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

  • 没有“国进民退”,两者都在成长
    和学术界常就“国进民退”“民进国退”,吵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一次。听上去好像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到底哪个是对的?彼之进不意味着此必退,一方发展,另一方也未必就要受损。任何一方的发展对国家发展都是有利的,那么最基本的逻辑就应该是,两者都应该得到充分发展。事实正是,中国民营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企业块头大了,投资领域增加了,而且在全国经济比重实现空前突破。另一方面,国企也在做大做强做优的道路上奋力前进。谁也没有后退,大家

    南风窗 2024年2期2024-02-01

  • 林毅夫:民企发展环境今年更好
    企业贷款。”“国进民退”的假象林毅夫还表示,去年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国进民退是—种假象。“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加重,尤其第四季度以后,突然加重了很多,社会上就有了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如果从统计数据看,好像确实这样,去年受压力最大的是民营企业,去年国有企业不管从贷款、从盈利来讲都比较好。”林毅夫分析说,“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国外很多人就认为中国政策变了,实际上并不是政策变了,而是我们的一些政策措施在推行的时候没有真正考虑到可能会附带有什么效果,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形。

    商周刊 2019年6期2019-07-31

  • 开启“国民共进”新局面
    相比较,于是“国进民退”的议论又甚嚣尘上。10月19日,刘鹤副总理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刘鹤表示,社会上所谓“国进民退”的议论,既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最近,一些前期通过高负债扩张较快的民企,由于偏离主业,在流动性上遇到困难,国有银行或者国有企业进行帮助甚至重组,是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恰恰体现国企和民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我认为是好事,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一路下滑,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28.5

    现代国企研究 2018年11期2018-12-05

  • 打破“国进民退”迷思,实现“国民共进”
    企又被认为是“国进民退”。那么,混改中的这条“所有制鸿沟”怎么跨跃?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刘鹤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刘鹤通过本次专访又一次表达了政府对民企的重视,也否决了民间所传的“国进民退”的说法,并提出了国企、民企新的合作愿景。必须看到,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国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40期2018-11-05

  • 走出国企民企“进退”“消长”思维怪圈
    人担心新一波“国进民退”到来了。这种说法,把国企的增长看成民企的消退,违背“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原意,是有害的,不能置之不理。我们认为,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把国企与民企对立起来,把二者看作利益对立的水火不相容者。我们必须追踪溯源,厘清关系,从对立思维走出来。“走出去”,更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国企民企之间不是“谁进谁退”“此消彼长”,而是共同做大蛋糕,开辟“国民共进”新局面。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

    国企管理 2018年3期2018-05-30

  • 推进混改须打破“国进民退”的紧箍咒
    动不动就遭遇“国进民退”的质疑。这个“紧箍咒”不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就难免举步维艰。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应遭遇质疑近日,深圳市率先出招解困股权质押危机问题,安排了数百亿专项资金,以降低注册地在深圳的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首先获得深圳国资驰援的是一家名叫腾邦国际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腾邦国际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2.78亿元~3.42亿元,同比预增30%~60%。但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接近78%,今年以来,股价已经下跌2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8年38期2018-05-14

  • 国进民退视角下的银行绩效研究
    多人解读成了“国进民退”①,这种解读虽有失偏颇但也有理可言。因为目前学术界判断“国进民退”的真伪的关键是看国有经济扩张的方式是否遵循市场化行为,然后就是基于各种维度辨别市场中的现象是否为“国进民退”,其中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维度有三个。第一个维度是从经济总量上看,国有经济成分是否相对民营经济在上升;第二个维度是从某个行业来看国有企业比重是否相对民营企业在上升;第三个维度是从某个企业来看,国有股权是否相对私有股权在上升(罗进辉,2013)[1]。如果基于第三个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2-21

  • 专访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国民共进”才是事实
    ,时而有人提‘国进民退。近来,又有这样的说法传出,但实际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快,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日前,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依据,“国民共进”才是事实。国企和民企就像太极图中的白鱼和黑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经济周刊》:最近有人认为,我国是不是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您看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2期2018-01-17

  •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民进退争论问题的研究
    和问题,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争论不绝于耳。部分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期初至2003年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刀阔斧的推行国企改革,个体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有关“国退民进”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国有经济相对民营经济的“缩水”进行,如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之后,以“顾郎之争”为转折点,“国退民进”被“国进民退”取代开始主导我

