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
- 黑暗中的信仰与希望: 约翰 · 弥尔顿《哀失明》解读
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虽然以史诗闻名于世,但是在十四行诗方面造诣也很高。弥尔顿的第十九首十四行诗《哀失明》是其最为人所熟知的诗歌之一。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简洁易懂,但实际上其隐含着深刻的含义,研究者对其解释也充满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对前人关于《哀失明》的研究进行综述,找出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诗中有争议的词语“light is spent”“talent”和“patience”进行解释,进而对这首诗提出自己的阐释,即在“耐心”的帮助下,弥尔顿摆脱了精神困
今古文创 2023年43期2023-11-20
- 温暖的衣裳
英国诗人弥尔顿同时也是一位民主斗士,他尊重所有人,包括家里的佣人,对他们都很友善、慷慨。一次,弥尔顿参加了一个朋友聚会。大家谈到了佣人的薪酬问题,得知弥尔顿付给佣人的薪水之后,朋友们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佣人地位低下,完全不必付那么多薪水,反而应该用扣除薪水这种方式来惩罚偷懒的佣人。“你为什么不试试呢?这种方法很有效。”有朋友问。弥尔顿摇摇头,看着众人回答:“我只是觉得,时常感到寒冷的佣人做不出温暖的衣裳。”听了弥尔顿的回答,众人陷入了沉默,片刻后,纷纷鼓起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37期2022-05-30
- “雄伟奇丽的九级浪”:论弥尔顿十四行诗的宏伟诗风❋
的九级浪”的“弥尔顿宏伟体”不仅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之诗歌风格,亦是其十四行诗之典型风格。本文以弥尔顿自第VII首开始的英文十四行诗为文本,从呼语、拉丁化现象、意大利语元素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弥尔顿如何将这三种手法融会贯通,以服务其崇高伟大的思想,成就其独特且名留青史的十四行诗宏伟诗风。1.引言众所周知,弥尔顿宏伟体(Miltonic Grand Style)之诗歌风格,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标志性特征。但大多数学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史诗之前,诗人
外语与翻译 2021年4期2022-01-05
- 从《房中曲》和《梦亡妻》诗歌的比较看中西悼亡诗之异同
的《房中曲》和弥尔顿的《梦亡妻》让人印象深刻。本文试图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对比来找出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关键词:悼亡诗;李商隐;《房中曲》;弥尔顿;《梦亡妻》引言李商隐的《房中曲》和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对死去的妻子的悼念,虽然他们生活年代间隔将近八百年,但是在他们的悼亡诗里怀念妻子所运用的手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由于他们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宗教信仰差异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在他们的悼亡诗里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两首诗歌在表达方式、作者感想、语言风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2021-11-12
- 弥尔顿和《失乐园》
寓的指令。一、弥尔顿的生平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清教徒家庭,16岁时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遍访法、意、瑞等国,在意大利时曾拜访过伽利略。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1649年,革命派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成为政府首脑,弥尔顿出任他的拉丁文秘书。另外,他还担任国会议员和首席出版检察官等要职。1654年,弥尔顿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倍受迫害。出狱后他離开了政治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8期2021-10-30
- 弥尔顿与邓恩悼亡诗比较研究
兴时期,约翰·弥尔顿与约翰·邓恩都曾为悼念亡妻创作过十四行诗。弥尔顿在《梦亡妻》中通过奇幻的梦境再现了圣徒般纯洁的妻,而邓恩的《第十七首神圣十四行诗》则倾诉了他对亡妻无限的思念与渴求。本文通过介绍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并比较了其中的宗教特色与思想情感,深入探讨了弥尔顿与邓恩两位诗人的悼亡思想。关键词:悼亡诗;弥尔顿;邓恩中图分类号:I106.2;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6-00-02悼亡诗,指的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9-10
- 平静
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 —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活了50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
北方人 2021年7期2021-04-17
- 对《失乐园》中撒旦堕落行为的阐释
摘要:由约翰·弥尔顿创作的长诗《失乐园》被奉为17世纪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撒旦形象具有十分丰富的研究意义。撒旦既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和革新意识的变革者,同时也是一个由于盲目复仇而失去自我定位的角色。本文旨在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去挖掘《失乐园》中撒旦这一形象的存在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文中分析了撒旦堕落的原因,其堕落的过程,以及他对人类成长所产生的意义。文章将重点探讨撒旦反叛行为对人类离开伊甸园后进行生存探索所作的启示。本文发现,尽管撒旦带给了人类一系列的灾难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2021-04-12
