出版的《古史辨》前五册除第四册由罗根泽编著以外,其余四册均由顾颉刚一人编著,此外顾颉刚还负责校点了《辨伪丛刊》这一学术丛书(共12种)中的8 部。除《古史辨》和其他古书的校点出版,顾颉刚为了朴社能有更稳定和质量较好的稿源,他还积极地邀请友人加入朴社,在他的奔走下,冯友兰、潘家洵、陈万里、刘掞藜、范文澜等人先后加入朴社,这些知名学者的加入,使得朴社的名声迅速扩大。1926 年3 月他去信胡适,表达了他对景山书社业绩的乐观:“景山书社设立后,居然营业甚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2021-11-27

  • 顾颉刚捐献藏书
    长期从事考辨中国古史传说,引起中国史学界激烈争论,顾颉刚便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辩的文章,编集成《古史辨》,分期出版七册,被公认为古史辨学派开创人。顾颉刚成名后,却拒绝从政任高官,专以教书育人或著书立说为主业,还宁肯过穷日子,也要买书藏书。1949年后,顾颉刚从上海奉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荣任全国政协委员。1971年,顾颉刚得毛泽东主席亲点,主持标点中国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工作,为新中国史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87岁的顾颉刚住进医院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35期2021-09-13

  • 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
    由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与乾嘉考据学之间即存在学术关联。顾颉刚的弟子刘起舒强调说,自己老师一生的学术“植根于汉学”,并认为其具体承受了清代汉学各派的内容与治学方法。持相近观点或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刘俐娜、王学典等。但是,这场学术运动具体承受了哪些乾嘉考据学的研究成果,则基本语焉不详,甚至存在可商榷之处。当然,还有一批研究者在考察顾颉刚的“疑古”思想或“古史辨运动”的学术来源时,则基本不提及乾嘉考据学,或认为二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因此,本文拟对这一存

    人文杂志 2021年6期2021-07-06

  • 论20世纪40年代古史研究思潮对早期巴蜀古史重建的影响
    学界对大禹、巴蜀古史等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笼罩在巴蜀古史之上的迷雾方渐散去。“巴蜀古史”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其渊薮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4年,旅居日本的郭沫若,根据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林名均在广汉考古发掘的玉石器材料,提出古代西蜀与中原、华北文化有联系的观点(3)参见:葛维汉著、沈允宁译、陈宗祥校《汉州(广汉)发掘简报》,李绍明、周蜀蓉选编《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197页。。自此学界对于巴蜀古史的研究开始注重考古材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2-13

  •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与“古史辨运动”
    李长银在中国近代古史学上,除“释古派”之外,还存在两大学术流派,一派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一派则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考古派”。大体来讲,在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上,这两大学术流派存在着不小的区别。其中,“疑古派”“以纸上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伪”,“偏于破坏伪的古史”;而“考古派”则“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历史的真象”,“以建设真的古史为职志”(1)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1941年第4辑,第28页。。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2-13

  • 论苏辙《古史》对司马迁《史记》的重新书写 ——以尧舜故事为例
    277。苏辙的《古史》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苏辙在自传中这样阐述其作《古史》的缘由:“司马迁作《史记》,记五帝三代,不务推本《诗》 《书》《春秋》,而以世俗杂说乱之,记战国事多断缺不完,欲更为《古史》。”[2]1017在《古史自叙》中,苏辙详细叙说了其作《古史》的目的:“太史公始易编年之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记五帝、三王以来,后世莫能易之。然其为人浅近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汉景、武之间,《尚书古文》 《诗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于学官,世能读之者少,故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12-26

  •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伴随着文化环境的革故鼎新,一大批疑古言论如雨后春笋涌现,顾颉刚把這类探讨争议的文章汇集成书,书名为《古史辨》,竟达洋洋7大册,数百万字。1926年,北京朴社印行第1册后,疑古思潮更为高涨,该册一年之内再版了10次。钱玄同、胡适、吕思勉、罗根泽等人亦置身其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史辨学派。“自从地面上初有人类以后,一直到所谓黄帝时,都是鸿荒之世,实在的事迹还是暧昧难明。只要看这黄帝的称号,便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10期2020-12-14

