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危机下的“国进民退”

2009-06-13 06:43
新经济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

【专访张金鑫】

在市场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下,国企和民营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张金鑫博士是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联想集团从事战略规划和市场研究、在第一创业证券从事投资银行工作,还曾参与联想集团、同仁堂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战略规划,参与多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和私募融资。现专注于企业并购方面的研究,对企业理论、企业战略及产业经济学等研究领域亦有涉足。

特定的背景

《新经济导刊》:随着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四川航空注资鹰联航空等一系列国企收购民企的案例相继发生,而国企在原来的一般性垄断行业(如房地产)也出现了急剧扩张。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又有抬头之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张金鑫:前段时间,央视《新闻周刊》针对山东钢铁收购日照钢铁的案例搞了一期特别节目,节目中表达出很强的国进民退是一种倒退的倾向。现在,百姓和媒体都在关注这件事。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或许在探讨其驱动因素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容易理解了。我总结了一下,这次“国进民退”有特定的背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非对称冲击。这一轮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冲击程度不同,比如西方国家中的澳大利亚几乎影响甚微。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所受冲击也不如欧美国家严重,这使得中国企业有相对优势来推进国际化。在中国内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受冲击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中央企业所受到的冲击,表现在亏损增大,属发展停滞或发展延缓的问题:而在沿海城市,民营企业则出现大量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低端的出口依赖型民营企业,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这种差异为自身状况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天时。

二是非市场推动。某些地方政府从地方产业规划出发提出调结构的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国资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落地到微观上,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背后当然也有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压力转化为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竞争力而干预经济的因素。虽然以前地方政府间也存在竞争,但没有摆到桌面上来,也没有达到如此白热化的程度。

这种地方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外显为有倾向性的产业政策,进而促成了某些地方国有企业强势整合民营企业的现象。比如山西省以七大煤炭企业为载体整合地方小煤矿,山东钢铁集团在政府的撮合下收购日照钢铁。这实质是为“国进民退”提供了地利。

三是非均衡发展。我认为,这是更重要的因素。国企与民企近年来呈现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很多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被放开了,特别是不再去追溯他们的原罪问题,为民营经济起飞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因此可以说,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促成了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然而,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随着时间流逝,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边际效应在逐渐减弱,而这些年来没再有新的能比拟的政策接续,以实现民营企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相反,国有企业同期却发展较快。如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后地方国资委也陆续成立。这样就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国资企业。

此外,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理念也在支持国企的发展,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国企解困,除去历史包袱,比如帮助解决“企业办社会”、退休职工养老社会统筹、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问题,这些改革推动了国企迅速地提升竞争实力,规模迅速扩大,一个例子是,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主要是国企。《新经济导刊》: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非均衡发展为国进民退提供了内在的竞争力支持,使国企在某些领域的竞赛中占据了优势。企业的竞争,当然是强者整合弱者,强势国企整合部分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张金鑫现在,中央企业每年都在全球招聘优秀人才,不断通过引进新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来提升管理水平,企业的观念、机制、文化,领导人的能力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改传统国企的形象而被称为“新国企”。新国企人才的视野、知识结构跟老国企完全不同了,比如一些新国企(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等)高管与国外企业或国外中介机构举行会议时用英语交流没有任何问题,思维都很活跃,思路都很开阔。

虽然现在没有看到统计数据,但从一些现象可以看出,国企,特别是新国企的发展速度要比民营企业快得多。非均衡发展为国进民退提供了内在的竞争力支持,使国企在某些领域的竞赛中占据了优势。企业的竞争,当然是强者整合弱者,强势国企整合部分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民企不会消亡《新经济导刊》:一种规点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产业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这被地方政府异化为国进民退。您同意么?

张金鑫:产业振兴规划鼓励地方企业进行产业重组,这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地方政府本来有想法做大一些企业以发展地方经济,正好有国家的政策配合,自然会不失时机把政策用足。如果这种对企业发展的支持限于公共政策的职能,如果主要利用市场的手段而不是行政的手段,这种推动对经济发展不见得是坏事,而异化有贬义的成分。

但像山东钢铁整合日照钢铁有明显的政府撮合的痕迹。我们过去在讲企业并购的时候,常提到一个词叫“拉郎配”,就是不管双方是否愿意,硬把双方撮合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出现过很多这种现象。希望山钢整合日钢仅是个特例,因为政府主导把看上去并不很情愿的企业撮合到一起,事件本身所起的负面影响可能很大。这是地方政府干预市场规则的典型反面案例,不应成为未来经济生活中的常态。

《新经济导刊》:人们担心,随着一批优质的民营企业被国字号企业吞并,作为中国经济生力军的民营生产模式会不会遭遇萎缩、退化。甚至消亡的命运?