    商 2016年5期2016-03-28

  • 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近年来始终有“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争论,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戴柳:我认为这个争论很没有必要,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国资当然应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竞争类行业,无所谓“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只要符合市场法则,就可以任意进退。中国报道:有专家担心新一轮的国资国企重组会造成新的垄断局面,您认为会吗?戴柳:我认同这样的看法,主要原因是目前没有清楚分类,分类以后就不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集中可以变成变相垄断,集中也可以变成变相非垄断。联合也好,重组也好,其

    中国报道 2015年3期2015-09-10

  • 海外书情
    没有证据显示“国进民退”正在发生。从银行信贷的角度来说,国有企业的借贷占比大幅减少,私营部门所获得的信贷规模大幅提升;在创造就业方面,国企和集体企业城镇就业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99.8%下降至2011年的18%。此外,民营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自2010年起超过国有资本;从经济效率方面看,国有经济相比于民营经济的效率更低,各个指标上都落后于民营经济。另外,私营企业还日益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三是不应将中国经济的繁荣归因于“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对外传播 2014年11期2015-04-02

  • 吴敬琏:重树民营企业信心有必要重审顾雏军案
    去十年中出现的国进民退和民营企业家在参与国企改制中被判刑等问题,包括最为典型的“顾雏军案”。始于2005年7月、终于2008年1月的顾雏军案件,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该案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案件涉及主体的本身,同时也被认为是“国进民退”开始的标志。吴敬琏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以重树民营企业家信心。“你让民营企业来入股,这些问题的是非功过如果不能弄清楚,怎么可能让大家重树信心呢?”吴敬琏表示。

    中国总会计师 2014年4期2015-03-11

  • 国进民退”主要分歧综述
    01年兴起的“国进民退”争论,引起学界、媒体、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争论愈演愈烈,影响越来越广,以至于2009年以来每次全国“两会”期间,“国进民退”争论都会急剧升级,演变成“两会”话题。一、“国进民退”争论的兴起与展开网络电子文献和传统纸质文献普遍认为,国进民退一词首次出现于2002年,也就是说“国进民退”争论兴起于2002年,但是,经本文考证应该是2001年。在“国进民退”争论过程中,以2008年为起爆点,争论在2009年跃居为新闻舆论的

    红旗文稿 2013年1期2013-01-29

  • 企业家的理想
    岗分流到现在的国进民退(虽然有人不承认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家也随着这些政策调整上上下下。煤炭卖不出去时,想引进民间资本,江浙一带的老板们都响应,带着巨资去开矿,还没出利润,逐客令就下来了,煤炭企业全面清退民资,后果可想而知。一拨又一拨的民企崛起,陨落,你三年,我五年的,看得让人累,宏观调控就不能歇几年?二十年来,企业家的理想随着GDP的增长越来越宏伟,敢与世界500强PK,不惜一切代价,扩大产能,争做世界第一,做不了第一,也要做第二。世界第一是那么好当的吗

    中国新时代 2012年9期2012-08-20

  •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
    口,批评所谓“国进民退”,惊呼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按照这样的逻辑,国有企业被私有化就是改革和进步,国有企业收购经营不善的私营企业就是阻碍和退步。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点,既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法则,也很难在现实世界中行得通。硬要把“国民共进”说成“国进民退”,要么是真糊涂,要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鼓吹“国退民进”的某些势力,表面看似乎在为“民”鼓与呼。但是,由于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少数人固然能够在私有化中获益,而对大量平民来说,削弱甚至摧毁国有企业,对他们并

    支部建设 2012年14期2012-08-15

  • 争不清的国资与民资
    ”以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就不绝于耳。由于近一段时间以来热点繁多,这个话题显得沉寂了,但是新近出台的又一轮1万亿投资,很可能再将这个议题带回舆论的中心。批评“国进民退”的人很多,而国有企业一方的反击很少听到。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这么说过:“我现在清华讲课,一半学生来自非公企业,可以说,我还没听到哪家民营企业骂国有企业,真正骂的是个别学者。”李荣融此言说明一个问题:国资与民资谁进谁退的问题有被学界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并非都是理性分析。国企一度被描述为效率低下