  •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伴随着文化环境的革故鼎新,一大批疑古言论如雨后春笋涌现,顾颉刚把这类探讨争议的文章汇集成书,书名为《古史辨》,竟达洋洋7大册,数百万字。1926年,北京朴社印行第1册后,疑古思潮更为高涨,该册一年之内再版了10次。钱玄同、胡适、吕思勉、罗根泽等人亦置身其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史辨学派。“自从地面上初有人类以后,一直到所谓黄帝时,都是鸿荒之世,实在的事迹还是暧昧难明。只要看这黄帝的称号,便

    文史博览 2020年10期2020-12-11

  • 论吕思勉、杨宽师生古史研究的异同
    领域是先秦史、上古史,且都参与了“古史辨”的讨论。学界关于吕思勉与古史辨派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华东师大张耕华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吕思勉先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在《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一文中论述了吕思勉的古史研究方法,并指出其特色所在[2];李波在《吕思勉与〈古史辨〉》一文中探讨了吕思勉在审查古书、考辨古史上的独特见解,并指出其与顾颉刚古史理论的异同[3];何周在《浅论吕思勉的史料观》一文中总结了吕思勉对书籍、实物、古事的考证辨伪方法[4]。学界关于杨宽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0-15

  • 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的经学背景
    2000)作为《古史辨》的创始人,顾颉刚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的代表人物。以往讨论顾颉刚疑古辨伪的史学思想,多从学术源流与社会际遇两方面综合分析它的形成与发展,认为它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较早研究顾颉刚疑古辨伪思想的是香港学者许冠三,他从学术源流和社会际遇两方面综合分析了顾颉刚疑古辨伪的思想渊源(许冠三:《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之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在此观点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例如赵光贤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9

  • 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 ——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假设,奏响了其大禹传说研究的首章。*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9页。其后,他陆续在《答刘胡两先生书》《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书》《答柳翼谋先生》等书信中与学界同仁就具体问题商榷,在《古史辨自序》《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中国疆域沿革史》《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等论文中详细讨论了大禹传说研究引发的多个枝节。1939年,他

    民俗研究 2018年3期2018-05-16

  • 南宋史家对先秦史书编撰的讨论
    第五十一卷中将《古史》与《史记》专门进行比较,通过二书编撰的优劣得失来总结宋代先秦史编纂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价值。一、褒扬《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与体例设置黄震于《黄氏日抄》卷四十六“读史”部分就《史记》的编纂成就作了系统评价,一定程度上肯定司马迁在史学上的贡献以及在史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鉴于对历史记载考实的基本态度,黄震对《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较为关注。以《五帝本纪》采撰的分析为例,黄震将其分成几个层次,“黄帝杀蚩尤,与以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3-18

  • 先秦礼文献中的古史分期与“虞夏”连称
    在战国时代不同的古史描述中加以考察,以《大戴礼记》〈诰志〉、〈少闲〉、〈千乘〉、《礼记》、〈礼器〉、〈礼运〉、〈檀弓下〉、〈孔子闲居〉、〈表记〉以及出土文献《容成氏》、《唐虞之道》等相关的古史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考查“虞夏”一词出现的年代及其文化涵义,探求“虞夏”连称及分离的原因。【关键词】古史;唐虞;虞舜;禅让;德治;三代帝王谱谍的研究者整理古帝系统,从黄帝始,经颛顼、帝喾,下传尧、舜,《大戴礼记·五帝德》记录了这个五帝传统,司马迁写〈五帝本纪〉确

    智富时代 2018年11期2018-01-15

  • 李宗侗史学研究综述
    点关注了李宗侗在古史研究领域的成就,蔡元培、顾颉刚、杨堃等学者就其古史研究发表评议。1974年,李宗侗逝世,台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纪念文集《李玄伯先生哀思录》,收录许倬云、孙同勋、文长徐、芮逸夫、杜维运等学者的纪念文章。这些纪念文章侧重不同,或评价李宗侗的古史研究,或关注其清史研究,或感佩其人格学养。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大陆学者对李宗侗学术的关注日渐回温,刘家和充分肯定了李宗侗的古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徐韬的硕士论文《李宗侗学术初探》(2010年)揭开了系统研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1-01

