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理念与方法研究
    一、概述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这种主客结合的高度统筹思想与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艺术差异的根源性因素。[1]2.综合材料绘画综合材料绘画既不是一个独立的画种,也不是一种风格流派,而是一个复杂的艺术现象,其概念是具有动态性的,在西方艺术史上并没有综合材料绘画这个艺术概念,这种艺术概念是从表现形式与材料媒介角度定义的,是东方审美视角对毕加索、基弗、马蒂斯等以综

    国画家 2023年6期2024-01-06

  • 论信息圈与新“天人合一
    与中国的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内核相互呼应。一、作为再本体论的“信息圈”信息圈是弗洛里迪以生物圈(biosphere)为基础,取其“圈”意思的后缀与作为“信息”含义的前缀“info”结合而成的新词。其含义正与这个词的构词方法类似,指代我们生活于其间的整体生存环境。当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比如‘心的本质是什么?’‘美和品位的本质是什么?’,以及‘逻辑上有效的推理的性质是什么?’,已经受到了根本性的重新解释,这导致了心灵哲学、美学和

    西部学刊 2023年23期2024-01-01

  • 天人合一”整体观对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影响
    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涉及时间与空间、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肉体与意识等诸多关系,深深地影响了风景园林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科学领域,已有学者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角度论证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宇宙观、道德观、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1-5]。在风景园林领域,孟兆祯、朱建宁等指出山水是“天人合一”的主要载体,风景园林是阐释自然观的技艺,在相地选址、叠山理水、建筑建造、花木配置等

    中国园林 2023年9期2024-01-01

  • 重思“天人合一”“自然主义”与环境危机的关系 ——从当代中国乡村地区的环保实践谈起
    化偏好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主张人应当适应而非征服自然,它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可贵的思想资源②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第232-234页。。在2003 年的一篇文章中,他重申了对西方文化中盛行的“天人对立”理念的批判,并再次肯定了“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费孝通在2002年的报告中坦言,他对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与“天人合一”理念的思考受到了钱穆先生著作的影响③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第233页。。对费孝通产生影响的钱穆著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5期2023-12-27

  • 从“天人合一”到“观物取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观念表述”浅析
    这其中,以“天人合一”哲学为基础的“观物取象”的传统审美意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理念,代表着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钱穆认为“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华文化的终极理想。“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命题萌芽于西周,定型于两汉,成熟于宋代。综合各家思想,“天”主要有三种涵义:一指广大自然,二指最高原理,三指最高主宰。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同构、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人

    戏友 2023年4期2023-12-20

  • 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造物哲学。人与自然之间的造物关系植根在我们生命的价值理念中,代代相传永续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还是要把握造物根本,格物致新,理清根脉,再建造,再发展。2023 年兔年春节GUCCI 橱窗设计。理解造物的底层逻辑时尚表层是创新,创新的底层逻辑还是基于各自的文化传承与表达。中国时尚产业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还是理念与认知的价值塑造,文化与生活的物化关系,以及关系的创新形式与内容。传统的商业模式、制造模式、商业逻

    纺织服装周刊 2023年37期2023-10-23

  •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之路径
    战国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在正确性、深度及逻辑理解上的不够。因此,用包括史前考古学的多学科材料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探究和梳理先秦天-地-人关系的认识利用到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过程就很有必要。一、农业起源阶段的“天地合一”思想据考古学资料,人类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完全的狩猎采集,过着飘浮似的无定居的小型“游群”觅食生活。逐渐的半定居始于距今一万年前后的驯化稻、粟、黍等作物时期。距今8000年前后是农业起源的关键阶段,很多聚落已是长年定居的村落。①详见刘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2期2023-10-13