- 撒旦在《失乐园》中的形象:反叛的英雄和堕落的魔鬼
一、介绍约翰·弥尔顿是英国诗人和知识分子,曾在英联邦国务委员会,在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下担任公务员。他以《失乐园》而闻名,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史诗。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撒旦是文学史上最具活力、最复杂的人物之一。要分析撒旦,关注弥尔顿是至关重要的。《失乐园》讲述大天使长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地狱建起万魔殿,商议推翻上帝的统治。为了复仇,他决定进入伊甸园,变成一条蛇引诱亚当和夏娃,他们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2021-04-06
-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0)曾说过,“弥尔顿是唯一值得终身阅读的伟大英国诗人”(Nicolson,1998:373)。积累了几个世纪的弥学文献汗牛充栋,且在不断增长中,本文试图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从5个方面进行评述①,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弥尔顿奠定基础。1.弥尔顿作品代表性版本和译本评述;2.国外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3.国内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4.弥尔顿世界传播史代表性文献评述;5.弥尔顿中国传播史代表性文献评述。评述涉及25本书,这些文献的时间跨度从1930年到202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3-25
- 从《科马斯》到《参孙》
——弥尔顿笔下变化着的反谎言表现及使命感
杨晨昕在弥尔顿作品中,“谎言-反谎言”的博弈始终占据着情节设计的主体。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人传·弥尔顿》中较早关注到了弥尔顿作品中“谎言-使命”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情节中“伟大的奉献和坚定的抵制始终是谎言最常见的主题”,由此展现了弥尔顿真实持有的使命追求[1]。以约翰逊的视角来看弥尔顿各时期的故事文本,除却代表作《失乐园》,或许《斗士参孙》与《科马斯》恰是反谎言表现的两端,前者侧重“伟大奉献”,后者仅限“坚定抵制”,而只有《复乐园》的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2021-03-08
- 论《圣经》中的“自由意志”对《失乐园》的影响
著名作家约翰·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本文将以《失乐园》创作的背景、《圣经》对《失乐园》内容的影响,以及《失乐园》所表现的宗教思想为落脚点,重点论述《圣经》中的“自由意志”对《失乐园》创作的影响。关键词:《失乐园》;《圣经》;约翰·弥尔顿;宗教思想;自由意志作者简介:刘浪(1999.8-),汉,重庆市忠县人,大学本科,西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平静
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活了 50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
北方人 2020年12期2020-12-03
- 平静
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活了 50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任
北方人 2020年13期2020-12-02
- Holly Wakes Early 霍莉早起的一天
?”原来是老鼠弥尔顿。他全身裹着红色的衣服,在花园里蹦蹦跳跳。弥尔顿上蹿下跳地喊道:“耶!除了你,我所有的朋友都还在睡觉!”“你怎么也不睡觉?” “睡觉不会错过这个吗?”弥尔顿说:“这是我一年中最喜欢的时候!”他脱下红毛衣,给霍莉穿上,又把他的红帽子戴在她的头上。这帽子全是温暖的毛,霍莉感到温暖和快乐。Milton jumped across the garden again and walked into a hole in a tree. Soon h
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 2020年7期2020-09-15
- 光与暗的挽歌
教徒作家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主要讲述了天堂曾经的光之君主坠落了九个晨昏堕入地狱后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最终导致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的故事。长诗虽然选自《圣经》,但诗中的魔鬼形象却大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比《失乐园》与传统基督教中的魔鬼形象并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原罪意识。关键词:《失乐园》;约翰·弥尔顿;魔鬼形象;路西法;原罪作者简介:杨茜(1995-),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青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文学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光与暗的挽歌
教徒作家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主要讲述了天堂曾经的光之君主坠落了九个晨昏堕入地狱后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最终导致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的故事。长诗虽然选自《圣经》,但诗中的魔鬼形象却大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比《失乐园》与传统基督教中的魔鬼形象并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原罪意识。关键词:《失乐园》;约翰·弥尔顿;魔鬼形象;路西法;原罪作者简介:杨茜(1995-),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青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文学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顺从还是叛逆?