  • 古史体例编纂与士人国家观念探源
    方坚伟【摘要】古史体例编纂至司马迁作《史记》时开创了中国古代史籍体例编纂新范式。《史记》的体例不仅表现了司马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也蕴含了其政治观念,且是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整体价值追求。《史记》从体例的设计及内容的安排上,始终隐含着强烈的“大一统”观念,这种观念也代表了汉代士人阶层的普遍价值追求。司马迁问公羊学于董仲舒,《史记》八书之“八”暗合“天人感应”观念。同时,《史记》也继承了先秦“中华边夷”的思想,以十二本纪为纲,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为目,其中,数字“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7期2017-10-21

  • 清代风水师沈竹礽视域下的《周易》古经
    是一些学者先后以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由此而在传统易学研究领域之外,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从古史角度研究易学。这种以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的方式并不是异军突起,而是早在清末就有以古史角度治易的肇端人物——沈竹礽。沈竹礽(1849年-1906年),原名沈绍勋,字竹礽,清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廿九年六月,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清时著名的风水师、堪舆学家,为玄空风水学的重要人物。沈竹礽本是研究风水的著名风水师,但在对《周易》的解读上也有一定的见解,沈竹礽对《周易》的研

    知识文库 2017年21期2017-10-20

  • 读《古史辨自序》
    浙江师范大学)《古史辨自序》是由顾颉刚先生撰写的,他疑古辨伪,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提出了质疑,揭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从而要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史料清除出去。在自序中他对自己进行了剖析,对自己的思想也进行了阐述,从而使读者对于他的立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一、《古史辨自序》内容概要在《古史辨自序》的前40多页,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坦诚了自己如何走上古史辨伪的心

    东方教育 2017年7期2017-07-03

  •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
    )略论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何爱国1,颜 英2(1.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2.上海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44)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批判疑古史学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子、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史观与方法论的批判,亦有一些失误,主要是苛责太深,如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否定。疑古史学;章太炎;文化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14

  • 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郭 佳顾颉刚的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20年代古史真伪辩论时期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二文为主;二是1930年代在确定了以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史观为学术目标,转向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后创作的《鲧禹的传说》。顾颉刚不仅发掘了神话传说的材料,在大禹研究中还涉及神话与历史、神话与宗教、神话与民族的关系三个方面的神话学探讨。由于“层累说”的提出与禹的研究密切相关,故反思作为

    民俗研究 2017年2期2017-01-30

  • 浅谈顾颉刚与《古史辨》的编写
    浅谈顾颉刚与《古史辨》的编写李彦钊*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大师,在古史研究、古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等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以大胆疑古和编著《古史辨》而闻名。顾颉刚;古史辨;编写;态度笔者最早听闻顾颉刚先生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讲到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对此感到很钦佩。长期以来,学界对他的疑古思想褒贬不一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2017-01-29

  • 丁山的神话研究
    和研究构想上深受古史辨派的影响。他继承了古史辨派的神话研究架构,在古史辨所开辟的几个主要方向,即神话的故事学研究、宗教史研究和民族史研究方面皆有所继承与创获,勾勒出了一个极富学术野心也很有可行性的神话研究框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是,由于他片面依赖比较语言学方法,缺乏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的理论视野,故其考证多失于空疏和随意,导致其结论大率失于武断,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丁山;神话学;古史辨;比较语言学1923年,胡适主编的《

    民俗研究 2016年6期2016-11-30

  • 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
    /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文/袁先欣“故事”与“古史”关系再考顾颉刚以“古史辨”研究最负盛名。为人广泛注意的是,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与其对民俗学的开拓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向来,“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这一“古史辨”的特殊视角,常被理解为顾颉刚的民俗学视野单向影响到其历史研究的结果。然而,事实是否尽然如此?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顾颉刚自述其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念得益于青少年时对民间故事、戏曲、传说的关注,这种关注在胡适历史演进研究法的刺