  • “神嗜饮食”及其他
    主题中,发现天人合一、“食”关国政等中华饮食思维古往今来的一脉相承。关键词:“神嗜饮食” 饮食思维 天人合一 治国理政中国人有多会吃?随便翻开汉语字典、词典和以汉语书写的古今典籍就有答案。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有关“吃”的词汇可谓最多也最富创想,且不论炒、煎、炸、炖、烩、滚、卤、熬、蒸、煸、煨、溜、泡、焯、涮、爆、炝、酱、腌等让人眼花缭乱的烹饪方法,单是和吃喝相关的成语、俗语就蔚为大观:吃空饷、铁饭碗、炒冷饭、秀色可餐、五味杂陈、吃香喝辣、锦衣玉食、食指大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2023-09-01

  • 对中国书法艺术中道家思想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书法;天人合一道家思想是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老子集合历代圣人的大智慧,将其精髓归纳为一套完整的学说,这一套学说的形成也就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真正形成。道家以“道”为核心,以此来探索自然、社会、人之间的联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道”被列为最高级的哲学范畴,其是天地间至高的真理,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使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发展、演进。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本文从书贵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中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2023-08-16

  • 语言哲学视野下的武术概念研究
    结着祖辈们“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一精神也是隐藏于武术概念之后的“生活形式”。它赋予了武术这种社会建制以技术思想、审美与伦理价值,以至影响着武术的传承制度。关键词:武术;语言哲学;家族相似;生活形式;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3)-02-0079-07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一)武术概念的语义学论争武术有众多的门派、不同的拳种,体系庞杂,素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说。武术的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7-10

  • 论“上工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医;治未病;天人合一;未病【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2-0005-04On the True Meaning of Preventive TreatmentSONG WutongCAO Hongxin*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6期2023-07-05

  •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消费主义与生态危机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人们走向以修身为本的“内向型超越”,让人们知道物质方面的超越是有极限的,对内在人格与人生的德行、境界与智慧的重视应甚于对身外之物的数量增长和质量精美的重视,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词:“天人合一”;消费主义;生态危机;内向型超越中图分类号:B82-053;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052-04消费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于二十世纪初盛行于西

    西部学刊 2023年11期2023-07-04

  • 中西美学对话交融
    美学;白贲;天人合一;惊颤效果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0 引言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多种媒材。他以火药为材料进行的独特创作,一次又一次震撼西方艺术界,斩获了大量国际大奖。与此同时,近几年在国内不少的重大节日及场合中,都可以看到蔡国强的烟花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国内外都接受认可蔡国强的作品可以窥见,其作品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2023-06-25

  • 逍遥之境:从庄子到亨利·大卫·梭罗
    罗;互文性;天人合一;逍遥[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1-0066-07Peripateticism: affinities between Zhuangzi and Henry David ThoreauZHANG Yibing1,MENG Gang2(1. School of Communic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Qi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6-23

  • 道家美学思想与茶叶契合包装的融合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将道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不仅能赋予茶道灵魂,还融入了茶道自然朴素的气质,结合美学理念和茶文化的养生理念,对包装设计进行思考,采取契合包装与道家美学思想的设计理念,将其运用在“君子茶”品牌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对视觉和结构的设计创新,丰富“君子茶”品牌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将梅、兰、竹、菊作为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元素,以此对应茶文化中的“清、敬、怡、真”理念,并加以书法元素形式,塑造“君子茶”传统文化气质,增强品牌文化调性,为现代茶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2023-06-22

  • 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学的身影。“天人合一”思想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有着深刻多变的思想内涵、源远流长的时代背景和古老文化特有的魅力,对现代设计的思维创新和发展有指导意义。一、“天人合一”思想概述“天人合一”,或称“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关天人关系的哲学观念,儒、道、释三家对天人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据说“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春秋战国的孔子提出,汉朝董仲舒将其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将其引申为天理之说。也有人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

    大观 2023年3期2023-06-01

  • 浅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意蕴
    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知止节用、当观其全和以人为本等几个观念进行深入思考,对推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知止节用;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072-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23基金项目:宁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发展伦理视域下宁夏黄河流域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2023-05-31

  • 郑板桥三段论
    艺术;哲学;天人合一;主客二分【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07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23清人郑燮对中国画“竹”的创作过程提出了三段论,分别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理性感官体验、感性构思酝酿与心中审美意象的传达,此处文章补充一段“世中之竹”这段可理解为客观自在物。按补充来说即

