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
摘要《永远的田野》能有这么好的结果,是与这个创作集体分不开的,大家珍惜前两部田野剧的成功才对这部田野剧如此倾情,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在选外景的一个星期里他们在一起渡过了无雨夏天的最后几日,大家不分彼此,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在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外景选择中,在制片人和导演严格的要求下,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利用一个村庄原始的地形地貌,加工出一个可供拍摄的自然村和村委会,特别是制片人提出的泥房粉饰和鸟岛栈桥;美术提出的构建鸟岛木屋;摄影提出水下摄影等等,不但反映了大家工作的主动,同时也说明了这个集体是有着深厚的创作实力和丰富想象力的。
关键词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
《永远的田野》是“田野”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今天审查通过,领导说你的三部田野剧都完成了,是不是应该总结一下?我想了想是应该总结一下,起码要作一个小结。三部田野剧完成经历了8年的时间,虽然这8年我不全在剧组,但摄制组拍戏的一贯作风我都是熟知的,这是一个非常努力开拓的摄制组,每次我的期待都不会落空。《永远的田野》是一部非同一般的电视剧作品,非同一般是指剧本在起始阶段的立意就突破了当前农村电视剧的模式化。用人们习惯的套路来套本剧,是套不上的,它超越了说村官说致富的叙事而直接迈进一个大的文化主题,说了人类的生存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但人需要合谐,人与自然更需要和谐的故事,在起始阶段我就毫不犹豫地选中了这个题材。这情境几乎跟第一部田野剧即《希望的田野》相似,制片人、编剧、导演在农村考察了很长时间,特别是编剧,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非常熟悉乡村生活,制片人和导演又都是既有才华又不因循守旧者,所以一旦题材确立,创作起来得心应手。
《希望的田野》完成后,受到各方的喜欢,被人们称为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美丽的田野》完成后,被人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融合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所罕见的作品。那么《永远的田野》完成后应该受到怎样的评价呢?我想这部剧应该是一部叙述大爱的歌,是交响的,是以写实与写意编织的。它是海之歌,又是心灵之海的叙事长诗。这部作品不仅是独特的,也同样具备了里程碑式的庄严。三部戏的完成使我们认识到,凡是进行新的艺术创作的时候起点一定要高,一定要不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后两部田野剧的诞生是在第一部田野剧成功之后,领导跟我说,这是个优秀的摄制组,应该组织原班人马再拍一部这样的戏,
于是《希望的田野》之后有了《美丽的田野》,又觉得意犹未尽,又有了《永远的田野》。三部田野剧的完成付出了我们的心血,也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因为前两部作品已经与观众见过面也有许多文章介绍,这里主要总结一下新作《永远的田野》的制作经验。以导演为首的摄制组成立以后,我和制片人和导演反复研究剧本,积累策划创作手段和拍摄办法,同时要求剧组所有的创作人员以创新的姿态和饱满的创作热情投入到第三部田野剧的拍摄中。策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剧情开始就要把观众吸引住,这里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故事开端的矛盾冲突要很快出现,为此修改了剧本的开头,把黄榆和乔海山的历史积怨,在剧情刚开始时就直接揭示:让他俩开着拖拉机狭路相逢,在双方互不让路的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观众自然有兴趣要看这两个都属于强势的人物怎样斗法。二是要有吻合人物的演员,开端的想法才能实现,我们选择了程煜扮演黄榆,选择了王新军扮演乔海山,这场戏一开拍就充满了戏剧性,演员演得激情四溢,得到了现场全体人员的掌声。这两个演员的戏,一直到最后都是高标准,保证了作品的质量。保证作品质量的还有其他演员,如姜宏波、张延、周小斌、吴军、宋晓英、柏青、刘永生、王菁华、艾丽娅等,观众一看到这些演员的名字,就知道会有一席新鲜的表演大餐。
