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

  • 甲骨文3000年后“重见天日”内情
    将好消息告诉好友刘鹗等京城古玩圈名人,还与上门拜访的朋友约定:“你给我多搜集些铜器上的铭文拓片。等我病好后,我要仔细研究,对照一下,有何相似,有何不同……”但这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第二年,“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懿荣死于庚子国难。甲骨学研究拉开序幕王懿荣殉国后,其收藏为其好友、同为古玩爱好者的刘鹗所得,后者继续从多方购得甲骨,生前收藏多达5000余片。他还继承了王懿荣的遗志,尝试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写成“说龟”数则。尽管后来的学者发现,刘鹗考释甲骨文多有纰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5期2023-09-11

  • 《老残游记》的文化研究综述
    式的成就。他认为刘鹗与杜甫最为接近,他们对中国的传统,信念同样坚贞不渝[3]370。林顺夫关注潜藏在小说结构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叙述结构不仅仅是任意创作的一种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们审视生活与世界的一种方式。小说的特殊结构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刘鹗试图用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抒情境界”,尝试恢复和维护大清帝国全盛时期的抒情意识,小说融合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因素[4]。上述阐释虽然具有国际视野,却是运用西方批评理论和人文主义精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年9期2023-01-02

  • 《老残游记》无心插柳成就经典
    现的四部作品——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四位作者中,刘鹗(丹徒)、曾朴(常熟)、李伯元(武进)都是江苏人,他们的这三部作品也收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苏文库》中。刘鹗(1857年—1909年),字铁云,笔名鸿都百炼生。他原籍镇江(丹徒),出生在南京六合,但从小居住生长的地方却是淮安。至今在淮安老城勺湖东南的西长街312号,还保留着一座拥有14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2年5期2022-05-22

  • 从“危机”看《老残游记》中的乌托邦
    究多集中于文本与刘鹗生平的对比,如李文丽认为老残(亦是刘鹗)是新型“士”的典范,关怀的超越性以朝廷转向社会,理想的实现途径由从仕转为经商[1]。苗怀明则认为刘鹗创作主要原因在于为自己辩护[2]。他们都是以文本印证现实,寻求在两者之间的同构关系。而王韬则注意到了在现实和文本之间的裂缝,亦体现为刘鹗思想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文本中老残破案的“核实”特点体现了新生资产阶段的实证推理的启蒙色彩,而其吸引外资的实际行为却落于个人幻想,与其坚守的“核实”相违背[3]。随着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6

  • 王献唐日记等文献佐证甲骨文发现新说 ——再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说”及“刘鹗发现说”
    提出了“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甲骨文”的学术新说,其主要内容可总结为:甲骨文发现百年之争应只有“王懿荣发现说”与“刘鹗发现说”可议(“古董商/农民发现说”仅为“行为意义发现”,“王襄孟定生发现说”因缺乏“学术发现”所必要的、及时的“学术鉴定”难以成立)。“刘说”具有确凿完整的证据链支撑。而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且合情理的结论应为“王刘联合发现说”;“吃药发现说”尚不宜入正史[1]1。然而笔者看到李勇慧的论文《再论甲骨文发现始末》(2016年6月)[2],以及《王献

    南都学坛 2022年6期2022-03-07

  • 论《老残游记》语言的音乐性
    言也极具音乐性。刘鹗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四字词,词组精巧,音韵铿锵,同时还讲究句法单位的整齐匀称,形成了语言的对偶和排比。刘鹗还在善于把握故事发展的节奏,制造出一个个插曲,打断冗长的议论、谈话及叙事,使整个故事张弛有度,旋律跌宕起伏。关键词:刘鹗;老残游记;语言;音乐性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官场情况。刘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对黨史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度刻画。胡适论《老残游记》道:“《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48期2021-12-13

  • 刘鹗“反腐”的另一面
    文学的人,都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这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晚清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辛辣地直斥官场腐败现象,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因列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而声闻遐迩。刘鹗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成為了清末的“反腐英雄”。然而,近读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一则日记,刘鹗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透露出他“反腐”的另一面。这则写于乙未年五月二十一日的日记如此说:“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

