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
    。笔者就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及版本流传情况进行阐述,探讨其中的背景原因、价值和影响。1 新安医家家刻医籍概述徽州刻书业发展迅速,在明代达到鼎盛,并涉及官刻、坊刻、私家刻等3种刻书形式。明万历以前,徽刻以私家刻为主;万历至崇祯年间,刻坊数量增多,徽刻则以坊刻为主。而官刻相对坊刻、私家刻来说,并不突出[2]。由于社会对于医籍的需求量增大,以及徽州地区“尚文”风气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医家著书立说,并且随着著书立说之风盛行,一些医家设立刻坊刊刻医籍在徽州地区蔚然成风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2023-06-13

  • 体现辨证论治差异的不孕症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色和价值体现,是医家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方药中先生在《辨证论治研究七讲》[1]中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辨证即通过四诊并根据患者一系列症状表现进行病因、性质、部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概括判断出“证”;论治即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与措施。由于不同的医家学术观点常有不同,在“辨证”与“论治”中,存在如下两种差异:第一种体现在辨证结果上,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同的医家对病位、病性、病势以及轻重的认识各有侧重[2],根据自身习惯与经验可能从不同

    计算机工程 2023年3期2023-03-16

  • 古代巴蜀针灸医家及其学术贡献研究述略
    者从古代巴蜀针灸医家及其学术贡献入手,对古代巴蜀针灸医学的发展特色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收集,筛选出有详细史料记载,并有杰出贡献的针灸医家,其余医家略写;对于巴蜀针灸医家的朝代划分,本文以医家生卒年为基础,主要依据其医学活动的主要时间段。)1 秦汉时期巴蜀针灸医学起源及发展较早。自秦灭巴蜀,巴蜀进入封建社会,其经济文化乃至医学得到迅速发展。1993年,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了现今为止最早的汉代针灸经脉漆人;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2期2023-01-10

  • 从郁热角度探析明清温疫学派医家下法治疫特色
    魁、李炳、余霖等医家的发展,在疫病治疗上形成了有别于伤寒的温疫学派。温疫学派在治疫上大多重视下法的运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吴有性《温疫论》中对下法治疫的论述,而对其他温疫学派医家运用下法治疫的研究不够深入,且缺乏对比分析,未能揭示温疫学派医家在下法治疫异同上的深层原因,笔者现试对温疫学派不同医家运用下法治疫的特色进行阐述,并从“郁热”病机的角度出发,探索不同医家运用下法治疫异同的原因。1 明清温疫学派医家运用下法治疫观点述要明清温疫学派医家众多,笔者通过阅读

    环球中医药 2022年4期2023-01-02

  • 明清浙派中医医家数据集(1368-1912年)
    林人物众多,这些医家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教育思想以及中医科学化的一些见解,对当代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在西方医学传入、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确立、对中国传统医学进行反思的历史背景下,浙派医家学术上百家争鸣,所编撰的医籍医著也明显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值得全面整理、继承,以及精心研究。但明清浙江中医医家数据通常收录于各类中医药文献典籍中,零散且数字化程度较低,难以深入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通过数据库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2年3期2022-10-08

  •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探讨
    700《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由何时希先生编著,该书介绍了自上古至清末民初间两万多位医家的生活年代、师承脉络、业之所精、突出医迹、道德操行等,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1]。该书在体例上采用笔记体,引录原文,详注出处;在内容上广征博引,采录书籍达三千余种,足供继承中医学术和医学史研究之用,被誉为“当今医家传记方面搜集资料最为丰富的参考书”[2]。通过对《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的研究,梳理引用文献概况,可丰富该书引用书目的多种编排方式。按照文献类型的分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6期2022-07-22

  • 基于《伤寒论》引发古代伤寒学派思考
    医学学派是指不同医家观点、学术主张、角度、方法手段不同,故有不同见解从而形成不同医学派系。如明代《明医杂著》中“内伤法东垣,外感法仲景等”;《中国医学源流论》也提出伤寒学派、河间学派、东垣学派、景岳学派等[1];《中国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温病学派、伤寒学派、易学学派等;《中国各家学说》四版教材提出温热学派、伤寒学派、经方学派、汇通学派等;后《中国各家学说》五版教材改为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等[2]。《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汉末仲

