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园
摘 要 弥尔顿作为英文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为启蒙学者的先辈,他的著作《失乐园》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学形式表达了伟大的基督教命题——人类的堕落,体现了对于人文理性的期盼,他的这一篇著作对于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他将奥维德诗歌纳入了以基督教教义为准则的评价中,在《失乐园》中体现了对于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对奥维德的诗歌以及《失乐园》进行了研究,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意向等进行了文学性比较。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奥维德诗歌 借鉴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 《失乐园》精神内涵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一篇著作,在英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却并没有受到一致性的称赞,有很多人对其真正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有些人对其进行责备,认为其取材不当。但是这并不能埋没其价值所在,毫无疑问《失乐园》是人类的精神的一部伟大史诗,它并没有对肉体行动或者强壮的体力进行赞颂,反而主要赞颂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弥尔顿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他在大学的时期就打算写一部取材于亚瑟王传奇的试试,但是不久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放弃了这些想法。在《失乐园》中,他通过对于魔鬼的诱惑带来的严重的后果的叙述,强调了他所选取的题材和异教的史诗相比较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对于他来讲,忍耐、顺从以及谦卑才是将道德力量很好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远远比传统的战争和历险的英雄业绩更加的值得赞扬。在《失乐园》中,他通过撒旦带给人类的悖逆以及堕落的描述对其进行谴责,表现了对于真理的追求——只有回归到神圣的真理才能够回归到真正的自由,传达了深刻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2奥维德诗歌
奥维德是古罗马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诗人,他一生中所作诗歌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不仅有对于生活和爱情进行表达的哀歌体抒情诗,也有对于罗马宗教文化以及民间的风情的题材进行反应的诗歌。在《变形记》中,通过对人的描述可以知道诗人对于万物的特征都有着清晰地了解,所以在人与万物之间的每次“变形”都能够提供出最容易的方式。他通过一种十分理智的思维以及笔调对于那些实际上十分魔幻的“变形”场景进行了描述,通过“变形”这个主体把各个男女天神之间的故事都串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之中都充满着无限的想象空间,都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其中天神所具备的无尽的情欲和占有欲的描述等,将至善与至恶的本性深刻的暴露在世人面前。他的作品不仅是罗马文学史上的伟大的著作,更加重要的是反映了罗马颓废时期的社会现象,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引人深思。虽然他本人遭受了很多的非议甚至是诋毁性质的言论,但是毫无疑问他在罗马诗歌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3 借鉴之处
3.1人物形象分析
《失乐园》和《变形记》之间最著名的虎纹是夏娃和那喀索斯的顾影自怜。奥维德在他的诗歌中描述“丧生之祸,正是由这双眼睛惹出来的”,也正是那喀索斯的凝视使他难以挺值得陷入到了自赏、自恋的境地中。而在《失乐园》中,上帝指引夏娃投入到亚当的怀抱中,但是夏娃难以忘记初爱的幻影,也正是由于亚当没有那么美丽,书中描述道“还不如平湖水中的影子那么美丽妩媚和温存”。自恋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一旦种下了一点种子,人们就会沉迷于自身的外形难以自拔,他们都是如此。但是,弥尔顿在对于奥维德的诗歌进行间接地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对奥维德诗歌的人物的一种道德批判,而是致力于在借鉴的基础上塑造出一个更加立体、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奥维德擅长的对于多元的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的学习与借鉴,从而塑造出了自己笔下的任务,弥补了圣经中的任务的简约、含蓄的形象空白的不足。奥维德诗歌大多数都是从一些人们熟知的古典神话中取材的,但是往往能够达到自成一格、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主要是通过他对于任务形象的细节化描述的方式达到的效果。弥尔顿也正是对于这一点进行了借鉴学习,通过在取材方面受到了限制的弥尔顿在对于《失乐园》的描述中,对于人物形象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性的刻画,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立体、生动。而奥维德的诗歌中,对于男欢女爱的描述国语的露骨,这也是一直被后世人所诟病的一个原因所在。弥尔顿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对于亚当和夏娃之间的鱼水之欢进行细致的、深入的描述,但是他在描述这对新婚的眷侣时,在字里行间都对于奥维德诗歌中的对于性爱的描写进行了借鉴,通过对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描述手法,深刻的表现出了他对于以夏娃为代表的女性的善恶的定义。弥尔顿是一个有着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因此他对于宗教卫道士那种清心寡欲的伪装是十分鄙视的,因此他对于夫妇之间琴瑟和谐的性爱进行了大力的赞扬,但是亚当和夏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完美的。他在文中引用了奥维德在《爱经》中的话“相信我吧,男女欢爱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渐臻佳境”,突出了夏娃的少女情怀,对于她那种春心萌动但是却故作矜持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失乐园》 中,夏娃一再被贴上奥维德诗歌人物的标签,为上帝所钟爱的亚当同样无法幸免。夏娃触犯了天条,亚当不忍心与其分离决心和她一起共同进退,弥尔顿在对亚当进行充分的刻画的同时,展示了他这个人物形象所具备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特质,对他的情深义重进行了歌颂,同时又呵斥他的自甘堕落、罪上加罪,而这种复杂性、矛盾性的人物特点正是奥维德笔下的诗歌中人物所具备的特点。