    杂文选刊 2021年11期2021-11-10

  •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之一,小说的作者刘鹗也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刘鹗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慈善家。庚子之乱时,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慈禧、光绪仓皇西逃。京城一片混乱,“大难猝兴,京津民众走则无资,留则无食;月初有西友自京师来云,见京官宅中,男子逃走,女子自尽,尸横遍地者;有大门紧闭而举家饿死者。闻之不知其泪下涔涔也。”刘鹗当时寓居上海,听闻京津同胞受难,夜不能寐,他决心抒家赈灾。第二天,他搜罗家中细软,并变卖淮安田产计一万二千两,同时致函民间慈善团体“中国救

    慈善 2021年5期2021-10-02

  • 西陲谪客(二)
    最后一个要说的是刘鹗(1857—1909)。哪个刘鹗?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你可能感到奇怪,他也被发配到了新疆?是的,发生在他身上的怪事可太多了,他的人生几乎就是一部传奇!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作家,其实写小说只是他一项业余消遣,他还有很多正经工作。做什么呢?那可太多了:首先是淮南卖烟,一年倒闭。二是扬州悬壶,数月关门。虽然时间不长,但毕竟是一段职业生涯。老残就是一个医生,如果他没有切身体验,怎么会写得那么活灵活现?三是上海印书,血本无归。四是河南治黄,弃官

    民主与法制 2021年27期2021-09-27

  • 刘鹗“反腐”的另一面
    文学的人,都知道刘鹗的《老残游记》。这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晚清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辛辣地直斥官场腐败现象,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因此列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而声闻遐迩。刘鹗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成了清末的“反腐英雄”。然而,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一则日记,却使刘鹗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揭露了他“反腐”的另一面。这则写于乙未年(1895年)五月二十一日的日记如此说:“刘鹗者,镇江同乡

    清风 2021年15期2021-09-10

  • 浅析《老残游记》中的语言运用
    《老残游记》是由刘鹗所著的一部讽刺小说。说到《老残游记》,绕不开的主题便是谴责,但是老残丰富的游方经历更多的是市井之间的阴暗,而一部讽刺谴责小说不对上层建筑进行揭露和讽刺是不完整的。《老残游记》中所存在着的大量的对上层官僚现象的揭露则与刘鹗的自身经历有关。刘鹗虽然早年科举不利,但1888年因治水有功从而得以任知府,后来从事矿业经营,成了外商买办与经纪人。而买办这个阶层虽不属官,却是直接和上层官僚及外国使节和商人打交道的,因此对于上层官僚中的阴暗和种种政治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0期2021-08-16

  • 谴责与否
    略》 谴责小说 刘鹗作为晚清小说中的经典,《老残游记》a的定位问题经历过一系列讨论。就书籍本身,“谴责小说”的标识依旧作为一种荣誉称号,被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社的图书之上;而在文学史的叙述中,以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文学史为例,教材上对《老残游记》的界定仍沿用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意见,认为其是“‘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之后第三节的虽也提到《老残游记》“首揭‘清官之恶”的特色,但对于“谴责”二字的探讨实则远少于先前对《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2021-06-30

  •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忧国情思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抒情之作,也将他的忧国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观刘鹗可知老残之心,读《老残》可感刘鹗之情。本文将从刘鹗的经历出发探寻其忧国情思生成的原因,同时从作品《老残游记》中解读体味作者对国家深深的关切。关键词:老残游记;刘鹗;忧国情思;暗喻作者简介:张常奥(2000.7-),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本科,大连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对国家命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2021-04-28

  • 刘鹗的“哭泣”观和“人生如梦”观
    蒋媛媛内容摘要:刘鹗在《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中提出的“哭泣”观和“人生如梦”观,都是刘鹗有感于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观念。“哭泣”观将文人的创作当做最有力最深刻的“哭泣”;“人生如梦”观认为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都应记录下来。他的创作正是在这种观念下诞生出来的。关键词:老残游记 刘鹗 “人生如梦”观小说的自序当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创作内容等各种信息,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思路和途径。《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的自序也是如此,它们展现了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2021-04-12

  • 情与真 ——《老残游记》与刘鹗的“写作观”
    所见所闻也体现了刘鹗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刘鹗的个人感情在文本中随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残游记》的情感意味多于谴责意味。一、因情生哭,以哭示情不论是刘鹗自身,还是《老残游记》中的人物,都以“哭”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哭”代表着感情,也代表着真实,是探索刘鹗写作观的重要桥梁。可以说,想要进入刘鹗的写作世界,就必须先理解“哭”的意义。刘鹗曾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表达了其对哭泣的看法。他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1]328,哭泣又分为“有力类”和“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12-27