    江西中医药 2022年2期2022-03-07

  • 湖湘医派古代医家与现代医家治疗癫狂病处方用药规律对比与探析
    探讨湖湘医派古代医家与现代医家对癫狂病的理、法、方、药等的认识;通过对比分析,寻求治疗癫狂病的药物演变与规律及癫狂致病的特性与共性,为癫狂病的治疗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古代医家医案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丛书》148种,选取清代及以前湖湘医家论治癫狂病的处方。主要引用内容有《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雪堂公医学真传·癫狂痫歌》《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癫狂条辨》《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罗氏会约医镜·论癫狂》《湖湘名医典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23期2022-02-15

  • 明清医家对纵欲与疾病关系的思考
    。毋庸讳言,明清医家对疾病的认识难免存在时代局限性,有学者便提出这类疾病是“医家们用道德观念来推断病因”[5],并且,中医自滥觞之始便与哲学的关系密切,因此,在当今背景下,对明清医家对于疾病的认识进行思想逻辑维度的分析无疑更具现实意义。1 纵欲关联的疾病在明清医家的论述中,纵欲是诸多疾病的产生因素。性的基本功能应为生殖,但明清医家认为,纵欲所带来的疾病将会导致性的异化,成为这种基本功能的障碍。《景岳全书》道:“疾病之关于胎孕者,男子则在精,女子则在血,无非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0期2021-12-01

  • 从元明清医家对《王叔和脉诀》的批判看脉学的发展
    遭到了元明清诸多医家的批驳。关于《脉诀》对后世脉学影响的研究,张兰、叶明花等认为《脉诀》执简驭繁,其编撰体裁得到后世医家的效仿;王大妹从《脉诀》广泛流传、编撰体裁及其产生的学术争鸣探析《脉诀》对宋以后脉学的影响。目前对于历代医家批判《脉诀》及对脉学发展的具体影响,还缺乏系统的探讨。现从元明清时期医家对《脉诀》的态度、对《脉诀》的批判及其对脉学发展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1 元明清医家对《脉诀》的态度分析元明清绝大部分医家对《脉诀》持否定态度,也有少数肯定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1-11

  • 基于数据挖掘的明清医家治疗水肿病方药规律研究*
    唐宋、金元、明清医家不断在此基础上补充和发挥,逐渐完善了水肿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明清时期为封建社会后期,医家林立,著述丰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明清医家有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互相交流的机会,故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水肿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更进一步细化分析、系统整理和补充完善。明清医家对前代医家论治水肿病的理论经验继承和总结较为全面,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学术见解,积累了更多用药经验。因此对明清医家治疗水肿病的学术特色和方药规律进行研究,即相当于对整个中

    现代中医药 2021年5期2021-09-28

  • 1949年以前中医脓毒症医案分布情况研究∗
    处的书籍、诊治的医家、诊治的年代;根据医案的原始记录详细程度,将医案分为1a级、1b级、2a级、2b级、3级、4级6类,分类的具体标准见表1;对每一则医案记录的发病病程和转归进行医案分类,总共分为4类,分类标准见表2。表1 医案原始记录详细程度分类表表2 疾病病程及转归分类表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采用频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Excel表格,对医案的年代、诊治的医家、出处的书籍、不同的类别进行录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医案分布的年代频率(%)=该年代出现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7期2021-07-30

  • 北京方志医家史料探析*
    究以北京方志中的医家史料为例,探究北京方志医学资料的特点与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收集到北京方志中的医家史料375则,涉及医家107人。其中上古时期有1人,为广成子;汉代2人,为蓟子训、茅君;北朝2人,为马嗣明、寇谦之;唐代8人,为陈藏器、孙思邈、王冰、边洞元、李球、卢藏用、石巨、凤纲;五代2人,为王镕、周卢损;宋金元时期13人,为刘元英、卢昶、张道宽、窦汉卿、范益、虎林赤、贾昔剌、秃坚不花、尹山人、刘显、长春真人、王处一、岳真人;明代32人,为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3期2021-07-25

