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

  • 薛生白《湿热病篇》辨治湿热轻重药症变化特色探析*
    在湿热轻重方面有寒温主次之分,从而使湿热病的辨证治疗更加细致,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如湿热轻重主次的辨治出现偏颇,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薛氏辨治湿热轻重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分析。1 卫分证阶段湿热轻重的症状变化与用药1.1 湿热轻重的症状变化 《湿热病篇》第1条提纲说“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概括了湿热病初起发病的特点以及湿热轻重演变的规律。湿热证初起以湿邪为重,困遏于卫表,所见症状表现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0期2023-10-30

  • 黄帝内经
    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岐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行。黄帝曰:善。岐伯曰

    家庭医学 2022年20期2023-01-09

  • 健康细节之饮食中的冷热之道
    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的就是饮食寒温要适中。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也谈及饮食中的冷热之道,主要包括两重意思,一是指食品温度的冷热要适宜,二是指食物性质的冷热要适宜。另外,长期进食过烫食物是食管炎、胃溃疡,甚至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根据食物的冷热,在进食中热不要烫到嘴唇,冷别冰到牙齿。从饮食的角度讲,如果冷热食物同时吃,应先吃热食,再吃冷食。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古人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人、因时、因地灵

    青春期健康 2022年21期2022-12-03

  • 王乐匋教授寒温并用论治特色及验案分析*
    泥古,灵活变通。寒温并用法指运用寒凉、温热两类药性相反的药物,主要针对某些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等复杂疾病的一种治法[2]。《灵枢·官能》曰:“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表明寒热错杂之证治宜寒温并用,调其阴阳[3]。王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运用此法,除考虑病证的寒热虚实,还注重顺应脏腑生理特性,适应病邪特点,照顾病人体质,融水火于一炉之中,寒药清热或养阴,温药散寒或助阳,相互佐制使阴阳互调,属“和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6

  • 寒温及寒冷地区铁路牵引变电所设计方案研究
    ,可划分为寒冷、寒温II、寒温I、暖温、干热、亚湿热、湿热共7 种户外气候类型[1],而寒温及寒冷地区占国土面积近一半。寒温及寒冷地区气候条件较恶劣,此地区牵引变电所常出现SF6气体液化、绝缘材料开裂、隔离开关拒动、冬季接地电阻值不满足要求等问题,下面对寒温及寒冷地区铁路牵引变电所设计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1 影响牵引变电所设计的气象因素根据《环境条件分类 自然条件 温度和湿度》(GB/T 4797.1—2018)[1]给出的寒温及寒冷地区温度和湿度的绝

    电力学报 2022年3期2022-08-18

  • 张仲景:饮食寒温应适宜
    仲景都指出要“适寒温”。适寒温就是使药液不凉不烫,如此药液的吸收才好,效果才好;如此便能保护胃气,不致傷害胃气。古代养生家指出,养生者要注意“不以胃热冷物,不以胃冷热物”,也正是这个道理。现在有些人说食物温度太高了不好,会灼伤食管黏膜,容易导致食管炎,甚至癌变。但他们却不谈冷饮不好。其实温度过低不仅会损伤食管黏膜,还会导致食管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收缩,有潜在的损害。(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7期2022-07-07

  • 某型霍尔开关集成电路贮存特性研究
    的气候类型分别为寒温、亚湿热-入海口、亚湿热、热带海洋。贮存环境为室内无空调的库房。该种霍尔开关集成电路长期贮存试验开始于1997年7月,至2018年7月份测试时,没有失效样品。霍尔开关集成电路的性能参数高电平-低电平磁感应强度(BH-L)表示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当磁感应强度超过导通阈值(BOP)时,霍尔开关集成电路输出管导通,输出低电平。之后磁感应强度再增加,电路仍保持导通状态,因此BH-L是霍尔开关集成电路正常工作的最低磁感应强度,即工作点。性能参数低电

