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复苏的乐观势头已蔓延至政学两界,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与天量信贷的积极影响甚至已形成所谓的“共识”。但是另一个担忧却不幸地成为了现实,那就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在日益恶化。
2008年下半年,巨亏的山东钢铁“鲸吞”了盈利的日照钢铁。今年3月,宝钢又重组了民营钢铁宁波建龙。
而放眼民营航空,先是鹰联航空被国有企业四川航空注资;再是东星航空被裁定进行破产清算,法院裁定的理由之一就是,整改方案缺乏国资监督部门同意的批复意见;眼下,奥凯航空还在寻求着天津市政府的注资。
如果从地域来看,即便在经济活力最旺盛的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等地也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放弃之前的“经营性公路”的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公路,先前进入的民营资本早已开始了被集体清退的命运。
鉴于以上种种,媒体不断发表评论,认为这是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潮来袭。然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在今年8月4日的岭南大讲堂上否认这种说法,他认为这是国企民企都在成长。
10月23日,在出席“变革、挑战与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时,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说:“中央没有‘国进民退的政策。”反而中国的民营经济经过30年曲折的、不断的发展,现在已经非常有活力、有竞争能力。
然而,不少专家、学者对官方的这些说法却持保留态度。在10月25日结束的第二届“浦江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吴敬琏警惕说,“国进民退”不是个好情况,各方应加以注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更是批评,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逻辑,当年的改革开放是没必要改的。“我们把邓小平他老人家的政策,全给忘了,把我们是从哪一条路上走过来的,全给忘了,现在我们还想再退回去。”许小年直言不讳。
在此,本刊编辑整理了许小年先生以及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关于新一轮“国进民退”的观点,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