  •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湖湘男科流派代表医家谭新华、贺菊乔、陈其华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HRPC)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20年8月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谭新华、贺菊乔、陈其华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专家门诊治疗HRPC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0)对上述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HRPC治疗处方241首,涉及药物99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06-21

  • 浅析陈实功“五戒十要”传统医德思想*
    ”篇,完整论述了医家必须恪守的职业守则,详细列出了关于医家在行医过程中言行举止的若干要求,尤其是开创性地对医家日常作息安排、操作规程提出了具体要求[2]。陈实功所列“五戒十要”规范,在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与希波克拉底誓词、迈蒙尼蒂斯日祷词并列为世界三大古典医德文献[3]。1 “五戒十要”对于医家医术的要求:博览笃学,精勤不倦医学作为一门“寄以生死”的学科,其诊治来不得半点马虎。术为医之基,医家须具备高明的医术才能除患者的病痛,解民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5期2021-04-03

  • 医理学理交融:明代新安医家讲学初探 ——以《论医汇粹》为中心的考察
    以儒医自居的新安医家亦开启了自身讲学之路。同是嘉靖年间,一批新安名医如余傅山、汪宦(号寅谷、心谷)、吴洋(号篁池)、汪双泉、黄刚、许明远等人常常会于徽州府城(今安徽歙县)之乌聊山馆,向门人弟子讲学。讲学的形式一般为多人探讨,各抒己见,非常自由。讲学的内容乃各位医家经验之谈,鞭辟入里而又通俗易懂,在脉学、伤寒、杂症等方面多有创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讲学内容经过记录整理而形成医学专著《论医汇粹》。前人对于《论医汇粹》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中所述医理医术[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1-07

  •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容如下:1.燕赵医家主要包括扁鹊、窦材、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窦汉卿、王好古、罗天益、王清任、张锡纯等。2.稿件内容燕赵医家学术研究有关的新资料、新见解、新方法,包括(1)燕赵医家生平事迹、著作、学术流派传承脉络研究;(2)燕赵医家学术思想理论研究;(3)燕赵医家方剂、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4)燕赵医家对历史的贡献;(5)燕赵医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6)燕赵医家治学思想研究;(7)燕赵医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3.稿件要求(1)必须是未公开发表的

    河北中医 2021年1期2021-01-05

  • 基于回顾性分析方法探索评价古代临床医家之方法研究
    评价要素,构建“医家评价要素模型”以推送知识。“以人类书”启发我们,一者解决了不同学派知识比较所产生的偏移问题;二者解决了长期以来对知识内容无方法予以评价的学术问题。对于古代医学人物的评价,课题组在基于回顾性研究,即基于历代正史、方志、医家传记、医案、医学人物词典等公允文献记载的基础上,研究归纳总结出针对医家人物评价的要素,并形成一个关于人物评价的基本构建模型。关键词 以人类书;回顾分析;文献研究;史学研究;临床医家;临床医家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模型Abs

    世界中医药 2020年17期2020-10-12

  • 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高血压病病名、病因、病机、证型研究
    统一结论,而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型的看法不尽相同,见仁见智,形成了各自的诊疗特色。为了明确不同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特点,更好地继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本文归纳分析了近10年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相关文献,研究医家们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理因素与证候分型的认识,以供临证与相关标准制订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选择标准1.1.1 入选标准1)基于医家临床经验整理的近10年公开发表文献;2)入