    社会观察 2016年3期2016-11-25

  • 《尚书》所载舜“陟方乃死”考 ——兼论治古史传说的方法问题
    ”考 ——兼论治古史传说的方法问题张榕坤(香港科技大学 人文学部,香港 清水湾 999077)文章以探讨《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舜“陟方乃死”为中心,反思了徐旭生与杨宽两位先生所提出的研究中国传说时代之历史的方法,对先秦文献资料中关于舜崩之事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辨。初步结论是,舜氏族在禹氏族兴起之后逐渐衰落而南迁,舜氏族在北方最后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在南迁后卒葬于南方,其卒葬地很可能就在苍梧、九嶷地区,但已不可确考;而由于南北相隔千里之遥,造成了北方对此卒葬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28

  • 正本清源、继往开来 ——杨军著《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编纂》评介
    《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编纂》评介宋卿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吉林长春130012)2013年11月,杨军教授的《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编纂》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编,共12章,25万余字。此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古朝鲜和高句丽研究领域的史源学研究之作,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开拓性和奠基性值得称道。《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编纂》是中国学者对朝鲜王朝时期史籍考辨的第一部力作。全书主要围绕《三国史略》《高丽国史》《东国通鉴》等朝鲜王朝官修史书,及 《东国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2-13

  • 记忆构建与历史书写研究的早期实践路径——以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为例
    这一问题意识在“古史辨”代表人物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中早有体现。特别是顾颉刚的读书笔记包含了大量对史料的搜集及分析,可看出其研究视角转换的早期路径。顾颉刚的史料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书写本质追问的史学研究实践,他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对历史书写“层累造成”说的论述、对重构“活的历史”的实践,都能够与当下构建记忆文本,理解历史书写“真实性”及历史重构的观念等理论问题形成纵向的呼应,从而验证历史书写的实践与分析的本质问题。记忆;历史书写;顾颉刚;读书笔记;史料以记忆为核心

    未来传播 2016年5期2016-02-03

  • 传说与伪造的分野重读1930—1931年钱穆与顾颉刚“刘歆伪经”之争
    1年钱、顾两人对古史、今古文经学一系列问题的辩论。两篇文章的出发点不一样。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谱自序》和《〈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自序》中,两次述及他的这篇文章是针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专主刘歆伪造古文经之说”而作的,他分析了长期以来今文经学者“谓歆伪诸经以媚莽助篡”之说“人易信服,不复察也”之后,说:南海康氏《新学伪经考》持其说最备,余详按之皆虚。要而述之,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基于此,钱穆对“刘向歆父子年谱”的编写,处处含有反驳“伪经”说之意。但他不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5年6期2015-11-14

  • 多疑立学的顾颉刚
    ,他很快就发现了古史传说之可疑,因此追根寻底、顺藤摸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发起了“古史辨”的争论,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绝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

    做人与处世 2015年6期2015-04-27

  • 论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启示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后,钱玄同、刘掞藜、胡适、柳诒徵等人相继参与古史论战。胡适虽欲以《古史讨论的读后感》来为此次论战划下一个句点,但因其所论多意有所指,导致柳诒徵以《说文》谊例来批评顾颉刚。对于柳诒徵的批评,顾颉刚等人的反批评延迟了近2年。虽然南高学派并未对顾颉刚等人的反批评予以直接回应,但显然并不接受顾氏等人的批评,尤其是柳诒徵和缪凤林更是在1930和1940年代“侧面甩给‘古史辨’一枪”。此种缠结,无不说明南高学派的古史主张始终在警醒、匡正疑古学派

    东方论坛 2015年5期2015-03-29

  • 围绕大禹的疑古与释古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著名理论,指出古代文献记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在托古自重心理指引下,形成“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现象,这种伪造的上古史“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论点是“禹从何来”。顾氏根据《说文》解禹为“虫也”,禸,“兽足蹂地也”,推论“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2014-08-08

  • 论“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得与失
    上“接着说”。“古史辨”是现代诸多学术流派中最具影响力、也最有学术方法论意义的一派,其影响不仅在于史学范围,而且也及于文学领域。例如,其《诗经》研究的影响至今尚存,尤其是“古史辨”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就以“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为例,探讨一下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方法问题。一、从历史角度看文学正如有论者早已指出的,在现代,对《诗经》的研究大体分为三派,一是传统经学的,二是文学的,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2014-04-08

