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温病”溯源

2011-04-01 14:2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主气风温温病

,,

(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2;2.独山县中医院 针灸科,贵州 独山 558200;3.华西口腔医院 中医科,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从汉代的“温”字本意出发,对《伤寒论》中与“温病”相关的条文,作一辨析,阐述如下。

1 寒温溯源

虽然明清后中医界有温病学派兴起,但是对于什么是温病,历代温病学家的命名是不统一的,有以发病季节来命名的,比如发生在春季叫春温,发生在冬季为冬温;有以四时主气来命名的,比如,春之主气为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气是暑,故称暑温;有以季节与主气来命名的,例如秋燥,其发病时间为秋,主气为燥,故名秋燥;有根据流行情况来命名的,如将广泛流行的温病叫做瘟疫或天行病等[1]。而且温病学家对温病的范围也是有分歧的,有言温病即“伤寒”者, 有言温病乃“伤寒”之外者,有言温病即“瘟疫”者。命名不统一,概念不统一,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徒使好学之士,无所适从。

在《伤寒论》中,详细谈到温病的条文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疒间,时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2]。

归本溯源,汉时“温”与“热”乃互称。参看同属东汉王充的作品《论衡》有助于对“温”这个字的理解。《论衡》寒温篇云:“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遭风逢气,身生寒温。变操易行,寒温不除。”是说人有寒病温病,并不是操行造成的。而是遇上风寒热气,身体便产生了寒热。既使改变人的操行,寒病温病也不会消除[3]。

在这儿“温”就是“热”的意思,推而论之,温病就是一种热证[4]。

2 经文辨析

“发热而渴,不恶寒”,对比一下太阳证的大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这里“恶寒”没有了,多了一个“渴”。在《伤寒杂病论》的严谨体系里,少了一个恶寒,多了一个渴,显然,这个“热证”,已不再是“太阳证”了。

在描述阳明证提纲的条文中,张仲景将阳明证分为两类,一类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潮热便秘、腹痛拒按的一种证候群,经方医家将其命名为“承气汤类方证”;另一类,则“但热不实”,即做腹诊时,它不满,也不拒按。这一类证候群有一个总的特征,“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2]即不怕冷,反而怕热,这是阳明证的一种亚型,经方医家将其命名为“白虎汤类方证”[3]。

可见,这一条中所称的温病其实就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阳明证。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是在谈太阳与阳明的鉴别诊断。外感病用汗法治疗后,患者病情不解,全身发烫,考虑这个证可能是“阳明证”,而阳明证是不能用汗法的。怎么判断它是不是阳明证,“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脉象洪大,出大汗,太阳证的亚型“中风证”,也有汗出,但不是大汗,而是从内到外的那种“蒸汗”,可谓大汗淋漓。“身重”,说明皮肤肌肉中“湿”较重。此证再发展下去就会“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是阳明证发展成重症的表现。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古人行文都很简约,这里应该再添上一句,“若里邪未实,被下者,”因不能光和太阳证鉴别,还得和阳明证的其他亚型鉴别,比如要和“承气汤类方证”鉴别。如此时触按腹部,没有腹痛拒按这样的症状,这时就不能用“下”法。如误用了下法,则津液竭于下,症状轻的话,欲解小便而不出,如果再严重下去,人体下腹的一些器官因为失去了滋养,反而会“失用”,眼睛直愣,尿失禁。

此时不能用“火法”。火法即“温针,艾灸,熏熨”等方法,这些方法其实是“汗法”的变体。误用了汗法,就会身体微黄,如同惊痫般手足抽动,瘛 ,此时只能用清法,用“白虎汤加减”。

3 “风温”释意

关于“风温”之“风”,古人把外感病因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可见古人看病是问过病史的,而且很可能还做过流行病学调查。例如,经常有面瘫的患者叙病前曾吹过风或空调。可见面瘫与“风”是有一定关联性的。但是不能说,风就是“面瘫”的病因。面瘫现代医学叫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可能”系指茎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为什么说“可能”?因从现代医学所编著的《神经病学》,在Bell麻痹下的这一章,病因栏必然写着:确切的病因未明。现在人类大部分病,都病因未明。故笔者认为,中医也没有必要非得用“六淫”之因套病因,应当承认一些疾病与六淫七情有关联,但对于其真正的病因,应当继续探索。

[1]彭胜全.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3.

[2]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26,69-71.

[3]王充.论衡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41.

[4]森立之.伤寒论考注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3-198.

[5]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31.

猜你喜欢
主气风温温病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基于五运六气探讨乳腺癌患者先天运气与后天发病的关联性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猴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风温对炉况的影响实践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