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理论要义、战略功能,是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源自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同频共振。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顺应中华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大势所趋。审视当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呼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展望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在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重要任务在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目标在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质要求在于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最大法宝在于统筹推进“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重要结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载着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政治互信,包容文化多样、促进手足相亲,深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故事的战略功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4-0080-10
DOI:10.13946/j.cnki.jcq is.2023.04.008
作者简介:田凯华,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成就与经验研究”(22ZXQH30)
引用格式:田凯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理论要义与战略功能[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4):80-89.
文化兴盛是民族兴盛的鲜明标志,复兴中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國家现代化必然包含文化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文明是一个政党、民族乃至国家赖以存活、成长、兴起的关键基底。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重要论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表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筑了坚实框架,值得从学理角度加以解读。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文化建设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现有的研究看,学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了以下认识。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态与历史成就”[3],“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4]。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深厚文化根基”[5],“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重构”[6]。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两个结合”的伟大创造。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篇章……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使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引下绽放出生机与活力[8]。本文在吸收已有观点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的理论要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怎样的战略功能”等问题。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来源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同频共振。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产生是顺应中华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大势所趋。审视当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呼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展望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唤醒全民族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一)回望历史:认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9]。“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作为“一种历史产物”,是历史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践行的哲学思维方法。推动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以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把握历史趋势,自觉遵循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自觉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其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告别旧时代、迈入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文明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的前现代化时期独领风骚。在古代社会,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文明逐渐趋于劣势。从那时起,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肩上。以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于中华文化转型的探索。“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10]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星火燎原,很快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随着以李大钊、陈独秀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开始了复兴中华文化的进程。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群众取得当家作主地位后,就开始了剔除封建反动落后文化,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文化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符合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体系,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崛起,文化复兴成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业的必然要求;立足中国文化自信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其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契合了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大势所趋。从时代大趋势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当今时代正处于资本主义衰落期和社会主义上升期,这一趋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资本主义将人类带入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探索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方案。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西方中心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文化领域的“西方中心论”表现为“西方文化优越论”[11]。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上的西方式现代化,被西方自诩为所谓“普世文明”向世界传播。反观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一段时期在与西方文化竞争中失势,大大打击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使部分民众难以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甚至将国家的落后片面归因于文化的腐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人们渐渐抛弃了“文化决定论”,认识到中国的一度衰落是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制度造成的。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以及帝国主义暴行使人们对业已确立的理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和参考。
(二)审视当下: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除了要厘清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外,还要厘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什么要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是别的文明。只有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去考察,才能找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定位。
其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意义上开创了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超越西方式现代化打开了新视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对中华文明的摒弃、割裂,而是在继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同样这条新道路区别于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上的西方式现代化,它是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结出的硕果。从内容上看,这条新道路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而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广义上的文明来说,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样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由此可知,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
其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单纯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集中表现形式。它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服务者、受益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党在新时代领导建设的新文化,自然应该是服务于人民群众,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依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撑。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还包括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13]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
(三)展望未来: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精神主脉
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精神主脉,不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斷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具有新时代特点、适应新时代需要、适合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新的文化内核。
其一,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百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打开了一扇窗,让在黑暗中前行的中国民众看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希望。七十多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帮助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迈过了一道坎。获得彻底解放的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主权的独立更是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40多年来,改革开放将中国再次推向世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将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进到新境界,中华文化散发出巨大国际影响力,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深刻阐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2]42,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超越和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集中体现,这一概念的提出吹响了唤起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冲锋号。强大的政党、完善的制度、优秀的文化相互支撑,共同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
其二,推动中华文化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没有中断过、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文化复兴并推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就是要复兴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仍落后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地位,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综合国力处于不相匹配的状况。对怎样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振兴中华文明,有的人认为,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弥补中华文明之不足。出现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部分人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面对这些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4]中华文化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巅,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寄希望于西方文明的带动。在未来的发展路途中,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支点,推动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时代变迁、立时代潮头、领时代先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博大精深、抽象深邃的理论体系。从内容构成上讲,它既包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又包括对当代中国各项实践发展的理论性转化;既包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吸收和运用,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发展。从历史脉络上看,它既包括古代中国的理论创造,也包括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还包括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要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核心要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746,“中国之治”离不开文化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就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建设的伟大夙愿。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文化引入中国,向广大群众庄严承诺要把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5],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起来以后,毛泽东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被人侮辱的民族了”[16]。他还预测:“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6]577在接续奋斗的70余年里,中国共产党愈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坚强的文化自信逐渐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兑现党的承诺,让中国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担当文化复兴使命的历史条件,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上的核心工作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需要指出的是,今天我们讲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恢复,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推向世界,而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中华文化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巅。
