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

  • 论“第二个结合”及其时代意蕴
    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源头活水,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不断彰显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更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键期,回答好“第二个结合”这个现实课题,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党史文苑 2024年6期2024-06-19

  • 毛泽东领导解放战争时期开创“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成就*
    刘书林1946 年6 月至1949 年9 月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的环境。为了争取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极大热诚,亲临国统区参加重庆谈判。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依仗美式装备和军援,顽固坚持反共路线,于1946 年6 月26 日挑起全面内战。中国进入选择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心,从容不迫地应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4年1期2024-06-12

  • 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的学理意蕴探析
    ,其中,“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是首次出现,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中国发展态势作出的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体现人民发展意愿的又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当前,中国正处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展开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层逻辑研究,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而且是实践创新的应然之举和必由之路。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这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5期2024-06-09

  • 探赜索隐:论“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及所凝聚的时代脉搏和民族精神并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究“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1]。因此,“

    科学导报 2024年34期2024-06-06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大体系性原创贡献
    文化价值 第二个结合〔中图分类号〕G120;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4)04-0001-11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于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不仅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强国目标,而且指明了新时代、新格局、新挑战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举措。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多重原创性贡献,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抓手。已有研究基本围绕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

    人文杂志 2024年4期2024-06-04

  •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哲学逻辑
    展示了“ 第二个结合” 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一元多维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理论依据,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是其基本理论原则。此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实而实现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激活而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 “ 第二个结合” ; 理论必然逻辑; 历史实然逻辑; 价值应然逻辑[ 中图分类号] B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7 6 0 8 (

    学习论坛 2024年3期2024-06-03

  •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基础
    耕经济;“第二个结合”;实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4)03-0090-0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如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实践哲学理路上的一致[2],论述马克思主义与

    学习论坛 2024年3期2024-06-03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辩证品格和重大意义
    通过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思想具有辩证品格和鲜明特色,突出地体现在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魂脉和根脉、人民性和党性、传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理论和实践、危和机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思想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重大现实意义和持久未来意义。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2期2024-05-31

  • 从“第二个结合”看“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
    。我们从“第二个结合”看“第二个答案”,领悟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要从“第二个结合”视角,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所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科学方法和重要战略部署,更加自觉主动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历史周期率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24)02-0260-12一、问题提出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2024-05-30

  • 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蕴
    共产党对“第二个结合”之思想解放意义的深刻回应。“结合”是真理与文化联结的突出表现,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百年党史中的运动形态的认识;“结合”是传统与现代偕行的集中表达,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正确路径的认识;“结合”是民族与世界相拥的光辉典范,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性认识。深入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蕴,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促进世界文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2期2024-05-24

  •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机理与独特价值
    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具有丰富内涵、严密逻辑和深远意蕴,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指向等方面体现出两者的高度契合性,打下了两者相通相融的基础。从内在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生机理,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有利于筑牢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开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有利于巩固文化的主体性,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2期2024-05-24

  • 第二个结合”的三重耦合机制
    结合”。“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历史演变的必然结论,也是文明发展的未来指向。“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和规律总结。嬗变——嵌入机制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面临独特的时空场域——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思想层面的激烈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发生嬗变。新文化运动起到初步解放思想的作用,但表现出“破”远超“立”的启蒙倾向。

    大学生 2024年5期2024-05-21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共产主义信仰中的诗性人生探赜
    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构成解题的重要根据,即面向中国社会群体,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地探讨共产主义信仰中的诗性人生。因而,这既需要立足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及其哲学基础揭示共产主义信仰中的现实生活根基,阐释共产主义信仰乃“现实的人”的超越性追求,也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阐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契合和文明共享来彰溢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大地的诗意之境。一、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生活根基诗性人生源自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远,昭示共产主义信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2024-05-10

  •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主动精神力量
    —11.“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但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而且引领中国人民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焕发出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一个中国人民不断摆脱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身命运主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国人民自信、自立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2024-05-10

  • 第二个结合”推进党的建设的内在逻辑
    ,简称为“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第二个结合”与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文化根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前学界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党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等方面,其基本观点主要是“第二个结合”是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又一个根本途径,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治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2024-05-09

  •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文明的探索与贡献 ——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
    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使中国现代文明扎根于传统文明土壤,又使传统天下为公的文明传统赓续弘扬。本文试图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揭示其奠基性贡献,为新征程上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智慧和启迪。一、方向与方位:开觉中国现代文明理想的时代领航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相统一,在时代领航中开觉中国现代文明理想。现代化本为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精神,却因资本主义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5-07

  • 论“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文化特征和实践指向
    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1]这论断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发展上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拓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突出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作为五千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5-07

