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 传统女性与新女性的碰撞
    洁薇【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在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各有特色,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选取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三四郎》和《心》,对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和传统女性形象展开一定的考察。此外,并结合三部作品发表的先后顺序看夏目漱石中后期作品创作中女性观的变化及思考背后的具体成因。【关键词】夏目漱石;传统女性;新女性;女性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2023-12-26

  • 《心》中叙事空间构建之探究
    要】《心》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终篇,往往被视作夏目漱石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翘楚之作。本文从《心》的叙事空间入手,阐释作者在刻画人物精神世界时,人物所处之空间所起到的紧密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城市与乡村为代表的两组公共空间的对立与冲突中,展示出了明治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转变与脱节,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的迷茫与漂泊;另一方面,作为精神世界的外延,在书房为代表的私密空间中,以书中人物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欲寻出路而不得,从而走向了精神世界与私密空间的双重崩

    今古文创 2023年39期2023-10-30

  • 《梦十夜》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诗迪【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地位最为家喻户晓的大文豪,有“国民大作家”之称。他的作品写作风格鲜明,同时浸润着东西方文化内涵,而其中汉文化对其的影响更为深厚。《梦十夜》在其众多作品中风格极为特殊,讲述了“我”的十个梦境,全篇散发着怪异唯美的气氛。作品中的十个梦境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要素。对《梦十夜》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进行梳理,发掘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夏目漱石的创作主题。【关键词】夏目漱石;《梦十夜》;中国【中图分类号】I31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2023-09-19

  • 从隐含作者看《我是猫》中的三个自我
    术是真实作者夏目漱石“文明批判”特点的写照;叙述者猫以客观视角反观自我与人类,并引导读者形成鞭挞社会的理想化隐含作者形象;受述者苦沙弥担任第三视角下的自我反观,作为二度叙述者表现了文人不得志的隐含作者形象。隐含作者视角下的三个“自我”辩证统一于《我是猫》的文本之中。关键词:隐含作者 叙述者 受述者 《我是猫》 夏目漱石《我是猫》作于1904-1906年,时值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明治时期。作为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开山之作,一经发表便好评如潮,由此确立了夏目漱石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2023-09-01

  • 试以夏目漱石的“F+f”理论分析《JOJO的奇妙冒险》
    【摘要】夏目漱石先生在《文学论》的自序中提到,他决心从心理方面,搞清文学如何被需要,缘何得以生存、发达和衰落,并且要从社会学的方面探明文学如何是必要的,研究文学的存在、兴盛和衰灭。这个问题正如他所言,既大且新,并且这一问题的重大和值得探究的新意将永远伴随时代更迭而产生新变。本文旨在论述夏目漱石先生在《文学论》中对于文学如何被需要、文学如何是必要的作答,且出于对实践《文学论》跨界意义的尝试,依据夏目漱石的“F+f”理论分析当红日漫作品《JOJO的奇妙冒险》。

    今古文创 2023年26期2023-08-07

  • 从主客体关系分析《我是猫》中的人物形象
    和深层含义。夏目漱石正是利用主客体的关系,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形态,他秉承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利用文学创作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创作是在意识层面对生活的虚构,更是对社会本质的还原。关键词:夏目漱石 《我是猫》 主体 客体日本学者对《我是猫》的研究中,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如从滑稽的理论对《我是猫》进行剖析(中村研示,2006)。二是从文明批判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价值导向的视角与“文明批评”的面貌进行论述(潘世聖,2000)。三是从文学视野进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2023-06-07

  • 夏目漱石汉诗的道家意蕴与“则天去私”思想
    [摘 要] 夏目漱石创作了二百余首汉诗,足显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其汉诗与言志略异,蕴涵了他的精神世界与人生感悟,尤其“求道”精神和道家思想贯穿始终,凸显漱石汉诗的主题特质,如诗中对理想乡——“白云乡”的描绘,透射出浓郁的道家意蕴。夏目漱石的“道”是扬弃主观执念、顺任道法自然的超然境界。乖离尘俗的“白云乡”是精神自由的澄净,与庄子“乘物以游心”之“逍遥游”同质。由此,他后期提出的“则天去私”的思想正是“悟道”的升华,也是他人生观和文艺观的道家哲思的体现。[关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6-04

