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个时代的自然观总与该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对该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蕴含着一定的自然观思想,即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被动消极的自然认识论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通过对《红楼梦》自然观的研究,能够从具象上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观,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人的自然本性回归有着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红楼梦》;自然观;元气论;天人合一;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1-0045-03
自然观是一种观,人们看待自然界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观点的总和。如果想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那就不得不掌握自然观。掌握了正确的自然观也就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同时也具备了方法论的前提。抽象的理论很多,自然观亦如此。但《红楼梦》是具象的阐释。以往对自然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释上,鲜有以《红楼梦》为例来进行阐释。通过挖掘《红楼梦》的自然观,有利于更有效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
在本体论的维度上,《红楼梦》中展现出来的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的万物皆源于气。元气一分为二,即是阴阳;阴和阳这两种气,结合为一体,即是元气。中国古代的元气论者提出了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由气从混沌中变化产生出来的,同时对于变化产生的路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即元气最初是混沌的状态,首先它从混沌态转化为阴阳,由于元气是不断运动的,在运动的过程中,阴和阳进行了分离,天地由此而形成,天地阴阳经过交互感应就转化为了“五行”,继而由“五行”孕育出万物来。由此,可将路线总结为气、阴阳、五行、万物四者的相繼转化。《红楼梦》就蕴含着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思想。
(一)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生
在《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就有对于宇宙天地万物的通俗易懂的描述,诠释着朴素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自然观。史湘云在与她的丫环翠缕交谈时,就有过一段关于阴阳的详细探讨。史湘云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这两种元气转化而来,而人之所以有正邪之分、奇怪之别,这些分别都是由阴阳顺逆的量决定的。有的人出生时光景奇怪,就是如此道理。她还认为,“阴”和“阳”看似是两个字,但事实并非如此,两者其实是一字,阳灭了成阴,阴灭了成阳。不是阴灭阳生,也不是阳灭阴生,两者本是一物。对于阴阳的状态,史湘云也有解释,她认为阴阳没有固定的形态,不过是运动着的气,只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而给予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如果把天看成阳,那地就是阴;把水看作阴,那火就是阳;把日看作阳,那月就是阴,花草虫鸟也不例外。比如树叶向上朝阳的一面即为阳,向下背阴的一面即为阴。
史湘云的这些观点正是《红楼梦》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即万事万物都是由没有固定形态的阴阳二气孕育而生的,而阴阳这两种气又由于具体的运动形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管有无生命特征,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分别;事物之所以会有变化,是因为阴阳顺逆存在量的差异。阴和阳绝不是两种事物,两者并非是割裂的,也不是分离的,两者是统一的,而且统一于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二)人是由物质生成的
书中有多处体现,第一,体现在第二回中贾宝玉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的论述上,他认为男人的骨肉是浑浊的泥巴做的,而女人则是由纯洁干净的水做的。第二是第二回中贾雨村发表“天地生人”观点的一段,贾雨村认为人是从天地生成的,看似世间存在的人各种各样,但实则就两种,要么大仁,要么大恶。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异。若为大仁之人,那么此人一定是应运而生;若为大恶之人,那么就是应劫而生。前者出生,天下太平,后者在乱世出生的人,天下就会出现危亡的形势。心怀坦白、正大光明、聪慧美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风气,大仁之人才拥有这些美好的气质。反之,乖张邪气则是大恶之人所持有的。这些观点同样体现了“元气论”,基于人的产生角度谈,认为人是由天地生成的,秉性皆来源于“气”,而气分正邪;大仁之人则持正气,大恶之人则持邪气。这里的气即元气,是客观存在的。此处的正邪二气同样可以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正就是阳,邪就是阴。第三体现在贾宝玉对于男人的评论上,二十回中,贾宝玉认为男人只是一些渣子碎末而已。第四是第三十六回,贾宝玉说“文死谏”不过是“浊气一涌”做出来的。此四处都讲人是物质生成的,是秉元气所生。有学者认为,在此处,曹雪芹不但继承了元素论的精神,而且也继承了古代元气论的观点[1]。这是由于没有搞明白气化生万物的基本路线的缘故。第五,体现在宝黛二人的出身上。黛玉本是一颗绛珠仙草,而宝玉原是经僧道幻化的一颗顽石,两人都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除了认可“气”作为物质的本原外,这几处同样也肯定了物质守恒定律,即在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过程中,物质既不消灭,也不创生,其量总是守恒的。因而,可以说,《红楼梦》体现了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思想,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被动反映的自然认识论
