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暗的挽歌

2020-09-06 09:57杨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原罪

摘  要:英国17世纪的著名清教徒作家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主要讲述了天堂曾经的光之君主坠落了九个晨昏堕入地狱后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最终导致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的故事。长诗虽然选自《圣经》,但诗中的魔鬼形象却大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比《失乐园》与传统基督教中的魔鬼形象并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原罪意识。

关键词:《失乐园》;约翰·弥尔顿;魔鬼形象;路西法;原罪

作者简介:杨茜(1995-),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青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失乐园》是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创作的长篇诗歌,诗歌全文共12卷,以《圣经》作为创作蓝本,主要取材自《圣经·旧約·创世纪》。时至今日被誉为世界文坛上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分析《失乐园》中为魔鬼塑造的全新形象为长诗所带来的魅力。

一、黑暗的沉沦:传统的魔鬼形象

(一)传统的魔鬼形象

因为有了光明才会有黑暗,但失去光明后黑暗会依然存在。因此,在宗教体系中既有代表光明的神明同时也会有代表黑暗的魔君。传统的魔鬼形象大多是带来灾难与死亡的反面形象,如诱惑夏娃取食禁果的死亡天使萨麦尔、为人间带来疫病与毁灭的亚巴顿、参与末日审判并将三分之一的海水与土地变为苦毒的茵陈、原始混沌之海的支配者拉哈伯以及所罗门七十二柱魔神等。“悲哀之国的皇帝从半胸以上露出在冰层外面……如果他原先那样美如同现在这样丑一样。”[1]这是但丁在《神曲》中对魔君路西法的描写。在《启示录》中亦记载了许多的魔鬼的形象。这些魔鬼的形象本身大多是人们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好的事情的凝聚体,用以衬托神明的神圣与慈爱,也借以警告世人。传统的魔鬼形象与神明形象之间的落差非常明显,使人们心中的善良与邪恶的凝聚体,因此,传统的魔鬼形象一直是与神圣的天使形象对立存在的。

(二)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

天使与魔鬼的对立自然也会引发战争,从数次的神魔角力以及著名的北境起义中便可以看出。在《死海古卷》中也记载了大规模的战争,被后人称为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从文中可以看出几位天使长均参与了战争,而与之对立的黑暗之子贝利尔、月之天使沙利叶等便是代表了传统意义以罪恶与灾难象征的魔鬼形象。《死海古卷》中对于大天使长米迦勒等天使的形象描写是无比光辉的,反之,与神对立的魔鬼则依然是站在黑暗的阴影里形象,他们为了毁灭、为了破坏而发动战争,这种毁灭与破坏对于人们是有危害的,显然在人们心中这并不是正面形象。

(三)地狱之门

地狱与天堂相反,是魔鬼的所在地。因此,地狱的形象与魔鬼的形象是相映的。在传统的观念中,地狱是罪人的惩罚之地,是一切苦难的发源地。“由我进入愁苦之城,由我进入永劫之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中。”[2]这是但丁对于地狱之门的描写,由此可见,在他的作品中的地狱与魔鬼的形象都是人世的苦难的集中体现。同样,在萨特的《禁闭》中也是将地狱定义为罪恶的灵魂互相折磨的场所,在这里存在的都是身负罪孽之人。综上所述,传统的魔鬼形象是沉沦于黑暗中的阴影,是尘世的苦难与灾厄的源泉。

二、自由的反叛:《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

(一)《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

不同于以往传统观念塑造的魔鬼形象,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赋予了撒旦(Lucifer)敢于为自由而反抗的正面形象。他本是天堂里最光辉的大天使长,即使是坠落了九个晨昏,他依然是最美的光辉。在弥尔顿的宗教信仰中,显然不可能把撒旦作为可歌颂可赞扬的对象,所以在长诗的大方向上,他依然是与神对立的魔鬼形象。但是结合当时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他对撒旦所做的事情是给予肯定的,也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反抗获得自由以及对封建权威的不满。由此可见,诗歌虽然萃取自《圣经》,但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塑造的魔鬼形象绝非等同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魔鬼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位如同希腊英雄式的反抗者与领导者的撒旦形象。

(二)北境起义与堕天之战

在长诗《失乐园》中,最能体现撒旦的反抗精神的情节便是他所发起的堕天之战。在《圣经》中,路西法的堕落被归结于不愿臣服于圣子之威,“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3]。在《失乐园》中,撒旦因为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而引发了战争,最终失败并遭受神谴,在尘世间坠落了九天九夜终落于惩罚堕落天使的硫磺火湖中。在整理了地狱的势力之后,他决定继续挑战神的权威。从他发动的战争中可以透视到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和昂扬的反抗精神,这与宗教意义的神魔角力是完全不同的。