在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可以说是千人一面。最开始登场的时候他是伟岸的、气势磅礴的,但是到了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正是由于这个形象的善变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撒旦特别善于对于人心进行蛊惑,弥尔顿在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刻画时也是在不停地制造假象。他没有那些“唯撒旦拍”所谓的感情和理智上的激烈的交锋。因为他不怕将撒旦塑造成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首先,谦逊的。仁慈的圣子相对于那些好斗的史诗性英雄来说欧哲更加搞怪的品质,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史诗英雄观中所鼓吹的一种看法,正是由于这些征服、多去等观念,使得撒旦的野心无限的膨胀,最后变成了一个伪英雄。弥尔顿通过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将撒旦塑造成了一个有形无神的、不折不扣的伪君子的形象。弥尔顿对于奥维德诗歌中的英雄形象的刻画方式来对撒旦的外表进行了描述,并且与此同时参照了怪物的形象对于撒旦的丑恶的内心进行了刻画,使得这个人的形象变得更加的丰满,内在与外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在《失乐园》中,撒旦的邪念孕育了罪,罪从他的脑袋上的裂口迸出,而撒旦和罪相交配生下了死,死又强暴了自己的母亲进而生出了一堆怪物。而罪的原型正是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女妖西拉,她的上半身是美丽的女子的形象,而下半身却被狂吠的疯犬所占据。正是由于这些美和丑带来的强烈的反差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使得奥维德塑造的怪物形象十分的深入人心,被玷污的美丽实质上比那些纯粹的丑恶更加的令人震撼。而在《失乐园》中,罪就是撒旦的分身的一种表现,他的美丑共存的外表能够更加的令人感受到撒旦内心和外表的不一致,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英雄、真正的恶魔。撒旦是孕育丑恶的母体,丑恶的种子难以得到善良的果实,这本书中深刻的反映了这样的一个主题,撒旦的命运其实在他生下罪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
3.2自然意向
弥尔顿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它能够在诗歌中展现出恢弘壮阔的天堂战争,也能够把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温暖的描述出来,他不但可以将地狱的阴森恐怖的情节生动的渲染出来,也能够把田园的安逸氛围很好地表现出来,他能够将自然界的场景都很好地刻画出来,这都是靠着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而同时,奥维德也是一位十分擅长通过心灵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感受,并且将其生动的用文字描述出来的人,他们都不是通过眼睛去观察自然,而是通过心灵去感受。奥维德的诗歌中包含着绚丽多彩的自然意向,弥尔顿将其中的精华的部分选出来用来对亚当和夏娃的爱情进行歌颂。意向是诗人是思想的深刻体现,如果弥尔顿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在描述亚当和夏娃的爱情时着重于强调夫尊妻卑的价值观,那么《失乐园》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必然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变形记》中通过描述榆树对葡萄的以来,对相濡以沫的爱情进行了歌颂,他写道“如果这棵树不和葡萄结合,除了它叶子多以外,谁又会来看中它呢”,而显然弥尔顿对于婚姻对于这种看法也是十分赞同的,他认为男性的意义和所具有的价值方面的观点与奥维德不谋而合,他们都认为婚姻能够给人一种幸福安适的感觉,而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陪伴都不能够比拟的。而两个人的婚姻之中,双方是平等的。
3.3创世纪传说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涉及到了宇宙的诞生和人世的变迁等内容,诗人在整个著作中描述了十分恢弘巨大的场面,是一个具有宏大的规模的创世题材,其中对于创世之初的描述以及对于远古时期洪水的描写都是文学宝库中的很好地素材,而弥尔顿在进行《失乐园》的创作时,将其进行了很好地借鉴,使用了这些素材。在他的书中,弥尔顿放弃了“从虚无中的创造”的观点,提出了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熊混沌中诞生出来的这一观点,而“混沌”就是奥维德在他的《神谱》这篇小说中提出来的,并且他对其进行了定义。
在奥维德《变形记》之中,不管是有着永恒的生命的神,还是有着短暂的生命的普通的凡人,或者是有着英雄色彩的处于神和人之间的,还是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他们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他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同的变化的。而在弥尔顿的心中,他是认同于这种观点的,并且也借鉴了这种思想,但是他认为这种变化并不是人类的福分。撒旦和夏娃难以抵制住欲望的诱惑而不能安分守己,为了不合理的追求而发生了地位以及身份的改变,最终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而撒旦也坠入到低于之中。这种变化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苦果,使得他们自己承担后来的恶果。
4结论
《失乐园》在文学史上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弥尔顿通过这个著作传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教导世人坚守理性,抵御人生的诱惑。其中奥维德的诗歌对于他的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他在《失乐园》中借鉴了大量的奥维德的思想以及描述手法。本文在对两者分别有了基本的介绍之后,主要对于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的诗歌的借鉴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 赵蕾.论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道[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3):101-108+132.
[2] 吴玲英.基督式英雄:弥尔顿的英雄诗歌三部曲对“内在精神”之追寻[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刘洋.论奥维德在罗马文学史上的地位[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 范德龙.欧洲史诗传统视野下的《失乐园》[D].黑龙江大学,2007.
[5] 胡家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伊甸园传统[J].欧美文学论丛,2007(00):110-138.
[6] 陈敬玺.论《失乐园》的人学内涵与艺术意蕴[D].西北大学,2006.
[7] 石美欣.论渡边淳一《失乐园》中的情爱观[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8] 牛亚敏,李杰.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2):75-84.
[9] 齐宏伟.论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但形象及长诗主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0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