人站在自然之外观自然,自然观的性质也由本体论性质转变为认识论性质。自然认识论即认识自然的逻辑。人类是否具备正确认识自然界的能力,即自然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这是自然认识论的主要问题。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这正是旧唯物主义所没有认识到的。旧唯物主义并未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而倾向于把认识看作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红楼梦》中有几处就体现了被动反映的自然认识论。
《红楼梦》第二回体现了书中人物贾敬的生命观。贾敬一味修道,只喜欢烧丹炼汞,虽然袭了官,但除了修道外,其他事情一概不管。后来,贾敬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贾敬对待自然,对待万物是一种消极的认识论思想。他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出路,而是沉浸在自己所建构的修丹成佛世界里。
还有一处体现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玉在听到《寄生草》这出戏的时候,突然认识到一切都是浮云,最后什么都是一场空,什么都不必挂念。恰巧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闹了点矛盾,他想修复但落得个两边不是人的结果。十分渴望姐妹们相处和谐的他,心情便一落千丈。这体现了宝玉消极避世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是一种被动认识自然的表现。宝玉的消极无奈还体现在第二十八回,宝玉听了黛玉的《葬花词》,于是由花的绽放和凋零联想到人的生和死,因而感到悲伤。这几处都体现了宝玉对自然和人的命运的无可奈何。
最后,还有宝玉的化烟化灰之说,宝玉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要去做和尚或是死了后化灰化烟的想法。还有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自然界的花落现象,她很是伤感,为凋零的花受到污泥的浸染而感到惋惜,但只能通过葬花的形式将其清洁保住,而别无他法。面对自身,她对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一直很介意,从而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只能郁郁寡欢,病逝而去。相比来说,探春会更有斗争精神,王熙凤生病时,探春接管荣国府的大小事务,表现出了惊人的管理才干。最为重要的是,她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并敢于开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是她对于现实能够不屈服的表现。但她的结局并不乐观,后来依然是远嫁,与兄弟姐妹们分隔两地。
综上几处,《红楼梦》反映出的是消极避世,被动反映的自然认识论的思想。但自然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经由人类认识和改造的。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自然价值论要研究的问题。《红楼梦》中自然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并生关系,人和自然是一体化的存在。而它的集中体现就在宝黛二人身上。
(一)在黛玉身上的体现
第一处体现在对黛玉美貌的描繪上。黛玉的美不仅是人,就连花儿鸟儿都被黛玉的美貌所折服。第二十六回中,描写黛玉在墙角边花荫下哭泣,结果附近柳树上的鸟儿一听到哭声就都飞走了,不忍心再听下去,花瓣也默默凋零。在这里黛玉她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2]的美貌。以自然之物与人的美貌精神品质作比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第二处体现在黛玉的才情上,《葬花吟》之所以能够捕获住很多读者的心,是因为她把生命融入进去了。而旁人所做的诗都只是站在诗的外面,只有把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才能创造出不逊的诗篇。“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3]这里体现的是林黛玉将自己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与花儿的枯萎凋零的生长历程紧密联系起来了,这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的体现。
(二)在宝玉身上的体现
宝玉把自然万物都看成有生命、有活力的东西,因此宝玉和自然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宝玉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是把自然当作和他一样的生命主体来对待的。比如他看见身形小巧的燕子,他就悄声细语地和燕子说话,看见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他就忍不住和鱼儿交谈;见到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和皎洁的月亮,他就一会儿叹气不止,一会儿又嘀嘀咕咕的。还有在看戏之余,他会为美人图上的美人是否感到寂寞而担心。
(三)在风景园林中的体现
比如院子里的海棠花在一个不该凋谢的时候凋谢了,宝玉便预料到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果然不久后晴雯过世。此处从自然的命运过渡到人的命运,这里亦是遵循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关系的规则。另外在大观园景观的设置上,通过贾宝玉与其父亲及门客的对话,也传递出了贾宝玉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何谓“自然”,在中华文化中实在是天人的感应与合一,换言之,天人合一才算自然之理,自然之气。《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回着墨颇多,便是要将自然与人事统一到一处。
天人合一,强调应时、取宜、守中、和谐,推崇自然和睦、合作包容。很少提到抗争自然改造自然。把主客观看成是一个统一体。这是《红楼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的主要观点。“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4]而相比于技术理性解剖和征服自然的现代人,是很难感受到自己是身处在自然之中的。
四、《红楼梦》自然观的影响因素
《红楼梦》中自然观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探讨了具体的自然观内容之后,有必要寻找形成《红楼梦》自然观的原因。