  • 1904年中国甲骨文发现公告之再发现
    要:1904年刘鹗所撰、所刊《时报》“三代文字”广告暨甲骨文发现公告,此前仅知一个确切刊登日期,仅有一个手录无题文本,且至今未被史学界、甲骨学界和传媒学界知晓或关注。现经网络平台对《时报》原版扫描的逐日查对,得知该广告自1904年7月中起、1905年1月底终,在近七个月里共刊登121次。经对其每日版面、间隔情况、文字變化等信息详加分析,并对其文本和意义进一步校正、研究,从而详实确证了刘鹗在115年前即借助现代媒体《时报》,率先以这条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历史

    文史杂志 2020年3期2020-07-07

  • 《神曲》与《老残游记》中的地狱教谕
    》中描绘的地狱与刘鹗《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地府是中西文学史上相似的题材。本文旨在分析地狱(地府)分别基于基督教信仰与清代民间信仰之上的布景之异、概念之别、罪与罚设置下的惩戒义与救赎义之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内容,进而剖析中西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上道德伦理的共通之处与具体异处,反映出人在现世应重视道德完善和责任尽善的相似教谕,对人类构筑现今理想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神曲》 《老残游记》 地狱 地府《神曲·地狱篇》和《老残游记》是中西文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6期2020-07-04

  • 汉字奇兵(节选)
    百多年了。作者是刘鹗……”“雯”的提醒就像一股纤细的热流传遍了桑南的周身。就在这一刻,桑南觉得豁然开朗。桑南突然记起了,《铁云藏龟》是一本关于甲骨文的书!刚才没有想起,只怪自己学业不精,读书浅尝辄止。他有些奇怪,这个“雯”怎么会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呢?一定是在文字的王国里待得太久,这才见多识广。唤醒了对大学历史课的记忆后,关于“铁云藏龟”的知识哗啦啦地涌进桑南的脑海。桑南顿时有了信心和底气。桑南用手指着“铁云藏龟”的匾额大声说:“这是一本关于甲骨文的书,距今已

    童话王国·文学大师班 2020年3期2020-04-21

  • 刘鹗与卢汉铁路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商场上也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曾拿着一张1000万两银子的“存款证明”,试图承揽一条1200多公里的铁路建设项目,结果遇到了更老练的对手,最后空手而归。弃官经商说起刘鹗,一般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刘鹗是近代小说家,江苏镇江人,字铁云,号老残,他写的《老残游记》被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这本小说自问世后,至今一共被印行各种中文版本180多种,还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8种语言在海外广为流传,仅日语译本就有10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

    同舟共进 2020年2期2020-03-02

  • 1904年中国甲骨文发现公告之再发现
    据笔者初步排查,刘鹗在《时报》刊登的此一有关甲骨文发现的重要公告,以“三代文字”四字大号楷体、黑底白色的醒目阴文为标题,以八个标准竖行、每竖行64标准字长的固定格式,自1904年7月14日(光绪三十年,农历六月初二)起、至1905年1月29日(农历十二月廿四)终,长达近七个月的期间里,刊登于《时报》的第一、四、五、八版的不同位置上,前后共121次。(1904年10月28日《时报》头版上半部分截图,并刘鹗所刊“三代文字”广告)一、 刘鹗1904-1905年《

    文化与传播 2019年5期2020-01-08

  • 《老残游记》整体性浅论
    《老残游记》;刘鹗;小说整体性二十世纪对《老残游记》的研究可以视为英美文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倾向的影响,但仅仅从文本上阐释小说结构上的松散或整体性,并以此去探求作者与小说的深意,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角度反而有被忽视的趋势。《老残游记》结构上的不完整性向来受到学者们的诟病,但小说结构中的变化实则与作者写作过程中情感思想的变化息息相关。《老残游记》以刘鹗的家国之梦为线索展开,将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联系起来,看似转折突兀,结构松散,实则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9期2019-11-08

