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亮
(北京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616)
习近平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脉,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明是“人类脱离蒙昧、野蛮状态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的集合”(2)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丰厚滋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文明是表示社会进步的概念,“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集中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水平和其在社会形态发展序列中的位置”(3)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4页。。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作为一种原生文明,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成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5)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的崇德尚文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6)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7)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中国在明朝中叶以前是世界上经济、政治、文化等最发达的国家,“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页。。中华文明对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71页。。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文化、文明立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主要依靠中华文明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建基于农业文明之上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面临着“文明蒙尘”(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页。的重重危机。如何救亡图存、挽救中华文明,是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说,还是维新派的“复兴儒教”说,抑或是胡适等新文化派的“全盘西化”说,都没有找到拯救中华文明的良方。这充分表明,步入近代的中华文明需要一种全新的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需要一种新的主义来激活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引领其走进现代世界,推动其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10页。,“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毛泽东指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1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7页。中华文明代表着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化,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毛泽东强调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4)《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15)《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把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1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7)《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创造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9)《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胡锦涛指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20)《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7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等重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3)《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1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32页。。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硬实力方面把我国建成经济强国、工业强国和科技强国,而且要在软实力方面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体育强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魂脉”与“根脉”的关系;其次要“立足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2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再次要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所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命题。它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26)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第111页。,也是“吹响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号角”(27)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3页。。由此观之,“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2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指导方针和根本要求。
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基因”是一个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传承与变化的概念。它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镶嵌在文化之中,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行动”(29)陈胜前:《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50页。。文化基因可以继承与传播,也可以学习与交流。在当今时代,“文化基因”论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时代需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3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1月25日,第1版。。因此,“文化基因”这个概念“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文化的基本属性,解释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变化机制”(32)陈胜前:《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第252页。。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目的是更好地探索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和文明观,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基于此,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发展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不仅开辟和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3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方法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富民厚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强调治国理政要富民利民、节用厚生。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从王朝更迭、治乱兴替的历史经验中充分认识到富民即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富”在《尚书·洪范》中是“五福”之一,意为财物丰饶。孔子及其后学提倡富民爱民、节用厚生的思想。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问政时给出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的答案。“足食”就是粮食充足,能够满足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他在回答弟子冉有“既庶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的问题时给出了“富之”的答案,提倡在人口繁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使民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朱熹解释说:“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论语集注》)通过发展生产来使百姓生活殷实富裕,是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孔子的学生有若也强调富民的重要性,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的思想。孟子认为,要实现“民可使富”的目标,就要做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孟子·尽心上》)。荀子主张:“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管子·治国篇》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东汉政治家王符主张:“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潜夫论·务本》)所以,“富民”是为国之本,是治国之基。“厚生”与“富民”密切联系,是指使人民生活充裕。《尚书·大禹谟》说:“正德,利用,厚生,维和。”“厚生”意为薄赋敛、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主张:“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周敦颐集·通书》)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上述思想主张均体现了中华文明“富民厚生”的经济理念。
以“富民厚生”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物质文明,经由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真理之光”的激活,通过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结合,转型为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现代物质文明。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恩格斯强调,要通过“社会化生产”,实现“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所有的人富裕”,实现社会共享和“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目标。毛泽东指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3页。。社会主义就是要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4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0页。。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步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4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第71页。。习近平强调:“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4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致富,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要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民本”是中华政治文明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的安乐和福祉是国家政治的根本目的;它主张治国理政要得民心、顺民心、遂民意,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种“民为邦本”的理念和乐民忧民之心是中国人责任意识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中华政治文明由“自我关怀”推至“群体关怀”的行政伦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尚书》中明确提出了“民本”理念,即“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向来把仁爱民众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爱人”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思想,强调在“修己以敬”的基础上做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把仁爱之心推至全天下的百姓,给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的生活。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作为集体概念的“民”的地位要高于社稷和国君,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治理国家应当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倡“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荀子继承了孔子、孟子的“民本”理念,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他还通过舟水之喻来说明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在荀子看来,君主如果想要国泰民安、政权稳定,就要得到庶人即人民群众的拥护;而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要做到勤政爱民和富民安民。