(三)潘地曼尼南

从《失乐园》的第一卷的最后可以看出,在堕入地狱后,撒旦便迅速与其余众位魔鬼及堕落天使们开始重塑自身的势力,并使玛门等在短时间内建造了恢弘壮丽的潘地曼尼南(万魔殿)。在《失乐园》中,万魔殿是由堕落天使们建筑的地狱都城。潘地曼尼南首先是由玛门提出的,同时在《失乐园》中也描写了恶魔们在这里举行会议的景象。“刹那间一座巍峨的建筑平地蒸腾而起,云雾缭绕,有悠扬交响乐之声,还有悦耳的嗓音,建造得宛若神殿……”[4]这是弥尔顿对万魔殿的描写,不同于地狱的阴森恐怖,潘地曼尼南宏伟壮阔如同神殿一般,可见弥尔顿对于逆天而行的路西法及玛门、别西卜和贝利尔、莫斯提马这些一起为自由而战的魔鬼和堕天使们是持有正面的、积极的态度的。综上所述,《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是敢于为了自由而反叛天堂的英雄形象。

摘  要:英国17世纪的著名清教徒作家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主要讲述了天堂曾经的光之君主坠落了九个晨昏堕入地狱后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最终导致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的故事。长诗虽然选自《圣经》,但诗中的魔鬼形象却大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比《失乐园》与传统基督教中的魔鬼形象并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原罪意识。

关键词:《失乐园》;约翰·弥尔顿;魔鬼形象;路西法;原罪

作者简介:杨茜(1995-),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青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失乐园》是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创作的长篇诗歌,诗歌全文共12卷,以《圣经》作为创作蓝本,主要取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时至今日被誉为世界文坛上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分析《失乐园》中为魔鬼塑造的全新形象为长诗所带来的魅力。

一、黑暗的沉沦:传统的魔鬼形象

(一)传统的魔鬼形象

因为有了光明才会有黑暗,但失去光明后黑暗会依然存在。因此,在宗教体系中既有代表光明的神明同时也会有代表黑暗的魔君。传统的魔鬼形象大多是带来灾难与死亡的反面形象,如诱惑夏娃取食禁果的死亡天使萨麦尔、为人间带来疫病与毁灭的亚巴顿、参与末日审判并将三分之一的海水与土地变为苦毒的茵陈、原始混沌之海的支配者拉哈伯以及所罗门七十二柱魔神等。“悲哀之国的皇帝从半胸以上露出在冰层外面……如果他原先那样美如同现在这样丑一样。”[1]这是但丁在《神曲》中对魔君路西法的描写。在《启示录》中亦记载了许多的魔鬼的形象。这些魔鬼的形象本身大多是人们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好的事情的凝聚体,用以衬托神明的神圣与慈爱,也借以警告世人。传统的魔鬼形象与神明形象之间的落差非常明显,使人们心中的善良与邪恶的凝聚体,因此,传统的魔鬼形象一直是与神圣的天使形象对立存在的。

(二)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

天使与魔鬼的对立自然也会引发战争,从数次的神魔角力以及著名的北境起义中便可以看出。在《死海古卷》中也记载了大规模的战争,被后人称为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从文中可以看出几位天使长均参与了战争,而与之对立的黑暗之子贝利尔、月之天使沙利叶等便是代表了传统意义以罪恶与灾难象征的魔鬼形象。《死海古卷》中对于大天使长米迦勒等天使的形象描写是无比光辉的,反之,与神对立的魔鬼则依然是站在黑暗的阴影里形象,他们为了毁灭、为了破坏而发动战争,这种毁灭与破坏对于人们是有危害的,显然在人们心中这并不是正面形象。

(三)地狱之门

地狱与天堂相反,是魔鬼的所在地。因此,地狱的形象与魔鬼的形象是相映的。在传统的观念中,地狱是罪人的惩罚之地,是一切苦难的发源地。“由我进入愁苦之城,由我进入永劫之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中。”[2]这是但丁对于地狱之门的描写,由此可见,在他的作品中的地狱与魔鬼的形象都是人世的苦难的集中体现。同样,在萨特的《禁闭》中也是将地狱定义为罪恶的灵魂互相折磨的场所,在这里存在的都是身负罪孽之人。综上所述,传统的魔鬼形象是沉沦于黑暗中的阴影,是尘世的苦难与灾厄的源泉。

二、自由的反叛:《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

(一)《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

不同于以往传统观念塑造的魔鬼形象,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赋予了撒旦(Lucifer)敢于为自由而反抗的正面形象。他本是天堂里最光辉的大天使长,即使是坠落了九个晨昏,他依然是最美的光辉。在弥尔顿的宗教信仰中,显然不可能把撒旦作为可歌颂可赞扬的对象,所以在长诗的大方向上,他依然是与神对立的魔鬼形象。但是结合当时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他对撒旦所做的事情是给予肯定的,也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反抗获得自由以及对封建权威的不满。由此可见,诗歌虽然萃取自《圣经》,但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所塑造的魔鬼形象绝非等同于传统宗教意义上的魔鬼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位如同希腊英雄式的反抗者与领导者的撒旦形象。