    环境技术 2022年1期2022-03-21

  • 厥阴“寒温融于一炉”思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
    就此明确提出了“寒温融于一炉”的理论,对于临床许多疾病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笔者作为李可学术思想第三代传人,按照“寒温融于一炉”的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1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寒温融于一炉”的概念解析“寒温融于一炉”的病机变化主要出现在厥阴病界面,厥阴病属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体本气最少,而变化最多的界面。厥阴病中既可见到因本气衰少而出现的四肢厥冷的厥阴寒厥本证,亦可出现厥阴从少阳火化之厥阴热化变证,故“

    中医药导报 2021年5期2021-11-21

  • 南怀瑾:忘记养生即养生
    嗜热”,以防止“寒温不节,虚实失度”,提出寒温要懂得节制。忘记养生即养生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说:“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你越是重视身体,希望它长寿,身体越糟糕。”他还坚信“使志无怒”,重视修养,少发脾气,“怒”就是发脾气。换句话说,就是心理上对人、对事要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所以,他提倡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使“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

    北方人 2021年20期2021-10-30

  • 南怀瑾:忘记养生即养生
    嗜热”,以防止“寒温不节,虚实失度”,提出寒温要懂得节制。忘记养生即养生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说:“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你越是重视身体,希望它长寿,身体越糟糕。”他还坚信“使志无怒”,重视修养,少发脾气,“怒”就是发脾气。换句话说,就是心理上对人、对事要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所以,他提倡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使“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

    北方人(B版) 2021年10期2021-10-28

  • 南怀瑾:忘记养生即养生
    嗜热”,以防止“寒温不节,虚实失度”,提出寒温要懂得节制。忘记养生即养生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说:“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你越是重视身体,希望它长寿,身体越糟糕。”他还坚信“使志无怒”,重视修养,少发脾气,“怒”就是发脾气。换句话说,就是心理上对人、对事要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所以,他提倡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使“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

    北方人 2021年10期2021-10-28

  • 浅析张仲景临床用药特点※
    。1 依据病证,寒温并用“寒温并用”指在同一方剂中寒性药物与温性药物同时使用,以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配伍方法。寒温并用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1],不仅适用于寒热夹杂证,也适用于寒热部位不同的证型。寒温并用依据不同的生理特点,以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病机为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肺主宣肃,调畅气机,其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生石膏辛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者一寒一温,相互为用,共同达到宣肺泄热的目的。若无麻黄,则生石膏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2021-03-28

  • 方祝元应用寒温并用法治疗心系疾病经验探析
    元教授归纳出以“寒温并用法”治疗“寒热错杂”类心系疾病的规律。灵活配伍寒凉药与温热药,以期达到药物间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或去性存用的目的,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1 “寒热错杂”类心系疾病的特点心系疾病包含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心居胸中,主神明,藏血脉。心气心阳推动气血运行,心阴心血濡养心神。故传统辨证多以“气血”“阴阳”为纲,区别气、血、阴、阳之偏虚而施治。但因当代饮食结构、社会环境、致病因素的变化,使得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2021-03-27

  • 基于“两感邪气”论治外感病浅议
    治,即使学者提出寒温一体论,但多立足于病邪的寒化热化,鲜有提出“两感邪气”一说。笔者认为当今气候变化较大,人的体质复杂,感受邪气往往不单一,故提出“两感邪气”,并从以下观点进行论述。1 外有寒温杂致之邪,内有阴阳偏颇之体质外感疾病的发生多由于感受外邪引起,故《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在古代人为干预气候因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1期2020-12-19

  • 南怀瑾:忘记养生即养生
    嗜热”,以防止“寒温不节,虚实失度”,提出寒温要懂得节制。忘记养生即养生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说:“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你越是重视身体,希望它长寿,身体越糟糕。”他还坚信“使志无怒”,重视修养,少发脾气,“怒”就是发脾气。换句话说,就是心里对人、对事要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所以,他提倡要善养自己的意志,使“无怒”,可以保持身体的强健。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0年1期2020-04-28