刘晓青摘要: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把夏娃这一基督教史诗人物描绘成了一个极富人性的形象。诗人笔下的夏娃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她渴望与亚当结合,表现得顺从,另一方面她难以忽视的自我意识却不断要求她表现得叛逆。从为亚当而生,到开始争取独立,再到被撒旦诱惑食下禁果,夏娃人格中的两面不断反复与斗争,这种分裂使得夏娃这一形象变得丰富而值得品味。关键词:失乐园 弥尔顿 夏娃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01-0
现代交际 2020年7期2020-06-01
- 无处话凄凉
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以期管窥中西悼亡诗的写作传统差异。文章还从诗人的才华修养和坎坷经历两方面分析了这两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虽然两首诗审美意象、审美重心皆不同、但都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关键词:悼亡诗;苏轼;《江城子》;弥尔顿;《梦亡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3悼亡诗作为诗歌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广义是指悼念亡者的诗,狭义指丈夫悼念亡妻或妻子悼念亡夫的诗。悼亡诗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2020-03-17
-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杨贵章摘 要:弥尔顿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的苦难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成为了他弥补缺失的有效方式。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失乐园》中人物形象进行解析,研究创伤性体验对弥尔顿文学创作的影响。关键词:弥尔顿;文艺心理学;《失乐园》;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99-03引言作为英国历史上的文学才子和诗坛巨人,弥尔顿的作品在欧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3-02
- 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弥尔顿
0 引言约翰·弥尔顿有着多重身份,除了文化名人、清教徒、大诗人、大作家、资产阶级革命家等头衔外,弥尔顿还是教育改革家和政治思想家。可喜的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对此有相当关注,中国的弥尔顿是多元的和多义的。本文主要从中国接受的角度,探讨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弥尔顿。1 教育家弥尔顿关于弥尔顿和教育,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一是弥尔顿其人及其作品的教育功能,另一个是作为教育家的弥尔顿。关于前者,丰富的史实表明,弥尔顿的名言、人生经历、轶事和诗歌散文作品等,都具有教育功
外国语文 2019年4期2019-12-25
- 生死为何
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在文学旨趣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本文试通过对比两诗异同,分析诗人写作背后的心理,及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作品的关联性。关键词:悼亡诗;苏轼;弥尔顿;对比作者简介:徐晴,女,江苏苏州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精神分析认为外部世界是内心关系的外化,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正是其心理结构的体现,我所见即为我。同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2019-08-13
- 从《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看弥尔顿的女性观
0000]一、弥尔顿:厌女症者、女权主义者、性别歧视者?对于弥尔顿的女性观,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早有不计其数的争论。有人说,弥尔顿具有“厌女症”情结,例如SM Gilbert 在《父权诗与女性读者:对弥尔顿禁忌的思考》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厌恶女性的人,倾向于证明女性是邪恶的。”也有人认为,弥尔顿是一个秘密的女权主义者,试图通过夏娃来提升女性,例如Anne Ferry在《弥尔顿的夏娃的创造》中写道:“弥尔顿把夏娃视为亚当的平等,甚至是他的优越。”还有一种观点,像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2019-07-12
- 弥尔顿《悼亡妻》中悼亡思想试析
美萍摘 要: 弥尔顿(1608-167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主要以其政治诗歌及政治革命闻名于世。其悼亡诗较少,以写给妻子凯瑟琳的《悼亡妻》为主要代表。通过分析弥尔顿的《悼亡妻》,可以管窥弥尔顿的悼亡思想其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西方悼亡意识。关键词: 弥尔顿 《悼亡妻》 悼亡思想弥尔顿出生在富贵之家,父亲是权高位重的律师,家庭生活优裕。因此,弥尔顿从小便受到专业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他曾在剑桥大学求学,也曾游历欧洲,见多识广,底蕴深厚。弥尔顿一身正义,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2018-08-27
- 浅析《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塑造动机