  • 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基本路径与当代价值
    [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重要观点,把握其内涵需要分析出场逻辑及命题意蕴。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要科学把握双方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当下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为研判当代各种思潮提供科学方法,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关键词]“第二个结合”;科学内涵;

    秦智 2024年4期2024-05-07

  • 第二个结合”的互相成就意蕴探析
    党中央将“第二个结合”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对其传承弘扬及当代应用作了大量论述。如多次引用古书典籍中的改革理念如“不日新者必日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来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创造性地引用唐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5-07

  • 第二个结合”的三重向度
    ,也就是“第二个结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明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第二个结合”具有三个重要向度,即现实向度、理论向度与价值向度,深刻认识、精准把握这三重向度才能谱写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一、“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向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恢宏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可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7正是其内在密匙。将“第二个结合

    贵州社会科学 2024年1期2024-05-06

  • 在“第二个结合”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要旨*
    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这次座谈会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乎民族传承与发展、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前瞻视野的举措。“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第二个结合”是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2024-05-03

  • 第二个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四链”同构模式研究
    求。基于“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两者是互相促进,紧密相关[1]。两者关系既有共性又有一定区别。共同之处在于高度关注个体的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文化人功效,而思政教育注重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规范个体的言行,两者在实践中不断融合、相伴而生,形成其独特的逻辑关系,并衍生出其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实践不断创新,为新时代培育英才、培养高质量人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功效和思政育人实践来说,以人为体和以育为用运行机制的客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1期2024-05-02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六个必须坚持”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重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内在机理。“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概括,彰显了马克思主義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大众化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成果。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新华月报 2024年8期2024-04-23

  • 湖南自修大学与“第二个结合
    ”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典范。它天然蕴含着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基因密码”,与思贤讲舍、船山学社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文化脉络、创办因由、办学理念和办学活动均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对之进行详细考察,对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与流”,对于我们今天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湖

    船山学刊 2024年1期2024-04-22

  • 龙华英烈与伟大建党精神
    十二年;“第二个结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伟大建党实践铸就伟大建党精神。一般认为,从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建党工作完成并不完全同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1期2024-04-15

  •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实际运用”的历史性飞跃
    ”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找到了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实现形式”的基因密码,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实现形式”,提供了进一步探索“实现形式”的科学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际运用”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时代不断探索“第二个结合”的“实现形式”,就必须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认知自觉和责任担当,科学把握“结合”的内容和方法,高度重视“结合”的质量和成效,提升推进“结合”的能力和本领。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1期2024-04-15

  • 自我革命与“第二个结合
    8页。即“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话语表达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深刻认识,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我们继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造性资源,始终坚持做到“第二个结合”,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党的百年宏阔征程中蕴含的历史经验“一部百年党史,就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不断成长、淬炼,走向成熟的历史,就是党

    思想战线 2024年1期2024-04-13

  • 试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
    争”,以“第二个结合”超越“体用之辨”,以守正创新的文化观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从而全方位破解文化建设中的“古今中西之争”,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古今中西之争”;“第二个结合”中图分类号:D61;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4)01-0005-07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包括一系列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4-13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特质与内在逻辑
    化使命;“第二个结合”;时代特质;内在逻辑中图分类号:D412.65;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4)01-0101-11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容完整、逻辑清晰、层次丰富,富有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特征的思想体系,具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4-10

  • 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认识。”“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结合。可能有人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呢?这是因为,两个“结合”的作用和方法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结合”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即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具体实际,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用以指导

    人民周刊 2024年4期2024-04-10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脉,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推进中国特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4-07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重要表现 ——从人的本质与发展看“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眼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从“结合”的前提和结果、“结合”与中国道路的关系、“结合”的创新性、“结合”对文化主体性的巩固等方面,深刻揭示出“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和重要作用,为准确理解这一重大命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彼此契合”为什么是“结合”的前提、它何以成为“结合”的前提等基本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2024-04-07

  •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之多维探赜
    平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从历史参照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针对的是以往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思想解放而言的,无论是建党初期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僵化”,以及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体现了“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从问题指向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对“古”与“今”关系的解决;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

    决策与信息 2024年4期2024-03-28

  •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对于解放思想,再次审视中华文明,拓展中国共产党理论维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对理论认识的深化推进到理论的自主。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扎根中国具体国情,锚

    党史文苑 2024年3期2024-03-24

  • 第二个结合”标定“三个新高度”
    ”来标定“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三个新高度”从理论上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认知上的新提升与文化上的新自觉。“第二个结合”彰显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认识的新高度“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纵

    群众 2024年5期2024-03-22

  •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断指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色彩的应然之举,同样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彰显理论自信的实然之策。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考查“第二个结合”,关键在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出发,探讨和审思这一结合的思维契合点和新时代遵循。从“人口规模巨大”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肇始巨大的人口体量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赓续相传的有力依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4期2024-03-22