    南风窗 2012年20期2012-06-11

  • 辩证看待世行改革“药方”
    定。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中等收入陷阱1 引言为避免中国经济象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明确今后2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历时一年半的时间,编著了一份名为《2030年的中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社会各界对《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认为《报告》是一副“毒药”,用心险恶,把资本主义实践已经证明是错的东西搬到中国,会严重损害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认为《报告》是一剂“良药”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5期2012-01-27

  • 探究钢铁产业“国进民退”
    探究钢铁产业“国进民退”□ 本刊实习记者 杨莹钢铁产业“国进民退”越演越烈,近年来已引发各界关注。究其原因,不仅政策层面起到导向作用,事实上市场和企业自身也都起到了助力作用。中国钢铁产业重组进程近年来有所加快,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钢铁落后产能淘汰。在钢铁领域,许多民营企业都面临或出售股权或被整编重组的命运,“国进民退”的现象愈演愈烈。2010年12月,在河北钢铁召开的工作研讨会上,河北钢铁董事长王义芳表示,按照此前河北省政府关于省内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意见》,

    产权导刊 2011年3期2011-12-11

  • 学界争论的经济热点
    和新矛盾、对“国进民退”引发的新现象进行了学术争鸣。关于收入差距拉大形成的原因和引发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造成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原因是腐败和垄断,另一个原因是增长的缺陷。现在有一种看法,就是把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笼而统之地归罪于市场。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有学者认为,人们都说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危险的程度,可是如果我们检查一下近来发生的社会群体事件和突发冲突,极少是由于收入差距引起的。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享受上的差别,而不是钱多钱少的差别。有学者认为,分析收

    领导文萃 2011年17期2011-09-20

  • 对“国进民退”问题的再认识
    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四个字常见诸报端。通过检索有关国进民退问题的文章,笔者发现近两年里这类文章数量较之前有大幅增长。目前,国内对国进民退问题的研究达到高潮,学术界观点不一,各执己见。本文从国进民退内涵、对国民进退现象实质的认识以及当前国进民退下出现的新国民进退观点三个方面来综述学者们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思考。笔者认为国进民退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与重大实践,事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回顾和阐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9期2011-08-15

  • 从“国进民退”定位政府职能
    军 王效珍从“国进民退”定位政府职能□文/贾 军1王效珍2“国进民退”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还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风险和增长方式转型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进一步“国进民退”,应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并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认识。国进民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职能近年来,“国进民退”现象在资源、钢铁、航空等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重的垄断领域迅速推进,在竞争领域,国有企业也不放过“窝边草”,先后在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期2011-08-15

  • 世说新语
    反对说中国存在国进民退,但我非常明确地说,中国国进民退非常严重,连国有企业内部也是垄断高度集中。——数据显示:中央直属的119家国有企业,前6家的利润就占了这119家企业总利润的近七成。所谓的“三桶油”中有两桶油占了30%。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坦陈个人观点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治理必须强调执法执纪的严肃性,强化对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的惩治。——近年来,工程分包转包引发工程质量问题甚至滋生腐败,并不是个例。近日,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祥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23期2011-08-15

  • 国进民退”的事实争议与价值反思①
    10093)“国进民退”的事实争议与价值反思①许 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国有资本的势力拓展是阶段举措的集中反映,还是涓滴汇洪流的改革新方向?它将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何种深远影响?要同时满足引入市场机制和保持资源控制这两个目标,就不得不建立起一个在资源分配上有意识地向大型国有企业加以倾斜的制度。这样做表面上违背了市场化的一般要求,但却与当代中国的改革进程相始终。经济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福利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2期2011-04-12

  • 关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
    /周新城关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文/周新城近来,在各种媒体上,谴责“国进民退”的言论频频出现,仿佛我国经济生活中国有经济侵犯了私营经济的阵地,犯了大错误。按照有的人的说法,“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活力的”,应该不断扩大,甚至应该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国进民退”,罪莫大焉。在舆论的压力下,我们的官员坐不住了,纷纷出面表态。国家统计局负责人急忙用统计数字来说,这几年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国有经济,并没有“国进民退”,言外之意,我们并没有犯错误;国有资产管

    中华魂 2010年5期2010-12-25

  • 国进民退”不是好现象
    00000)“国进民退”不是好现象曹思源(北京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00)中国“民营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种“国退民进”应当说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潮流。二战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了国有化,结果不约而同都搞起了非国有化,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但是最近却出现了一股“国进民退”的逆流,其危害在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经济一旦出现亏损,就不得不通过国家财政补贴转嫁到社会和全体公民头上。经济改革中的“国进民退”现象值得警惕。“国进民退”;国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12-20