王亚楠摘要:弥尔顿的《失乐园》一直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作”与《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撒旦是其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位人物,在分析这一形象时必须考虑到弥尔顿的创作动机。在当时语境下,弥尔顿借助撒旦这一形象实际传达了他对革命者的期望。他赞美撒旦的抗争精神是为了激励革命者斗志,改变英国革命现状。他为撒旦的恶劣行径辩护时实际是在为现实中的革命者在革命中做出的过激行为辩护。而最后写撒旦受到上帝的惩罚是受他的宗教信仰和自由意志观影响。关键词:撒旦;革命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2018-08-06
- 史上无专制
政治思想史上,弥尔顿是个坚决的共和制度拥护者,《为英国人民申辩》是其为英格兰共和政府辩护的经典之作。在讨论共和制度合法性这个问题上,弥尔顿既与同时代的保王派思想家之间有着截然对立的看法,与其他共和派思想家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色。通过对弥尔顿《申辩》的研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关键词:弥尔顿;哈林顿;霍布斯;政治学对政治史有兴趣的人,在读那些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时,恐怕总要带着些慎重——这是我自己的感受。历史教人遇事多怀疑自己,前人未必是对的,
读天下 2017年19期2018-05-19
- 英国诗人弥尔顿与《钦定本圣经》
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对于《圣经》的知识与他的古典知识一样丰富而全面。弥尔顿研究专家罗森布拉特(Jason P. Rosenblatt)指出:“英国的伟大诗人中,弥尔顿是最博学、最以《圣经》为中心的。”[1]181剑桥大学的科密肯(L.A. Cormican)教授也曾评论说:“弥尔顿与《圣经》的情况如此类似,以致于只有凭借提升宗教精神和拓展宗教经验我们才能够领悟伟大的《诗篇》22(Psalms 22)、《主祷文》(“The Lord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5-07
- 浅析《失乐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
:《失乐园》 弥尔顿 自由意志 反叛精神《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主要以歌颂自由为主的讽刺诗为主,歌颂了英国社会当时的革命力量,表达了英国民众对于自由的强烈呼吁。《失乐园》的问世可以说是弥尔顿一生中的巅峰,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高的反响,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与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三大诗歌。在《失乐园》中,撒旦因反抗至高无上的上帝的权威而被打入地狱,但撒旦却并没有因权威的压制而放弃抵抗,为了复仇,撒
文学教育 2018年3期2018-03-24
-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何其琪Paradise Lost is an epic poem in blank verse written by British poet John Milton in the 17thcentury。John Milton first shapes a negative character Satan as a hero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It subverts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 a
资治文摘 2017年4期2017-08-07
-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
“罪恶”形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具有悲情英雄和狡诈恶魔的奴隶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一系列分析与探究。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长诗主题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论家以及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和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特别是《失乐园》,由于撒旦双重形象的塑造,使其思想内容得到极大的升华,逐渐成为业内评论和关注的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期2017-04-27
- 论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道
徐思园摘 要 弥尔顿作为英文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为启蒙学者的先辈,他的著作《失乐园》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学形式表达了伟大的基督教命题——人类的堕落,体现了对于人文理性的期盼,他的这一篇著作对于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他将奥维德诗歌纳入了以基督教教义为准则的评价中,在《失乐园》中体现了对于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对奥维德的诗歌以及《失乐园》进行了研究,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意向等进行了文学性比较。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奥维德诗歌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0期2016-10-20
- 平静
