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2019-09-10 07:22韩亮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家

韩亮

摘 要:在当下的有关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的研究中,涉及到医家方面的研究通常根据医家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被分为两类,即明医和庸医。但是,这种分类通常是针对医家的医术水平高低所给出的关系到医者整个人的道德品质来进行的。加之学术界大多在研究明清小说时喜欢对女性阶级,贫困农民阶级和新型商业阶级探究,而对于各类型的医家形象——尤其是对于明医和庸医的分类鲜有研究,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文学形象被模糊和不确定所包围。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单独且系统地对明清小说中的医者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明清小说;医家;形象研究

一、明清小说中的庸医形象综述

孙思邈在他的著明医学著作《千金要方》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庸医”这一概念。而将这一概念系统化解释的则是明代医学家徐春甫的《古今医统》(或称《古今医统大全》、《医统大全》)。该书中对于当时常见的几类医生进行了精准分类。有“明医”、“良医”、“国医”、“庸医”和“巫医”五类。同时给这五类医者进行了简略而明确的定义。“明医”是“精于医者”的医者,“良医”是“善于医者”的医者,“国医”是“寿君保相”的医者,“庸医”是“粗工昧理”的医者,“巫医”是“击鼓舞趋,祈禳疾病”的医者。从医术等级来看,明医自然最高,良医次之,庸医和巫医最下。而国医属于封建官僚系统内部产物,医术通常最低要求是“良医”的等级。

在经过这一番总体比较之后,我们来单独看看“庸医”。上文中提到,“庸医”的定义是“粗工昧理”的医者。所谓“粗工昧理”,就是指身为医者,却不懂医术,甚至做出行骗之事,导致病人病情被耽误,最终使其人财两空的可耻医生。但要注意的是,部分“良医”也有可能会因为出现偶然的用药错误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从而被部分人斥为“庸医”。不过从医术水平上来說,“良医”并不能因为偶然的一次医疗事故而被贬低为“庸医”,这是不合适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古代本身人口存活率就低,加之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加,普通百姓(更多的是贫困农民)想要治疗疾病,所能够依靠的只能是为数不多的医者。此外,古代贫民中,部分患病者往往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男性),因此他们更需要至少是一名良医来解除其病痛。但如果良医在此时出错,导致该户人家的主要劳动力死亡(这里考虑的是最严重的也是最可能被骂为“庸医”的情况),则该医者很难得到其家人原谅,“庸医”的坏名声也有极大的可能被此类家属所传播开来。

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明清时期的医者群体上,再对其进行整体素质审视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遗憾地发现:明清时期的医者群体中,庸医极多。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教授于天池研究,明清时期,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江南地区,医生越来越成为一种十分自由的职业。当时的很多人踏入医疗行业,并非“一片冰心在玉壶”地那样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存价值,让自己能够“得口饭吃”,才当医生的。同时,当时的政府对于医生并未设置从业资格,导致医者群体鱼龙混杂,很多普通士子、无业游民等,带着“能够略懂书本文字和药性”的能力和只为糊口的心态开业行医,严重败坏了医者群体的形象,也为广大民众所唾弃。

不过,上述对于明清时期的庸医的阐述是没有以明清小说来作为背景进行分析的。如果我们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医者结合明清小说的文学环境进行再次观察的话,庸医又会出现新的行为和意义。例如,在清代后期的小说《医界镜》(根据郁闻尧《医界现形记》改编而成,1908年发行了铅印本)中,作者披露了当时的一位被称为“名医”的黑幕,并同时指出:许多“名医”之所以可以成为名医,是因为运气、人脉和小聪明。例如书中主人公贝仲英,仅仅因为依靠身上数天未洗澡的、恶心的油脂分泌物制成的“药丸”让杭州城富商之子食用,“治好”了他的积食症,就成为了“一方名医”。由于原著《医界现形记》的作者郁闻尧恰好是医学界人,因此,其所披露出来的“名医”黑幕也就愈发震撼人心。由此可见,明清小说中的“庸医”具有很深的讽刺性,尤其是像《医界现形记》这类小说所塑造的外表为“名医”,实则连“庸医”都不如的品德败坏之徒,更是对那个外表光鲜靓丽,实则内部已经腐朽不堪的晚期封建社会的沉重批判。