  • 国进民退”将伤害中国经济
    □王莹“国进民退”将伤害中国经济□王莹有资深记者观察发现,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显出浓厚的“国进民退”的味道——参与讨论的民营企业家大减,而大批国有企业老总则榜上有名。而在产业领域,山钢和日钢的重组,又把轰轰烈烈的“国进民退”大戏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除了钢铁行业,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进军一般性竞争领域,如中粮入主蒙牛、中化收编民营化肥厂、五矿和中钢兼并民营钢厂、航空业中民营航空基本“全军覆没”、高速公路行业中的民营资本也被集体清退

    领导文萃 2010年2期2010-09-19

  • 新规下的民营第三方支付
    领域一般形成“国进民退”之趋势,担心第三方支付领域出现新的国有垄断,而使得自己此前多年的努力成果遭到削减。支付宝向来是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的领军人物,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民营力量的代表,其命运会是保持自我发展壮大,亦或是被收归国有,近一年来一直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而就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发布不过数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突然走访阿里巴巴,这似乎给业界传达了一个信号—或许这一领域的“国进民退”不会逼得那么近、那么紧,民营资本仍有希望?不过无论如何,第三方支付

    通信世界 2010年24期2010-08-15

  •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
    学术界,关于“国进民退”的议论都显得十分引人关注。首先是4万亿的投资,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经,认为国有经济的成分会大大增加,挤压民营经济;其次,是出现了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兼并、整合民营企业的案例,使得一部分人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判断的不确定性增加;另外,在某些特定的国有资本比例较低的行业,大的国有资本开始介入,以致于出现了“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时刻在妨碍竞争”的声音。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和企业家对于“国进民退”表现出强烈的热情,认为这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来特

    决策 2010年6期2010-07-21

  • 魏加宁:国有企业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
    的变化,解决“国进民退”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实现核心价值所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博士以“企业需把握结构调整中的发展机遇”为主题,发表了对在现有宏观调控政策下,中国经济的走向以及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的看法。魏加宁认为,在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和呈现“超短期化”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分化的倾向也日趋明显,而要顺应这一政策大环境的变化,解决“国进民退”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实现核心价值所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对

    创新科技 2010年7期2010-06-08

  • 国进民退”与“让步心态”
    大陆正在发生“国进民退”现象,有必要把这个话题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中来解读一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1年的历史中,“国进民退”不是第一次发生,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当中,“国进民退”也不是中国才有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对所有制问题进行过好几次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1949年之后,执政党要不要继续保持40年代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承诺。那个承诺的核心思想就是“不与民争利”。也即除了极少数的产业由国家控制之外,其他绝大部分

    新民周刊 2010年11期2010-05-30

  • 每一个社会事故背后都站着尸位素餐的公权
    勇近段时间关于国进民退的话题非常火爆。专家不断质疑,官方不断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大家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至少在经济领域,国进民退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好事情。2009年一年,经济领域到底有没有国进民退的趋势,笔者手边没有足够的证据,不好表态。不过,在社会领域,确实存在另一种形式的国进民退。这里姑且举两个例子。一是江苏睢宁县日前推出大众信用评级系统,从银行欠贷到早点摆摊,从官员受贿到司机闯红灯,从欠缴水费到家庭道德等无所不包。这些行为全部被量化为分数,

    记者观察 2010年8期2010-05-27

  • 国进民退”之争:一个初步的述评
    50004)“国进民退”之争:一个初步的述评张寒松(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国进民退”之争实际上是 2004-2006年由国企产权改革引发的有关改革方向是不是搞错了的第三次改革论争的延续,涉及对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理解,核心是市场经济下国有经济的定位和边界问题。近些年来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及国企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一定意义上存在的停顿和反复,加上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使得“国进民退”现象频频发生。相信只要坚持市场

    东岳论丛 2010年4期2010-04-05

  • 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标杆是什么?
    标杆,得不出“国进民退”的结论,从而可以为国有企业扩大垄断、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提供支持,是旧观念在起作用;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标杆,可以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有助于确定国有经济定位,发挥国有经济职能,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促使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两个轮子一齐转,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坚持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旨所在。可见,以数字为标杆既不符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精神,又会掩盖“国进民退”,误导社会舆论,为继续“做大做强”国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2期2010-02-16