  • 《梦十夜/第三夜》不同译本翻译批评赏析
    , 41岁的夏目漱石发表了短篇小说《梦十夜》。这篇小说标志着漱石的作品开始由初期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本文以《梦十夜/第三夜》为对象,选取三个中译本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翻译批评赏析。关键词:夏目漱石;《梦十夜》;文学翻译;批评赏析夏目漱石(1867-1916)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梦十夜》是他发表于明治四十一年四月的作品,由十个小故事构成,整篇文章氛围阴森恐怖。这部作品在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奠定了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3年5期2023-04-19

  • 《居移气说》中青年夏目漱石的精神世界探微
    本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于青年时期所作汉文,此文以漱石自身的性情随居所“三移三迁”的经历为例,表露出其对人之性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即“居移气”现象的烦恼,并援引庄子、王阳明和朱熹等人有关心性修养的名言,提出对于更为超越的内心境界的追求。通过对此文的细致解读,可见青年漱石对于汉学知识的学习是较为全面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自觉地尝试将其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之中。【关键词】夏目漱石;汉诗文;居移气;精神世界;心【中图分类号】I106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2022-06-20

  • 夏目漱石《我是猫》和鲁迅《野草》中自省精神的异同分析
    《野草》 夏目漱石 鲁迅一、冷峻现实下的自我批判创作《我是猫》时,夏目漱石空有理想与抱负,现实中事业不顺,和学生关系不睦,精神衰弱加剧。与之相似,《野草》创作时期的鲁迅,正面临《新青年》团体的离散,一时对革命前途陷入迷惘,加之与兄弟周作人失和,鲁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作为有着高度自省精神的知识分子,夏目漱石和鲁迅对自身遭际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并将之投射于作品中。《我是猫》中,主人公苦沙弥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作者的自身投影。苦沙弥“像牡蛎一般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6期2022-06-15

  • 《明暗》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及其意义
    《明暗》作为夏目漱石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日本文学史上评价很高。本文将从《明暗》与老庄思想、与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化意象、与中国典故、与其他中国元素五个方面分析夏目漱石《明暗》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通过分析《明暗》中的中国元素,深入挖掘作者文本背后渗透的深刻文化内涵,探索夏目漱石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不仅对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夏目漱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世界文学中的中国也有着重要价值。【关键词】夏目漱石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2022-05-30

  • 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
    摘要: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与明治社会一同成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彼时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开国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文明开化,深受汉学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漱石对眼前的社会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在赴英留学期间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文章以其文论《我的个人主义》以及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为对象,从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之视角剖析和阐释了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了漱石用“

    日本问题研究 2022年2期2022-05-24

  • 夏目漱石《梦十夜》第七夜中的焦虑意识
    说展现了作者夏目漱石对于爱情抉择、人生命运和历史现实等诸多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讲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寻求解脱,选择跳海自杀却又追悔莫及的梦境,文本多处流露出作者的焦虑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梦十夜》第七夜梦境中的焦虑情绪内涵,探讨了文本中的焦虑意识与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现状的忧虑及其自身幽暗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夏目漱石 《梦十夜》 焦虑意识 文化忧虑 生命体验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文学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2022-04-01

  • 夏目漱石作品的译介情况
    关键词:夏目漱石;文学思想;译介1.前言最早翻译夏目漱石作品的中国人要属周氏两兄弟 。周作人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以及鲁迅对作品的译介,这些都让中国读者开始接触“漱石”的作品,并为以后在中国的广受欢迎做了基础铺垫。除了周氏两兄弟的译介之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在1931年由张我军所翻译的《文学论》。尽管《文学论》深受后来的日本许多作家好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在一开始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不为人所关注;因为这篇文章学院气息浓厚,内容羞涩难懂,没有很大的实用价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2022-03-21

  • 浅析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形象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中国译介;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一、夏目漱石作品创作背景简介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国民作家,生于江户时代末年1867年,即明治时代开端(公元1868年),逝世于大正五年(公元1916年),漱石的一生见证了整个明治时代的兴与衰。漱石早年间赴英(伦敦)留学以及归国后在东京学校任教。海外留学使得漱石亲眼目睹资本主义社会的日益腐朽,而归国后更是对日本当时的社会环境痛心疾首。由于漱石一生生活在明治时代,作为明治时代发展与衰败的“见证人”,漱石的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2022-03-21