二、明清小说中正面医家形象分析

尽管在明清小说中总体对于医者群体所暴露出来的缺陷呈批判态度,但是,在正面医家形象方面,明清小说也尽力宣扬,肯定其正面思想和行为,间接表达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在正面医家中,有“儒医”这一特殊的医者类型。儒医被部分明清小说研究者看作是一个很有效的正面形象,其依据在于历代的名医均能够对儒学有所理解和探究[1]。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研究中医学的过程中就结合荀子的“人可以改变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界中的药物的药性能够以外物改变。而清代小说《红楼梦》由于其卷帙浩繁,所涉及到的人物情节和当时的社会图景十分丰富,因而其在描写有关中医和医者的情节时更是十分详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詹丹曾从《红楼梦》中对医案的描写入手来研究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有关人物的疾病和医治问题,借此再深入一层,来对清代小说中的医者形象进行研究。詹丹认为,《红楼梦》对人物疾病情节(如贾瑞、秦可卿和林黛玉等人的患病)的详细描写,是作者曹雪芹力图将疾病与医疗和人物个性以及当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有效而紧密的联结的一种体现,这种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红楼梦》能够更加忠实地折射出清代社会的图景,以达到其作品所要表达的封建社会即将走向覆灭和批判社会黑暗面的目的。因此,就《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身来说,其虽未正式从事过医生这一职业,但是他对于医学、医者、疾病、行医以及通过行医所形成的道德劝诫和“仁”思想的体现有很深刻的见解。从这一点上来看,曹雪芹本身就是一名“儒医”,而其笔下所塑造的医者也体现出其作为一名非正式“儒医”的特征。

三、庸医和明医反映了传统中医中的哪些内容

如前文所说,庸医和明医都会在其相关的行医情节展开时对其涉及到的相关中医学内容进行细致描绘。除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一经典的诊断方式外,还涉及到很多医学和药物名词,这些名词虽本身没有属性,但放在不同的情节环境下,就能够诞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医界镜》中的庸医贝祖荫在为老贡生丁祖良的十九岁女儿诊断其经期未转的病症时,该庸医竟然给这名还未出过闺阁的少女诊断出有了三个月的“喜脉”。在这里,“喜脉”是中医中对于妇女怀孕的术语性说法,但是用在庸医贝祖荫的诊断结果中,就显得荒唐可笑,讽刺意味不言而喻[2]。而明医作为真正学到中医精髓,真正能够做到救死扶伤的正面形象,在使用医学名词时,也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状态。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的“刮骨疗毒”片段,华佗在为关羽讲述其伤势时,同样用了专业的医学术语:“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通过直接指出关羽臂膀为含有毒性的中药乌头所伤,并给出其伤势严重性:“直透入骨”。寥寥数语,体现出华佗医术的熟练和精湛,也间接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症状的形象描述。

结语:通过对明清小说中医家形象的分类和研究,笔者认为,尽管在明清小说中医家形象整体较差且愈发下滑,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未尝不是塑造这些医家的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庸医泛滥这一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自晚清到近代,国家内忧外患,社会问题增多,很多有识之士将社会问题看做病症,将自身看做医者,将先进思想看做药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正在重新塑造自明代以来的落后的医者身份。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 试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及实践[J]. 课外语文, 2017,56(2):192-192.

[2] 刘美艳.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发展[J]. 南北桥, 2017,56(20):156-156.

猜你喜欢
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施今墨妙用药引子
基于回顾性分析方法探索评价古代临床医家之方法研究
?我国古代的女医学家
您听说过不痛的偏头痛吗
耐人寻味的医家春联
有痰咳不出,试试瓜蒂散
燥邪致泻说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