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懋修疫病观

2018-02-11 07:52叶卫东陆翔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温病医家瘟疫

★ 叶卫东 陆翔

(1.安徽中医药大学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

陆懋修,字九芝。晚清江苏元和县人,早年研修儒学,欲从仕途,但是,他7次参加省闱均以落榜告终,而后专力于医,终成清代后期著名医家。其代表作为《世补斋医书》,关于疫病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瘟疫病说三篇。现笔者就其对疫病的观点,试总结并分析如下。

1 瘟疫明义

陆懋修指出“疫之称谓,不可不明”,并且有异于温病。其考据小学,并综合诸家对于瘟疫的描述,结合自己的观点,提出疫即是瘟,即瘟疫,此类疾病除了具有相互传染的特性以外,还可以根据其病性的寒温细分为两种,并且疫之温疫与温病大不相同。

1.1 详辨疫与瘟

1.1.1 疫的内涵 对于疫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陆懋修根据诸家的记载,对其古今定义做出了区别。

古人认为:病状相似,若应役然,故谓之疫。《说文》:“疫,民皆病也。”《一切经音义》:“疫,病流行也。”这些关于疫的注释,都指出了疫病的首要特点:传染性。又如仲景原文之谓:“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并结合仲景所处时代,即灵献时的历史记载,此期间共爆发了6次疫病,关于其中一次的病情,曹植描述道:“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可见疫情之重,其传染性的特点导致了整个家族的覆灭。故而,在古人看来,疫多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并且病情重,多有灭室覆族之患。

今人认为:时疫与不疫之温,概名为疫。如吴又可谓:“夫温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1]。可见,此时疫的定义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除了前人所说的疫病,还包括了温病在内,而其称谓也有所变化,变为了瘟,如陆懋修所说:“其在宋、元时,则不名为疫,而名曰瘟。”

1.1.2 瘟的定义 从近人对于瘟疫的命名上来看,陆懋修指出“瘟之于疫,为古今之异名。”只是名称发生变化,其所指的疾病实则相同。近如吴又可所谓“大头瘟,疙瘩瘟,软脚瘟。”刘松锋所谓“葡萄瘟,虾子瘟,龙须瘟。”医家多以瘟来命名此类传染性的疾病,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命名,如“椅子翻,扁担翻,王瓜翻。”又如“乌鸦挣,兔儿挣,猿猴挣。”陆懋修认为:“瘟也,翻也,挣也,皆疫也。即所谓皆病之疫。”其病皆指瘟疫,只不过是从其发病症状来命名的。

从近人关于瘟疫的描述上来看,陆懋修认为“古人之所谓疫,即近人之所谓瘟。”如杨栗山谓:“饿殍在道,胔骼之掩埋不厚,死尸连床,魄汗之淋漓自充[2]。”戴天章谓:“中人人病,中物物伤[3]。”可见,诸医家关于瘟疫的描述,多体现其传染性,不仅病发长幼相似,而且多比屋连村,一家之中而毙数人。病情严重时,患病者多在几天之内死亡,更有严重者,病发急骤,顷刻死亡。

1.2 区别瘟和温 由于医家对疫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将温病也纳入其中,使得生其后者多将两病混为一谈。陆懋修指出:“瘟与温热之温全不相涉。”瘟即瘟疫,温为温病,瘟和温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诸多医家在其著作之中多未分清,使得后世无可适从。故陆懋修罗列诸家之误,以冀先识瘟疫,而后将其与温热之病区别。

1.2.1 瘟疫与温病 医家有谓温、瘟为一病者,将瘟疫与温病混为一谈。如杨栗山,其在《伤寒温疫条辨·温病瘟疫之讹辨》中有谓:“古文并无瘟字、疫字,皆后人之变易耳。不可因变易其文,遂以温病、瘟疫为两病”[4]。杨氏所谓温病,与传统意义上的温病又有区别,是指广义伤寒中的温病,认为其与瘟疫为同一疾病。然而,结合其书的内容,杨氏所论多为温病,正如陆懋修所谓:“迹其所指,则皆瘟疫;味其所言,则仍是温。”

故陆懋修提出“不先严瘟疫之界,不能得温热之真。”并总结诸家之论,指出传染性是两病鉴别的要点。如柯韵伯曰:“温热利害只在一人,瘟疫利害祸延乡里”[5]。黄坤载曰:“温病者,一人之病,非众人同病。其州里传染,众人同病者,谓之疫疬”[6]。诸家皆论其差异在于传染性,正如陆懋修所谓:“温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1.2.2 瘟疫与温疫 医家有谓:温、瘟为古今字者。将瘟疫与温疫不分彼此。吴又可欲谓温、瘟为同一疾病,遂在《温疫论》写道:“《伤寒论》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人省“ 氵”加“ 疒”为瘟,即温也”[1]。但陆懋修认为:“疫有两种,一为温之疫,一为寒之疫。”指出又可之书虽名曰瘟疫,但其内容主要是言温疫,并未论及寒疫。

瘟疫为疫病的总称,虽有寒温之分,但温疫多寒疫少,这也导致了诸多医家论及温疫而忽略了寒疫。陆懋修认为造成这种温多寒少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疫病的病机“阴阳失位,寒暑错时,”若以五运六气来解释,也就运气变化的失常。从五运来看,有木火土金水,半为寒半为温,从六气来看,有湿寒、寒湿、风火、火风、燥火、火燥,温多于寒。二者合之,则温多于寒,是故温疫多余寒疫也。

