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科学社会主义 价值契合 “第二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科学社会主义是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并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批判超越的思想表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二者融合对话,蕴含深层的价值前提和实践生成逻辑。
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逻辑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展现出其独有的文化价值魅力,特别是与科学社会主义表现出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根本原因在于二者都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高价值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身心修养,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通过内在超越建构和谐的天人关系、物我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等,对于人类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特别是对于治理物欲膨胀、价值虚无、个人本位、生态恶化等现代文明弊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创立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其对资本主义必然会被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取代,从而将人真正从资本束缚乃至整个社会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科学预判,使几千年来人类对崇高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空想变为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的真理性和道义性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实践检验,是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实践场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正确文化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而时代精神的孕育土壤是现实的社会实践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并非仅仅是抽象的逻辑可能,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开创的社会现实为实践场域。一方面,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不是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文化论辩,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实践场域中不断融合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文化进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同时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引领者和推进者。价值观的融合创造首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实事求是”“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范畴和思想是价值观融合创新的理论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孕育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价值观融合创新的精神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在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深度融合。
从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相统一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实践中的学以成人,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感性对象性的实践生存论中实现人的自由相契合。与西方文化价值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不是在否定感性经验世界的理论理性中追求与绝对者相统一而实现外在超越,而是在回归日用伦常的生活世界中通过道德实践学以成人而实现内在超越。道德实践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开显本真人格,道德实践之学即修身之学,在躬身践履的德性实践中澄明本心,即“吾日三省吾身”“慎独”。德性修养要求做到持之以恒,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而达到儒家“圣贤”、道家“真人”、佛家“觉者”的人格境界。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理解,不局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所主张的道德实践范围,而是扩大为包含道德实践的更为根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即实践,但都指向被理性思辨遮蔽的感性生活世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基于历史规律展开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实践中的学以成人内在契合。
从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相统一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己及人、修齐治平中构建和谐人伦关系,同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交往关系全面拓展中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追求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把“仁”作为人伦关系的价值支点,强调在推己及人、修齐治平中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仁”支撑“礼”,由内向外推扩,构建和谐人伦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讲信修睦、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追求“为政以德”的德治理想,强调民为邦本,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民本思想;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目标,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科学社会主义在对理想社会关系的建构中,不局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观、天下观所主张的伦理范围,而是深入到社会关系领域的生产关系,但二者都指向个体与社会的内在一体性。
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相统一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天道”与“人道”相统一中实现“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境界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价值主张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万物运化的“天道”与人文化成的“人道”相贯通的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境界。一方面,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首先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本体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本体论境界。科学社会主义不局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宇宙观的伦理视角,而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运动中把握二者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创造中,始终彰显独特的文化主体性,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形态,但近代却面临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一度陷入文化认同和民族存亡危机。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先后经历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改良和“打倒孔家店”的全盘西化艰难探索,最终在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并以现代化方式再度形塑和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内在契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生成全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以全新的方式不断巩固和彰显。
超越西方现代性。现代化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的超越传统的社会改造运动,以标榜个体自由、市场平等、技术进步、民主政治等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但却内含无法克服的价值悖论,在促进社会关系制度化和个性解放的同时,又造成社会的分裂对立以及人的片面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的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主体的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基于社会关系变革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中华文化对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兼收并蓄,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困境,以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追求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生态的保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统一而提供价值支撑。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从彼此隔绝对立的民族历史走向相互交流融合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却是以西方中心主义的侵略、殖民方式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进行对外扩张和剥削,还将其内含悖论的价值观念包装为自由、人权、民主的普世价值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殖民,制造“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观念,蒙蔽和干扰人类追求交流融合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既参与和推动了人类现代化和世界历史進程,又超越了西方发展道路和价值模式,为世界历史发展走向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拓展了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为我国更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提供价值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价值涵养。
(作者为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理论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0XKS038)和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2VRC06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