  • 论神圣叙事的概念
    ,周代以来的所谓古史才是承担中国传统社会“原始信仰与道德的实用宪章”功能的主要神圣叙事形式。中国神话学将全部力量都用在挖掘“神的故事”上,忽略了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神圣叙事形式的远古帝王的“历史”,是一个失误。回顾中国神话学的开山之作,我发现蒋观云1903年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就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猜想,那就是历史同样可以成为神圣叙事: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神话、历史者,能造成一国之人才。然神话、历史之所由成,即其一国

    华中学术 2014年1期2014-04-07

  • 刘掞藜的古史思想 ——以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民国老讲义为蓝本
    刘掞藜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民国十二年(1923),顾颉刚先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刘掞藜率先撰文商榷,刘掞藜等人的批评意见使得顾颉刚不能“停歇于浮浅的想象”,而不得不“愈进愈深”,终于构筑出“古史辨”的学术体系*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页。。因刘先生英年早逝,刘掞藜的名字如今几乎被人遗忘,人们也只能在《古史辨》的附录中才能看到刘先生关于古史的零散论述。所幸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年1期2014-03-04

  • 文化人类学与“古史新辨”——以郑振铎《汤祷篇》为中心
    系学生的张崟在《古史甄微质疑》一文中指出:“年来研究中国古史之风,一时颇盛,而要而言之,大抵不外:(一)旧史学派,(二)新史学派,(三)疑古派。”[1]这里所谓“旧史学派”,实即“信古”一派,因其“一遵往古代代相承之说,亦步亦趋,不稍更易”[2];而“新史学派”,指以王国维为代表的“释古”一派,他们“依地下掘得之新史料,以补旧史之偏而救其弊”[3];“疑古派”自然是以顾颉刚为代表、以《古史辨》为中心的一批史学同仁。1935年,冯友兰在《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3-03

  • 和而不同:民国学术史上的钱穆与顾颉刚
    问是史学,最终向古史领域进军,走上了疑古辨伪之路。1923年5月,顾颉刚在胡适主编的《读书杂志》第9期上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顾氏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既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此说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顾颉刚的古史新说得到了他的老师胡适、钱玄同的支持,胡适称“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替中国史学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11-14

  • 论“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
    》研究,那就是“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1]“古史辨”派,又称为疑古派,是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中产生的以顾颉刚为代表,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流派[2]。总的来说,“古史辨”派的学术核心是对中国的古史进行史料方面的考证和辨伪,以达到推翻旧的古史系统而建立新的古史系统的目的。“古史辨”派辨伪的范围广泛,考订的主要是古史、古地、古人和古书,涉及我国古代史料的各个方面。[3]“古史辨”派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收录在《古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唯物史观史学与实验主义史学的冲突* ——以李季为个案的考察
    学的上升态势。二古史研究 (上古史、先秦史)是民国史学人物辈出、成果密集的重点领域之一。20世纪30年代任教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钱穆观察到:“当时学术界凡主张开新风气者,史学则偏重先秦以上。”⑤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第169页。古史领域既是各派学者的竞技场,又是各种观念方法的实验区。因此,唯物史观史学与实验主义史学在古史研究上自有一番角逐。疑古运动或 “古史辨”运动是实验主义史学在古史领域的集中体现。《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于19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12期2012-01-28

  • 略论朝鲜古史谱系的演变
    012)略论朝鲜古史谱系的演变杨 军(吉林大学 历史系,长春 130012)金富轼《三国史记》确立“三国”、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的古史谱系之后,13世纪出现了一然《三国遗事》和李承休《帝王韵记》两种不同的朝鲜古史谱系,试图捏合古朝鲜、扶余、三韩三种不同古史系统,对后世影响极大。14—15世纪流行的朝鲜古史谱系则不包括扶余系统。17世纪的许穆以夫娄为檀君之子的神话为基础,整合三种古史系统,以古朝鲜系统为中心,建立了新的朝鲜古史谱系。18世纪流行的朝鲜古史谱系是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2期2011-10-20

  • 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的原因探析
    的学术发展特别是古史研究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而这次疑古思潮并非偶然发生,它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中的疑古辨伪思想和西方科学方法与思想学说的东渐这三个因素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疑古,传统,新文化运动疑古思潮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悠久的传统,其萌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宋代和清代学者艰苦卓绝的探索下都曾达到一定的高度。在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呼唤下,随着西方学术空前迅猛的传入和原有疑古辨伪传统思想的交汇,一股新的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8-15

