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具体的措施都是关于降成本的。比如税率、社保、电费等方面的调整,是在降成本;减少开会、减少文件、减少督察等,也是在降成本。”林毅夫认为,“今年民营企业的发展会有一个比去年更好的环境。”
林毅夫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供绐侧结构性改革“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将转变为后面的两项——降成本和补短板;三是稳增长当中的货币政策,应该要有灵活性,今年货币政策应该也会宽松一点。
下游的阵痛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与民营企业去年的状况有何关联?根据林毅夫的分析,这种关联还是决定性的。
“大家都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长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也确实长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杠杆过高,可能带来宏观层面的风险。”林毅夫分析,“最近两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面三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抓的力度很大。比如去产能,钢筋、水泥、煤炭的产能减少了10%,做到位了,也很重要。但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很多上游产品价格翻番。以钢铁为例,本来是1500元/吨,变成了4700~4800元/吨。煤炭价格同样是翻番。”
“上描产品价格翻番,利好上游企业。而上游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所以带来的结果就是去年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不错。但后果则是,下游企业成本负担加重了,下游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一下子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就小多了,甚至亏损了。另外就是去杠杆,去杠杆实质上就是紧缩信贷资金。那么,本来民营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贷款时就先天处于不利地位,国有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贷款时有先天优势。我们做过实证分析,其实贷款的关键不在于国有还是民营,而在于大型还是小型,大型民营企业贷款跟国有企业比不见得有先天劣势,但中小企业确实有先天的劣势。”林毅夫认为,“在信贷资金紧缩的情况下,加之民营企业盈利状况不好,银行现在又是利益主体,不愿给民营企业贷款。”
“国进民退”的假象
林毅夫还表示,去年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国进民退是—种假象。
“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加重,尤其第四季度以后,突然加重了很多,社会上就有了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如果从统计数据看,好像确实这样,去年受压力最大的是民营企业,去年国有企业不管从贷款、从盈利来讲都比较好。”林毅夫分析说,“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国外很多人就认为中国政策变了,实际上并不是政策变了,而是我们的一些政策措施在推行的时候没有真正考虑到可能会附带有什么效果,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形。”
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產能、去库存、去杠杆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但林毅夫强调:“应该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一点应该肯定。因为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每个国家都在讲供给,都在讲结构性改革,但真正做的国家很少,我们应该是少数真正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之一。”
林毅夫认为,如果从表象看,确实存在着国进民退的情形。“因为国有企业去年总体的盈利状况是好的,民营企业盈利状况很差,关停并转的非常多,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主动提出要交给国有企业等等,这些表象促成了所谓的国进民退议论。”
林毅夫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从1978年时占国民经济比重的80%,降到现在的不到30%。而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以平均每年9.4%的速度增长,也带动中国从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变成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这实际上就是调动了亿万民营企业积极性的结果。”
林毅夫认为,中国要继续改革开放、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继续发挥亿万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因此中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