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答好“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方向。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随州文脉的赓续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始终紧密相连、同向前行。在新的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将随州地方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观照,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贯通五千多年中华文脉,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贡献地方力量。
一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基因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奔流而下的涢水和 水在这里交汇,并入府河,转道汉江,奔长江而去;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从这里发源,传播中华,润泽天下。随州地处鄂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从夏商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建制历史。在随州地区沉淀下来的优秀特质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既是中华文脉的重要建设者和奉献者,更有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生动把握和深刻认识。
独特的地理区位印刻了长江中游文明的发展记忆。随州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居汉水之东、淮河之源,是中华文明奠基、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3000多件。特别是2002年发掘的金鸡岭文化遗址,有大型的房址、高等级的建筑,表明当时社会已经进入贫富分化、精神生活丰富的文明阶段。而这些遗迹正好处于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说明随州这块是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非常重要地点之一。
独有的炎帝文化展示了“大一统”的文明发展趋势。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把历史的卷轴向前翻5000页,始祖神农在古老的神州大地制耒耜、种五谷、创医药、倡贸易等,开启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独到的“一钟双音”传承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精神世界。相传战国初期,楚惠王以让曾国打造编钟为由,送给了曾侯乙500斤青铜。其间,曾侯乙告知楚惠王所赠青铜并未制“剑”御敌,而是造钟做“乐”,随之邀请楚惠王一同欣赏编钟“一钟双音”之特色:两音一正一侧,共存于一钟之上,互不干扰,和谐共存,以此来寓意战乱之时曾楚两国之间应和谐相处、共取所长。这个典故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018年,习近平在武汉会晤外宾,参观曾侯乙编钟时,特别谈到编钟蕴含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有教化民众的作用。由此可见,编钟的“一钟双音”鲜明标注了和谐、合作、共赢的理念,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
二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第二个结合”的文化活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因此,激发文化活力不仅需要学者深挖文化内涵,也需要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中永葆生机活力。
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上优化地方文化主题。文化的挖掘、整理、融合,故事的讲述、升华、演绎,需要精兵强将的投入支持和时间实践的完善调整,从这一方面来看随州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州文化”和“随州旅游”的融合度还不够,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缺少常态化的大型综合节目表现,杨坚、李白、欧阳修等历史名人在随州的故事欠缺,文化创意业态成长乏力,文化宣传存在随意性和弱系统性,这些都是“随州文化”当前存在的硬伤。因此,要把地方文化资源放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思考,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不断提升地方文化品牌知名度。
于“留形留魂留记忆”下深化地方文化研究。当前,随着考古学不断扩大视野,从单纯地揭示过去、探索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一般规律,开始强调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关注人与遗产的关系、遗产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由此可见,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中只有突破现代属地的局限,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才能实现由分散研究向集中研究的转变,由被动研究向主动研究的转变,由原发性研究向对策性研究的转变,促进地方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实现繁荣发展。
从“润物无声而不觉”中活化地方文化传承。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地方文化只有扎根日常生活、满足人们需求,被人们“日用而不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根深叶茂、历久弥新。
三 厚植发展沃土,坚定“第二个结合”的文化自信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是坚持“第二个结合”,在继承历史中创造新的历史、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所在。
淬精取华,凝聚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的形塑需建立在稳定、共性、强大的价值共识基础上。传承发展随州优秀地方文化,绝不是照单全收、简单复古,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聚焦改革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民本思想及古代制度创新等精神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革故鼎新,激活文化自信的发展活性。坚定文化自信既植根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又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文脉、接力创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随州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传承和发展炎帝文化及曾随文化中,孕育出礼乐文化、治理文化等系列文化支脉,且不断积累丰富的发展史。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激活地方文化特质,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成功样本和鲜活经验,在人间烟火的坚守中勾勒文化自信的诗和远方。
交流互鉴,释放文化自信的时代张力。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要从炎帝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认同、炎黄子孙的情感认同、炎帝精神的传承认同和“一钟双音”“和而不同”的理念、格局与神韵的文化认同等角度,充分挖掘各种文明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有益成果,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以文明之光照亮世界和平发展之路,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