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鲁西骨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云南管氏医家自管氏先祖管群蕃(1397~1476)拜师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起[1],后世以医为业,传承发展至今历经500余年。第十三代传人管鹏声教授,经过对管氏历代家传的秘方手稿进行整理,并加以诠释,著成《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于1992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刊印出版。该书是管氏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其源于兰茂授业,管氏医家数代行医的经验总结,也是兰茂诊疗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的体现。本文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对书中治疗虚劳病症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对《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所载治疗虚劳病症的方剂进行药物类别、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统计,总结归纳其方药配伍特点。
管氏医家治疗虚劳的方剂主要集中在《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下卷丸散膏丹秘方部分的补益剂和保健美容剂,共14首,剂型主要是丸剂,使用中药81味,用药207频次,每首方剂平均使用药物14.79味,代表方剂有滋阴百补丸、河车大补丸、万春丹、延龄丸等。
2.1 药物类别 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补虚药(频次96),占总用药频次的46.38%,其后依次为安神药、利水渗湿药等。管氏医家针对虚劳“气血阴阳不足”的基本病机,总以“补虚扶正”为治疗大法,重视补虚药物的使用。见表1。
表1 药物类别频次统计表
2.2 药物频次 单味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茯苓(频次11),主要取其健脾宁心之功,其次为当归、白术、远志、熟地黄等,以求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滋补肝肾之功,治疗虚劳之证。见表2。
表2 单味药物频次统计表(频次≥4)
2.3 药性分析 虚劳方剂的药物以温性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平性,说明管氏医家对虚劳病症的治疗整体用药侧重于温补、平补,少量配伍寒凉之品以调和阴阳,防过于温燥,而热性药物使用较少,因其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不任久服。虚劳日久,当缓缓图之,不宜骤补、峻补。见表3。
表3 药性频次统计表
2.4 药味分析 对药味的统计以甘味最高,占药味总频次的43.88%,可以看出管氏医家对虚劳病症的治疗药味多甘,甘则“能补、能和、能缓”,为治疗气血阴阳不足、正气亏虚病症所常用。见表4。
表4 药味频次统计表
2.5 药物归经 可以看出,治疗虚劳方剂的药物归经最多为肾经,其次为脾经、肝经。管氏医家对虚劳病症的治疗总以围绕调补五脏为主,尤为重视补肾,用药整体既注重滋养肝肾以培护人体先天之根本,又注重后天脾胃之调养。见表5。
表5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表
2.6 关联规则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关联规则对组方进行分析,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
基于关联规则对组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管氏医家治疗虚劳的方剂常以白术、茯苓,当归、远志等为核心组合,多配伍熟地、枸杞、巴戟天等药,以达到益气健脾、养血宁心、滋补肝肾之目的。见表6、图1。
表6 药物组合频次统计表(支持度5,置信度 0.9)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严重亏损,久虚不复的多种慢性衰弱病证的总称[2],多因禀赋薄弱,或烦劳过度,损及五脏,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指出:“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3]这种虚、损、劳、极四种表现,应补五脏之气血阴阳,在补中以肝肾为主,佐以健脾、安神、活血、清热之剂,即可补而不滞、不腻、不留邪[4]。
虚劳是《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收录方剂数量最多的病症,其原因可能与明清时期滇中多战乱,生活水平较低,体弱虚劳者较多有关,兰茂《滇南本草》中亦有“今人元气多亏”之说。管氏医家针对虚劳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基本病机,以“补虚扶正”为治疗大法,用药甘温平和,缓缓图之,围绕调补五脏虚损为主,既注重滋养肝肾以培护人体先天之根本,又注重后天脾胃之调养的治疗思想,是临床虚劳病症的基本治疗思想,值得后世学习,其具体方药配伍亦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