  • 功能对等视域下《梦十夜/第三夜》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结合原作对夏目漱石《梦十夜/第三夜》的三种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人物称谓、景色描写、人物对话三个方面探究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时,如何灵活运用翻译方法,以实现对原作内容和写作风格的忠实再现。关键词:《梦十夜/第三夜》;夏目漱石;功能对等理论夏目漱石(1867-1916)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梦十夜》是他发表于明治四十一年四月的作品。由十个小故事构成,整篇文章氛围阴森、恐怖。本文选取《梦十夜/第三夜》的三种中译本为对象(译者分别为吴鸿春、张秋明、李振声,

    民族文汇 2022年1期2022-03-14

  • 病迹学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
    资料。本文以夏目漱石末期三部曲《心》为例,分析角色K走向自杀的必然性。【关键词】 病迹学;夏目漱石;精神分析;文学批判【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1-0014-03病迹学早在18世纪末便已作为研究成为体系,病迹学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繁盛,近十年来进入中国学者视线,作为精神病学研究手段有所涉及。作为文学研究手段分析作家、作家笔下角色使用的相关研究寥寥

    今古文创 2022年1期2022-02-03

  • 通过病迹学手段对夏目漱石作品【行人】角色
    者。关键词:夏目漱石 一郎 作品解读本论借用分析人物角色一郎,窥探晚期漱石的精神状态。一、一郎的疾病关于哥哥的精神症状,二郎在拜托H君带哥哥旅游时这样描写到‘他并且承认哥哥有神经衰弱症。然而,这也并不是哥哥的隐私。哥哥每次见到H君几乎像口头禅似的一再谈到自己的神经衰弱。’哥哥的精神衰弱被其本人承认,且是大家公认的。接下来信中提到的种种症状对于病弱的哥哥而言也显得合理。弗洛伊德将精神病的致病因素归‘第一是性的剥夺这一最普通的条件,第二是里比多的执着(迫使性神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2021-11-12

  • 《我是猫》和《阿Q正传》的比较分析研究
    程瑞摘要:夏目漱石和鲁迅分别为中日两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表现观点,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两国国情的影响,用独特幽默的语言描绘出所处时代,讽刺了国民的卑劣性,对此以《我是猫》和《阿Q正传》为代表揭示了社会现状以及对国民进行批判。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两位作家以及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作品中表现的本质,从中找到作品中的社会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以及共鸣。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我是猫》;《阿Q正传》;国民劣根性前言1.1研究目标夏目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2021-07-17

  • 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两次中国行
    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曾两次到访中国,一是在去往英国留学途中,在中国港口城市有过短暂的停留体验,二是20世纪初在中国旅行热的背景下深入中国东北部旅行,除著有游记《满韩漫游》外,也曾在日记、书信等中留下中国行的相关记录、评价。考察夏目漱石的中国行游记或记录可见其两次中国行所产生的中国认识相去甚远。探讨、比较其中国行与中国认识,对梳理其复杂的中国认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夏目漱石 中国行 中国认识夏目漱石作为日本知名作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众所周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2021-07-11

  • 《我是猫》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解析
    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以讽刺和幽默的口吻,以主人公猫公作为第一视角为我们讲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现状。夏目漱石采用灵活的写作结构,揭露并批判明治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映日本中產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变化,折射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依旧腐朽的社会状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评判性。本文介绍《我是猫》内容及其创作背景,分析《我是猫》的文明批判艺术,结合小说内容阐述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关键词】《我是猫》  批判现实主义  夏目漱石【中图分类号】I313.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2021-04-13

  • 日本明治时代的汉学命运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自我撕裂的痛楚。而这种痛感也正是为那个时代的日本人所共有的经验。关键词:明治时代;汉学;夏目漱石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81-(09)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1.008在日本历史上曾有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开国”运动。第一次是始于公元7世纪初叶的“大化革新”,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从而开启了长达三百年左右以遣隋使和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2-22

  •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摘  要:夏目漱石是鲁迅最喜爱的日本作家之一,在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倾心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比如《我是猫》、《三四郎》等。为什么鲁迅会倾心于夏目漱石的小说,有两点原因:一个是他的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具有“低徊趣味”的风格特点; 另一个原因在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的思想引起鲁迅的共鸣。在鲁迅早期的文学探索的道路上,有很多作家对他产生影响,比如章太炎、尼采等等,夏目漱石是其中的一位。当然,夏目漱石的小说风格与后来的鲁迅大异其趣,他的影响只限于一定的时期和范围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
    内容摘要:夏目漱石《行人》中讲述了一郎和阿直失败的婚姻,不仅构建了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也塑造了囿于书斋之中,勤于思考却愈加迷失自我的男性主人公一郎形象。一郎这一典型的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痛苦、焦躁的生活状态侧面反映出社会局限性对个人的压抑。而夏目漱石受“则天去私”思想影响,将社会问题寄希望于大自然中解决,但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局预示着其解救明治社会的理想之路道阻且长。关键词:夏目漱石 《行人》 一郎小说《行人》以二郎为叙述者讲述了以哥哥一郎为核心的支离破碎的家庭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2020-11-09