    今古文创 2023年1期2023-05-30

  • 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探析
    油画创作;“天人合一”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观念与技艺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崭新的人文艺术。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将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相结合,可以增强油画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还可以传播民俗文化,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活力。中国油画具有西方油画最基本的特点,其中中国民俗文化对中国油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中国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美术天赋和

    大观 2023年2期2023-05-30

  • 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华[提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表达。彝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既有宇宙本原论意蕴,又包含着进化论、辩证法的思想,是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通过对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内涵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彝族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可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4-07

  • 天人合一”的生态法学解读
    内容提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有志之士穷毕生之精力追求的终极目标。“天人合一”思想是复杂博大的哲学命题,也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伦理原则。本文从生态法学的角度解读这个命题,并尝试在重新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条件下为生态法学的伦理基础增添几分合理的东方智慧。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由来寻根溯源,西周时期有“天惟时求民主”、“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这里的“天”被赋予了世界主宰的涵义。《易经·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边缘法学论坛 2022年2期2023-01-05

  • 天人合一”生态阐释的回眸与省思 ——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生态阐释由此出场,并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不仅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而且关涉到我们如何理解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回顾这一争议的历程,厘清争议的焦点,如何在不失“天人合一”原初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性内涵,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一、“天人合一”生态阐释的出场自人类诞生并栖居于“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以降,从最初的自然界是 “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

    齐鲁学刊 2022年4期2022-12-27

  • 论“天人合一”说之谬*
    0100)“天人合一”说应该是上个世纪最为火爆的术语之一。著名哲学家唐君毅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上的中心观念——这一观念直接支配中国哲学之发展,间接支配中国之一切社会政治文化的理想。”①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唐君毅全集》卷11,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128页。著名思想家钱穆则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②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九十年代最知名的学者季羡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7

  • 浅析“天人合一”的三个层面及其悖论
    丁 虎“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被看作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内容极其庞杂,自古及今社会各界学者对之有着不同的认知。一般认为,“天人合一”是谈人和自然的统一问题,也有人认为是言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统一的问题。但无论怎样理解,首先它们的结论是建立在承认“天人合一”合理合法性基础上的。不过,“天”究竟指何种意义上的天,“人”是何种意义上的人,这是对“天人合一”进行分析甄别的前提,因为作为“天人合一”的关键,古代的“天”“人”都有着非常特殊

    理论界 2022年1期2022-11-25

  •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中国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然、爱护自然天人合一、生物多样性是古代生态思想的本质。无论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还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都是万物同根同源的生态观念。古人的生态意识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量吟咏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诗句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欣赏自然的态度,所有生命都被看作是多样性生态的组成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古代生态思想的精髓。儒家主张人要认识自然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人民论坛 2022年8期2022-10-21

  •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这体现出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及认知。唐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唐河县唯一的大型现代城市公园,承载着城市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处处渗透着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这在传承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同时也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对唐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总结其中的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发现其内在规律,用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5期2022-10-10

  • 汉代灯具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一、解读“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不同的学者和学派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如孟子提出“天”为万物之首,而荀子则批判了孟子的观点,否定了“天”的唯一性和至高无上性,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天与人是一体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在《国语》中,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的,不能被破坏,否则世界就会陷入混乱;在著作《周易》则记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河北画报 2022年24期2022-09-14

  • 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 ——以金大钧花鸟画色彩理念的创设看中国传统工笔画设色“天人合一”观念的实践
    ,超以象外、天人合一色彩观的最好体现。二、传统工笔花鸟画的通识与突破唐中期中国花鸟画或发达已极;五代时期徐熙、黄荃并起,为花鸟画的大完成时期;入宋以后,因社会富足及贵族奢华生活之风,花鸟、山水画益复向荣,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元代花鸟画,虽不及宋代之盛,然多承宋人黄荃、赵昌之宗派,竞尚工丽;明代花鸟画,于祖述前风中而各能自出新意,别存明画之特色;清代花鸟画发展更为大放异彩,花鸟虫草实为最盛,不但变化繁多,而且气势直架人物、山水画之上。绘画,不离形于色,离形与色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2022-09-06