  • 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保护研究
    ,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亚高山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高山垂直自然带景观、现代海洋性冰川和永久积雪、第四纪古冰川遗迹、高山峡谷景观等,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中型保护区。哈巴雪山主峰海拔 5 396 m,相对高差 3 846 m,是滇西北金沙江上游发育有典型现代海洋性山岳冰川的极高山之一,东部紧邻举世闻名的虎跳峡。行政区划上涉及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和三坝乡。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2′18″~100°14′30″,北纬27°10′00″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1期2020-03-22

  • 寒温一统之我见
    此就此命题而言,寒温可以一统。《伤寒论》经典理论与温病热病证治可以互补结合,从脾胃病临床诊治现状出发,寒温也可一统,兹探析如下。1 寒温一统在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思路上可以相互补充《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重要诊治思路,也提供了各经辨证框架下的处方用药,堪称后世学医者的标杆。可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问题是《伤寒论》没有给出答案的。比如,太阳表证初起的解表剂,《伤寒论》遵循辛温解表的治疗原则给出了麻黄汤、桂枝汤,如有里热或兼有痰饮风湿,则

    江苏中医药 2020年5期2020-02-14

  •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 ——“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得到启示,如何从寒温统一的思路中发挥中医优势治疗该病,本文进行以下探讨。1 寒温统一辨治的紧迫性面对新冠肺炎,中医该怎样认识这种疾病,仅仅是“湿毒疫”“寒湿疫”“湿热疫”吗?属于伤寒吗?属于温病吗?该选择伤寒的六经辨证,还是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困惑得不到解答,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如何使伤寒与温病统一,建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诊治体系,不仅对新冠肺炎的辨证论治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后中医应对其他未知的传染病也有指导意义。由于对温病学理解的片面性,或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4期2020-01-13

  • 中医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维初探*
    苦降、顺气祛湿、寒温并用的特色,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即基于这种用药特点,深入阐述寒温两派的学术渊源、用药异同及未来融合的可能性,为中医诊治新冠肺炎提供诊疗思维。理论渊源1.寒疫的渊源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提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可能就是中医对寒疫最初的认识。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第一次提到寒疫,认为寒疫是“非时暴寒”所导致的急性流行性外感疾病,后世多宗此说。《松峰说疫》认为“寒疫……倏而暴寒,被冷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2020-01-10

  • 季节交替 吃出流感抵抗力
    暴发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有关。因此在季节交替期间,要格外注意预防流感。除此之外,流感的发生又与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关。起居不慎、寒温不调、过度劳累等,均可造成自身免疫力降低,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预防流感应多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卫气护表,百病不侵”。流感多发期间,为减少感染机会,饮食上应适当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阳气盛的人应少吃辛辣燥热食品,阳气虚弱的人应适当吃温中补虚的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或抗感染能力的食物有鸡肉、牛奶、苹果、奇异果、洋葱、大蒜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1期2019-12-16

  • 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意义:昼夜·四季·五带
    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回归和极圈,度数要分清。回归二三五,极圈六六五,别忘添字母(4)热带阳光直射,气候终年炎热。寒带极昼极夜,气候终年严寒。温带两个没有,气候四季分明。(5)北逆南顺,冬逆夏顺注:从北极上空俯视(上帝视角)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6)地方时的计算:“求出时差,东加西減”。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时刻要更早一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7期2019-09-10

  • 南怀瑾:忘记养生即养生
    嗜热”,以防止“寒温不节,虚实失度”,提出寒温要懂得节制。忘记养生即养生南怀瑾先生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说:“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你越是重视身体,希望它长寿,身体越糟糕。”他还坚信“使志无怒”,重视修养,少发脾气,“怒”就是发脾气。换句话说,就是心理上对人、对事要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所以,他提倡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使“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