  • 夏目漱石《我是猫》叙事艺术风格分析
    要: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凭借其独特的叙述艺术风格,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作品中“猫”这一独特视角的应用,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也是这部作品独特叙事艺术风格得以呈现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对这部作品叙事艺术风格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夏目漱石与《我是猫》进行了简要介绍,进一步分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最后就《我是猫》的叙事艺术风格展开了论述。关键词:夏目漱石;我是猫;叙事;艺术风格作者简介:陆晶菁(1984.10-),女,江苏海门人,硕士,讲师,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2020-09-14

  • 浅谈夏目漱石眼中的明治时代
    想为出发点的夏目漱石,对“文明开化”的明治时代似乎并不看好。他认为明治时代是一个失去个性的时代,没有结合当时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各种“西化”,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矛盾。◆关键词:夏目漱石;明治时代;文明开化;个性;矛盾一、夏目漱石与明治时代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这是日本现代化的开始。在政治上,建立新制度,设立帝国议会以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经济上,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大力发展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设立日本银行。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效仿西方英

    速读·上旬 2020年2期2020-08-10

  • 夏目漱石的文学伦理学
    摘 要:夏目漱石的《文学论》作为一部博大精深、体系严整、新意迭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也做出了独特的思考与回答,可以说形成了夏目漱石独特的文学伦理学。关于文学的知识伦理,漱石提出过文艺的四种理想,这些理想旨归“如何生存为好”;关于文学中“人的伦理”,《文学论》阐述漱石在东/西方伦理、家/国伦理中如何冲突与选择;提出“道德是一种情绪”,认为“道德情绪”具有感性与复杂性,同时辨析文学鉴赏能否去除“道德成分”,分析读者的道德水准与作品的社会意义的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5-11

  • “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与中日文化交流
    要: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中日两国著名的作家,他们在两国民众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翻译了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他对夏目漱石更是赞赏有加。夏目漱石从小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阅读过大量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在探讨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遗产当代价值的同时,也以鲁迅和夏目漱石为媒介进一步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关键词:鲁迅 夏目漱石 对话 文化交流作为中日两国著名的作家,鲁迅和夏目漱石在两国民众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翻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2020-03-01

  • 夏目漱石的文学伦理学
    谭艳红摘要:夏目漱石的《文学论》作为一部博大精深、体系严整、新意迭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也做出了独特的思考与回答,可以说形成了夏目漱石独特的文学伦理学。关于文学的知识伦理,漱石提出过文艺的四种理想,这些理想旨归“如何生存为好”;关于文学中“人的伦理”,《文学论》阐述漱石在东/西方伦理、家/国伦理中如何冲突与选择;提出“道德是一种情绪”,认为“道德情绪”具有感性与复杂性,同时辨析文学鉴赏能否去除“道德成分”,分析读者的道德水准与作品的社会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1-07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象“利己主义者”分析
    要:《心》是夏目漱石的晚期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段以明治时代末期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同时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是道义与利己冲突的深刻体现。作者凭借专业的笔法用极具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来塑造多位人物形象,对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继《彼岸过后》《行人》之后,被称为夏目漱石后期三部作当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凭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显著的人物形象成为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今天笔者为大家解读一下关于夏目漱石代表作《心》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的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2019-12-10

  • 论《伤逝》与《心》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异同
    说《伤逝》与夏目漱石先生发表于1914年的小说《心》,虽然两位作者的国别不同,创作年代不同,但都描写了20世纪初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笔者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两部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比较,得出身处社会动荡时期迷茫不安的知识分子形象异同,以期對两位各自民族的伟大作家的契合与差异予以比较。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伤逝》;《心》;知识分子文学的高峰。两者皆站在不顺从时俗的立场,重视敢于独来独往的反抗精神,以此警醒国人,从而解决各自民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伤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2019-11-15

