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岩 王言文
[摘要]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现阶段,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主要通过总量优势和结构优势来体现。坚持扩大内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为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支撑作用; 经济发展理论;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12-0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理论上阐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促进机制,阐明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超大规模市场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和后发优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力更加强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把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都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然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本支撑经济增长的低成本优势和后发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具体体现在: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技术创新从跟随向并肩和领跑发力,导致技术研发成本上升。三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约束,导致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上升,等等。依据国际经验,低成本优势和后发优势逐步减弱,是一国经济,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达到中高收入经济体阶段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而言,在尚未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已有优势的消失,意味着需要有新优势来支撑。因此,我们党立足新发展阶段,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了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优势理论,这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巨大创新。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概念最早是在2018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来的,会议强调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这里讲的“强大国内市场”就是指超大规模市场。2019年1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了“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的提法,将其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并列在一起,突出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予以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1
综上所述,深化对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研究,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实践化的创新,这不仅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更为强大的动力。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支撑现代化建设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撑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主要通过总量优势和结构优势来体现。
超大规模市场总量优势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支撑。其支撑效应体现为:一是规模经济效应。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带来超大规模经济总量。按照我们的测算,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总量至少要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从市场总规模来看,完全可以支撑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实际上,2020年我国的GDP总量虽然不到美国的80%,但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美国,成為世界第一大物质消费市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在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会有更明显的释放,市场规模将会快速扩大,从而形成对稳增长的有效需求支撑。
二是技术创新效应。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但作为定海神针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学不来、买不来、引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超大规模市场可以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等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规模的市场实现条件,从而分摊企业研发成本,形成我国技术创新的低成本优势;可以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等新经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利润回报,激发产学研对研发的投入与合作;可以吸引国外研发机构进入中国,通过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加快我国的技术创新。
三是有效需求效应。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市场。超大规模市场可以通过需求牵动供给,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四是安全保障效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经济安全屏障。超大规模市场可以支撑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分工协作,形成健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可以支撑国内大循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带来的外部冲击;可以对世界各类资源形成强大吸引力,形成国内国际循环互动;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融入国内大循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推进绿色发展。
超大规模市场结构优势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支撑。这里的结构优势主要是指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品种丰富效应。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转向个性化、创意化消费。根据淘宝2019年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淘宝上,个性消费、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一股席卷各个年龄层的消费大势。为适应这一消费需求的转向,就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储存和分析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偏好等信息,通过构建用户画像,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提升产品的丰富程度。
二是品质提升效应。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务部2018年5月发布的《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质是购买进口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化妆品、家居和家装用品的主要考虑因素。1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倒逼企业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供给,持续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品质革命。
三是品牌创造效应。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牌,年轻一代越来越看重国货品牌。2018年,在一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公布的调查中显示,在购买商品时,有32.5%的受访青年更看重品牌。2019年,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消费品16个大类中,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72%。据麦肯锡《2020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在乳制品、数码产品等品类中,近1/3的消费者在高端产品上选择中国品牌。因此,麦肯锡的报告认为,这引领中国企业不再着眼于生产低价产品,而是努力升级产品的品质、性能和价值。2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趋于网络化、智能化,特别是年轻一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消费更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线上消费得到了快速成长。居民消费行为的网络化、智能化,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速了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8.6%;数字经济的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以上。3
五是服务业发展效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服务性消费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2018年的44.2%迅速提高到45.9%。这就为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从我国与美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规模的比较来看,2019年美国最终消费支出为17.54万亿美元,我国为8万亿美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最终消费支出差距就表现为服务消费支出差距。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等服务性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上述分析表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全可以在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因此,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一优势,有利于为我国如期实现现代化提供基本保障。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内需:一是要稳增长,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条件下,稳增长,就是稳居民收入增长,稳居民消费增长。二是稳就业,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其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其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的情况下,稳就业,就稳住了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基本盘。三是增加财产收入和经营收入,通过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完善要素市场分配机制,不断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来源。四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上升通道。五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机制降低居民生活负担,改善居民预期,降低居民储蓄,增加居民消费。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核心和关键。供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加、经济风险累积,也会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受到抑制,得不到满足的巨量消费需求外溢。因此,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一是满足居民对产品品种、品质、品牌的追求,就需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二是满足居民对个性化、创意化消费的需求,就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的发展。三是满足居民对服务消费的大规模需求,就需要通过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四是满足居民对生态、安全等快速增长的新需求,就需要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绿色发展。五是满足居民对数字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就需要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六是满足居民对国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需要通过进出口的平衡,推进开放发展。
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根本保障。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都依赖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这就需要:一是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的特定阶段,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遏制的情况下,增加研发经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是把发展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是提升研发效率,这主要是通过深化教育体制、科研体制、分配体制、市场体制等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基础科学和工程需要有重大突破。由于基础科学从重大突破到形成新兴产业,通常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因而夯实基础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四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走出一條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中国道路。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LLLJA04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
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黄泰岩,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资深教授;王言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 易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