  • 刘鹗:治理黄河也在行
    也没合龙。这时,刘鹗已经捐同知衔,提出“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建议,因此被委以重任。刘鹗虽然是官宦子弟,可是并无衙内作风,在河工现场,他挽起袖子与杂役一起干。1888年冬,决口合龙。就在这一年,刘鹗带人进入山东,沿黄河一路勘察,直到黄河人海口。他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沿黄各州县县志以及河工资料,于次年三月完成调查测绘工作,制成了((三省黄河全图》。在此基础上,刘鹗还完成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历数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在山东,刘鹗目睹水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百家讲坛 2019年2期2019-07-18

  • 清末反腐作家刘鹗与黄河治理
    赖晨刘鹗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人称“反腐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除了具有文学才华,在水利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经为近代黄河的治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另类的“官二代”刘鹗祖籍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后全家移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清咸丰七年(1857年),刘鹗在南京府六合县出生了。据说出生之际,其母朱氏梦见了大鹏,因此给刘鹗取名梦鹏,乳名鹏鹏,字云抟。后来刘鹗自己改名“鹗”,字铁云。鹗俗名鱼鹰,是一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6期2019-07-17

  • 刘鹗:我又被套路了
    1895年前后,刘鹗一边在总理衙门上班,一边暗中给外国公司办事。一次,他探听到一个重要信息:一度被搁置的卢汉铁路建设项目又要启动了,仍分南北段建设,分别由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负责,限期三年完工。光绪决心很大,但仍是没钱,怎么办?朝廷搞了次“大招标”,允许商办铁路。当然,朝廷也定了一道门槛:有能力就拿出1000万两银子,否则免谈。虽然门槛奇高,但朝廷表示对这项工程“官不与闻”,等于给了商家最大的自主权,自然勾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兴趣。经过初选,基本符合

    百家讲坛 2019年4期2019-07-16

  • 《老残游记》之性灵美
    ]《老残游记》是刘鹗唯一的一部小说,被鲁迅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刘鹗在这本小说中通过一系列小说情节讽刺官场黑暗、官吏昏庸的现状。例如用“清官”玉贤的苛政来讽刺清末官员不懂变通、滥用极刑、为盗贼所用的愚蠢行径;用齐东县抚台为求政绩,一劳永逸,导致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讽刺掌权者的昏庸无能。作者讽刺手法奇妙,用其“清”讽其“庸”,发出“官愈大害愈深,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抚残,宰天下则天下死”的愤慨之声。用“出世的俗”讽刺“入世的雅”,揭示出世

    名作欣赏 2019年15期2019-07-13

  • 从“纬”到“科学” ——论《老残游记》在清末民初的批评与接受
    的“谶纬”思想,刘鹗本人对《老残游记》的自评中也多少反映出“谶纬”的色彩。刘鹗在第十一回,也就是小说中主要的“谶纬”章节中自评到:闻人说:《易经》能辟邪,一切妖魔鬼怪,见之即走。此卷书亦能辟邪,一切妖魔鬼怪,见之亦走。闻人说,《陀罗尼咒》若虔心诵读,刀兵水火不能伤害。此卷书若虔心诵读,刀兵水火亦不能伤害。闻人说,《大洞玉真宝箓》佩在身边,自有金甲神将暗中保护。此卷书佩在身边,亦有金甲神将暗中保护。闻人说,通天犀燃着时,能洞见鬼物。此卷书读十遍,亦能洞见鬼物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4期2019-01-10

  • —个思考者的行迹:《老残游记》思想小说论
    :《老残游记》 刘鹗 思想小说 太谷学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老残游记》归入谴责小说类,历来的评论也大都集中于书中指斥时弊、掊击吏治的文字,似乎在读者中造成了一种印象:《老残游记》无非“揭清官之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而已。其实,纵观全书,《老残游记》给人的感觉实在不仅仅是一种“谴责”。同为四大谴责小说,唯《老残游记》有自叙。作者在自叙中明确表明了写作《老残游记》,是长歌当哭,是用来寄托身世、家国、

    名作欣赏 2018年9期2018-09-10

  • 甲骨文诅咒的黑历史
    家”——王懿荣、刘鹗、端方均遭不幸。识出甲骨卜辞第一人投井自殉甲骨文与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的后母戊方鼎一样,均发现于今河南安阳境内,具体说是市郊西北几里外的小屯村,至今刚过百年。这一带被考古界定义为“殷墟”,系商代晚期都城和王陵葬区。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共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甲骨文,就是商代近三百年间“国事”活动的原始记录。甲骨文最早被认出的时间,主流说法认为,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国子监祭酒、金石