    中医药信息 2020年4期2020-09-18

  • 基于叙事医学“细读”方法探讨中医医案叙事分析方法*
    分析是基于医案的医家诊疗经验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中医医案是一种阐述中医医疗行为的叙事文本。医生在撰写医案时,以阐释诊疗思维为追求,会从患者众多的病情信息中挑选出对医生具有较大诊断价值的四诊信息及记录其诊疗方案[1]2。作为在病历基础上升华出的文本资料[2],医案比病历更能直接地反映医家的诊疗思维[1]2,是临床诊疗思维研究重要的资料[3]。目前,医案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领悟方法[4]、数据挖掘方法[5]。医案研究者期待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从医案中发现、总结出医

    医学与哲学 2020年9期2020-05-22

  • ?我国古代的女医学家
    于衍 西汉宫廷女医家,擅治妇产科疾病。蔡寻真、李腾空 唐代民间女医家,蔡氏系唐诗郎蔡某之女,李氏为唐宰相李林甫之女。蔡、李二人同在庐山一带行医。胡情 唐代女医家,胡氏对脏腑理论很有研究,撰有《胡情方》二卷,又编绘了《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冯氏 宋代宫廷女医家,是郭敬仲之母,治病多见奇效。因她为太后治病有功,被宋高宗晋封为“安国夫人”。汪夫人 宋代宫廷女医家,她“知书善医,精妇人病,显于时,掌内府药院事”。张小娘子 宋代女医家,精通外科,治疗疮疡诸病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5期2020-05-13

  • 追根溯源学方剂学
    究方剂的出处,即医家的立方思想。这才是学好方剂学的正道,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处方用药的思路,才能真正掌握此方剂,在临床中做到有的放矢,灵活运用。2.1 了解医家的成长历史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立法用意呢?怎样才能得窥医家名方的立方源由呢?首先,得了解医家的成长历史。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时势造就英雄。一代医家的思想跟他所处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如宋代儿科名医钱乙。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医生都不偏好搞儿科,民间更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5期2020-03-13

  •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容如下:1.燕赵医家主要包括扁鹊、窦材、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窦汉卿、王好古、罗天益、王清任、张锡纯等。2.稿件内容燕赵医家学术研究有关的新资料、新见解、新方法,包括(1)燕赵医家生平事迹、著作、学术流派传承脉络研究;(2)燕赵医家学术思想理论研究;(3)燕赵医家方剂、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4)燕赵医家对历史的贡献;(5)燕赵医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6)燕赵医家治学思想研究;(7)燕赵医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3.稿件要求(1)必须是未公开发表的

    河北中医 2020年11期2020-01-11

  • 子午流注学派补泻手法探析
    整体观。随着历代医家对人体、时间等因素的深入思考,除广为人知的流注开穴外,其在行针手法、补泻原则上也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该学派认为性别、人体体侧、外界时间因素对手法补泻的效应有重要影响,其代表性医著有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经》、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棹仙的《子午流注说难》等。他们见解独到,各具特色,并在其他学派医家的质疑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临床,创立了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法等应用至今的手法。本文通过对何若愚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7期2020-01-11

  •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容如下:1.燕赵医家 主要包括扁鹊、窦材、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窦汉卿、王好古、罗天益、王清任、张锡纯等。2.稿件内容 燕赵医家学术研究有关的新资料、新见解、新方法,包括(1)燕赵医家生平事迹、著作、学术流派传承脉络研究;(2)燕赵医家学术思想理论研究;(3)燕赵医家方剂、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4)燕赵医家对历史的贡献;(5)燕赵医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6)燕赵医家治学思想研究;(7)燕赵医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3.稿件要求 (1)必须是未公开

    河北中医 2020年12期2020-01-10

  •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的研究中,涉及到医家方面的研究通常根据医家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被分为两类,即明医和庸医。但是,这种分类通常是针对医家的医术水平高低所给出的关系到医者整个人的道德品质来进行的。加之学术界大多在研究明清小说时喜欢对女性阶级,贫困农民阶级和新型商业阶级探究,而对于各类型的医家形象——尤其是对于明医和庸医的分类鲜有研究,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文学形象被模糊和不确定所包围。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单独且系统地对明清小说中的医者形象进行分析。关键词:明清小说;医家;形象研究一、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2019-09-10