《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的画面拍得非常好看,《永远的田野》的画面拍得更是不俗,画面好看很重要,它能反映我们的审美水准,但我们不是仅靠美丽画面和明星效应吸引观众,而是靠演员们的表演实力和大自然的美丽动人去张扬《永远的田野》的主题思想。就是靠作品的思想内涵去打动观众。向海的生态、民俗和风光,观众通过媒体都多少有所领略,重要的还是人物和通过人物表达的思想内涵。能传递给观众新鲜感的还是生存与责任所构建的重大母题。透过人物描写的细微末节,可以让观众们感动不已,看看我们望海村的人民是怎样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本剧一开始就把人居住的村庄和动物栖息的自然保护区的紧张关系展现出来了,人们在斗争中和自我救赎中成长,从而表明了我们今天的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这个过程是强烈的也是震撼人心的。矛盾尖锐地提出来之后,对人物的发展极有好处,之后的一切冲突都是以开始事件为源头的。接下来说迁移的向题,才是暴风雨到来的导火线,后面的强烈和震撼才算有根有脉。通过黄榆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牵出了乔海山、黄秋林、纪长恩、万年历、朱二、大美丽、叶思雨、天喜、乡长、米沙子等等很有质感的人物群像。还有一组带有空灵感的人物,如幸福、祝奶奶、小邮递员等,这一组人物都不是抽象的,只是不把他们的来龙去脉细描,有意留有哲理韵味的空筐,供观者想象。就连戏不多的旅行者也属于此组人物里面的一个,都能丰富本戏的内涵。
剧中的骨干人物是黄榆和叶思雨。黄榆的背景是大片的黄榆林:叶思雨的背景是广袤的湿地。黄榆和叶思雨都是生活在大众身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么富于人性和牵动人心,人物本身具备生活质感。两个人物的背景肩负了诗化的寓言品格。观众会遵循剧本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地看下去。在人物的组合里,还有一组人物,也不只是搭线人物,她们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质,这就是剧中的三个媳妇:巧莲、凤仙、金兰。三个女人都是出于对自己男人的爱而忧心而斗争,她们集中反映了现代农村女人的新面貌,都有着独立的主张和人格,是当今社会真正的半边天,既真实又有观赏性。
《永远的田野》的主创们对艺术的渴求是一贯的,他们不甘心平平常常地拍摄一部毫无反响的东西,他们的作品一经播出,一定让人眼睛一亮。他们使用了高清数码的摄影器材,影像已经接近了胶片的分辨率和宽容度,为此每场戏尽可能拍摄得像电影,当然最终它还是电视剧,目的是为了提高作品质量。摄影在画面的把握上尽可能构图严谨,灯光考究,单个镜头事先要有个想法,诸如营造风吹芦苇,让芦苇荡漾起来如同海浪一般,通过水下向水面望去的奇异感观等等,他们随时沟通,力求完美。这次拍摄基本采取流动和固定相结合的拍摄方法,充分利用升降机拍摄大画面,大画面也是运动和固定的结合,用大升大降贴着苇荡移动又突然升向天空的动感,造成航拍的效果。又像一只大鸟突然从
地面飞起,鸟瞰天空下的人类一样。他们集思广益,见机行事。常规电视剧已经养成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同质化的现象让我们的观众缺乏耐心,影视剧太多,又有太多的雷同,他们需要选择,而我们要在众多影视剧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这些主创人员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渴求,才能拍出精彩的气势如虹的作品。
我知道一个责编对于剧本所担负的责任,这对于未来影片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感觉到的问题必须坚持修改,或者拍摄时注意。我很重视第一次读剧本,因为第一次阅读往往会有新的重要发现。比如,在阅读《永远的田野》时,到了戏的中间部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目的都让观众清楚而展开了,人物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白都很有味道,台词的功力以别人不可重复的优势展现出来了。但发现有些戏显得重复,如黄榆和徐大地、朱二和大背头、大美丽和丁春丽、幸福和美观等等,这是因为田野剧都是由同一个作家写的缘故。这时就必须指出:切忌语言的相似,在拍摄中要注意的。这些东西相似多了就影响作品的格调,现在人们对重复之类的东西有看法。而我们这部作品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现实生活表明向海人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许他们不知道,自己早已在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在营造与丹顶鹤同生存的过程中,点缀着人与自然和人与土地的壮美篇章。