  • 由《哥儿》看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化的批判
    《哥儿》,是夏目漱石以幽默譏讽的作文笔法,对日本近代化以及其近代化过程中的教育界进行了批判,可以说是一部脍炙人口、意义深刻的杰出作品。这部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伟大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由此可见其引人入胜的不凡魅力。与此同时,各方评论者对于《哥儿》这一作品的解读也是角度各异,诸说纷繁。本文现将以各家评论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以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化的批判态度为主题,作品中的主要登场人物特性为切入点,进而对夏目漱石的日本教育界批判态度,以及夏目漱石的日本近代化社会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2019-09-17

  • 《满韩漫游》里漱石眼中满铁时期的大连
    中村是公邀请夏目漱石参观满洲,夏目漱石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大连。回国后夏目漱石将此次满铁之行写成游记《满韩漫游》,本文跟随《满韩漫游》中夏目漱石的目光与感受来还原满铁时期的大连。 关键词:夏目漱石 大连 满铁 《满韩漫游》 1909年9月,夏目漱石在时任“满铁”第二任总裁的同窗好友中村是公的邀请下来到了大连,开启了他的满铁沿线之旅。在大连,他参观了“满铁”“为大连市民”建设的先进建筑及设施,在旅顺,参观了的白玉山和二零三高地等,后经奉天等满铁沿线取道朝鲜。回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2期2019-09-10

  • 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故事
    李鹤摘 要:夏目漱石的早期短篇小说《伦敦塔》是一篇幻想与现实交织的作品。主人公“吾”参观伦敦塔时所幻想的历史人物,都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终究沦为英国历史上的政治或宗教运动的牺牲品。作品中关于现实世界的描写也体现出主人公“吾”和大城市伦敦格格不入的矛盾。关键词:夏目漱石;《伦敦塔》;幻想;现实说到日本近代文学,就不得不提及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根據夏目漱石的年谱上的记载①,1900年,夏目漱石奉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教育部)之命,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前往英国留学

    大观 2019年4期2019-08-01

  • 从小说《我是猫》的“猫眼”里看冷暖人生
    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影响力和感染力。小说主要体现出了本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丑陋本质、民众生活状态的悲苦和女性的卑微等。本文主要以“猫眼”的视角,以此来对《我是猫》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小说《我是猫》;夏目漱石;猫眼作者简介:郑佳(198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日语。[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2作家夏目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2019-06-20

  • 夏目漱石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研究
    的关键所在。夏目漱石是日本批判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世界著名的批判主义文学大师,他的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十分突出和独特。本文将首先简介夏目漱石及他的批判文学; 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夏目漱石批判文学写作的主要特点。关键词:日本作家 夏目漱石 批判文学 写作特点纵观世界文坛,凡是有成就的文学大师,都有与众不同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包含着每位作家的创作倾向、写作的主题思想和他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是否突出和独特,是作品能否成功和作家能否成名的关键所在。夏目漱石是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2019-03-18

  • 浅析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珈谊摘 要:夏目漱石(1867-1916)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明治文豪”,其作品跨越时代深受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喜爱。本文聚焦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从那以后》两部作品,以女主人公美弥子和三千代为研究重点,结合明治时期的女性生存、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解读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家”的压抑造成的时代悲剧。关键词:夏目漱石;女性形象;新女性;良妻贤母;家父长制度指导老师:郑礼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2018-10-27

  • 夏目漱石《十夜之梦》第十夜的电影改编
    限内容摘要:夏目漱石的《十夜之梦》发表于1908年,2007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本文围绕其中的第十夜,通过与原作的比较对电影中的大幅度改编进行论述。具体而言,首先对“庄太郎”、“阿健”、“自己”等人物在原作和电影中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论述;然后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阐明“水果(店)”、“女人”、“猪”、“巴拿马帽”这些意象在电影中的新的涵义;最后对原作与电影显著的不同结局进行比较,指出电影充分体现了夏目漱石“则天去我”的思想。关键词:夏目漱石 《十夜之梦》 电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8期2018-09-02

  • 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个人主义思想是他作品中突出的特点,《哥儿》是夏目漱石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我们来通过总结夏目漱石个人主义思想形成过程,去探究《哥儿》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个人主义。关键词:个人主义;夏目漱石;哥儿作者简介:姜楠,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1小说《哥儿》是夏目漱石发表在文艺杂志《杜鹃》上的作品。这是夏目漱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2018-07-27

