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象“利己主义者”分析

2019-12-10 09:08刘瑀婷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

刘瑀婷

摘要:《心》是夏目漱石的晚期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段以明治时代末期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同时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是道义与利己冲突的深刻体现。作者凭借专业的笔法用极具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来塑造多位人物形象,对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继《彼岸过后》《行人》之后,被称为夏目漱石后期三部作当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凭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显著的人物形象成为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今天笔者为大家解读一下关于夏目漱石代表作《心》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的“利己主义者”分析。

关键词:夏目漱石;代表作;批判现实主义

一、成书背景及内容概要

长篇小说《心》为日本近代文学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大正三年(1914年),当时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之一。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被称为是“国民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佳作,对日本近代文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作为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直至今日,依然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言行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们的生活。

作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一生完成众多优秀作品,晚期创作的《心》更是作者本人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受到日本上下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好评,并成为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文学作品之一,自1914年4月20日发表以来由日本朝日新闻分110次再版,历经百年,已经为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借用第一人称“我”的旁观视角来展开对“先生”不幸的爱情的描写。故事开头介绍到我认识了“先生”并且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好奇和好感,在进一步的交流之后对“先生”的人生更加充满了探究的意味,想要从他的故事中总结经验,但是也对其种种表现充满不解,后来得到先生的“自白信”了解到他的过往:在人生的前半段,他的家庭惨遭变故,受到叔叔的压榨,大学后寄宿与一个军人遗孀家庭,结识“小姐”产生好感,同时将自己的好友“k”拉来同住。“先生”和K同时爱上了房东家的女儿,后“先生”设计获得了与小姐结婚的机会导致K自杀,虽然婚后婚姻美满,但是自己却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同样自杀身亡。

二、特定形象分析

1.关于“利己主义形象分析”。显而易见,在《心》中,“先生”带有利己主义者的形象,因为自己的自私导致好友“k”的身亡,同时他也是一个忏悔者,纵观全文可以划分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利己主义者时期;第二阶段为利己主义因素反作用于个人发展,也就是对自己的恶果”进行深刻反省阶段,即忏悔。

在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也塑造“先生”前期那种立即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笔者们可以通过这一形象感受到明治时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知识分子那种自我、私自、利己的性格特点,但是这样的性格并非是一时造就的,而是有着自己的“成长”。

在年少时,“先生”惨遭变故由自己叔父代为抚养。叔父是个实业家还当过县议会的议员。当时的“先生”对叔父可以说是极其的信任,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看似正人君子的亲人。甚至用一个感激的心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叔叔身上,但是最后叔父还是毫不留情地将他的全部家产骗走,此时的“先生”才看清叔父的真面目,明白之前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骗取金钱。由此产生怀疑世人,怀疑自己的想法,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一个开朗向上的性格变成一个闭塞孤独“自闭者”。

在做了调整后,“先生”虽然表面上看似正常,但是内心早已变得自私、利己、阴险,上大学的时候他借宿在一个军人遗孀的家中,房东是母女二人,在长期的接触中,“先生”与小姐产生了感情,但是他又有着怀疑,对着母女二人他总是有着各种奇怪的想法,甚至认为她们是阴谋家,只是在引诱自己上钩罢了。

此时的“先生”虽然有着爱情,但是同时他又被猜忌、迷惑所折磨着,因为他在家产的问题上受过叔叔的骗,在这之后他认为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一旦遇到些变故都会变成坏人,所以这母女二人也是一样,自己不能信任他们。

此时他让自己好友“k”前来同住,想关怀K,在经济上援助K,同时又可以让他介入帮自己走出困境。久而久之,K也愛上了房东的女儿,事情变得复杂了。而这也导致“先生”利己主义全部爆发出来,先是对K与姑娘的交往感到嫉妒。当K主动跟先生谈起对姑娘的爱情,并征求他的意见时,“先生”以“谈恋爱没有上进心”打击K的要害,因为k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坚持“为了道,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恋爱。在k日渐消沉之后,“先生”又抢在好友前面向小姐求婚并成功,在这样的打击之下,K选择了自杀,同时发现K自杀的一瞬间,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救K,而是K自杀对自己的影响。

2.与欧洲文学著名“利己主义者”形象代表之一拉斯蒂涅进行比较。在文学史上,这样的“利己主义者”并非只有“先生”,在欧洲文学有着很多类似的代表,下面我们用《高老头》的拉斯蒂涅作为比较进行分析。

相同点:

1.性格的变化。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首先和“先生”一样,他的性格并非一直都是利己的,而是有个渐变性。

2.社会对其影响深远。对于“先生”而言,社会的整体风气与叔叔的欺骗是他性格转变的关键。而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也是如此,他在人欲橫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自己仅有点的感情,投入到充满无边欲火的社会中,在他从外省初来巴黎时,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但是在经过: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诚,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名言,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这样的“人生三课”之后他愈发明白金钱的力量,并且马上学会各种豺狼的手段,埋葬高老头后变得更加利己。

不同点:性格的复杂与人生的转折

在《心》中,后期的“先生”是一个忏悔者的形象,在经过早年的利己之后,他得到了惩罚——内心的谴责,虽然婚后夫妻感情和睦,但是他每月都要独自到k的墓前进行忏悔,更是因为自己的不安与愧疚选择和k一样的结局,用自杀的方式了解一生。但是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已经没有人性的善良,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变成彻头彻尾的利己者,而这也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三、笔者反思与总结

在时代背景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利己成分在,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但是如果恶的成分大于善必然会造成悲剧,在书中,“先生”先是对房东母女产生怀疑继而拉来自己的好友解决困境,在明知好友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依然用“道义”去刺激他,并且有卑劣的手段率先求婚,使k遭受心理上巨大的打击,而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利己,而是人性的丑恶。这才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折磨“先生”的主要原因。

如此想来,生命亦脆弱,这里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灵的易于受伤。在如此轻易间,或许是并未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一个人已经在“善与恶”之间做出了如此严肃的抉择,从而变成了悲剧,由此可见,夏目漱石确实具有前瞻性,这样的故事哪怕是放到现在也会引起共鸣。文章虽然发表了有一百年之久,但是对现今人们的教诲意义仍然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敬利.利己主义和“先生”的死[J].林区教学,2009(01).

[2]赤羽学,刘立善.夏目漱石的《心》与个人主义精神[J],日本研究,2005(01).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
最厉害的本领
最厉害的本领
最厉害的本领
抓住对方的心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浅析无名猫角色设定的原因
——读夏目漱石的《我辈是猫》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