而恰恰是有了他们这种难能可贵的朴实民风,才把这份神奇的土地保护得那么完好,并升华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前人的生活就这么世世代代返璞归真,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我们完全不必重复。在这个大前题下,某些重复的东西换个说法就可以避免。在创作上千万不能怠惰,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大家注意,特别是演员,在做自己的案头工作时需要警惕。有些想法及时与作者沟通,比如本剧人物的心理戏很多,都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这部戏别弄得那么紧,让某些段落静下来,充分表现人物翻江倒海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内心的反省,反省的过程就是成长过程,救赎的过程,观众乐意看到他们的成长过程。再比如,乔海山应该是另一种强悍,他深知阻挡自己施展才能的人就是黄榆,所以戏一开始就与黄榆不共戴天,而黄榆又是那么强大,这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所欠的是,剧本提供给乔海山反对黄榆的道理还不够充分,矛盾冲突还不够强烈,因农业税结仇的乔海山是在策外地的事件上与黄榆势不两立的,所以策外地的问题要提前。只有在充分的冲突过程中才能凸显黄榆的正气,才有力量,才能震撼人心。对于剧作成功的部分一定要充分肯定,这不仅是对作者创作的爱护,同时也是对摄制组的鼓舞。如黄榆的人物塑造就挺成功,黄榆是本剧的主人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人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向海的人们是在几代人的观念与梦想、传统与继承、舍弃与感恩的成长中走向成熟的。通过矛盾与化解、迷失与寻找、生存本能与规则秩序的关系等等。凸显了剧中人的爱与真诚。黄榆的缺点是可爱的,人有缺点才真实才动人,剧作因为有了立体感的黄榆,才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在一个人性美的故事当中。
由于工作的原因,促使责编不得不站在导演和观众的角度审视全片,当看到戏开始时提出的矛盾冲突,演到戏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化解和事件的演变过程是那么富于情趣。也理解了蒙古黄榆树的象征含义。也看到了人物的矛盾冲突是怎么通过化解走向和谐的。也看到了叶思雨这个如诗如画的人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叶思雨怀念为了拯救丹顶鹤而牺牲的亲爱丈夫,她的眼泪产生一股感人的力量让我心动。当最后叶思雨同样为了拯救一只幼鹤而永远地在芦苇荡中消失了的时候我流泪了。导演的艺术处理促人思考,让人回昧。叶思雨,是个灵魂得到了净化的人物。艺术作品应该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们的情操,而叶思雨这个美丽的女人起到了这个作用,她是屏幕上的新形象,其他电视剧中没有表现过的人物。叶思雨的死,体现了人与自然这个“大爱”的人性之美。
《永远的田野》是说爱的故事,其实,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土地和生存环境负责并充满爱意的故事,田野滋养了我们人类的祖祖辈辈,同时也滋养着动物的祖祖辈辈。这些包括人在内的生灵生活在地球上已经构成的生态平衡是不能改变的,是永远的。生物链一旦遭到破坏,人类自己也将毁灭。可叹我们人类的无知,正在用自私的大嘴捣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链。《永远的田野》里的黄榆、叶思雨正是以自己的生命告诫愚昧无知的人们,我们的生存离不开人与土地的爱,人与动物的爱,人与自然的爱。这是制片人领着作者数次奔赴向海,历经三个年头感悟的结晶。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活着就要对人类负责,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这是其他一切责任心的根源和出发点。如果一个人能有这样的责任心,那么他对包括事业以及与动物共生存在内的。切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都会有一种内在的自觉和负责任的态度。这是一种大爱。如果人类大爱的人多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与和谐还是问题吗?其实这也是人与大自然亘古不灭的情感法则。
因此,《永远的田野》才被这个创作集体打造成像《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一样的精品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