  • 现代性与“古史辨”
    提要:顾颉刚在“古史辨”中以进化史观作为怀疑古史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理性的认知观作为疑、信古史的基本准则,以由进化观念演变而来的历史演进法作为考察古史的思维工具,并以假设与求证的方法作为考辨古史的主要方法,这在历史认知与解释层面上鲜明地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并使得顾颉刚的史学观念、思维方法在学术理念与治学方法上大大超越了以清代汉学家及疑古学者、晚清今文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疑古辨伪之学,将中国的古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顾颉刚在运用其具有现代性的史学观念、方

    古代文明 2009年4期2009-12-10

  • 论顾颉刚易学研究的进路
    。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则不同,在强烈的反传统意识的指导下,顾先生明确了实现“从圣道王功的空气中夺出真正的古文籍”的研究目标,确立了“破坏而建设”的研究立场,开出了一条将《周易》文献当作客观史料、对其里面的故事进行实证研究的“外在”研究路向。不过,我们在看到这一进路积极意义的同时,还需要明确,其在对进入易学堂奥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关键词:顾颉刚;易学研究;卦爻辞;古史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8)0

    周易研究 2008年2期2008-03-16

  • 史前社会的整合与重构
    建中国史前史成为古史研究的重点课题。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为本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便是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第一次联袂于通史撰述中的成功尝试,对于重建真实与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尽管这种新材料的使用为历史学开辟了一个完整的领域,但由于考古学极其繁杂的分析方式与晦涩的表述语言,使其很难与其他学科畅快交流,考古学的基础资料也被目为天书。

    东岳论丛 2004年4期2004-08-20

  • 超越疑古
    读到了顾颉刚的《古史辨》。因为从中发现关于中国古史居然有如此多的谜团,深感疑惑;又因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居然对自己民族最初的发源,直至当代仍未能有确当的定论,深感诧异。记得少年时读“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以后又有了点粗浅的历史知识,就天真地以为,中国历来是天下一统的,是有一个皇帝的,只不过最早的那位姓“黄”不姓“皇”。所以,当知识渊博的顾颉刚不仅告诉我们未必是那回事,还说有人编排这套古史系统是有一定政治意图的时候,可真叫人大吃一惊。近十年来,我

    读书 1997年5期1997-07-15

  • 《周易》可作古史
    之功,著成《周易古史观》一部。是书于汉宋诸家门径之外,另辟新途,独创新论。“本《序卦》之说,于古史立场而解说之”,以“《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本卦辞、爻辞、《彖》辞、《象》辞,字解而句说之”;“其尤可注意者,其字之解说,每合于文字学之初义”,“而与从文字学考见之古代社会,互相参证也”。这不啻是“以大观小”地对《周易》作了一次宏观的统摄

    读书 1987年1期1987-07-15

  • 梁启超如何评价崔述
    相反的方法以研究古史者,曰崔东壁(述),其书曰《考信录》。太史公谓‘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东壁墨守斯义,因取以名其书。经书以外,只字不信,《论语》、《左传》尚择而后从,《史记》以下更不必论。彼用此种极严正态度以治古史,于是自汉以来古史之云雾拨开什之八九。其书为好博的汉学家所不喜;然考证方法之严密犀利,实不让戴、钱、段、王,可谓豪杰之士也。”很明显,梁先生在这里提到“经书以外只字不信”,旨在绍介《考信录》的得名之由与著述体例;而所以赞赏崔氏为“豪杰之士”的

    读书 1985年11期1985-07-15

  • 热烈的挑战精神
    程兆奇重读《古史辨》仍然使人们感受到热烈的挑战精神五四以后,顾颉刚先生等史家为探索古史做了不少工作,表现为《古史辨》的结集。这种工作应当说和五四运动同源,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顾颉刚先生等古史学者当时敢于向传统挑战,具有“违抗了世人公认的思想”的胆略。例如,自古以来,人们世世代代都受着“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的定型教育,顾颉刚先生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些主张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震动,

    读书 1982年8期198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