    特别文摘 2019年14期2019-07-20

  • 寒温并用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院展开研究,探讨寒温并用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纳入的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2.7±2.5)岁;对照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3.6±2.8)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可进行对比。1.2 方法。研究组:采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8期2019-04-30

  • 基于脾胃理论探析刘完素与赵献可的寒温之辨*
    00193)关于寒温的中医理论,可谓涉及了理法方药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1]。历代医家对之具有众多的阐释,而此又产生了诸多中医学术之争鸣,其中就以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认识尤为显著,后者更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纲领的建立,形成了寒温并立的外感病学科,为今天研究外感,融汇寒温,发展中医,提供了重要的阶梯[2]。所以同样对于内伤杂病类的理解,寒凉学派与温补学派的分歧亦不容忽视,其中刘完素与赵献可两位医家,对于寒与温的认识便多有矛盾,故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3期2019-02-12

  • 生于忧患
    凡语言动止,饥饱寒温,以及情形喜怒之间,无不小心翼翼,自然逆可转顺,不期愈而不愈者鲜矣。愈则此心不觉康强自慰,保护渐疏,恣口吻也,爽寒温也,多语言也,费营虑也,近房室也,顺情性而烦恼也,广应酬而不自知为劳且伤也。有谓病不反加于此者无之矣。因忆孟夫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信不可不书诸绅,而铭座右也。(《养生三要·病家须知》)帮您解读疾病初愈的人往往容易染上新的疾病,因病初愈之后心情就放松了。天下的事情通常是处于逆境较为容易,而处于顺境反而要困难得多。当

    长寿 2019年2期2019-01-27

  • 寒温之争刍议
    150040)寒温之争即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的争论。寒温之争源起于《素问》。《素问·热论篇》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的“伤寒”是指病因。《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里的“伤寒”指的却是病名。由于此两节并未对伤寒做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言病名,一言病因,继而为后世的寒温之争埋下了伏笔。从宋金元时期开始,寒温之间的争论经久不衰,百家争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家和各种学

    中医研究 2019年11期2019-01-06

  • 从小柴胡汤到蒿芩清胆汤看寒温统一※
    然大部分学子只知寒温对立,不晓寒温统一。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以致长期因辨证论治的多样性而未能统一。然寒与温犹如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是可以在六经与六淫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的。正如万友生老先生所说:“寒温统一只会进一步加强外感热病学科的系统性。”[1]下面将从六经、六淫统寒温,并在治疗上得到寒温统一的印证。《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中医药通报 2019年6期2019-01-06

  • 五运六气理论传承着中医药理论中的“核心文化基因”
    和”“志意和”“寒温和”方面对《内经》多次提出“平人”标准内涵的精准概括。所谓“血和”,首先是血的生成之“和”。血量充足、质地优良是“血和”状态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必须保持循环运行流畅和调,这也涵盖了血液生理机能正常发挥之“和”,及其与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之“和”。所谓“气和”,仅针对卫气对汗孔的“司开合”及“温分肉”的双向作用,达到对人体“寒温”效应的调适。卫气的这一双向作用在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均有体现。人体在生理状态下,

    中医药通报 2019年5期2019-01-05

  • 浅析陆懋修疫病观
    可以根据其病性的寒温细分为两种,并且疫之温疫与温病大不相同。1.1 详辨疫与瘟1.1.1 疫的内涵 对于疫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陆懋修根据诸家的记载,对其古今定义做出了区别。古人认为:病状相似,若应役然,故谓之疫。《说文》:“疫,民皆病也。”《一切经音义》:“疫,病流行也。”这些关于疫的注释,都指出了疫病的首要特点:传染性。又如仲景原文之谓:“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并结合仲景所处时代,即灵献时的历史记载,此期间共爆发了6次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2018-02-11

  • 胡守友寒温并用法治疗肿瘤经验
    有独到见地。1 寒温并用法之理论渊源所谓“寒温并用”是同时应用温热、寒凉两类药性迥然相反的药物恰当配伍进行施治,以期达到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去性取用的治疗作用。寒温并用法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立法遣方完善于张仲景《伤寒论》,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而形成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其实用性渐趋增强,使之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指导原则。《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2018-01-22

