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高血压病病名、病因、病机、证型研究

2020-09-18 11:47焦欣蔺晓源雍苏南
中医药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位医家高血压病

焦欣,蔺晓源,雍苏南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高血压病是一个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证范畴[1]。中医内科学教材及中医诊疗标准即使对“眩晕”“头痛”有统一论述,但其对于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尚无统一结论,而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型的看法不尽相同,见仁见智,形成了各自的诊疗特色。为了明确不同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特点,更好地继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本文归纳分析了近10年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相关文献,研究医家们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理因素与证候分型的认识,以供临证与相关标准制订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标准

1.1.1 入选标准

1)基于医家临床经验整理的近10年公开发表文献;2)入选者应为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1.1.2 排除标准

1)综述类文献;2)临床研究类文献;3)临床试验类文献。

1.2 入选情况

经以上标准筛选后入选的文献有78篇[2-79],涉及医家62名。具体医家名单如下:丁书文、陈美华、范振域、崔玉衡、方和谦、郭维琴、郭振球、何立人、贺普仁、侯振民、胡国恒、火树华、贾跃进、焦树德、金妙文、李冀、李鲤、李七一、李士懋、邓铁涛、李应东、李振华、李郑生、栗锦迁、刘持年、刘永年、曹玉山、陆家龙、路志正、周耀群、马浩亮、裘沛然、任继学、沈宝藩、石学敏、陈宝贵、孙兰军、唐蜀华、涂晋文、万远铁、王松龄、王新舜、王欲颐、邢月朋、熊继柏、许心如、颜德馨、颜乾麟、颜正华、杨牧祥、于志强、张崇泉、张春馀、张国伦、张学文、周仲瑛、周次清、赵淳、赵立诚、钟一棠、朱良春和朱亨炤。

1.3 统计方法

病名、病因、病机分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规定的概念进行统计分析,病理因素分类根据文献[80]的定义及分类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名

62位医家中有19位医家论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总计19种。其中医家人数大于2的结果见表1。有1位医家论及的病名有风头眩、眩扑、掉眩、耳鸣、头风、眩冒、眩目、眩运、心悸、晕眩、痰湿、薄厥、肝火。

表1 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统计[例(%)]

2.2 病因

62位医家中有27名医家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医家认为高血压病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内、外因分析详见表2。

表2 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统计[例(%)]

2.3 病机与病理因素

关于高血压病的病机,有27名医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2名医家认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特点,其中有5位医家明确指出高血压病病机为肝肾阴阳失调,也有认为以肝肾阴阳失调为主,同时伴有心、脾等的脏腑功能失调。也有少数医家认为气海失司,脑失充养、髓海不足,气虚血虚、久病入络为高血压病的致病机理。关于高血压病的病理因素,有41名医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含24个病理因素,包括实性12个,虚性7个,不便分类的有寒、湿、热、血热、风火5个,且只有一位医家论及。具体实性、虚性病理因素统计结果详见表3。

表3 高血压病病理因素统计[例(%)]

2.4 病位

62位医家中有33位医家论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病位,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肾,涉及心、脾、肺,其他病位尚有清窍(脑)、胃、络脉。具体病位统计分析详见表4。

表4 高血压病中医病位统计分析[例(%)]

2.5 证候分型

62位医家中有42位医家论及了证候分型,总计65种,其中频次大于5的证候分型有12个,具体证型 详见表5。对上述证候分型,根据其包含的病理因素个数将其分为单因素证型26个、双因素证型22个、多因素证型11个和其他证型6个。具体分型结果详见表6。

表5 频次大于5的证候名称统计[例(%)]

表6 证候分类统计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由此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水平[81]。正是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这一特殊历史机遇期,中医药在诊治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中的地位更加突显。

因高血压病患者多以头晕来就诊,故大部分名老中医诊治高血压病时多从中医“眩晕”证入手[82]。从本组资料来看,以“眩晕”命名的比例高达84.2%。“眩晕”一词首见于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卷七有“眩晕证治”章节;眩晕首次作为病名见于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其他病名还包括头痛、中风、肝阳、肝风、风眩等。此外,少许所选文献并未明确指出高血压病名,但其所附病案中含有对现代高血压病的分析,笔者一并纳入。

《内经》首开眩晕病因、病位论述之先河,认为眩晕病位在肝,与外感邪气、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此后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张仲景认为痰饮为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朱丹溪提出痰水致眩学说;叶天士以“阳化内风”立论,认为眩晕由肝胆之风阳上冒所致;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 皆能眩晕”,认为瘀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王清任也常从活血化瘀方面治疗眩晕。《重订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致眩学说,眩晕的病因病机不断被丰富与完善。从本组资料来看,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内因主要为禀赋不足、年老体虚、内伤虚损等;病机主要肝肾阴阳失调;病位主要在肝、肾。病理因素一共24个,包括痰浊、(肝)风、瘀(血)等实性病理因素12个,虚、阴虚、气虚等虚性病理因素7个,以及不便分类的病理因素5个。笔者发现,本次整理的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病位、病理因素的认识与历代医家有关眩晕的论述大体一致。病理因素分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各位医家的论述也不尽相同,例如关于“火”的,有的医家直接以火论述,而有的医家更具体,从心火、肝火论述,为了便于归类,笔者将这三者统一归为“火”。此外还有直接以肝肾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火上炎作为病理因素,笔者将其分别归类于虚、阴虚、火这一类。

由于辨证方法多元化,形成了证候分类的多元化。本组资料显示,62位医家中有 42位医家述及了证候分型,总计65种,其中频次在5以上的证候名称有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浊)中阻等12个,根据病理因素的个数将其分为单因素证型26个,双因素证型22个,多因素证型11个,其他证型6个。65个证型中同时也包含了高血压病并发症的证型,具体哪些证型是仅属于高血压病仍需调查研究。在统计资料过程中,由于每位医家习惯性的证候表达方式有所差异,笔者保留了每位医家的原始表达方式,如久病入络、冲任失调、金衰木侮、命火衰弱等,对于相近的证候如风阳上冒和肝阳上亢,把风阳上冒合并入肝阳上亢。

高血压病虽然在古代没有统一的认识,即使现代教材中有统一的标准,但国家级名老中医的临证思路是现代中医的宝贵财富,通过继承名家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可以促进高血压病中医诊疗规范的形成与临床推广应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大同而存小异,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更好地发扬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特色。

猜你喜欢
病位医家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的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研究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