张金鑫:现在还看不到民营经济衰退甚至消亡的趋势。实际上国家最近也在出台一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今天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民营企业减缓社会保险缴纳的政策,原来是截止到2009年,现在推迟到2010年。政府已关注到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推动民间投资的问题,也在尽量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的发展机制曾经存在明显的差别。上世纪90年代,民营机制比较活,民营企业在很多细分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用人机制等方面,它可以吸收好的人才过来;而现在,新国企的用人机制也大大改善,实行全球招聘,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也都很有竞争力。比较新国

企的管理者与民企的管理者的综合收益,国企的实际待遇比民企一点都不

整体来说,局部“国进民退”的现象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影响不会像大众媒体想象得那么大。差,甚至有些国企要好得多。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如果存在竞争的话,本质是两种管理机制竞争的问题。当新国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会调整改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有可能会出现强势企业去整合弱势企业的现象。而当民营企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能积极地去调整,也会增强竞争力,它也有机会去整合一些实力比较差、陷入困境的地方国有企业。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企业都是要追求发展的,只有企业之争,而没有国有与民营之争。谁能在竞争中取胜,关键是企业竞争力,谁的竞争力强,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新经济导刊》:“国进民退”现象,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朝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倒退?在经济危机刺激民间投资的背景下。是否不利于经济复苏?

张金鑫:民营企业内在发展的驱动力,还会驱动民营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整体来说,局部“国进民退”的现象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影响不会像大众媒体想象得那么大。

回到市场经济的本质上来。市场化的改革在中国是个大趋势,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以后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规则越来越成为最基本的商业规则,政府干预经济、干预企业微观经营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对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规范。

在市场化的规则下,比拼的是企业的竞争力。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谁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机制曾经比较活,相对国有企业有优势,所以发展起来了。近来,这一相对优势已经不明显了,所以,未来还是要看管理水平的提升。如果民营企业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家族化管理的束缚,把发展中的瓶颈解决了,变成现代公司的体制,可能它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在未来的竞争中,也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民营企业(如比亚迪、用友软件、阿里巴巴),转变为现代公司体制了。这些企业不仅是中国的优质企业,也会慢慢转变为全球的优质企业。

因此,不应该简单地对立地看“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谁更强,谁就有机会来兼并弱者。未来国企和民企面临同样的市场机制,这就要看谁的竞争力强了,可能是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大体趋势是:在市场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下,国企和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国企改制路径《新经济导刊》:相关经济学者担心:国企在进行民营化改制时。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如何有效避免?

张金鑫: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郎顾之争”曾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包括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与企业有关的监管机构,都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管理层收购的法规)等来规范产权转让,让其更透明和市场化。比如规定,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在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使交易比以前更加透明,一定程度上来监督产权交易的

不应该简单地对立地看“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谁更强,谁就有机会来兼并弱者。未来国企和民企面临同样的市场机制,这就要看谁的竞争力强了,可能是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大体趋势是:在市场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下,国企和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规范操作。再比如,更多地引入中介机构来参与交易,使价格评估有更客观的参照依据。我们最近也在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企业并购中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大家都在努力让国有产权转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国有产权转让,地方政府已经越来越聪明。他们往往要求民营企业在收购国企的时候,要妥善地处理新增投资、员工安置、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有属地纳税、社会责任等其他要求,民营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所付出的很多交易之外的隐形成本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看上去价格比较低的问题。

《新经济导刊》:如何更好地激活国企的机制。既让国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又防止少数人借机侵吞国有资产。损害广大职工的利益?

张金鑫:分企业类别而采用不同方式推进产权变革是未来解决国有企业效率的一个关键点,不是一刀切的政策,因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太复杂。国资委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考核和激励的相关政策法规(包括管理层年薪制、管理层期权、管理层收购(HBO)、管理层参股等),试图妥善处理管理层激励问题,已经向好的方向走了一大步。

产权改革的方式是应有产业区分的。在国资委的规划中,有7大基础性行业国家是要保持“绝对控制力”的,如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这些产业不可能让管理层去收购或民营化。

还有9大产业要保持“较强控制力”,如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国家可以退出一部分股份,引入民营、外资企业,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股权多元化下监督和考核压力来激励职业经理人提高企业的效率。在这些企业中,可以应用有吸引力的薪酬、期权等激励方式。

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随着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规划中的某些领域,像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不具有规模经济性的非关键行业,国有企业要逐步退出。这些不具有战略意义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规模不是很大,有条件出售给民营企业,或吸引民营企业来控股,或者让管理层来收购,这就更大程度地推进产权改革了。《新经济导刊》: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企改制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张金鑫大型中央企业转制,由企业转成公司制,这种转换的路子已经摸得比较熟了,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整体上市或分板块上市,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利用资本市场来评价企业的绩效,这是对以往监管方式和绩效考核方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现在,主要的问题就在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转制。在企业进行民营化改制,或引入民营股东、进行管理层收购方面,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办法。但是,受市场外部因素影响,产权转让还不完善,路子不是很成熟,还有一些完善空间。比如资产和股权的价值评估、透明交易的机制,两者都是中小国企产权转让过程中需要完善的。

现在,主要的问题就在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转制。受市场外部因素影响,产权转让还不完善,路子不是很成熟,还有一些完善空间。比如资产和股权的价值评估、透明交易的机制,两者都是中小国企产权转让过程中需要完善的。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日本竞争力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