(二)重要任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其重要任务就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深入。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现代化模式,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方位发展的中国智慧。这种中国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现代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文明,它将全体中华儿女视为统一整体,“规避了资本主义文明一盘散沙、相互掣肘的局面”[17],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文明,共同富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国人民百年追求的伟大梦想,它有别于西方文明中的竞争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普惠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文明,是我們在对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反思的基础之上选择的新的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有效预防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弊端,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协调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审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历程,通过牺牲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引发了中国人民的警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可持续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文明。它区别于西方以战争手段获得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方式,选择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包容性。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三)根本目标: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基因[18]。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肩负的根本目标就是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推动新时代文化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具体来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要繁荣文艺创作,以文艺作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要传承中华文化遗产,让文物说话,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文化遗产的使用途径。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国际平台上交流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开创新局面。要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四)本质要求: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特性,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认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讲清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关联,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也曾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5]708“古为今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推陈出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与发展。中华文明有突出的连续性,由它所培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了数千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现代中国倡导国家富强、社会公正、人民诚信的价值理念。“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由它所培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勇于接受新事物,形成了现代中国倡导国家民主、社会法治、人民敬业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由它所培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2],形成了现代中国倡导国家文明、社会平等、人民爱国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由它所培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承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2],形成了现代中国倡导的国家和谐、社会自由、人民友善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由它所培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9]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现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追求。
(五)最大法宝:统筹推进“两个结合”
文明的生成总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资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两个结合”创造出的新文化生命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了中华文明始终沿着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向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统筹推进“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一个民族发展的道路选择、理论建构和制度取向,都是由其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道路都是统筹推进“第二个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放眼未来,走好中国道路、拓展中国理论、完善中国制度,都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结合。统筹推进“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真正做到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将“第二个结合”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给予“第二个结合”更充分、更广泛的肯定,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更具“中国特色”的自信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筹推进“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文化创新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发展依然历久弥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它在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中发挥过突出作用,而在于它找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从而能够为破解当前世界发展的诸多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功能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代言者,是国家形象的宣示者,是国民素质的承载者[20]。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结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同时,还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政治表达功能: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政治互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增强政治互信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范围上看,政治互信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在国家范围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构建政治共识;另一方面,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巩固共同政治基础。从第一层含义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理念,强调公民个人权利、利益和机会的合理公正分配。为此,必须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体制和道德教育机制等,使社会所有公民都能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为构建价值共识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通过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表达功能,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民心政治”,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2]46發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福祉,从而牢牢将人民群众凝聚在党周围。从第二层含义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现代文明。文化的跨国际交流和传播事实上就是一种国家形象的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积累加强政治信任的社会资本。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2]60。政治互信在国际交往和合作中的价值愈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凝聚文化共识,频繁开展高层互访,积极构筑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表达功能,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合作共赢的“世界观”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客观平衡的“中国观”。
(二)民族团结功能:包容文化多样,促进手足相亲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9]299。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生成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文化,同时承担着“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21]的光荣使命。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各民族群众团结努力形成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从实践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文化发展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姿态包容多样的文化,促进文化繁荣,促进各群体之间和谐。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共同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良好局面。从特性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强调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文明互鉴功能:深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故事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进入近代社会,中国被强行拉入到一个由西方主宰的世界体系之中,而且中华文明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势竞争对手,文明的根基一度遭到动摇。民族文化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深入发掘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和五千年文明优势的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结出的硕果,它的形成证明了中华文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比西方文明更可持续的发展优势。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一方面努力吸收借鉴有益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丰富的养料;另一方面关键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21。坚持胸怀天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倡导并推动的互商互惠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展现了中国对全人类的责任意识,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道义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深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就是要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加快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竞争力;就是要积极参与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增强国际话语权。
四、结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伟大创举,也是党应对新时代一切困难挑战的有力武器。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展文化建设的百余年历史,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为解决那一时期党所面临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5]663。这里的“新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它将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首次鲜明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的成功开创大大助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号角,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利器,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定能在现代文明的指引下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9.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蔡奇主持[N].人民日报,2023-06-03(1).
[3]陆阳.从李大钊“中华文明之问”到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4):62-68.
[4]苏星鸿,李夏冰.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形态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23(1):30-36.
[5]寇清杰,肖影慧.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五重逻辑[J].理论学刊,2022(4):15-24.
[6]张超,李志强.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维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5-21+177.
[7]张传平.“两个相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2-20.
[8]徐国民,王国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2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9.
[11]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6.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13]蔡武.文化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1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4.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77.
[17]董志勇.中國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N].光明日报,2021-08-09(2).
[18]樊士博,齐卫平.制度话语与话语制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创新[J].治理研究,2022(6):72-80+126-127.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
[20]孟宪平,张文君.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7.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4.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43.
责任编辑:林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