  • 浅析夏目漱石《我是猫》中的“大和魂”弱化现象
    切入,探析了夏目漱石《我是猫》中体现出的武士道精神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弱化的现象。正因如此,夏目漱石在小说中悲切地呼吁 “大和魂”的重振。关键词:夏目漱石;《我是猫》;武士道精神;日本“大和魂”精神;呼吁重振《我是猫》中,夏目漱石借苦沙弥之口说道:“大和魂突如其名,是魂。因为是魂,才常常恍恍惚惚。没有一个人不叨念它,却没有一个人看见过它;没有一个人没听说过它,却没有一个人遇上过它。大和魂,恐怕是天狗之类吧!”[1]205表面上,夏目漱石在讽刺“大和魂”的无形无

    魅力中国 2018年7期2018-07-27

  • 浅析《我是猫》中的多余人形象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作品中的主人公被称为日本文学界第二位多余人。小说以独特的猫的视角,成功塑造了以知识分子苦沙弥为代表的一群极具典型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关键词:《我是猫》;夏目漱石;多余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夏目漱石是明治大正时代的小说家,在日本被视为国民大作家。1905年,因发表《我是猫》一举登上文坛。《我是猫》以独特的猫的视角,叙述了具有多余人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2018-03-14

  • 夏目漱石《哥儿》对日本明治教育界的反思
    慧晓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国民大作家,早年间又有过实际的教学经历,对于当时日本的教育有着敏锐的直觉,这种直觉令其不安,所以通过《哥儿》讲述了日本明治时期教育界的诸多现象。《哥儿》用平民化的语言来说故事,诙谐幽默又生机盎然,让初读者不禁拊掌大笑;笑过之后深入分析,其中的黑暗与冷漠又令人沉痛;最后看清结果,直叫人冷汗直流。关键词:夏目漱石 《哥儿》 教育 批判 教育官僚日本从1868年之后,改革了旧式教育,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使国民教育得到很大的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2018-01-25

  • 猫眼中的世界
    由日本名作家夏目漱石所著,文本十分巧妙地选择以一只猫的视角来叙事,从而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且也在叙事的时候采用猫这个介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事者展开详细的论述和批判,也就能够激发读者阅读时的新奇感与阅读兴趣,展开对书之中的情节日本社会的思考。同时小说在叙事的时候使用了人与猫之间的互文手法,能够让人们将猫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叙事手法,带有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显示出了夏目漱石在创作上的独具一格的特点。【关键词】叙事策略;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2018-01-15

  •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看夏目漱石的《心》的林少华译本
    论,分析得出夏目漱石《心》的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之处主要为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不足之处为存在部分误译、漏译现象,既有符合动态对等原则之处,也有部分不符之处,可谓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积极学习林译的优点,尽量避免其不足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予译作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关键词:夏目漱石;心;动态对等理论;林少华;翻译一、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

    考试周刊 2017年33期2017-12-27

  • 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现实主义批判意识
    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晚期三部曲之一,本著作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个短篇连缀而成,环环相扣,通过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忏悔书的形式来揭露社会万千丑态。《心》堪称是一部成功的心理小说,描绘了当代知识分子内心的孤独和彷徨。[关键词]夏目漱石;金钱观;利己主义;旧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11-0078-03夏目漱石(1867-1916)出生于江户旧幕府世袭制的名君家庭。明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11期2017-09-03

  • 夏目漱石作品中有关都市的描写
    ◎李荔夏目漱石作品中有关都市的描写◎李荔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是猫》《心》《哥儿》等代表作,大多表达的是对现实的抗争,对日本明治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揭露,对现实生活中庸俗、丑恶现象的批判。在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中,又包含着夏目漱石的另外一个方面,即在逃避现实的抗争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表达浪漫主义情怀的小说。本研究基于夏目漱石早期作品《伦敦塔》和《卡莱尔博物馆》,着眼于夏目漱石在伦敦留学期间,研究作品中对伦敦都市

    参花(下) 2017年5期2017-03-24

  • 浅析无名猫角色设定的原因 ——读夏目漱石的《我辈是猫》
    原因 ——读夏目漱石的《我辈是猫》彭金玉(北京第二外北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是一部令人情不自禁发笑的讽刺小说,于明治38年(1905)在《杜鹃》杂志发表后迅速受到广泛瞩目,夏目漱石将小说的主人公兼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定位为一只猫。本文将从对出场人物命名的分析和无名猫的对比分析出设定为“无名”的原因,然后通过夏目漱石的心理,猫的特性,以此来总结出夏目漱石设定无名猫角色的原因。夏目漱石;无名;猫的意义1 分析设定“无名”的原因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20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