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

2010-12-25 22:43周新城
中华魂 2010年5期
关键词:私营经济国有经济公有制

文/周新城

关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

文/周新城

近来,在各种媒体上,谴责“国进民退”的言论频频出现,仿佛我国经济生活中国有经济侵犯了私营经济的阵地,犯了大错误。按照有的人的说法,“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活力的”,应该不断扩大,甚至应该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国进民退”,罪莫大焉。在舆论的压力下,我们的官员坐不住了,纷纷出面表态。国家统计局负责人急忙用统计数字来说,这几年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国有经济,并没有“国进民退”,言外之意,我们并没有犯错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则明确表态,“国退民进”是客观规律,私营经济必然会兼并国有经济的,但应该“顺势而走,太急就会吃苦头”,“其实我也想快,但前提是要稳定,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受损。大家要耐心,我们会加快步伐。”一种同“国进民退”撇清的心态跃然纸上,给老百姓的信号是,我国发展的总趋势是“国退民进”,所谓“国进民退”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这种想法、说法,实属大谬不然。

前些年我国理论界曾一度出现一种倾向,即竭力淡化以至否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一时间“不问所有,只问所用”的论调颇为流行。仿佛什么公有制、私有制都是无所谓的,无关紧要。现在人们议论“国退民进”、“国进民退”问题了,不管这种议论出于什么样的立场,但它表明舆论界开始重视所有制结构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是十分重视所有制问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相互之间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的条件下,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有可能凭借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来支配丧失生产资料的人的劳动、占有其劳动产品,就会产生压迫和剥削;在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谁都不能凭借掌握的生产资料去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产品,这就为消灭压迫和剥削奠定了基础。研究经济问题,首要的是研究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才是正确的;第二,所有制结构什么样的变动才是正确的。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②所以,他们理解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即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他们指出,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③

马克思主义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并不是出于善良愿望的主观臆想,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与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研究社会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在于,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社会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④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结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它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邓小平多次指出: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⑤“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经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⑥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⑦

应当看到,我们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低下,发展也很不平衡。社会化的、依靠机械和科学技术进行的生产,同广大农村的、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的自给半自给生产,同时存在;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的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为数众多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客观上要求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

根据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确定了基本方针,即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⑧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方针,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的。它也是我们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进一步的问题是,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究竟应该是谁“进”谁“退”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表明所有制结构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表明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不仅有统一的一面,它们为发展国民经济各自作出自己的贡献,可以共同发展,同时还有矛盾的一面,有时一个“进”,另一个就会“退”。

改革开放以前,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曾一度搞了“一大二公三纯”,基本上废除了非公有制经济,这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也不利于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所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不平衡状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大提高,出现了“国退民进”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大大上升,而公有制经济则发展缓慢,比重下降,有时甚至绝对量也下降。现在,究竟国有经济还占多大比重,私营经济又占多大比重,始终没有一个官方的数据,尽管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要求有关国家机关提供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我们的国家统计局、发改委,不知什么原因,对此一直讳莫如深。不过有一些民间的统计表明,国有经济的产值在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不到30%。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公有经济比重已经大大下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遭到严重削弱。按照十五大报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⑨而比重占优势是控制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控制和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有人还在谴责“国进民退”,还在强调“国退民进”,还要进一步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真不知道他们想把我国引向何方!

现在是到了重点考虑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政治高度来对待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因为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将不复存在。有的人撇开了姓“社”姓“资”孤立地谈论谁“进”谁“退”,仿佛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同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关系。这显然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的党员、干部本来应该对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怀有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恰恰有一些人对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丝毫没有兴趣,而对私营经济却情有独钟,“傍大款”现象相当普遍。甚至有的国资委干部批评国有企业工人怀有“国有情结”,妨碍了改革。这就奇怪了,难道国有企业的工人应该怀有“私有情结”吗?难道他们不应该搞好国有企业,而要把国有企业搞垮才对?国资委的职责是搞好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没有“国有情结”的人就没有当国资委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资格!

应当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还强调“国退民进”,其真正含义就是在国民经济中逐步让私有经济取代国有经济占据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它们的所有制基础、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磨擦甚至冲突。近年来由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发展,私人企业主经济实力的增强,这种斗争越来越明显和激烈了。目前一些人拼命鼓吹的“国退民进”就是这种斗争的突出表现。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在经济方面,中国朝自由市场制度前进的过程已经走了一半。现在,它的两种经济——一种私有,一种公有——正在进行殊死的竞争”,而且 “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只要美国“继续介入中国的经济,就能在帮助私营经济逐步消蚀国营经济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⑩2000年,前总统克林顿也讲,美国要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在中国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加速大型国有企业的衰亡”,由“私营企业取而代之”,给中国内部“为人权和法治而奋斗的人们增添力量”,以使中国做出美国所需要的那种“选择”。(11)

在我们国内,也有人极力主张由私有经济取代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例如,有人主张,主体地位不是谁封的,哪种经济成分行,就应该由它占据主体地位,而符合“人的自私本性”的私营经济“效率高”,理所当然应该由它取代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当我们提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时,有人就公开主张“国退民进”,对私营经济应“有需就让”,要求公有制经济退缩到对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起保障作用的地位,让私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这种主张实质上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争夺主体地位的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这种矛盾和斗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表现在经济改革的各项实际政策上了。例如,前几年刮起了一股出卖国有企业之风,大量国有企业被“半卖半送”、“明卖实送”地卖给“有经营能力者”、“战略投资者”,借国有企业“改制”之机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导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优惠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种种刁难和排挤,使非公有制经济相对于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从而获得高速度的膨胀。这类事例,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难以保持。一旦出现私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的情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会变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经济基础。那时,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靠什么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靠什么来巩固人民的政权,靠什么来保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我们对“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方针也是我们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第二,“国进民退”、“国退民进”是指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具体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来确定政策。不要笼统地说 “国进民退”、“国退民进”哪个对、哪个错。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是必要的、正确的,那么,在公有制经济比重已经大大下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及时调整政策。这时,从理论上讲,“国进民退”是合理的、必要的,攻击“国进民退”是毫无道理的。

第三,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使全人类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此,我们毫不隐瞒。但这一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保留非公有制经济,对它们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但是,我们最终是要消灭私有制的。利用私有制,发展经济,为消灭私有制创造条件,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从根本上说,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国进民退”),直至最终彻底废除私有经济,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然,这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第四,必须看清在当前条件下某些人鼓吹“国退民进”的实质。有的人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帮着私人企业主说话的。凡是对私人企业主赚钱有利的事,他们就竭力制造舆论,大事鼓嗓,力图造成一种压力,迫使管理部门做出有利于私人企业主的决策。他们考虑问题从来不考虑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来不考虑工人农民的利益。他们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使私营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把国有经济减少到保障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的言论。对这些人的言论,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⑨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⑩ 尼克松:《透视新世界》第162、163、171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版。

(11)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2000年9月 《背景材料》。

猜你喜欢
私营经济国有经济公有制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古巴将颁布新规推动私营经济合法发展
在传统国企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办法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对策分析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表 视
工业企业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