以“民本”为核心理念的中华政治文明,经由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真理之光”的激活,转型为以“民主”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现代政治文明。“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无产阶级的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目标。恩格斯指出:“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群众的原则……他们全都认为民主这个概念中包含着社会平等的要求。”(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64页。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5页。。列宁指出:“人民的自由,只有在国家的全部政权完全地和真正地属于人民的时候,才能完全地和真正地得到保障。”(45)《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7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4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6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的新要求新期盼,团结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4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组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159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高举人民民主旗帜,站稳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定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实践,丰富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是中华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革”卦和“鼎”卦是《周易》中前后相连的两卦,《易传·说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因此,“革”是去其故旧,“鼎”是“取得新食”(48)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491页。。“革故鼎新”是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中华民族是富有革命精神和担当精神的民族,很早就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思想观念。在历史长河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思想观念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凭借这种民族禀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4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738页。。这种精神“体现在个人价值方面,就是自我超越、持之以恒;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就是锐意进取、革故鼎新;体现在国家价值方面,就是发愤图强、民族振兴”(50)包心鉴:《中国道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人民日报》2016年5月17日。。
以“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精神文明,经由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真理之光”的激活,转型为以“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现代精神文明。革命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以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5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0页。。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恩格斯认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5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83页。。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过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54)《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7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进而以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形式继续推进,锤炼了一系列伟大崇高的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内核,革命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依靠和团结中国人民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思想与精神风貌的总和”(55)张海峰、刘焕峰、樊军娟:《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年,第26页。。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构筑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5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邓小平指出,我们不仅应该把是否具有革命精神作为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5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新时代新征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可以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力量。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5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7页。他还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概念,强调:“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5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514页。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6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514页。,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6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515页。。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推动了中华精神文明实现现代转型。这种新的精神文明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踔厉奋发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大精神支撑。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关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维系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传统和突出的统一性。这种祈望四海一家、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万邦协和的大一统观念在东周晚期就已经萌发。例如,“孔子常发‘复周’之论,墨子倡言‘一同天下之义’,都表现出社会向往统一与秩序。……孟子更有‘定于一’的横议,荀子则呼唤‘四海之内若一家’;……成文于战国晚期的《禹贡》,划分九州,展示出一统国家的政区设计”(62)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第143页。。然而,向往九州共贯、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只是古圣先哲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到秦汉时期才变成制度性现实。“九州共贯”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例如,《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说:“夫天命初定,万事草创,及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四百余年间,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互相助推,促使中华文明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惠及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63)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第143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并实行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书同文”,统一文字,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车同轨”,统一全国车轨规矩,方便了从京师到各地的交通;“度同制”,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行同伦”,用法家思想教育民众,统一民众的文化心理;“地同域”,打破地区壁垒,向边境移民并传播中原文明。通过上述举措,“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一性,从而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64)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第150页。。汉武帝继续寻求巩固中央集权和一统帝国的“大一统”思想,最终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西汉帝国的统治思想,从此确立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社会维系和国家治理。
以“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社会文明,经由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真理之光”的激活,转型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华现代社会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页。这样的共同体也是一种共产主义联合体。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3页。。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大一统传统具有内在契合性,激活了中华社会文明。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6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这种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6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不仅“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可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6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组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177页。,而且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人类文明的演进,总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换。人类文明的转型,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价值发生变革的结果。“万物并育、天人合一”,是中华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万物并育”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地具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大德,万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育,相互之间并不会伤害。“天人合一”中的“天”是指外在于人的天地或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整体、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天、地、人“三才”看作一个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共同体。人与天地之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地之道”是“人道”的根源,“人道”出于“天地之道”。所以,人要效法“天地之道”,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达到天人相通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北宋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理念:“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张载集·正蒙·乾称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张载又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正蒙·乾称篇》)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认为:“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70)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这样的生态理念对于培养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万物并育、天人合一”的中华生态文明,经由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真理之光”的激活,转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现代生态文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1页。,“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7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5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和劳动一起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7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0页。。基于此,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7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60页。,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7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355页。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交替。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7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组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242页。。恩格斯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页。因此,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自然的成员而非自然的主宰。人类应该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自人类诞生以来,伴随着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几个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强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求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374页。《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79)《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9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基于此,“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8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组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246页。,促进了中华生态文明的生命更新,谱写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8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新征程上,中华文明要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文明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