  • 薛伯寿人物小传
    氏亲授岐黄之道、寒温之理,而学愈明、技愈彰。伤寒为仲景之学,温病、温疫实与伤寒一源,然中医多分而辨之。薛氏继承蒲老寒温之学,以传承发扬蒲氏医学为己任,擅外感,兼杂病,处疑难。诊病处方必先岁气,融会寒温,和其不和,以致和合。外感病传变快、兼夹多,变证亦多,而薛氏常能准确辨证,处方精当,效如桴鼓,扼其传变,拯危救困。尝以中西结合治脑炎,银翘合升降取效更佳;亦远赴非洲,以中华草药试治艾滋,效良验,启后学;“非典”之际,临危不乱,焚膏继晷,处辨证八法,济世救民,颇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12期2017-03-24

  • 寒温同用,应对复杂疾病;辛开苦降,提高临床疗效
    龙第三十三期以“寒温同用,应对复杂疾病;辛开苦降,提高临床疗效”为议题,于2017年7月22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寒温同用是一种重要的用药思路,主要用于各类复杂疾病的治疗,学习《伤寒杂病论》寒温并用的医学思想和实践方法,合理利用寒温并用的治则治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本次邀请临床各专家就如何学习《伤寒杂病论》中寒温同用的学术思想,掌握其临床应用技巧进行了热烈的分析和讨论。·铿锵中医行·寒温同用,应对复杂疾病;辛开苦降,提高临床疗效赵进喜 贾海忠

    环球中医药 2017年9期2017-03-04

  • 寒温论争,各领一枝独秀;寒温融合,继承实践创新
    强·铿锵中医行·寒温论争,各领一枝独秀;寒温融合,继承实践创新赵进喜 贾玫 冯建春 马晓北 余秋平 贾海忠 王世东 刘宁 黄晓强自温病学说问世,即有所谓“寒温论争”,而今更有主张“寒温融合”甚至“寒温统一”者。其实,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伤寒学说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法门,而温病学说继承伤寒学说理法,结合临床实际,更多在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更多创新。可以说两种学说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融合伤寒和温病的思想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伤寒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1期2017-02-28

  • 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院论构建以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张相鹏 王红霞Δ张培红Δ武 宁 曹东义(石家庄050091)河北中医学院经历过非典型肺炎(SARS)和禽流感新瘟疫的考验,深刻地检验了中医伤寒与温病学说,其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更是为解决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有无统一指导理论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论述怎样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6期2017-02-27

  • 白酒姜泥擦背,散寒温经又通络
    白酒姜泥擦背,散寒温经又通络文 付国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夏季常吹空调寒气很重,针对背部疼痛紧张或者感冒初起、恶寒怕冷等情况,可以取白酒拌姜泥点着,待酒温后盖灭,用手蘸酒擦拭后背可以开表散寒,温经通络。被擦者脱去上衣,挺直坐好。擦的人成骑马蹲裆之势,用手蘸温酒,先用小鱼际(即手掌靠小拇指的那一边)横向快速地来回用力擦感觉不舒服的地方。接着,用大鱼际(手掌中大拇指下面的部分)沿脊柱向两侧纵向用力来回擦。最后整个手掌蘸满酒,连续快速地在整个后

    老干部之家(健康) 2016年8期2016-07-24

  • 论《黄帝内经》“和态健康观”*
    和”“志意和”“寒温和”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阐释,构建以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一体的和态健康观,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应是“和”。“和”是在其变化过程中内外及其内部之间互相作用、不断发展、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强调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是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最高概括。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共同构成的和态健康观,是《内经》的核心健康观念,是中医学最佳的健康模型,是生命活动追求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和态健康观;健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2016-01-30