  • 天下为公是“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因素
    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存在高度的契合度。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中,天下为公是产生这一结合的核心因素。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共产党员。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的一生,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历史范例和深刻注解。一、天下为公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来到

    世纪风采 2024年1期2024-03-04

  • 第二个结合”达到的新高度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

    人民论坛 2024年1期2024-01-27

  • 试谈“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价值
    要:聚焦“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意义,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和文化自觉等四个方面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价值。用理论指导实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绘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生态文明 文化价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文化自信”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再到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入阐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深邃和睿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

    环境 2023年11期2024-01-26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许亮“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1期2024-01-25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新的文学观及其学术意义
    义,并就“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不仅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化观,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新的文学观。人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以此表明文学与时代潮流之间的呼应关系。其实在许多时候,是因为先产生了与某种时代潮流相呼应的新的文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6期2024-01-25

  • 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船山学刊 2023年6期2024-01-22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六个必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重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1]。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内在机理。“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概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大众化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2024-01-20

  • 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义
    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这一命题出场的内在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及其实践要求,具有重大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与基础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的生成逻辑,首先要明晰二者相结合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诸多价值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揭示了二者相结合的基础。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属于不同时空、社会与民族的精神文化产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2024-01-17

  •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认知逻辑
    步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新动力,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认知,确立实事求是的新指南,增强人类文明形态创造的新自觉,提升发挥主动精神的新高度。全面把握“第二个结合”新概括,深刻认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论断蕴含的重大价值,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着力在“第二个结合”上扎实下功夫,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2024-01-1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
    值契合 “第二个结合”【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

    人民论坛 2023年24期2024-01-11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许亮/文“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2024-01-09

  • 实事求是开“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先河
    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标志性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國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考察,实事求是无疑都开创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先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斗争,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用“实事求是”概括和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实事求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理论月刊 2023年12期2024-01-03

  •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涵演变与文化底蕴
    依据。从“第二个结合”视角追溯自我革命的内涵演变及文化底蕴,对构建自我革命的理论体系,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自我革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12-0026-06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是中国政治的独特命题,兼具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多重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3年12期2023-12-25

  •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形成
    识和理解“第二个结合”,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深远。“第二个结合”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今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局势中,也正面临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迫切要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民族复兴大任起到重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12期2023-12-19

  • 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记重点对“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了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二个结合”进一步

    创造 2023年9期2023-12-13

  •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提供价值引导与精神动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形态形成。理解“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需要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向,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第二个结合

    奋斗 2023年20期2023-11-25

  • 第二个结合”与“古今中西之争”
    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内蕴于“第二个结合”之中的古与今、中与西的辩证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古今中西之争”的新时代解答与中国式破解。“第二个结合”与古今之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的结果就是要通过二者的相互成就,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11期2023-11-25

  • 自觉践行“第二个结合” 大力实施青年引领工程
    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国网青海信通公司作为一家立足于青藏高原、青年员工占比近60%的责任央企,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六个力量”定位,以“第二个结合”持续推动思想解放,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把“第二个结合”同青年引领、青年培育融通起来,引导青年员工不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探寻指引奋斗方向的真理之光,从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共青团 2023年19期2023-11-19

  • 在“第二个结合”中推动随州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答好“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随州文脉的赓续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始终紧密相连、同向前行。在

    党员生活·下 2023年10期2023-11-16

  •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路
    想中推动“第二个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深挖本土传统资源让结合“亮起来”。传统的本质是精神文化,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江苏在民俗文化上处于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的东部,北受黄河中下游淳朴如风影响,西承神奇瑰丽的楚俗熏陶,南与热烈诡谲的百越民风相濡以沫,显示出东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鲜明特色,孕育了独特的吴文化、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多样文化形态。深挖本土传统资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根脉,

    群众 2023年19期2023-11-14

  •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中实现的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辽阔中

    人民周刊 2023年16期2023-11-14

  • 第二个结合”的动能和内在张力
    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包含两个方面: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动能;求同存异是“第二个结合”得以不断推进的内在张力。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根”与“根本途径”的表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

    新西部 2023年9期2023-11-09

  • 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第二个结合
    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理论创新的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当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2023-10-26

  • 第二个结合”的辩证意蕴、文化形态和实践理路
    合(简称“第二个结合”)内含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关系。“第二个结合”富有多层次的辩证意蕴,包括“魂脉”与“根脉”相统一的基质关系、“中国的”与“现代的”相统一的属性关系、“现代力量”与“深厚底蕴”相统一的目的关系。同时,经由“第二个结合”所呈现出的新的文化形态具有有机统一性、空间广阔性和文化主体性的特性。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多面对接、传承发展,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开辟马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