  • 甘德《南部弗吉尼亚野外指南》中的生态思想
    然,与儒家“天人合一”“和合”理念倡导的生态思想不谋而合。关键词:弗瑞斯特·甘德;《南部弗吉尼亚野外指南》;“天人合一”;“和合”;生命共同体;生态批评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20307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国内生态批评始于20世纪末,经过20余年的发展,如今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在中国知网(CNKI)主题栏输入“生态批评”进行检索,从1997年的1篇到2015年的484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7-13

  • 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自然观
    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的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和”“平等共生”“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以及提取出其中对于解决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所提供的三种路径,分别是克制人类欲望、倡导生命平等、净化人与自然。结语部分对宫崎骏生态自然观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此研究为解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电影 生态自然观 “天人合一”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愈发肆无忌惮。依据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无法彻底转变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

    公关世界 2022年12期2022-07-11

  • 风景名胜区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贡献
    ,彰显中国“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未来自然遗产、双遗产、文化景观的申报来源主体仍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应加强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定,加强水域型遗产的申报,并应充分依托西南历史文化风景资源优势,以加强西部地区文化景观的申报。关键词 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 TU 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105-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26开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2期2022-07-06

  • 曲阜孔庙建筑群“礼制”话语表达的空间格局和地理环境
    典范,具有“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其独特纯粹的木构建筑系统、中轴对称的庭院空间设计及交相辉映的艺术手段,都生动诠释了古建筑的艺术风貌,比如碑刻、石雕、彩绘、牌坊等,它们与神圣庄严的祭祀环境一起织绘了雄伟、庄重、清肃、压抑的礼制建筑画卷,政治表征和文化功用极具扩张性。关键词:天人合一;礼制建筑群;木构;碑石建筑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330 引言曲阜孔庙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中“延续时间最长、从未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2022-06-25

  • 论“天人合一”说之谬*
    顺福关键词:天人合一;《庄子》;董仲舒;张载摘 要:“天人合一”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至少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庄子》的“人与天一”,其观点是天人相分别。第二种形态是董仲舒的“天人一也”,其观点是天人相分而相似。第三种形态是张载的“天人合一”,其内涵是天人合为一个生命体。上述三种形态之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形态所表述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现代表述,是一个无效的命题。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6-05

  • 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与张世英天人合一思想之比较
    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其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张世英对于海德格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通过荷尔德林和陶渊明的诗歌,将中西方哲学的相通之处阐释一二。关键词:海德格尔 存在论美学 张世英 天人合一 比较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创立的存在主义哲学,推翻了二千多年以来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而海德格尔后期对于借由诗到达存在之澄明的观点,也使得西方美学长久以来的认知思维被颠覆。随着海德格尔的理论传入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世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陶渊明诗中鱼鸟对举的美学意蕴
    俯仰观物 天人合一陶渊明诗中有三首诗在上下句中将鱼鸟意象对举,分别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归园田居》《游斜川》,如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踠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2022-05-30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探析
    同体;逻辑;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0-0021-0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1]35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提供了根本的立论基础和原则支撑,也为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规律向导。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10期2022-05-30

  •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中国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同体的构建。天人合一、生物多样性是古代生态思想的本质。无论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还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都是万物同根同源的生态观念。古人的生态意识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量吟咏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诗句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欣赏自然的态度,所有生命都被看作是多样性生态的组成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古代生态思想的精髓。儒家主张人要认识自然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人民论坛 2022年8期2022-05-26

