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混改须打破“国进民退”的紧箍咒

2018-05-14 23:41黄湘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国资所有制混合

黄湘源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动不动就遭遇“国进民退”的质疑。这个“紧箍咒”不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就难免举步维艰。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应遭遇质疑

近日,深圳市率先出招解困股权质押危机问题,安排了数百亿专项资金,以降低注册地在深圳的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首先获得深圳国资驰援的是一家名叫腾邦国际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腾邦国际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7亿元,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净利2.78亿元~3.42亿元,同比预增30%~60%。但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接近78%,今年以来,股价已经下跌26.81%。

据悉,深圳国资委旗下平台已经陆续入股科陆电子、怡亚通、英飞拓、梦网集团、英唐智控等多家民企,但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这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却不可避免地招来了某些不应有的质疑。

福田控股作为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全资国有控股企业,拟以适当方式持有腾邦国际股份,双方将在产业及金融资本方面发挥综合优势,围绕双方协商一致的领域进行战略合作,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并探讨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可能性。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一行动被说成“抄底”,说成“国进民退”。其他许多地方的救援民企行动,大致也都遭遇了类似的质疑。

可以看到,民企当前所发生的困难,部分根源在于一些民营企业对经济周期、信贷周期和行业景气周期的误判。尤其是过去几年,中国产业形势、金融环境处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一些民营企业将这种上升期误判为成长期趋势,导致在周期上升阶段的中后期盲目扩张,过度的负债超过了自身承受的能力。当经济周期性转向下行时,这些企业就难免会遭遇难以承受的压力。相形之下,国有企业在产业前瞻性、融资成本等方面展现出民企所不具备的优势。国资入场大大缓解了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切斷了由股东层面的流动性危机演变为上市公司层面的风险和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链条。正如一家刚与国企签署了合作协议的民企董秘所说,以公司所处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随便一个项目投资都要几十个亿,靠民营企业滚动发展去投资是不现实的,而在国企领域找一个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大有裨益,决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谁进谁退”来解释。

混改有望开启“国民共进”新局面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写入了宪法的这“两个毫不动摇”,是认识和把握国企民企关系的根本原则。如果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直以来都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那么,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最终的目的也决不是所谓的“国进民退”,而是通过国企改革和发展来拉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也鼓励支持国有资本投资民营企业,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对于国企还是民企,这都是双赢,不存在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的问题。

民企和国企在各自的发展条件上,至少在目前还存在不小的制度性以及政策性方面的先天差别。国资接盘如果仅仅是为了取得有后续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或者坐享后续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可观盈利,未免有违国企改革的初衷,也不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神。对此,当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审慎。监管部门对于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比例尽管存在一定的要求,控股权和财务上并表的要求或成为这轮国资入场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企离场。股权转让后,民企创始人团队往往保留部分股权,继续服务于公司。所以,这一次的国资救民企,不仅不存在“谁进谁退”、“此消彼长”的问题,相反,国企和民企之间的这种亲密的手牵手,更具体地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基本特征。两种不同基因的结合,两种优势的发挥,有望为相关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共同做大产业蛋糕,开辟“国民共进”新局面。

在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消除企业间的“所有制鸿沟”,废除一切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和影响国有经济乃至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思想壁垒和制度桎梏,乃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国资所有制混合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运算大篷车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特力A背后的“国资”奇兵
重庆国资混改调步:先卖小企业大多亏损
地方国资改革启动6.7万亿资本盛宴
混合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