2 瘟疫治方

陆懋修指出分瘟疫为寒温两种,又用五运六气来解释瘟疫的温多寒少,故以温清二法分治寒疫瘟疫,并结合运气来指导用药。

2.1 温清分治二疫 瘟疫有两种,一种是瘟疫,一种是寒疫,所以其治法也有差异,故陆懋修提出“疫之温者宜寒,疫之寒者宜温,各有治法。”又联系《伤寒论》,张仲景在治疗六经疾病时,其治法不外乎温清两法,所以陆氏认为,用仲景的方药来分治寒温两疫,亦是十分合适的。治疗温疫,则用《伤寒论》中的石膏与大黄,并加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之类;而治疗寒疫,则以干姜和附子为首,辅之以吴茱萸、蜀椒之类。

由此,寒温两疫之殊显见,治疗上必根据其病性来决定用药之寒热属性,不能以治寒疫者来治疗温疫,反之亦不可。由于温疫多,寒疫少,诸家多置寒疫于不问,这也导致了近人在治疗上多不分寒温,用药亦多误,如喻嘉言治温疫,却用干姜、附子等热性药物。针对此误,陆懋修强调道:“温疫、寒疫不可偏举也。”

2.2 运气指导用方 《黄帝内经》中指出,疫分5种: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而其治法也因其五运之不同而有所别: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而陆懋修则从寒温类瘟疫,将其简化为以温清分治二疫,但是沿用了其运气指导治疗的思路,并精选了3首治疗瘟疫的实用方,“举运气一方冠其首,举普济消毒饮治温疫以概清法,举圣散子治寒疫以概温法。”

2.2.1 运气五瘟丹 此方记载于韩懋的《韩氏医通》,由大黄、甘草梢、黄芩、黄柏、山栀、黄连、香附、紫苏叶组成。此方虽然组成的药物固定,但其君药则是根据值年大运变化的:甲己年,时值土运,故以甘草梢为君药;乙庚年,时值金运,故以黄芩为君药;丙辛年,时值水运,故以黄柏为君药;丁壬年,时值木运,故以山栀为君药;戊癸年,时值火运,故以黄连为君药。君药,用量加倍,而其他药则相应减半。由于此方因时而改变用药剂量,在治疗时有不错的疗效,故又被命名为代天宣化丸。

2.2.2 普济消毒饮 此方出自李东垣,由黄芩、黄连、连翘、薄荷、桔梗、牛蒡、马勃、板蓝根、元参、僵蚕、升麻、柴胡、陈皮、人参、炙甘草所组成。金代泰和年间,大头瘟流行,而当时的医者多以承气类方剂治疗,多不愈。李东垣见此,指出其邪气在心肺之间,而医者却用下药泻其胃热,无故耗伤胃气,于是拟了这首方,而且疗效很好,后被命名“普济”。

陆懋修结合五运六气指出:泰和年初,尚在第65个甲子(1144年-1203年)上元,时值燥火主气。李东垣于嘉泰(1201年-1204年)甲子,亦即第66个甲子(1204年-1263年)以前,还可以用寒剂,只因此时的时值运气尚未变换为寒湿,所以陆氏用此方来概括清法。

2.2.3 圣散子 此方出自巢元修,由麻黄、附子、细辛、炙甘草、柴胡、防风、藁本、独活、苍术、厚朴、枳壳、藿香、半夏、吴茱萸、高良姜、草豆蔻、白术、白芍、猪苓、茯苓、泽泻、石菖蒲组成。结合其组成,不难发现是治疗寒疫的方药。然而,因为苏东坡曾为其作序,使得此方流传广泛,以至于辛未年永嘉爆发瘟疫是,世人不辨寒温,遂用此方,因勿用方药而受其害的病者不计其数。

陆懋修运用运气分析,指出:苏东坡时,尚在第63个甲子(1024年-1083年)时值湿土主气,而圣散子用药多温热,因此,用此方可以获得不错的疗效。然而到了辛未年,当值第64个甲子(1084年-1143年),此时,时值相火主气,故用此多温热之方不适,即有被害者。

3 结语

陆懋修所处时代,温病学说盛行,当时医家多重视温病而忽略瘟疫,这也间接导致了当时医家对温病与瘟疫的鉴别不清,部分医家虽能认识到瘟疫的不同之处,却未能识得瘟疫的寒温之分,以致在治疗用药上多有错误。而陆氏对于疫病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疫分寒温,以温清分治,不可偏废;二是指出运气与疫病有关,并结合运气的更迭来改变用药。

陆懋修强调疫之寒疫,指出其治法为温法,纠正了关于瘟疫认识重温轻寒的时弊,并举出圣散子为其代表方,为后世治疗寒疫提供了新思路。而其重视运气对疫病的影响,也提醒着后世医家,在治疗疫病时,除了要详加辨证,细分寒温之外,还要结合外界环境的运气来用方药,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方药的疗效。

[1]吴有性.温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8.

[2]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5.

[3]戴天章.广瘟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

[4]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8.

[5]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88.

[6]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14.

猜你喜欢
温病医家瘟疫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绘画中的瘟疫 下
绘画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