  • 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儒家文化意蕴
    文化 中和 天人合一 重义轻利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流长,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我国的文化创作中。在现当代小说中,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光芒。沈从文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乡土作家,以其笔下的美好“湘西”世界与“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牧歌情调构筑起独有的艺术世界,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中描绘的灵动秀丽的湘西自然风光、淳朴美好的风土人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善良真挚的人性光辉,无一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此外,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当代山水画中道家美学的当代性体现
    的道家美学“天人合一”的大美之境。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美学境界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是在当代观念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大肆绽放的艺术现象里展现出中国艺术的博大与高深。关键词:道家美学;天人合一;笔墨;当代性引言:在中国当代山水画中,已经有众多难以逾越的巅峰以及正在冉冉升起的后起之秀在各个方面、各种题材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与表现。不论是在从以传统为出发点,结合当下时代热点,创作新的十分具有当代性的作品,还是在遵循传统以求再创宋画山水辉煌之意境等方面都各自有所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5期2022-04-20

  • 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确立路径及基本内涵
    52TN)“天人合一”观念,不只是儒家,道家以及其他诸子也都曾阐发过,不过阐发的角度与阐述目的均有不同。“天人合一”是在古代“天人感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其中蕴含着儒家对原始的宇宙认识论进行人文化解读的意旨。即是说,儒家对“天人感应”进行了人文化解读,并将其升华为以人文社会理念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理念。这一演化过程充分彰显了儒家重视社会礼义秩序构建和主体人格塑造的理论关切。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儒家提高自身理论尊严与权威,并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24

  • 天人合一:设计美学视角下钧瓷的创新美
    亚伟摘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精神,是从古代发展至今的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间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及造物设计中,对于“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和设计美学思想处处皆有体现。钧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创造、制作到成品的各个环节,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在当今时代的钧瓷创新中,与“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结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工艺美术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关键词:“天人合一”;创新美;设计美学一、“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2022-03-21

  • 宋代硬核环保措施及其核心价值
    环保措施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业文明,而且也培育了传统的生态文明。西周时期,中国古人就有关于环保的记载。随着先秦汉唐人们环保意识的深化与环保措施的进步,宋儒的环保理念与时俱进,环保措施涉及更加广泛。宋代的环保措施,体现了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步生态理念,反映了其践行“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社会也是依赖环境而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有巢氏构木为

    人民论坛 2022年2期2022-03-19

  • 新时代人与动物关系重构探论
    ,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构自然观,现当代西方的关怀理论提供人与动物关系研究的思路,伦理目标在于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达成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崭新格局。关键词:天人合一 关怀伦理 生命共同体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伦理命题,一直以来也反映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二者的关系却有待提高。所以,在新时代,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则变得至关重要。一、“天人合一”是人与动物关系重构的传统资源“天人合一”自然观是庄子提出的哲学

    公关世界 2022年4期2022-03-17

  • 生态共同体视阈下“天人合一”再解读 ——兼论川滇藏交界地带涉藏州县生态文明建设
    倩 段 琳“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春秋时期以前,“天”主要指“天神”,天人关系主要研究人神关系;随后“天”逐渐转变为“自然、天道、天理”[1],“人”指“人与人、人与社会”。汉代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2],贯穿古今文史,至今仍影响着后世言思。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3],其中生态共同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上提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4]

    民族学刊 2022年10期2022-03-13

  • 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音乐观的殊途同归 —— 儒家道家“天人合一”音乐思想研究
    文化体系,“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是一种自先秦以来普遍存在的,主张天和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感通、影响的思维方式[1],可以代表先秦的各学派的哲学思潮宗旨。另外一方面人类的精神文化自原始时代就已出现并奠定了艺术的基础,作为艺术门类之一,音乐的起源也同精神文化一致,要推演至原始宗教。加上音乐思想在中国语境来看,它也属于哲学的分支, 在先秦时期结合不同的思想流派演变、批判再继承。此时,“天人合一”作为各学派音乐思想构建的框架与音乐思想相辅相成,被糅合成有机的

    音乐生活 2022年12期2022-02-27

  • 宋代硬核环保措施及其核心价值
    环保措施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业文明,而且也培育了传统的生态文明。西周时期,中国古人就有关于环保的记载。随着先秦汉唐人们环保意识的深化与环保措施的进步,宋儒的环保理念与时俱进,环保措施涉及更加广泛。宋代的环保措施,体现了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步生态理念,反映了其践行“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社会也是依赖环境而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有巢氏构木为