  • 学医动机与医学生医德修为新论*
    顾历史,中国古代医家数量庞大,但在医学史上留名者很少,为什么有些医家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名垂青史?有些医家虽然医术高超,却因一己私欲迷失自我?甚者因医术平庸,而遭人唾弃呢?究其原因与其学医动机有巨大关系。本文详细考证了《中国医学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所载240位医家的生平资料,全面梳理古代医家的学医动机及其与医德的联系。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查阅《中国医学史》教材的正文与附录获得医家名录,检索文献获取医家生平资料。文献检索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4期2019-04-22

  • 中医各家学说形成性考核项目设置的探索※
    医专业中反映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临证用药经验的一门后期提高课程,是中医院校的重要主干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进行教学。本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研究性,和其他中医基础课程、中医临床课程有着重要的区别。本课程既讲临床,又讲理论,实现了理论和临床的高度统一,是理论走向临床的纽带。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展我们的视野,开拓我们的思路,增加我们的治疗手段,无论对临床诊疗或者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7期2019-01-30

  • 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医家研究《伤寒论》状况之概述
    此系统地探索民国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与应用是很有必要的[4]。笔者查询中国知网1998~2018年以研究民国时期《伤寒论》为主题的论文,概括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民国时期《伤寒论》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对《伤寒论》文献理论的研究1.版本研究民国时期,国内外发现了多种古版本《伤寒论》,这一时期的医家学者对《伤寒论》的古版本展开了活跃研究。如张氏[5]根据民国医家的著述、文章等,梳理此时期发现《伤寒论》古版本的来龙去脉,介绍了湘古本、涪古本、桂林古本、白云阁本及康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4期2019-01-06

  • 《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虚劳病症的方药配伍研究
    2000云南管氏医家自管氏先祖管群蕃(1397~1476)拜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起[1],后世以医为业,传承发展至今历经500余年。第十三代传人管鹏声教授,经过对管氏历代家传的秘方手稿进行整理,并加以诠释,著成《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于1992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刊印出版。该书是管氏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其源于兰茂授业,管氏医家数代行医的经验总结,也是兰茂诊疗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的体现。本文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对书中治疗虚劳病症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3期2018-12-28

  •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书目研究
    全书总目》在子部医家类著录古代医书97部,存目100部,总计197部。收录的医书依照时代顺序编排,涵盖各科领域,是对清中期以来中国医书著作的重要整理总结。通过医家类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排列位置以及各篇提要体现的学术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医学在清中叶时期的历史地位,了解古代医书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及当时学者的治学思想。一.清代社会对医学的重视医家类在目录书分类体系中的位置,要追溯到《七略》所开创的七分法。七分法分为集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2018-11-29

  • 岭南皮肤病相关古籍查找情况及其特点
    特点[1]。岭南医家对地域性疾病已有深入了解,历代医家对瘴病、脚气病、暑疟、痢证及蛊证等均以展开深入研究,并著有论著[2]。但是纵观岭南医学的医家和古籍,尚未发现有专门治疗皮肤病和皮肤疾病的医家。然而皮肤病是岭南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上均具有岭南特色,故对岭南医学中皮肤病相关内容的发掘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1 岭南皮肤病相关古籍收集情况回顾目前对岭南医家及医籍的研究,岭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医家医籍记录[3]。岭南文库系列丛书的《岭南医集考》是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9期2018-08-21

  • 浅析管氏医家对兰茂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650500管氏医家是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学术传承的代表,自管氏先祖管群蕃拜师兰茂起,后世以医为业,世代相承,为兰茂学术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从家学渊源、重订刊刻《滇南本草》和对兰茂诊疗思想继承与发展等方面,就管氏医家对于兰茂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初步研究,总结如下。1 拜师兰茂,世代传承明·兰茂是云南最负盛名的医药学家,其留心医药数十年,遍访云南各地,详辨草木性味,著《滇南本草》,对云南地区医学及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采药行医,讲学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3期2018-01-21