  • 寒温并用方对IL-1β诱导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
    510405)寒温并用方对IL-1β诱导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刘树林,李赛美*,李小兵,凌 燕,吕冰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目的 用细胞模型探讨IL-1β诱导INS-1细胞凋亡,并观察寒温并用方对其保护作用。方法 MTT观察寒温并用方(1、0.5、0.25、0.125 g/L) 分别作用24、48、72 h对INS-1细胞增殖的影响。寒温并用方(1、0.5、0.25、0.125 g/L) 预处理细胞12 h,50 ng/L

    吉林中医药 2015年12期2015-06-12

  • 中医寒温并用时方浅述及验案总结
    ·临床研究·中医寒温并用时方浅述及验案总结石 杨,李秋贵“寒温并用”法是指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寒热错杂、邪正交争之复杂病证。本文对中医时方中常用寒温并用方剂——连理汤、温清饮、左金丸、龟鹿二仙胶的证治论述、方药组成、伍用特点等进行阐述,并列举临证验案。笔者认为,寒温并用法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只要抓住寒热错杂之病机,或上热下寒,或寒热并见,或佐制药性,或阴阳双补,均可用之,且可获满意疗效。中医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5期2015-04-03

  • 浅析“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在小儿脾胃调理中的意义
    “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出自《难经》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这是中医最早关于五脏之损治则的记载。其中对于脾损并非单以补治之,而是强调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此原则不只限于脾损,对于脾胃的调理也有诸多启示,本文针对小儿,探讨“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在喂养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意义。1 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是顾护脾胃之根本小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环球中医药 2015年12期2015-03-20

  • 王充批判“天人感应论”的思想逻辑与时代命运
    为。”(《论衡·寒温》)同样地,既然天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它又是怎样作用于外物的呢?王充指出,“天”与万物之间有一个中介因素——“气”,通过这个“气”,“天”对万物自然而然地施加影响。“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突”。(《论衡·自然》)这个“施气”的过程完全是无意识的,“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生物也。”(《论衡·说日》)“天”自然无为地运行,自然而然地向万物“施气”,万物也因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并不是“天”故意施放“气”来

    学术交流 2015年3期2015-02-25

  • 黄利兴寒温合方治顽咳
    感悟杂谈◆黄利兴寒温合方治顽咳邓青,黄利兴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咳嗽;麻杏石甘汤;杏仁汤;寒温合方;黄利兴外感咳嗽是肺系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然临证实践中却有不少咳嗽较为复杂难辨,其复杂性往往体现在寒温并发的发病机理上。中医经典理论认为,伤寒与温病虽然统属外感病变,然伤寒多为新感即发之病,温病则有伏邪与新感两种。同时新感寒温两邪固然难得,但温邪先伏于内、新寒复感于外者却屡见不鲜,如秋后伏暑为病,即是暑湿先伏于夏,秋后复因新凉外加,内外引动

    新中医 2015年12期2015-02-23

  • 《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宜——食应节气,寒温适中《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无论是吃的食物,还是喝的饮品,要做到不要太灼热,也不要过于寒凉,应该寒温适度,这样才能保持正气不受损伤,也不会导致病邪入侵。目前,许多学者对于《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研究前景都充满希望。每个人都应遵循:“合理膳食、服食方便、作用温和、安全可靠、保护胃气。”真正做到“吃出健康”,以提高生命质量,减少疾病,延长寿命。(本栏目文章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8期2014-12-31

  • 寒温并用法妇科临床运用探讨
    610000)寒温并用法妇科临床运用探讨彭卫东1谢秀超2瞿巧2冯玲洁2(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寒温并用法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深厚的源流,在各科临床运用中有丰富的经验。因妇科临床中常见阴阳失衡、寒热错杂、邪正相交的复杂病机,所以临床运用寒温并用法既可调和寒热、协同阴阳,又可顺应女性的生理特点,已成为妇科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法。妇科疾病 寒温并用 中医药疗法在现代中医临床运用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1期2014-04-15