(二)北境起义与堕天之战

在长诗《失乐园》中,最能体现撒旦的反抗精神的情节便是他所发起的堕天之战。在《圣经》中,路西法的堕落被归结于不愿臣服于圣子之威,“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3]。在《失乐园》中,撒旦因为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而引发了战争,最终失败并遭受神谴,在尘世间坠落了九天九夜终落于惩罚堕落天使的硫磺火湖中。在整理了地狱的势力之后,他决定继续挑战神的权威。从他发动的战争中可以透视到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和昂扬的反抗精神,这与宗教意义的神魔角力是完全不同的。

(三)潘地曼尼南

从《失乐园》的第一卷的最后可以看出,在堕入地狱后,撒旦便迅速与其余众位魔鬼及堕落天使们开始重塑自身的势力,并使玛门等在短时间内建造了恢弘壮丽的潘地曼尼南(万魔殿)。在《失乐园》中,万魔殿是由堕落天使们建筑的地狱都城。潘地曼尼南首先是由玛门提出的,同时在《失乐园》中也描写了恶魔们在这里举行会议的景象。“刹那间一座巍峨的建筑平地蒸腾而起,云雾缭绕,有悠扬交响乐之声,还有悦耳的嗓音,建造得宛若神殿……”[4]这是弥尔顿对万魔殿的描写,不同于地狱的阴森恐怖,潘地曼尼南宏伟壮阔如同神殿一般,可见弥尔顿对于逆天而行的路西法及玛门、别西卜和贝利尔、莫斯提马这些一起为自由而战的魔鬼和堕天使们是持有正面的、积极的态度的。综上所述,《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是敢于为了自由而反叛天堂的英雄形象。

三、原罪的意识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人生于俱来的罪,本罪是后来所犯的罪,人的一生所行的善事都是在赎清自己的罪。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萨麦尔诱惑取食禁果时,人类便有了自己的原罪,失落了乐园的人类一出生在神的面前便是个罪人。骄傲(Pride)、嫉妒(Envy)、愤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欲望(Lust)都是人类的原罪。在《失乐园》中也讲述了人类如何失去了他们的乐园,“罪”的产生如同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一样,也着重体现了撒旦所代表的原罪——骄傲。正是因为骄傲,他会反叛父神,也正是因为骄傲,他会建立一个属于他的王国。他拒绝参拜神之子,他说:“火之子焉可拜土之子?”。路西法的骄傲在《失乐园》中被弥尔顿展示的淋漓尽致。长诗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骄傲与自由,“撒旦出于尊严受不了那场面,自以为受到了贬抑。由此产生了深恶痛绝和轻蔑,很快在夜阑昏暗,万籁俱寂最适于睡眠的手,他竟决定带他所有的部队撤离出去,藐视至尊宝座,不崇拜,不顺从;”[5]这一段诗句极大程度地体现了当年的天国副君原以为自由而反抗天堂的骄傲。

同时,在亚当和夏娃的身上也可看到其他原罪的影子,如嫉妒、愤怒、贪婪等。“在第九卷人类始祖偷食禁果之后,弥尔顿更具有戏剧化人性化地给亚当、夏娃设计了争吵的场景,人类犯罪之后相互怪责、推诿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弥尔顿在人类偷食禁果这种‘原始犯罪中加入了更多细节,以使得亚当、夏娃形象更加饱满,对偷食禁果之后的情节发展如人类认识罪、解除罪有着更加良好的铺垫效果。”[6]由此可见,在弥尔顿的观念里,亚当和夏娃的罪就是所有人类的罪,而要解除原罪便是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赎清这与生俱来的罪。在长诗中,对代表了贪婪之原罪的玛门、懒惰之原罪的贝利尔及暴食之原罪的别西卜也多有提及。

四、结语

纵观长诗,所能看到的是另一个神秘的世界。魔鬼的战争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自由的抗争。《失乐园》中的魔鬼形象与以往的魔鬼形象是大不相同的,从外貌身形、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所居环境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无论他是路西菲尔(Lucifinil)还是路西法(Lucifer),都没有放弃为了自由而抗争的想法,这也正是长诗的独特魅力和研究价值的所在。半面暗的立场,半面光的信仰。弥尔顿在创作《失乐园》时尽管沒有大肆歌颂撒旦的丰功伟绩,但是在诗中依然可以看出他对为自由而抗争的“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的骄傲的魔王的肯定。与此同时,在亚当和夏娃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原罪意识,而原罪这一概念也在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失乐园》成为了文学史中的不朽篇章。

注释:

[1](意)但丁著,田德望译.《神曲·地狱篇》第三十四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意)但丁著,田德望译.《神曲·地狱篇》第三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以赛亚书》14:12-14:15.

[4](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5](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6]张生,从《失乐园》看弥尔顿的宗教思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弥尔顿著,金发燊译.失乐园(Paradise Lost)[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意)但丁著,田德望译.神曲·地狱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岳芬.重塑的撒旦——浅析弥尔顿的失乐园[J].大众文艺,2012.10.

[4]张生.从《失乐园》看弥尔顿的宗教思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红玫.自由与救赎-《失乐园》中弥尔顿的神学观念[J].上海师范大学,2015.

[6]吴玲英.《失乐园》里的撒旦与基督教的恶魔传统[J].外国文学,2014.6.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原罪
温暖的衣裳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原罪
国内弥尔顿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