    人民论坛 2022年3期2022-02-15

  • 从“天人合一”到“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法理创新与实践
    的认识论之“天人合一”到政治法律实践上的“以和为贵”。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些梳理,对相应的事件和法律实践做一些分析和评价,并就其中带有规律性、普适性的元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借鉴和参考意义,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内涵以及实践转化“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上认识论的杰出成果。而将精神理念层面上的“天人合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的政治法律现实生活中,就是实现人人融洽、以和为贵的社会环境与氛

    治理研究 2022年6期2022-02-09

  •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与生态智慧
    5021)“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当时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条件下,与自然息息相关、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等概念的理解与现代社会有一定差别,但“天人合一”思想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这对于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于帮助人类选择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将“天人合一”思想予以创新性继承与现代化解释,可以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两个基本范畴:“天”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2-09

  • 《红楼梦》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认识论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通过对《红楼梦》自然观的研究,能够从具象上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观,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人的自然本性回归有着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红楼梦》;自然观;元气论;天人合一;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1-0045-03自然观是一种观,人们看待自然界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观点的总和。如果想要认识和改造自

    今古文创 2022年1期2022-02-03

  •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和当代启示
    【摘要】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至成全自然也成全自己。“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可以在当下展现中国古代思想的现实价值。【关键词】 天人合一;生态文明;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2-0080-03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201

    今古文创 2022年2期2022-02-03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模式之不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思想,在《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531在这里“仁”表达的是一种功夫修养,是一种生命形态的显现。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仁,把这个“仁”如果前后结合统一起来,相互印证,则可以更好地彰显“仁”的价值,而不单纯依靠逻辑的推理。颜渊是孔子的学生里面道德修养成就最高的一位,孔子很认可这位学生。从颜渊的道德修养来印证孔子所讲的“仁”的境界可以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31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
    的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思想的主体组成部分,其纳入仁爱之学,从伦理道德的高度指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时代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也有一定的猜测性、机械性和神秘性的倾向,但就其整体而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不仅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借鉴,而且为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实践经验。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缘起与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30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智慧,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予以创新性转化与诠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天人一体,将保护自然与发展生产力相统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主客两分、二元对立的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都通过朴素的论证,反对将自然与人对立,而直觉性地认为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2-24

  •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
    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做出比较,见出两者高度的契合。中西方相互学习,取古之精华,助力世界生态文明建构。关键词:大地伦理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学 “东方转向”自认识到“理性”的强大力量以来,人类高呼着“人是万物的尺度”,完成了与自然的分化。凭借日益精进的科学技术,人类对自然客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人类试图超越自然、奴役自然的野心也日益膨胀。然而近现代以来,空前严峻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打碎了大多数人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迷梦,促使中西方世界对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2021-12-21

  • 方东美的“天人合一”观及其审美意涵
    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是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天人合一”一词虽出自宋儒张载的《正蒙》篇:“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程颢也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的诠释日渐丰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内外学术界对“天人合一”思想有持续的关注和探究。钱穆在晚年的绝笔之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表达了对“天人合一”观的彻悟,他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14

  • 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在康养项目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到现在为止已经发展了数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天人合一”思想与健康养生设计结合起来,可以为其注入新的思想含义,论文以竹海冬天森林康养人家为例,对其进行评价和剖析,以期可以为康养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关键词:天人合一;康养;景观设计 “天人合一”思想发源于《易经》,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等各种学派都重视发展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在发展

    客联 2021年10期2021-12-07

  • 论程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及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作为我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最早来自于上古时期的神人交通。西周时期的“天人合一”为天命于人赋予了天命论的色彩。先秦时期明确提出天人合德论,使天人合一具有了真正的生态智慧。到了汉初时期,“天人合一”增添许多神秘主义色彩,更多体现的是 “天人感应”。古代北宋理学家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而这种生态智慧正是当代环境和生态问题内在矛盾的解决之道,是新时代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来源。一、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