00 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侖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活了 50 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
求学·理科版 2016年4期2016-09-02
- 论西方言论出版自由思想的发展
摘要】通过追溯弥尔顿经詹姆斯·密尔到约翰·密尔的言论出版自由思想的发展脉络,对比三人在论述言论出版自由的对象、限定、目的等方面的异同,描摹自由主义在言论出版中的发展进程,进而思考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自由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关键词】弥尔顿;密尔;言论出版;自由思想言论出版自由是近代以来始终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自由被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十条明确提出“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
新闻爱好者 2016年7期2016-05-14
- 试论弥尔顿作品《力士参孙》中的清教主义情结
《力士参孙》是弥尔顿晚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清教主义情结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弥尔顿是一个十足的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的权威。从本质上讲,清教徒是英国天主教内的改革派,其认为个人和教会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弥尔顿在《力士参孙》中也一再强调,要奉行上帝的旨意,不能违背对上帝的承诺,不能将上帝的秘密泄露于旁人。这些思想的表达,正是其清教主义情结的一种体现。关键词:弥尔顿;《力士参孙》;清教主义情结[中图分类号]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2016-04-06
- 诗与思的面对而居
——弥尔顿的长诗与黑格尔的哲学
面对而居 ——弥尔顿的长诗与黑格尔的哲学马 小 朝(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摘 要:弥尔顿的长诗与黑格尔的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理念”如何外在化为自然界;弥尔顿的《失乐园》则借用《旧约·创世纪》的故事,说明上帝如何创造了世界。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主观精神阶段,人的理性意识还只是抽象的理想;弥尔顿《失乐园》开篇是天上上帝的乐园和地上沐浴着上帝之“光”的乐园。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客观精神阶段,人的理性意识外在化为具体的社
东方论坛 2016年3期2016-03-19
- 弥尔顿与王韬的言论出版自由观之比较
650500)弥尔顿与王韬的言论出版自由观之比较贺元双(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本文通过对弥尔顿和王韬的言论出版自由观进行比较,阐述弥尔顿要求的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个体自由,并且携带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而王韬的言论出版自由是由权力中心赋予的自由,是“文人论政”的保障,具有厚重的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色彩。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王韬;言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吹响了人类历史上争取言论自由的号角。两个多世纪后,王韬率先在中国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2016-03-01
- 皆为自由故:灵魂与理性的呐喊
——约翰·弥尔顿与詹姆斯·密 尔言论自由思想之比较
喊 ——约翰·弥尔顿与詹姆斯·密 尔言论自由思想之比较刘 艳(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约翰·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同为西方自由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都写作了《论出版自由》,集中体现了各自的言论自由思想,但是两者的言论自由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提出的自由号召与思考对于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约翰·弥尔顿;詹姆斯·密尔;言论自由施拉姆在《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将约翰·弥尔顿和约翰·密尔视为言论自由思想史上两个重要的人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2016-02-28
- 变动与天道:弥尔顿《失乐园》的巴罗克世界*
变动与天道:弥尔顿《失乐园》的巴罗克世界*刘 立 辉(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市 400715)摘要:弥尔顿研究界关注到《失乐园》在文体风格方面与巴罗克建筑、绘画等视觉艺术之间的诸多相近性,但对弥尔顿所宣称的史诗目的与史诗本身所隐含的巴罗克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却较少深入探究。《失乐园》采用复杂动态的拉丁化语言表现手法和悖论修辞手段,并通过构建神圣与邪恶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宏大华丽的舞台场景,生成了一个以变动为主要表征的巴罗克世界。巴罗克世界不仅有力地凸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2-24
- 英语素体诗汉译:方法、争论与焦虑——基于弥尔顿《失乐园》汉译史的考察
