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立学的顾颉刚

2015-04-27 11:48崔鹤同
做人与处世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史本科毕业顾颉刚

崔鹤同

顾颉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由胡适介绍入图书馆工作,并协助胡适编书。在工作中,他很快就发现了古史传说之可疑,因此追根寻底、顺藤摸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发起了“古史辨”的争论,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绝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这样便形成了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的一座高峰。这也得益于顾颉刚的“笔”下功夫。他读书必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顾颉刚自入北京大学前就开始做笔记,直到逝世前未停,一生共写有200余册读书笔记。第一本是《寒假读书记》,每逢读书感想书端上写不下时,便记入笔记簿中。他在笔记小叙中说:“余读书最恶附会,更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一次朱星为编写《汉语史》请教:“周吴太伯何时离家,中经何地,发生何事,定居吴何地?”顾略一回想,便从一柜子笔记本中抽出一本,翻开给他说:“这就是吴太伯离周入吴的路线。”正是顾颉刚多疑好学,盘根究底,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史学大家。

猜你喜欢
古史本科毕业顾颉刚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是我的运气不好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视角转换与史实重建——第二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浅析本科毕业实习的现状及改进途径
沉默的尊重
热烈的挑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