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指导:翟惟凯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翟惟凯主任医师系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医疗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肾脏病、糖尿病及妇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于翟惟凯主任医师,在临证中发现翟惟凯主任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时尤其注重化湿泄浊、顾护胃气的运用。调理脾胃功能贯彻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始终,但不同的时期治疗的方法有所侧重。在疾病的早、中期以补气为先,兼以养血、化湿,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八珍汤为基本方。药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等,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可间断少量加入理气、活血药,如陈皮、苏梗、神曲、红花、马鞭草、泽兰等。如患者口干、舌略红、皮肤干燥明显,有伤阴现象者加用石斛、西洋参、北沙参、生甘草、天花粉以养阴;如出现手足心热、咽干、盗汗、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现象者,加用知母、生地黄、百合、地骨皮、旱莲草、女贞子等以清虚热;如伴有苔白腻、胸闷、恶心等挟有湿邪之象时,宜加入豆寇仁、藿香、佩兰、薏苡仁等以芳香化湿醒脾;如纳呆、恶心、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明显时,加苍术、姜半夏、砂仁以化湿和胃;兼有外感时应减少补气药,配伍防风、荆芥穗、苏叶、桑叶等以解表散邪。在疾病的晚期则重在和胃降逆、升清降浊、保养胃气,常以小半夏茯苓汤为基本方。对于湿浊郁而化热者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以调理脾胃,以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苏叶黄连饮为主;对于湿困脾阳,清阳不升,湿浊不降,口气秽臭,头昏身重,烦闷恶心,舌苔白腻者,重用芳化醒脾药,以平胃散加草果、佩兰、藿香、豆寇仁、紫苏、薏苡仁治疗[1]。临床选药始终做到“甘温不伤阴,补气不留邪,健脾不滞气”。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肾炎久治不愈导致肾单位严重损伤,肾脏排泄、分泌、调节功能失常,使人体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紊乱的危重综合症状群。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癃闭”“关格”“虚损”“溺毒”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多因久病迁延、精微下泄、肾气受伐、溺毒积蓄而形成,总之本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亏虚,又有邪实内蕴,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以湿浊、水气、血瘀等浊毒为主。各种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加重肾脏损伤,继而浊毒又生,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三焦气化失常,瘀毒壅滞为患。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三焦气机调畅之枢纽,具有承上启下之功能,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常常加重湿浊中阻,此时消化道症状极为明显。早期可表现为口淡,食欲不振,胃脘不适,乏力;中期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小便减少,便艰或便溏口腻,浮肿;肾衰竭后期则可出现呕恶明显,黑便,口中尿浊味等症状。由此可见,脾胃证候贯穿于整个慢性肾衰竭病程的终末,在慢性肾衰竭的病程进展中消化道症状的轻重是临床观察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症状加重也是疾病恶化的标志。《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因此调理脾胃、顾护胃气在慢性肾衰竭之治疗中尤为重要。
基于此,翟惟凯主任提出化湿泄浊、顾护胃气的治疗大法,以祛邪安正,调理脾胃功能,从而保护肾功能。
兹举验案介绍如下,以资佐证。
黄某,男,25岁,学生。2009年2月2日初诊。患者曾因高血压、眼底出血于2008年12月9日入住南京某三甲医院,肾活检提示IgAN(轻-中度系膜增生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苦于经济压力而求诊于中医。就诊时患者神疲乏力,纳差,大便日行2~3次,稀薄不成形,夜尿3次,舌淡有紫气,苔略腻,脉细。肾功能:BUN 22.33 mmol/L,SCr 321.5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2.8 g。证属脾虚湿浊内蕴,治疗以健脾化湿和胃,兼以活血。处方:太子参30 g,熟地黄12 g,炒白术12 g,山药30 g,淫羊藿30 g,制何首乌30 g,土茯苓30 g,积雪草30 g,赤芍20 g,桃仁10 g,红花3 g,鬼箭羽30 g,蚕沙30 g,六月雪30 g,粉萆 10 g,制大黄9 g。服用15剂后纳谷增,大便仍偏稀,腻苔渐化。复查肾功能:BUN 7.48 mmol/L,SCr 191.5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1.4 g,继以益肾健脾化湿活血之法巩固。处方:太子参30 g,生熟地黄各10 g,茯苓15 g,土茯苓15 g,生薏苡仁30 g,山药30 g,蚕沙30 g,积雪草20 g,苏木15 g,荆芥9 g,六月雪30 g,丹参30 g,鬼箭羽20 g,淫羊藿15 g,制大黄9 g。服用半月后复查肾功能:BUN 7.89 mmol/L,SCr 161.7 umol/L,24 h尿蛋白定量0.89 g。此后患者长期在门诊随访,血肌酐稳定在130~150 μmol/L之间,24 h尿蛋白定量控制在0.5 g以内。
[1]翟惟凯.顾护胃气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