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芹
摘要弥尔顿十四行诗融合了自由,爱,世俗主义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被人文主义氛围包围着。以主题丰富多样著称的弥尔顿十四行诗成为十四行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弥尔顿的人文主义者和清教徒两种矛盾的人生角色也在其十四行诗里达到巧妙的平衡和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弥尔顿;十四行诗;人文主义;自我;自信:自由
一、引言
十七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清教徒诗人约翰·弥尔顿所有的十四行诗作跨越了自1629年至1658年二十九年之久,他对这种诗歌形式探索历程中表现出来的日益娴熟与得心应手反映了弥尔顿在生活与创作上的自我成熟和完善。人文主义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本思想在弥尔顿十四行诗里以诗人不懈地倡导与追求自我、自信、自由这种形式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仅有的二十四首十四行诗里有十首之多表达对女性的仰慕或是对爱情的憧憬:与此同时弥尔顿对自己钦佩的英雄式的大人物费尔法克斯等人的歌颂显示了诗人对人类潜力和价值的自信:再有关于失明还有论战和政治斗争的记录充分反映了弥尔顿为自由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二、对女性地位的认可
身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倡导自由博爱的人文主义者,弥尔顿在提高女性地位方面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弥尔顿创作的十首涉及女性的十四行诗体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其中最早的六首写于1629年,暂且不谈这六首满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异性的爱慕的十四行诗,他在投身于革命事业之后创作了四首抒发着或是对女性朋友的佩服与赞同或是对挚爱的浓情缅怀。不同于十四行诗先辈作品和其早期十四行诗的是,弥尔顿对女性的赞美并非遵循传统集中在她们的美貌与外表,而是深入地发掘女性的内在美,透过她们美德与良行肯定女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使男女平等的理想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三、对人类潜力的无比信心
自从弥尔顿创作于1631年的《满二十三周岁》开始,十四行诗在弥尔顿手中实现了前无古人的主题方面的突破,这种创作方式在作品内容与价值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这一点上弥尔顿与侧重爱情主题的前辈十四行诗人是大相径庭的。它们是诗人自然真诚的心灵诉说,对象或是自己的偶像,或是朋友,或是敌人,或是亲人,借此抒发为自由而战的热情,或是宗教信仰的虔诚,或是对生活的热爱,或是与友人的情谊以及爱情的向往和感触。
可以拿1648年创作的《赠费尔法克斯将军》为例。诗人借此诗表达了对人类能力的信心,只要敢于打拼,等在前方的有无限可能。主人公是一位和克伦威尔齐名的将军,他“坚强的战斗力”足以“吓坏远方的帝王”。在对其威力进行肯定之后,诗人向这位战无不胜的英雄提出新的战斗任务。战争取胜以后,还存在捍卫胜利果实的问题。只有彻底取缔国内的贪赃枉法与巧取豪夺,给人民大众带来自由与实惠的政权才能坐得稳江山。诗人对这位猛将充满信任,像对老朋友似的讲出自己为国家前途命运的焦虑,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厚望与重托。可见弥尔顿成功地将十四行诗这种形式运用到政治领域,既然世间存在如此骁勇睿智的将军,赢得民主自由造福英国人民指日可待。虽然字里行间夹杂着丝丝担忧,但是总的说来对于英国的未来,诗人还是信心百倍的。
四、对自由不懈的追求
政治和宗教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领域的自由彼此间也是是相辅相成的。1646年的《赠劳斯先生谈他的曲调》中对这位音乐知音赞口不绝,但后来却因政治分歧而分道扬镳。所以当自我自由与友情冲突时,自由居于首要地位。1646和1647两年中,弥尔顿写了两首题目同为《有人诽谤我发表的论文》的十四行诗。这两首诗起因于诗人所写的关于离婚自由的几篇文章遭受长老派的批判。诗里弥尔顿辛辣地讽刺了践踏自由理想的政敌们的浅薄无知,将提出异议之人喻为“夜猫子、布谷鸟、驴、猴、狗”或是“蟾蜍和毒蛇”。写于1655年的《哀皮德蒙特大屠杀》记录了宗教迫害酿成的惨剧,不但宗教自由受到严重侵犯,人民连生存的自由都被剥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英国民众愤怒至极,毕竟自由是人民心中真实的声音。同年的《赠斯金纳关于失明》中,诗人为了自由虽然鞠躬尽瘁代价惨重也在所不惜。以上种种诗人对于自由的崇尚有力地证明了他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
五、结语
虽然弥尔顿十四行诗数目不多,但是其社会价值及影响力却不可低估。在人文主义色彩的笼罩下,这些少而精的十四行诗充分地服务于弥尔顿生活的时代,成为十四行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经他的手这玩艺就成了喇叭,由此他奏号扣人心弦的诗歌,可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