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

2021-12-24 00:43夏文斌张懿
前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夏文斌 张懿

[摘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的重大论断。二者的结合是在唯物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诸多理论契合点上的必然结果。百年以来,我们党努力推进二者结合,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时期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新征程上,全方位推进二者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处理好“两个结合”关系,将有力深化“第二个结合”进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0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在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并将其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列起来。在“两个结合”中,如果把前者称为“第一个结合”,那么后者可以称为“第二个结合”。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理论基础

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价值指引和充沛的精神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使命。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也对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相联结,既包括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在内在的精神特质上体现中国式的智慧精神,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首先,中国文化是中国人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起点。离开了这个理解起点,中国人很难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且,不同文化内在和原初的共同性,提供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在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存在着贯通之处和天然的统一性,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契合点。包括本体论上唯物史观与传统文化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表达接近;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相通;方法论上唯物辩证法与“变易”理念的和合;价值论上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的相似,等等。其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借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概念,并加以重新阐释和创新。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他能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范畴命题、语境,也表现出中国特征,如“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论”等;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優秀传统文化基因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重新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的提出,标志着两者的结合在实践层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虽然一直暗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但却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科学、明确地提出来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两者的交流、对话、渗透、互融、整合,不仅能够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而且能够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和社会主义新文化,激发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的新的生命活力和思想特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到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等高度,有着特殊的针对性和深刻意蕴。这样的论断,更加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地位;更加突出了中华文明及我国的精神、人文实际,彰显了党性和民族性、人民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人文精华的强强结合,更有利于推动二者不断向前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的更为复杂有机的相互适应、鉴别、激活等多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滋润的营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在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和时代任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调整和持续优化“结合”问题,实现每一历史阶段的战略任务。

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关注如何通过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开始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中寻求救国之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基调。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对我国影响巨大,“科玄论战”波及广泛,社会各界对文化的关注度也是空前高涨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大地,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及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对话,使得马克思主义更能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更能转化为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力量,并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及任务。

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党需要动员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兴国之路。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实践中,党始终维护广大群众权益,强化人民的中心地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案例可循,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需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心理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真实问题。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百花”“百家”即包括中华传统文化;1964年,毛泽东在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上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批示。此外,毛泽东关于一分为二、共同富裕、社会平等的思想等,也都是立足于中华历史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重要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富国之决策。改革开放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相契合,凸显了常变常新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正本清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飞跃。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化,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直面现实问题,勇于探索和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性探索,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邓小平特别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邓小平十分重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积极成分并转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他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提倡的艰苦创业精神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的重大任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前进。习近平深刻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还有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将民族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论述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新境界。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独特标识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不断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向新阶段、得到新发展,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下焕发出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结合点,要求我们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研究力度,大力挖掘两者之间的结合因子,防止结合的片面化、形式化,要推动两者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管理、伦理、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多方面结合,以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在结合过程中,应注意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脉,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以做到行之有效的结合。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的东西,而是生长的、日新的、活的生命。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古老的文化传统需要在历史的连续中不断地有新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关系也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织在一起、生长在一起的,因此,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兼具开放的世界眼光,与现代文明相协同,更好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在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方面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贯通、互为条件的关系。中国具体实际更多体现在现实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体现在文化的历史传承和转换上,但两者均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这要求我们在考虑实际问题时,既要在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中联系国情和世情进行审视,也必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能忘记现实定位和破解实际问题,从而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坚持系统观念研究”〈项目编号:21LLMLA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5).

(作者简介:夏文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雅博士后)

责任编辑 / 丁兆丹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