    奇闻怪事 2018年6期2018-06-11

  • 《老残游记》西班牙语版出版
    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一个世纪(1903—2003)以来,《老残游记》印行的各种中文版本有186种之多。此外,《老残游记》又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鲜文等8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老残游记》一直以其针砭时弊和嬉笑怒骂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西方人接触中国近代小说,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触摸的近代小说就是刘鹗的《老残游记》。早在1929年《老残游记》的片斷译文《歌女》,小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2018-05-24

  • 论《老残游记》中的原创诗词
    词的引用以及作者刘鹗借老残或他人之手所写诗文。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文苑中的奇特现象,但在中国古典小说十分常见,主要目的是为了渲染和烘托故事情节。[2]本文将摘出《老残游记》中老残所写,即为作者刘鹗所写的四首诗词,来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在文中的作用。一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鶹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3]这首诗出自《老殘游记》第六回“万家流血顶染猩红 一席谈心辩生狐白”。故事的背景是老残奔赴曹州的路上,听说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2018-04-01

  • 访刘鹗故居
    鸟笼的老者,可知刘鹗故居,老人手指不远处,勺湖对面高公桥西街便是。店铺林立间,有一明清古建筑小院,疯长的青藤,高高地爬上翘檐与雕梁画栋。走进湿漉漉的小院落,冷清寂寥,花草盆景独自热闹着。学生时代读《老残游记》,为刘鹗笔下景象惊叹,犹如宋人笔下的画卷,瑰丽多姿的笔触,简约精练,错落有致。胡适曾言:《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却不在于作者的思想,而在于作者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刘鹗其父刘成忠曾为官河南,颇有积蓄,遂在淮安购置下此处田产,有房屋140多间

    火花 2018年1期2018-01-17

  • 记之以为邪蒿之据
    犹如此,想来作者刘鹗也一定是一个清廉耿介之士,我是一直把他想象成“反腐英雄”,膜拜有加。近日偶读田夫先生写的《位子决定脑子》,让我看到了大跌眼镜的刘鹗。书中引用了翁同龢的一则日记。“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送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为了承包铁路工程,刘鹗竟以五万两银子和数十幅珍贵字画行贿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奈何翁同龢不以同乡所动,不为重金所惑,不仅没有准其所请,而且把他的行径写在日

    检察风云 2017年23期2017-12-13

  • 从《铁云诗存》看刘鹗人生“三游”及诗歌“太谷化”
    从《铁云诗存》看刘鹗人生“三游”及诗歌“太谷化”·伏涛·刘鹗是“太谷学派”的门徒,他博学多才,在文学上主要以小说闻名,学界对其诗歌则很少关注。本文从山林之游、社会之游、心灵之游三个向度,切入其诗歌世界,探求其思想体系,发现其诗有明显的“太谷化”倾向。研究《铁云诗存》,既可促进刘鹗研究,又有利于太谷学派的探索,并且可以管窥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士子心态。刘鹗 《铁云诗存》 太谷学派 “三游” 士风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字铁云,

    明清小说研究 2017年4期2017-10-24

  • 位子决定脑子
    》,会觉得其作者刘鹗可谓是清末的反腐英雄。可正是这个刘鹗,一面写书讽刺晚清官场的种种丑态,一面却到处跑官、跑项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餂(注:诱取之意)余。记之以为邪蒿(注:一种野生植物,因名字不正,借喻奸邪之徒)之据。”刘鹗认为有利可图,竟以五万两银子和数十件字画做敲门砖,向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行贿,企图“承包”铁路工程。怎奈翁同龢不念同乡之谊,不为重金

    读者 2017年21期2017-10-13

  • 位子决定脑子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可算是清末的反腐英雄,正是这个刘鹗,一面作书讽刺晚清官场的种种丑态,一面却到处跑官、跑项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餂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刘鹗认为有利可图,竟以五万两银子和数十件字画作敲门砖,还向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行贿,企图“承包”铁路工程,怎奈翁同龢不念同乡之谊,不为重金所动,刘鹗的这笔大买卖才没有做成。刘鹗的做派,颇具启示。在他没