  • 是“国进民退”还是“优进劣退”
    :山西煤改是“国进民退”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现在有人说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是“国进民退”,也有人说不是,两种观点都有,我的看法是真的“国进民退”!不管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必须是公平自由交易,不能靠行政手段干预,现在看来这是改革的倒退。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山西搞“国进民退”的时候说“国进民退”有助于减少腐败,难道说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减少私人企业家的人数吗?是不是把私人企业家人数减少为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国有煤矿安全,私人煤矿

    中国煤炭工业 2010年1期2010-02-12

  • 夏保罗:关键要看能否做好增值
    发展的重中之重国进民退现象实际上绝对不限于中国,这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美国现在也是国进民退,比如在银行界,美国政府对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高盛银行、摩根士丹利等等,进行参股甚至控股。美国最重要的一批银行,全部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在保险业,AIG也是国进民退;在汽车行业,通用与克莱斯勒也是国进民退。在英国也是如此,比如苏格兰银行,实际上现在变成国家控股了。在荷兰、在比利时也是如此。所以说,这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在中国,国进民退固然有,但民进国退的

    董事会 2009年12期2009-12-25

  • 张明:“国进民退”是在走回头路
    至是史无前例的国进民退浪潮。房地产行业本是中国民营企业最为发达、对国民经济贡献很大的一个行业。从2009年起,中国沿海大城市的地王大多落入大型国有企业下属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囊中。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洗牌,结局可能是国有企业在行业排名中异军突起。在食品行业中,曾经是民营企业标杆的蒙牛最终选择被中粮集团收购。在钢铁行业,持续盈利的民营钢企日照钢铁被持续亏损的山东钢铁所收购。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航空业。尽管国航、东航等国有航空公司在2008年的航油衍生品交

    董事会 2009年12期2009-12-25

  • 国进民退”之忧
    为这是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潮来袭。然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在今年8月4日的岭南大讲堂上否认这种说法,他认为这是国企民企都在成长。10月23日,在出席“变革、挑战与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时,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说:“中央没有‘国进民退的政策。”反而中国的民营经济经过30年曲折的、不断的发展,现在已经非常有活力、有竞争能力。然而,不少专家、学者对官方的这些说法却持保留态度。在10月25日结束的第二届“浦江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吴敬琏警惕说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11期2009-12-15

  • 国进民退”背后的政府利益冲动
    委一再说没有“国进民退”,但是实际上却又处处表现出来了“国进民退”。民间感受“国进民退”非常强烈,国企觉得它没有“国进民退”,因为在得到的人看来,总是觉得得到的不够多;进的都说没进,退的都感觉到退了。非常重要的一条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以放权让利,“国退民进”为主要精神的。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逻辑,当年是没必要改的。国有企业都可以有效地运转,为什么要改革呢?人民公社也不要解散,农村还是集体制多好。为什么我们30年前要改革,要把人民公社解散掉,要把土地分给农民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11期2009-12-15

  • 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
    的比重,强化“国进民退”的趋势。我担心这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一些倒退。只要这种“国进民退”的趋势被继续强化,让国有经济的比重继续增高,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的愿望就很难实现,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第一个后果。第二个后果是,中国的就业增长必然会走下坡路。道理很简单,过去10年里,尽管每年投入国有企业的资金平均是投入民营经济资金的3.5倍左右,但在就业方面,国有经济平均每年损失掉100万个就业机会,是负贡献,而民营经济过去1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11期2009-12-15

  • 国进民退”有“鸠占鹊巢”之嫌
    萧惑之“国进民退”成为时下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舆论的眼睛聚焦在几件国企兼并民企的大事件上:“山东钢铁”吞并“日照钢铁”;“中粮集团”对有“中国第一民企”之称的“蒙牛集团”进行整合;“中石化”旗下的“中化方兴”成为“戴红帽子”的新“地王”;还有山西煤炭行业整合将诸多的民营资本清理出场。企业兼并和重组,本是市场经济中司空见惯的常态,不足为怪。问题是,我们见到的一些兼并现象有悖于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信条。“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一纸重组协议就令人疑

