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的动能和内在张力

2023-11-09 07:57刘亚峰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包含两个方面: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动能;求同存异是“第二个结合”得以不断推进的内在张力。

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根”与“根本途径”的表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成就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成就作用,而且,在实践层面,也为其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精神养分。

无论是“仁者爱人”“齐家治国平天下”“舍身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所蕴含的对他人的仁爱,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对道义的担当,还是“吾日三省吾身”“养吾浩然之气”“致良知”等所蕴含对提高、完善人格修养的追求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重要精神滋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以真理之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例如,科学社会主义给中国人本有的大同理想注入了现实可行的实现途径,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国人为之奋斗的热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升华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和朴素辩证思维,《实践论》《矛盾论》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让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自作主宰”观念获得了新的实践内涵,变为反剥削反压迫、反抗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相成就的,所以“第二个结合”是一种“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动能。

求同存异是“第二个结合”得以不断推进的内在张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很多契合之处,但实事求是讲,也有一些不契合的地方。有人或许会说,既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了优秀一词,那肯定和马克思主义是契合的。如果不契合,那就不能说是优秀的。这种用优秀一词来掩盖一切问题的做法,在学术上是大而化之、偷懒的。

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不契合之处,是“第二个结合”的难点。

对于这些不契合之处,首先,应努力“求同”,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由旧的理论、文化形态下的互相不契合,变为新的理论、文化形态下的互相契合。

其次,对于努力“求同”存在困难的不契合之处,应以包容的态度,承认这些不契合之处在特定历史阶段和实践情境中的客观性、合理性,即允许“存异”。那种以一种思想理论形态去完全“吃掉”、完全“化掉”另外一种形态的做法,例如,“以马废儒”“以儒代马”“以儒化马”等,都是不符合国情、不符合实际的做法,是不可取、不可行的。

回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历史,不“求同”结合无法进行推进,不“存异”结合也无法推进。求同存异是“第二个结合”得以不断推进的内在张力。

作者简介

刘亚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动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