    领导文萃 2017年14期2017-07-20

  • 《老残游记》中的写实与隐喻
    453000)刘鹗所着《老残游记》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本是游记小说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小说中写实和隐喻交织而行,是谴责写实小说的脱变。刘鹗;《老残游记》;写实;隐喻引言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从小说雏型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算起,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从宋元话本产生后,我国的小说更是大放异彩。而至1901年之后,晚清小说骤然繁荣起来,鲁迅说:“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版特盛。其在小说,则揭露伏藏,显其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2017-04-15

  • 刘鹗的实学思想
    实业,屡败屡战。刘鹗力图用西方的科技文明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中国。西方文明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无法生长资本主义的文明之花,因此刘鹗的许多实业都失败了,但其“养天下”的“家国之感情”却是显而易见的。[关键词]刘鹗;实学思想;研究[中图分类号] B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89-03刘鹗(1857-1909),家谱名震远,原名梦鹏,又作孟鹏,后改名鹗

    大学教育 2017年3期2017-03-27

  • 从《老残游记》看晚清文人对王阳明思想的接受
    自传意义的一部,刘鹗在主人公老残身上寄寓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救亡图存的努力,这些都体现着有明以来阳明思想的深重影响。刘鹗青年时期拜师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门下,终生信奉学派宗旨,而太谷学派上承王学分支泰州学派,很多思想和王阳明的心学一脉相承,这些也都反映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老残游记》中。1 国之方向——良知小说开篇,老残在梦中游海,遇到一艘将沉的大船,这船象征着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船主坐在舵楼之上,楼下四人专管转舵的事。前后六枝桅杆,挂若六扇旧帆,又有两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8期2017-03-11

  • 位子决定脑子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可算是清末的反腐英雄,正是这个刘鹗,一面作书讽刺晚清官场的种种丑态,一面却到处跑官、跑项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餂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刘鹗认为有利可图,竟以五万两银子和数十件字画作敲门砖,还向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行贿,企图“承包”铁路工程,怎奈翁同龢不念同乡之谊,不为重金所动,刘鹗的这笔大买卖才没有做成。刘鹗的做派,颇具启示。在他没

    中外文摘 2017年5期2017-02-23

  • 世纪末文人的新旧冲突与济世情怀 ——以刘鹗《老残游记》为例
    济世情怀 ——以刘鹗《老残游记》为例杜东辉(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刘鹗的《老残游记》作为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体现出传统宗法专制社会大厦将倾之时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对国运的忧虑与兼济之情。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刘鹗的思想资源、政治观点和救国方略、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文学观点四个方面,探究以刘鹗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变革境遇中所经历的思想巨变与应对策略,从而为揭橥新旧思想的转换提供新的视角。刘鹗;《老残游记》;文史互证;济世情怀据《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3

  • 诡异的甲骨巫咒
    家”——王懿荣、刘鹗、端方均遭不幸。识出甲骨卜辞第一人投井自殉甲骨文与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的后母戊方鼎一样,均发现于今河南安阳境内,具体说是市郊西北几里外的小屯村,至今刚过百年。这一带被考古界定义为“殷墟”,系商代晚期都城和王陵葬区。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共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甲骨文,就是商代近三百年间“国事”活动的原始记录。甲骨文最早被认出的时间,主流说法认为,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国子监祭酒、金石

    奥秘 2016年10期2016-12-17

  • 何敢自矜医国手
    年(1896),刘鹗四十岁,应两湖总督张之洞之招,赴鄂商办芦汉铁路,对他来说实是天赐良机。前一年他向翁同龢赠送字画,试图借机营办铁路,结果被翁氏称为“邪蒿”。这一次赴鄂,他身上似乎也只有一张向洋人借来的一千万两的空头支票,动的是以无搏有、以小搏大的念头。一个介于体制夹缝中的人,要想办成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必须疏通官场门路,承认当时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刘鹗为了一展宏图不惜行贿、开假支票,折射出的恰恰是当时的官场生态。关于这次武昌之行,蒋逸雪《刘鹗年谱》说:“时

    书城 2016年11期2016-12-01

  • 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再考辨
    100029)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再考辨陆楠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院,北京 100029)刘鹗与太谷学派发生交集的时间有三十余年,其间,学派经历了不同传人的阐释与实践,刘鹗与学派之间的关系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故这一问题应分阶段进行讨论,即李光炘时期、黄葆年时期,以及刘鹗殁后时期。以与刘鹗同时代人留下的文献资料为准,刘鹗与李光炘的关系仅限于三谒之晤,虽心念服膺,但并未深入,同代学派中人在著述中亦鲜少提及刘鹗;黄葆年时期他较为频密参与学派活动,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11-25