  • 热敏通道与中药的四气学说❋
    又有病理的一面。寒温也是法于自然的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中药的四气学说。四气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几乎每种中药都有其寒温属性。千百年来,在中医理论的影响下,中国人已经习惯使用寒温概念来描述疾病、药性,甚至普通食物的性能。但是,人类一直在积极探索寒温的机理,近年来又有重要突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某些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发现,寒温的本质研究也随之发展。Thermo-TRP ion channel(温度敏感TRP离子通道,简称热敏通道)的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2014-02-09

  • 寒温针叶林土壤呼吸作用的时空特征
    —70°N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北方林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即我国的寒温针叶林。作为我国寒温针叶林的主要植被类型,兴安落叶松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0%,被认为在碳汇中占据重要份额[1]。北方林是地球上第二大陆地生物群区,来自地面植被观测、大气CO2和O2浓度监测、卫星遥感信息应用、生态和大气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均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固定了全球碳循环中大部分“未知碳汇”[2-3]。彭少麟等[4]研

    生态学报 2013年23期2013-12-20

  • 《伤寒论》寒温并用方运用规律探析*
    430065)寒温并用治法是指在同一方剂中将寒、温异性的药物同时使用,以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配伍方法[1]。其论述最早见于《素问·玉版要论》提出的寒温并用的观念:“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张仲景自序中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内经》等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传承创新,遵循“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治疗各种疾病。《伤寒论》中所拟方剂选药精良,其中寒温并用方不仅药对配伍巧妙,而且组方

    中医研究 2013年12期2013-01-23

  • 寒温融合派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现状
    论,极大地促进了寒温学术思想的发展,使伤寒与温病的理论体系趋于成熟。然而寒温两说发展到清代中期,在寒温分立的局面中开始出现一些医家试图将伤寒温病二者精华融为一体,如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贞的《伤寒指掌》等书,虽冠以“伤寒”之名,却包括温病的内容,发展至清末逐步形成一个寒温融合的理论派系,使寒温融合成为近代外感病发展的一大趋势。现对寒温融合派主要医家俞根初、吴贞、雷丰、何廉臣、丁甘仁的学术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俞根初(1734-1799)“统一中医外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2011-04-01

  • 《伤寒论》中的“温病”溯源
    ,阐述如下。1 寒温溯源虽然明清后中医界有温病学派兴起,但是对于什么是温病,历代温病学家的命名是不统一的,有以发病季节来命名的,比如发生在春季叫春温,发生在冬季为冬温;有以四时主气来命名的,比如,春之主气为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气是暑,故称暑温;有以季节与主气来命名的,例如秋燥,其发病时间为秋,主气为燥,故名秋燥;有根据流行情况来命名的,如将广泛流行的温病叫做瘟疫或天行病等[1]。而且温病学家对温病的范围也是有分歧的,有言温病即“伤寒”者, 有言温病乃“伤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2011-04-01

  • 谈时行热病中寒温的对立与统一
    0)谈时行热病中寒温的对立与统一孙增涛 封继宏 刘恩顺 付 敏 王 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300150)笔者系统总结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并从当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实践中得出寒温统一的理论,最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的观点。时行热病;伤寒;温病;对立与统一近几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甲型H1N1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2010-08-15

  • 溃疡病人重烹饪
    品原料。7、饮食寒温,谨防太过一般说来,饮食寒温指烹饪后进日时的温度,寒温太过,对溃疡病都是不良刺激,饮食过烫。不仅可烫伤胃粘膜,并使溃疡面暴露的血管过分扩张,从而使病情加重或出血;过冷的食物,能使胃肠血管收缩,降低血循环,发生缺血缺氧,加重溃疡面的坏死,刺激胃肠道的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增强胃肠蠕动或出现痉挛,而引起脘腹疼痛,所以,饮食寒温应适宜。同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溃疡活动期出血,饮食应偏寒凉,以收缩血管止血,平时则应稍偏温热。按中医观点,饮

    祝您健康 1988年4期198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