与焦虑——基于弥尔顿《失乐园》汉译史的考察胡志国(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不押韵的五音步抑扬格诗体,即素体诗,或称无韵诗,兼具格律诗的严谨和自由诗的洒脱,如何将其译为汉语让翻译家煞费苦心。翻译方法之丰富、论战之激烈、焦虑之深切,让弥尔顿《失乐园》汉译史成为考察英语素体诗翻译的极佳案例。尽管翻译家至今没能探索出一套人们普遍认可的办法,但种种尝试加深了对英汉差异的认识,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关键词】素体诗汉译;弥尔顿;《失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2-18
- “失去善,得到恶”——论《失乐园》中夏娃在知识树下的经验
方向。关键词:弥尔顿; 《失乐园》; 经验; 善; 恶在约翰·弥尔顿(1608—1674)的史诗《失乐园》中,夏娃向来比亚当更受评论家与读者的青睐,这与《创世记》第三章的叙述有很大关系。毕竟,夏娃直接与蛇进行了正面交锋,她是人类从纯真到经验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芭芭拉·莱瓦尔斯基等学者甚至认为,从第九卷开始,弥尔顿的史诗似乎变成了“夏娃纪”(Eviad),担当主人公角色的不再是亚当,而是夏娃[1]。这一说法代表了许多晚近批评家的看法,威廉·克里根等编者总结的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2-10
- 新文化运动中吴宓对弥尔顿的接受
化运动中吴宓对弥尔顿的接受郝田虎*英国诗人弥尔顿是吴宓建造文化人文主义大厦的一块基石。其具体表现包括吴宓对弥尔顿的阅读、感怀、引用、翻译、摹仿、改写、比较、评价、教授和传播等。弥尔顿是吴宓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利器之一。吴宓奠基了我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他代表了文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时代。吴宓 弥尔顿 接受史 新文化运动吴宓与弥尔顿结缘,可以追溯到他1911—1916年清华学堂(1912年末改名清华学校)求学时期。1915年新年时,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新年感慨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6年5期2016-02-03
- 编写的技艺
——弥尔顿《莫斯科大公国简史》中的编纂与改写
写的技艺 ——弥尔顿《莫斯科大公国简史》中的编纂与改写黄嘉音(中国文化大学英文系,台北,11114)《莫斯科大公国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Moscovia)是英国诗人弥尔顿毕生唯一的地理著作。该作品不仅反映出他对地理知识的看法、国家主义的世界观,其独特的编纂方法,也显示他在理解、归纳、组织、传递这类知识技术上,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因此,针对《莫斯科大公国简史》的编写手法加以分析,藉此探讨弥尔顿对于地理知识的看法,及处理知识的手法。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1-24
- 《失乐园》中撒旦英雄形象的文学伦理学探析
恶原型,约翰·弥尔顿在其史诗巨著《失乐园》中创造的撒旦英雄备受学界争议。然而,通过运用聂珍钊先生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家庭环境中父亲的教育模式、求学游历阶段对剑桥教育制度和模式以及教会桎梏的种种不满,并且剖析所有这一切最终所导致的弥尔顿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从而证实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撒旦英雄形象的可能性。《失乐园》;文学伦理学;成长;求学游历;革命约翰·弥尔顿是英国17世纪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清教徒诗人,一生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12-17
- 创作心理学视野下的弥尔顿作品研究
——以《失乐园》为例
心理学视野下的弥尔顿作品研究 ——以《失乐园》为例杜艳红弥尔顿生理的缺失和补偿1608年12月9日,约翰·弥尔顿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年轻的弥尔顿潇洒俊秀、心地纯洁高尚、举止温文尔雅,曾因个人独特的魅力获得“基督学院淑女”的绰号。担任政府拉丁文秘书期间,弥尔顿因任务繁重而日夜工作,导致双目相继失明。为此,他写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诗《哀失明》。我思量,我怎么还未到生命的中途,就已耗尽光明,走上这黑暗的茫茫世路……但侍立左右的,也还是为他(上帝)服务。(
山花 2015年14期2015-09-12
- 创作心理学视野下的弥尔顿作品研究
弥尔顿生理的缺失和补偿1608年12月9日,约翰·弥尔顿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年轻的弥尔顿潇洒俊秀、心地纯洁高尚、举止温文尔雅,曾因个人独特的魅力获得“基督学院淑女”的绰号。担任政府拉丁文秘书期间,弥尔顿因任务繁重而日夜工作,导致双目相继失明。为此,他写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诗《哀失明》。我思量,我怎么还未到生命的中途,就已耗尽光明,走上这黑暗的茫茫世路……但侍立左右的,也还是为他(上帝)服务。(《哀失明》,1-2,14)这首诗揭示了人生的辛酸和悲剧,
山花 2015年14期2015-09-12
- 平 静
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活了50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任
学苑教育 2015年1期2015-08-15
- “站立等候”:弥尔顿《哀失明》的清教心路管窥
[摘要]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合,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关键词]弥尔顿;清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5-30
- 夏娃的请求
——论弥尔顿的“孤独观”①