  • 明清医患那些事儿
    然不同的是,明清医家在书写《医案》时,不仅绘声绘色地记述诊疗过程,同时对于诊疗中的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参与诊疗的其他医家的言行都会有所载记。正是这样的一种书写方式,让后人能够借助这些记载,来一窥那个时代医患关系的梗概。为了勾连并搭建起明清时期的医疗世界,作者选取了徽州儒医吴楚和孙一奎作为全书的引子,以《医案》记载为主线,融汇诸多文字史料,试图为读者还原明清时代的医患关系。明清时期的《医案》中充满了形形色色有趣的故事,记载着那个时代关于医生和患者的诸多历史记忆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18期2017-11-24

  • 论新安医家医德在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中的融入
    0012)论新安医家医德在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中的融入黄学武,李 卓(安徽中医药大学 宣传部,安徽 合肥230012)作为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重要特色、重要贡献和重要价值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新安医学闪烁着新安医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容风。对医学院校而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新安医家医德,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新安医家医德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和人文精神,结合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际,探索如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9

  •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于 瀚 周 青*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目的:将《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进行阐发。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痹病治疗中对《金匮要略》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后世医家治疗痹病,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继承,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发展,且在痹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痹方药等方面的发展多与《金匮要略》相关。结论:《金匮要略》对后世医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23期2017-01-04

  • 有痰咳不出,试试瓜蒂散
    么办呢?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为大家推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瓜蒂散”。瓜蒂散为涌吐剂,具有涌吐痰涎之功效。方法是,将甜瓜蒂(炒黄)4克、赤小豆6克、淡豆豉5克一同加水煎,分两次服下。需要提醒的是,瓜蒂必须用甜瓜蒂,而不是任何瓜蒂都可。服药后,如果痰涎、宿食得以吐出,则不需继续服用。该方催吐力较强,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不宜服用。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需要催吐时,可取人参芦5~10克,研末,开水调服。该方出自元代医家吴绶,名“参芦散”;后朱丹溪又在

    农村百事通 2016年15期2016-11-26

  • 浅谈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医案选择
    现学派治疗特点、医家的独到见解和辨证论治精神,并力求有较强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面深刻掌握各派医家的思想精髓。中医各家学说;医案;教学【引文格式】迟莉.浅谈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医案选择[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59-61.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的一门学科[1]。中医各家学说在中医专业本科教学中属于临床提高课,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6期2016-02-13

  • 中医瘙痒症理论源流小考
    世直至当代,都有医家依据这个理论辨证论治瘙痒症。《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难经》也提到:“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因此,“虚”最初被认为是造成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汉晋时期,痒症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医家对痒症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形成了痒症辨证论治体系的雏形。张仲景首先上承前人“痒者,属心为虚”的观点。其次,第一次提出瘙痒因风邪而起的观点,这是痒症病机到目前为止最主流的看法。这一时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2期2016-01-31

  • 明清医家对医学思想流变的大周期理论的探索*
    ,这使得后世一些医家或学医者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如明代医家王纶之《明医杂著》之卷一《医论》篇开篇即问道:“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学之宜何主?”[2]可见这是当时比较关注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不同医家由于师学不同医学流派,经常各自走向极端,偏执一家之说,如清代医家陆懋修写道:“至金元之间,刘守真、李东垣、朱丹溪出,而后之相提并论者,辄谓仲景偏于辛温,守真偏于凉泻,东垣偏于温补,丹溪偏于清滋.于是有疑其偏而弃其法者,有用其偏而执其法者,有以偏救偏而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0

  • 浅议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学主要特点,新安医家的医德、医风、医术是新安医学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在其坎坷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深明大义、宅心仁厚、医术精湛、医风淳朴的医家,对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安医学;新安医家;成因;特点;动力新安医学起于宋元盛于明清,于民国时期逐渐走向没落。在短短几百年中,新安地区(古徽州)涌现了大批的医家医家之众多,医著之宏富,卷帙之浩繁亘古未有,在地域医学中堪称首富。作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鼎盛于一时的新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9期2015-01-25