    中关村 2009年11期2009-11-26

  • 国进民退”之忧
    王洪亮国进民退不可怕,怕的是不按市场规律和法律办事,怕的是破坏了三十年改革开放才形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格局,就此挫伤了一代人的财富信心。最近,媒体中屡现“国企凶猛”的报道,从中粮入股蒙牛到国企巨资拿地,不断引发“国进民退”的争议,最典型的当属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的重组事件,直接采取了拉郎配的包办重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家长和长子们的强势。从看似无关的几个重组事件来看,背后都隐藏着一双看得见的手,透露出一种还乡团式的思维,说明商学两界关于国进民退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汽车观察 2009年10期2009-11-09

  • 国进民退”能消除“血煤”吗?
    媒体人山西煤业国进民退的目的说是要解决矿难问题,彻底抛弃带血的GDP,有效治理官煤勾结。这很好,民众很欢迎。但是,频发的国企腐败一再警示我们:无论从现实出发,还是当务之急,要对煤业腐败釜底抽薪,必须划定其权力的边界,以到位的监督来促成问题的解决。煤业的国进民退,是福是祸,未来自有结果。从根本上说,解决包括煤业国企在内的腐败问题,既包括国企内部的权力运行监督,也必然要包括国企与行政权力之间的权力运行监督。

    新民周刊 2009年41期2009-11-04

  • 谨防大国企的挤出效应
    度扩张,此即“国进民退”。“国进民退”现象本身无所谓好坏,企业结构短期内的变化也不足忧虑。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两点。第一,这种短期的结构变化会不会长期化?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拯救经济的力度不会迅速放松,这也就意味着,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将会获得更多廉价的资源,首先是廉价的资金,其次是条款相当宽松的项目、合同。若此一政策持续两三年,国际市场又无明显改善,则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相对比例就将发生较为根本的变化。此一变化的长期后果是令人忧虑的。毕竟,中外经济史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34期2009-10-12

  • 政策解读
    国进民退”卷土重来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在这些计划中,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在倾斜许多政策,以促使各种经济资源再次向国有企业集中回流。作为“国进民退”重要表现形式的国企兼并民营,还将在多个重要行业上演。钢铁、石油石化、航空、煤炭、金融这些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将成为本次“国进民退”的主战场。《中国企业家》杂志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的高层人士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国企“更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国进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2期2009-07-31

  • 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
    上演着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戏。逆市场的国进民退“在这轮危机中,‘国进民退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保育钧对本刊记者说,“去民营化”现象已愈演愈烈。3月1日,宝钢集团与宁波建龙钢铁签署重组协议,宝钢收购宁钢56.15%股权,从而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些股份来自三大股东,其中的建龙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背后是河北民营钢铁大佬张志祥,曾是2005年、2006年“胡润钢铁富豪榜”首富,其他两个股东背后则分别是著名民营企业家郭广

    南风窗 2009年8期2009-06-15

  • 新国企“生态圈”
    国进民退的喜与忧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非均衡发展、非市场推动、非对称;中击直接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这是新国企竞争力提升的体现,还是部分民企经营观念的进化?确切地说,本期“特别报道”的主题是在饭桌上最终敲定的。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金鑫做东,邀请到七八名来自海峡两岸的并购重组专家、学者,他们中:有的曾经挂职于国资委,有的参与过著名国企的兼并重组案例,有的现任著名投行大中华区负责人。他们通过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拓展,终将《新经济导

    新经济导刊 2009年11期2009-06-13

  • 正视危机下的“国进民退”
    张。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又有抬头之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张金鑫:前段时间,央视《新闻周刊》针对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的案例搞了一期特别节目,节目中表达出很强的国进民退是一种倒退的倾向。现在,百姓和媒体都在关注这件事。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或许在探讨其驱动因素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容易理解了。我总结了一下,这次“国进民退”有特定的背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非对称冲击。这一轮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冲击程度不同,比如西方国家中的澳大

    新经济导刊 2009年11期2009-06-13

  • 航空业不会出现“国进民退”!
    还是一轮新的“国进民退”潮在借着全球金融国有化的大潮悄然涌动?就此问题,本刊特约两位业内重要人士,剖析其中奥秘。在多事之春秋,春秋航空董事长认为:所有来自于外部的,都不能称为危机。当企业垮掉时,更多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航空业近几个月出现了一些比较引人关注的事件,民营航空公司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奥凯出现了停航的风波,东星航空也因欠债而引发破产危机。但这,不应该是判断航空业是否适合民营资本的依据。经过4~5年的培育,航空市场正在逐渐被消费者所认识,正处于一个