一方面是社会思潮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红楼梦》自然观思想的成熟与扩散。《红楼梦》是作家曹雪芹写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被统治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条条框框产生了严重不满,统治阶级面临着垮台的危险,这就为哲学家思想的成熟和扩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现实素材。先秦以降,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人们不仅开始亲近自然,建立自然与人的同构对应关系,“比德”自然观也随之出现。之后,在人与自然的进一步交往中,人们发现了自然的自由性,这对于尘世生活的纷纷扰扰,尤其是现实人生的种种羁绊,无疑是一个天然的“庇护所”。
另一方面是创作个体的原因。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好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正是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对于曹雪芹的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曹雪芹的家族背景:清王朝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祖先在康熙上台期间,成了康熙的亲信。在雍正继康熙上台之后,曹家被抄家,衰落下去。曹雪芹当时年幼,他成年之后,生活十分困顿,写出了《红楼梦》。
18世纪50年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没落阶段,在它的内部已经孕育着新的事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虽然还远没有生长成熟起来,当时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暂时处于低潮时期。这个时期的封建王朝,表面上尽管相对稳定,但已显露出衰亡的种种征兆。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家族的历史,同清王朝的历史过程,同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看作一个缩影。
五、《红楼梦》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红楼梦》自然观实质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红楼梦》出版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中的自然观所涉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的思想,对于今天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方面是培养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孕育万物,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稳定的关系,自然为生命创造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条件,人类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物种都对自然生存有着依赖关系,而这正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但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种种异常天气,自然灾害频发,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是建立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人们不得不停下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红楼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启示人们,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人类只有与资源自然环境相协调,平等和谐共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这样的一种理念,它和可持续发展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因此,培养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另一方面是指引人回归自然本性。《红楼梦》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界的花草禽鸟,不只同样有气有生,而且同样有知有义有情,不同的只是由于人类社会的不合理,使人的遭遇和命运反而不及自然界的花草禽鸟,这样一来,整个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对立而不是统一的关系,准确地说,这种对立关系是存在于封建统治与人的自然本性之间。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两者的矛盾实质是人的自然性情与被封建社会制度所扭曲的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是追求自由与追求名利两条人生道路之间的对立。放到今天,《红楼梦》的自然观给人们的启示是,大家可以通过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对比,来发现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否定性思维。而在《红楼梦》中,在当时的封建社會,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之所以能够“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和他所受到的自然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徐子余.曹雪芹哲学思想论辨[J].红楼梦学刊,1983,(03):1-34.
[2]曹雪芹.红楼梦脂评汇校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341.
[3]曹雪芹.红楼梦脂评汇校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353.
[4]曹雪芹.红楼梦脂评汇校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3.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作者简介:
刘媚,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在读硕士,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