  • 海派中医医家人文精神探究*
    科研究】海派中医医家人文精神探究 *刘金涛1,陈 叶1,田广军2,黄任佳1,金 燕1(1.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上海 201203)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又是人文的核心。近代海派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故从海派医家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方面探究海派中医医家的人文精神,以期更多的人从不同层面关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2015-01-24

  • 女性病者与男性医家 ——清代礼教文化中的女性隐疾应对
    家不得不延请男性医家治疗,这必然与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产生矛盾。当时的病家、病家中的女性病者、男性医家是如何认识隐疾的?他们如何解决隐疾应对的性别文化矛盾?在女性隐疾应对过程中,病家与男性医家各自应对隐疾的策略对对方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病家和医家在隐疾应对中,对礼教文化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无疑对于从性别角度研究女性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疾病史和医病关系史研究也大有裨益。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我们选择清代女性隐疾的应对,作为文本的论题。之所以选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4年2期2014-02-03

  • 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
    ,但大多是涉及对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研究,而对历代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阙如。在此,笔者以《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医人名辞典》、《大清一统志》、《江西通史》、《江西省科学技术志》、《江西省卫生志》、《江西杏林人物》、《江西省当代中医名人志》、《赣东名医》以及部分府县志和有关学术论文等文献[1-38],访问部分史志办公室、医家后裔和传人,对旴江干、支流所涉及的县市自东汉迄民国的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状况略作考证(医家的历史时期划分,以

    江西中医药 2013年3期2013-08-15

  • 古今治疗焦虑症常用药物异同分析及比较研究
    。但仍可以看出各医家都非常重视补益药在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安神药的使用位居第二(皆在18%以上),近现代使用频次(18.7%)稍低于古代(23.5%)。提示古、现代医家在焦虑症的治疗上都非常注重养心安神。清热药的使用位于第三位(皆在7.9%以上),近现代使用频次(12.1%)高于古代(7.9%)。提示热扰心神是焦虑症的常见病机,且现代医家更重视清热药的使用,缘于现代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所致热性体质稍多之故。温里药在古代使用频次(5.1%)位居第四,现代(0.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2012-04-23

  • 我国最早的名医传记
    其内容在后来宋代医家周守忠 (所著 《历代名医蒙求》中有所收录。公元1006年时,宋代医家赵自化曾著有 《名医显帙传》,大约同时代的医家党永年还著有 《神秘名医录》。可惜这两部书也亡佚了,无从知其详细内容。公元1189年,医家张杲撰著 《医说》,它的第一卷为历代名医,从三皇到唐代共116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卷医史人物传记。而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人物专著,当是明代文人李濂 (公元1488~1568年)撰著的《医史》。《医史》全书10卷,书中收录了自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3期2012-01-28

  • 医家传记研究的若干思考*
    京100700)医家传记研究的若干思考*朱建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医家传记是以医学人物为主线的医学史书,是医学史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人文和史鉴价值。指出医家传记的史学属性和一般分类。提出在对传统医家传记的回顾和剖析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将医家回归到历史情景之中,借鉴人类学方法,写出有时代特色的医家传记——具有新视角、新方法、资料新、体例有继承有发展、观点新、结论新、成果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2011-02-11

  • 谈《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学派医案的学习 ——以易水学派为例
    (110029)医家的临证经验是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医案作为医生临床实践的宝贵记录是《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易水学派为例,论述了学派医案学习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方法。《中医各家学说》;易水学派;医案学习;中医教育学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阐述中医重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源流、内容和影响、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i]医家的临证经验是中医各家学说学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8期2010-08-15

  • 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清代早期医家临证用药特征*
    830000)医家之医案中临证处方用药正是医家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可以反映出医家用药喜好,但是既往以医家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用药规律的研究甚少。本文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结合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清代早期9医家临证医案,对其临证处方的用药范围方剂计量学指标进行研究,以揭示清代早期医家的临证用药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充分地继承先贤们的理论和经验,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即是对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1 资料与方法收集清时期医家医案中的处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8期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