  • 世间已无刘铁云
    有所开拓的人物,刘鹗应当是其中之一。刘鹗,谱名震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很多人只知道刘鹗写了《老残游记》,而对他所做的其他事情,包括考古、算学、水利、音乐、收藏等等,可能并不熟悉。事实上,他在短短五十三岁的生命中,真正努力要做的,是实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教“养天下”。刘鹗出身官宦人家,若以科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他的聪明才智,再加上父亲刘成忠与李鸿章、张曜、王文韶诸人的关系,应该能看到眼前的富贵荣华。然而面对当时的世俗眼光和舆论压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6期2016-05-14

  • 人间正道是沧桑
    王继强晚清的刘鹗出身官宦家庭,科场不利转而行医,却因开错药方吃上官司。刘父不甘心儿子就此沦落,为他在河南巡抚那谋了个差事。步入仕途,刘父多次提醒刘鹗在官场要左右逢源,该打点的要打点。不善交际的刘鹗对送礼一事十分抵触,认为有才能就会谋到一个好官位。然而事与愿违,虽然他在治黄工程中成绩显著,却迟迟不被提拔。官场昏庸、腐败的气息令他深恶痛绝,刘鹗只好转而经商。刘鹗想承包铁路工程,可不打点到位,哪能争得到。他遂携五万两白银进京寻找门路,刚开始打点一些小官倒是顺水顺

    做人与处世 2016年7期2016-05-12

  • 刘鹗在沈阳完成的三回《老残游记》探析
    110044)刘鹗在沈阳完成的三回《老残游记》探析赵旭(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摘要:分析了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十五回和十六回的创作过程,认为其在沈阳完成的这三回内容不仅在《老残游记》整部作品中举足轻重,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广义上构成了沈阳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沈阳文坛增加了有力的一笔。关键词:刘鹗; 沈阳; 老残游记; 第十一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刘鹗不仅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和收藏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实业家。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02

  • 《老残游记》的语言表述个性及叙事艺术分析
    明“山水之游”在刘鹗创作《老残游记》中的审美诉求首先在其作品本身独特的山水景物描述中表现出来,彰显出非凡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追求,同时渗入磅礴的意象、开放的胸襟以及声光色等元素,将《老残游记》那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来。此外,作为《老残游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鹗又对“山水之游”予以倾力驾驭,完美地融合了山水景物描写和人物思想情感、结构韵律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等元素,以此将《老残游记》打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整体。老残游记 山水之游 审美艺术 刘鹗刘鹗

    参花(上) 2014年11期2014-12-11

  • 通才的模样
    帖、金石甲骨。《刘鹗集》是百年来第一次将刘鹗各类著作材料汇集在一起的一部专集,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刘鹗著作集。它既反映了当时文人的风貌,又显现出时代特色,堪称研究刘鹗的集大成著作。该书共收入刘鹗在河工、数学、医药、文学、古文字学、音乐、哲学、书法等方面的作品近十种。司马贺于197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还获得计算机领域“图灵奖”,因在行为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在心理学上的贡献又让他获得“接触科学贡献奖”。《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生动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11期2014-11-25

  • 安全的话语承载者 ——谈《老残游记》中主要女性形象
    ,但无疑都受到了刘鹗的青睐,行文间透出的,或是惊艳,或是钦佩,或是赞扬,或是同情,绝无半分“谴责”之意。由此,在对《老残游记》女性的形象分析,尤其是屿姑与逸云的分析时,不少研究者认为刘鹗受到了晚清女权思想的影响,甚至称其为“对传统文化中女性角色定位的反抗”。在我看来,这种论断未免流于主观,并不全然合适。刘鹗在创作中,的确是受到了西方思想的一定影响,对女性的刻画有独到之处,但这种独到,与其说是“反传统”,其更深层的内涵,是借几位女性之口,靠她们的际遇身世,表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2014-03-13

  • 本体论视阈下《老残游记》之“种教感情”
    30032)清末刘鹗创作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因鲁迅先生的“一锤定音”,将后世对《老残游记》的研究困囿于清末官场黑暗揭露与批判之中。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1]。文学的生成主体是作家——一切文学作品赖以