的请求 ——论弥尔顿的“孤独观”王红玫(上海师范大学)[论文摘要]:孤独或曰独处,是17世纪一个热门的话题,曾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孤独话题曾大量出现在17世纪的各种文本中。弥尔顿也在《失乐园》中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本文从17世纪的热门话题“孤独话题”出发,梳理了弥尔顿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推演和阐发,对《失乐园》第九卷中,夏娃请求离开亚当独自工作这一场景进行了解读,通过对亚当和拉斐尔的对话,亚当与夏娃的对话,亚当和上帝的对话的分析,揭示了弥尔顿的孤独观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4年1期2014-11-14
- 浅析牢狱之灾对弥尔顿创作风格的影响
提要]通过总结弥尔顿生平经历,分析弥尔顿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化,并以其3部史诗著作与弥尔顿早期创作的诗歌及革命时期的政论作对比,尝试从内容、体裁等方面的变化分析牢狱之灾给弥尔顿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关键词]弥尔顿;入狱;失乐园;创作风格一、影响弥尔顿创作风格的三个基本要素约翰·弥尔顿(1608.12.9-1674.11.8)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作家,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莎士比亚。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于英国诗人而言,无论是艾略特或是“桂冠诗人”约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8-08
- 论约翰·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以“天赋人权”概念为视角
家、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在其政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1644)中发展了“天赋人权”这一概念,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实行“出版自由制度”,强调人人“与生俱来”的出版自由权利,呼吁公民自由。该书至今在西方仍被认为是关于出版自由理想的经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期2014-04-01
- 人情味的缺乏:约翰逊论弥尔顿人格与作品的缺憾
《诗人传》。《弥尔顿传》写于1778年,发表于次年,是这系列传记中最具举足轻重,也最饱含争议的一篇。约翰逊的政治态度和他对弥尔顿诗歌艺术的评价,成为当时很多文人作家炮轰的对象。不过,现今学者已倾向于认为约翰逊评述诗人,能谨慎地将“文品”与“人品”区分开来,即使有些诗人私德败坏(如沃勒)或与他政见不同(如弥尔顿),却并不影响约翰逊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评价。《诗人传》中一些较长的篇章,如《德莱顿传》和《蒲柏传》,通常是由“诗人生平”、“人物素描”和“作品评介”3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2-11
- 意外也是人生
的财政部部长汉弥尔顿和后来做了副总统的布尔闹翻了,在决斗场决斗,布尔开枪把汉弥尔顿打伤了,三十几个小时以后汉弥尔顿死掉了,美国最优秀的开国元勋,最优秀的财政部长就这样死掉了。他死的时候只有49岁。在政治斗争的过程里面,在人生成长的过程里面,您忽然碰到了这么一个敌人,他跟你挑战,你不干就是懦夫,你就出局。可是真是决斗的时候,你就拿你的命和你的才干跟这些混混做这种生死的斗争,在玩命。你干不干?干,好,49岁的汉弥尔顿就被打死了。人生的成长过程里面,并不是一帆风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8期2013-12-18
- 国内弥尔顿研究述评
250101)弥尔顿是17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弥尔顿研究在国外可称得上是“显学”,大批学者涉足这一领域。相关成果非常宏富[1],数量之惊人,几乎成了一种“企业”。[2]从可考的资料来看,弥尔顿第一次进入中文著述大概见于1837年《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的一篇论诗的文章①,20世纪70年代之前,偶有介绍性文字见诸报端,但国内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弥尔顿研究起步于1978年,到1988年大约有50篇论文发表,此后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加。据笔者统计,从197
社科纵横 2013年7期2013-04-10
- 论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诠释
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2-05
- 谁给你带来平静
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活了50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和任何
启迪·下半月 2010年1期2010-03-18
- 弥尔顿十四行诗的人文主义色彩
李雪芹摘要弥尔顿十四行诗融合了自由,爱,世俗主义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被人文主义氛围包围着。以主题丰富多样著称的弥尔顿十四行诗成为十四行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弥尔顿的人文主义者和清教徒两种矛盾的人生角色也在其十四行诗里达到巧妙的平衡和完美的结合。关键词弥尔顿;十四行诗;人文主义;自我;自信:自由一、引言十七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清教徒诗人约翰·弥尔顿所有的十四行诗作跨越了自1629年至1658年二十九年之久,他对这种诗歌形式探索历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