    中外管理 2009年5期2009-06-04

  • 危机下的“国进民退”
    为本次危机下“国进民退”的主战场政策推动“国进民退”对于钢铁大亨杜双华来说,2009年将是艰难的一年。他创办的民营日照钢铁公司与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的重组,今年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日照钢铁现年产700万吨钢铁,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此前,杜双华并不赞同重组。去年底,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这两家公司签署了重组协议。重组主要服务于一项政府目标,即在未来5年内,通过兼并重组,把该省70%的钢铁产能全部集中到山东钢铁集团。在南方,另一家民营钢铁公司——宁波建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8期2009-05-31

  • “我支持市场化的国进民退”等
    我支持市场化的国进民退”东星航空“出事”前的今年1月,收到了朋友兰世立的电话,这次的电话有别于以往的问候和闲聊,谈到了有关是否有意参与东星航空“资本重组和合作”的话题:兰是个个性很强的企业家,不到不得已肯定不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和意愿。我很惊讶也觉得“东星”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变数。“不是在和某家国营的在谈吗?”我的信息源告诉过我中航集团在和东星进行谈判,“我不想把东星变为国有,除非他们开出天价……”兰果然是个精明的商人,又不乏自己的想法,我们约定了等我去了武汉

    南风窗 2009年9期2009-05-22

  • 国企“地王”批判
    竞争下形成的“国进民退”,扭曲T市场资源配置,打压了市场活力和效率。中国房地产业诸多怪现象让人迷思。比如不管怎么调控,房价就是停不下上涨的脚步,比如开发商高价圈地与巨量闲置用地并存。而近期引起业界热烈讨论的是:国企加速扩张、疯狂抢地的现象。国企地王频现10月20日,保利在土地市场上成为焦点。在以总代价46.12亿接下广州项目后,保利又以20.42亿的总价成功竞得佛山地块。而在同一天,保利以拍卖会最高出价17.9亿元,将南京地块收入囊中。一日之内,保利在广州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21期2009-03-29

  • 国企扩张凶猛
    购盈利民企的“国进民退”现象的时有发生,更给刚刚复苏的经济增添了新的隐忧。历史教训在20世纪我国曾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国进民退”,第一次是在40年代的抗战期间,第二次在50年代的“过渡时期”。总体看,两次“国进民退”均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自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年增长率为13.37%,高于官办工业,1920年时民族工业资本为国营资本的3.9倍。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民族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超过8%。“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22期2009-01-25

  • 国企“盛年”:谁的狂欢?
    业界所惊呼之“国进民退”。全能政府对市场的全面干预,成就了大型国企在新一轮资源分配中的领导者地位,不盛之年,反有盛景。如今,危机仍未完全过去,积极的货币政策仍将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被定调为明年的中央经济工作方针。激流之下,尘嚣之中,关于国企改革的道路分歧,愈显扩大。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企也在发生演化,它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横跨政府与市场两类资源,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打着国有的旗号抢资源、搞垄断,另一方面,打着

    南风窗 2009年26期2009-01-20

  • “血统论”促进“国进民退”
    方。时下关于“国进民退”的现象,议论声不绝于耳,成为热点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谈的观点和所作的分析,某些体制内的官员听起来可能不那么舒服,倘若本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态度,可谓振聋发聩。“拉动内需国企一家独大”。事实表明,“拉动内需”几乎均靠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唱大戏,导致“项目、资源、资金”相当大的部分进了“共和国的长子”国有部门。“放贷求稳国企近水楼台”。银行为落实“拉动内需”政策必然要放贷,自然要向“风险”小的国企大户“招手

    中关村 2009年12期2009-01-07

  • 寻找中国经济的生机
    存维艰,加之“国进民退”的现象和思潮,致使中国千万学子纷纷奔向公务员和国企,不愿去往更具创业、创新元素和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据统计,近五年以来,清华大学没有一个人出来创业,武汉理工大学五年出了两个创业者。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中国经济的生机和动力在哪里?这是一个不能等闲视之的问题!本期《中关村》杂志“封面故事”,记述了在中关村举行的两个论坛,其实它们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寻解”,可以用一个题目:寻找中国经济的生机。11月中旬,“2009中关村论坛”以聚焦“

    中关村 2009年12期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