    镇江高专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能以文奇名后世 ——刘鹗故居探联
    ●解维汉淮安刘鹗故居大门 解维汉摄路过淮安,听说著有《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的清末小说家刘鹗的故居尚在,就兴冲冲地去勺湖公园附近的西长街游览,到门前就看到欧阳中石题写的匾额【刘鹗故居】,门内搭着脚手架正在翻修,我还是进去走了一圈。刘鹗原籍镇江丹徒, 生于南京六合,长在淮安,他是小说家、哲学家、音乐家、企业家、数学家、水利学家、慈善家,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他在淮安的故居原是明代漕运总督朱大典的故宅,刘鹗的曾祖母用自己数十年的积蓄购得,刘鹗在这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对联 2013年19期2013-07-16

  • 从近代小说《老残游记》看刘鹗的审丑心态和悲世情怀
    说《老残游记》看刘鹗的审丑心态和悲世情怀齐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成书于清末而流传甚广的《老残游记》直露地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态。刘鹗在其小说中对丑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揭露,而且例举了作为象征世界和现实存在的丑的形态。以文本解读为重点,以现实社会为关照,从刘鹗的审丑心态出发,探讨作者对当时丑陋社会的批判以及采用这种美学批判方式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对社会全方位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解读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悲世情怀。《老残游记》;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8-15

  • 刘鹗与《老残游记·二集》的心理观照 ——刘鹗最后的人生陈述
    271021)刘鹗与《老残游记·二集》的心理观照 ——刘鹗最后的人生陈述刘春芳(泰山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泰山尼姑逸云虽然从事世俗乃至卑贱的娼妓行业,却并不妨碍她成为精通佛理、超凡入圣的住世佛。正是借助这一尼姑而兼妓女的形象,刘鹗间接回应了他一系列“富国养民”的工商业活动却被太谷学派内部指责为贪图利欲、有违教规的怀疑和不满。同时,刘鹗通过地狱之游,借助阎罗王之口,直接向“不核实”而“毁人名誉者”表现出切齿之痛,其心理观照是指向外部——当时的官场和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9期2012-04-12

  • 《老残游记》与“民族国家”想象
    文着重分析了作者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试图发掘这种“民族国家”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民族;国家;传统;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关系的研究,已经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如李欧梵、刘禾、王德威等都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将民族国家想象当作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要素加以考察,而已有的学术成果又普遍认为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是中国文学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起点,但笔者认为,梁启超的这种完全以西方为参照系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镜中晚清 ——《老残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形象
    义更为突出。而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晚清中国形象主要是在他者之镜下形成,充当镜子的则是西方和日本,当镜子变化时,其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老残游记;现代意识;镜中我;中国形象1 引言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自问世之日起就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其“清官可恨”思想更被一再提及,但是对于刘鹗为什么要揭露清官之恶,以及与此相连的晚清中国形象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王一川在《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虽有所提及,但其重心主要放在刘鹗对“古典型中国形象”的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8-15

  • 刘鹗:腐败能手成反腐作家
    落榜后,官宦子弟刘鹗下海经商。他开过烟草店、诊所、印刷厂,但开一家赔一家,如此蹉跎到了31岁。几经努力,终于在1895年,刘鹗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当时正是甲午战败之后,全国改革的呼声很高,刘鹗开始以激进的改革者面貌出现,然而几次碰壁后,便将重点转到了“官商勾兑”上,成为地方官或私营企业家的政治顾问和行贿代理人。1896年,招商局总办马建忠推荐刘鹗担任英国“福公司”(PekingSyndicate)代理人。“福公司”是个典型的披着“洋”皮的皮包公司。当时,大清

    百家讲坛 2009年21期2009-04-20

  • 刘鹗的养民思想
    摘要:学界历来对刘鹗的评价皆毁誉参半,而他为我们所熟知的也就是他的那部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作品中对贪官酷吏的痛斥,但殊不知他的爱民养民养天下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中,他还将这些理论切实的转变为实践,并且毕其一生之功力以实业来救国安民。关键词:刘鹗 太古学派 养民中图分类号:I24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刘鹗(1857—1909),号云抟,也作云臣,又号铁云,以铁云号著称于世。原籍江苏丹徒(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