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反腐作家刘鹗与黄河治理

2019-07-17 04:15赖晨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刘鹗治河淮安

赖晨

刘鹗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人称“反腐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除了具有文学才华,在水利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经为近代黄河的治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另类的“官二代”

刘鹗祖籍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后全家移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清咸丰七年(1857年),刘鹗在南京府六合县出生了。

据说出生之际,其母朱氏梦见了大鹏,因此给刘鹗取名梦鹏,乳名鹏鹏,字云抟。后来刘鹗自己改名“鹗”,字铁云。鹗俗名鱼鹰,是一种水鸟,说来凑巧,身处晚清,他的命运正是因为治水而出现转机的。

在刘鹗出生前两年,也就是1855年,黄河从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来了个巨龙摆尾,穿过大运河夺了大清河水道,从利津铁门关以下牡蛎嘴入渤海,河南、直隶、山东40多个州县被淹。当时清政府疲于应对太平天国和捻军,无力也无心治理河务,沿黄人民饱受水患之苦。

刘鹗生于官宦家庭,其远祖刘光世是陕西宝鸡人,南宋初期著名将领,因抗金驻军江淮间,因镇守镇江有功,被追封为太子太师、郧国武僖王。

传至22代,刘鹗的父亲刘成忠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道台等职。清光绪元年(1875年),刘成忠被赏加布政使衔。

1866年,刘成忠在河南任上时,出于对古城淮安的仰慕,特差人到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买下坐落在城西北隅勺湖之滨一座带花园的大宅院。此处原为明代漕运总督朱大典的住所,是拥有140余间配套房屋的大宅院。这所大宅院花了他4000两银子,这笔钱是刘成忠几十年的积蓄。

清光绪三年(1877年),刘成忠解甲归田,遂定居淮安。

刘鹗兄弟姐妹五人,他最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生来歧嶷,颖悟绝人”。4岁从二表姐包素琴识字,稍长从同县的赵君举先生读书,过目成诵。刘鹗15岁便通过童子试,在书斋被誉为“五经童子”,前途颇被看好。

从5岁开始到20岁,刘鹗几乎一直随父在任上,其父的所作所为对少年时代的刘鹗影响颇深。

父亲出任河南道台时,刘鹗曾随父游历,结交了许多“江湖朋友”。后来他创作的《老残游记》曾借老残之口记述了这一段“交通轻侠”的经历:“朋友聚首,讲舆地、讲制造、讲武功,各擅所长,样色齐全……”毋庸讳言,这种江湖小团体对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鹗后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唯不喜科举之学。应父母之命,他曾于1876年6月赴苏州,秋至南京应试,最终榜上无名。

1880年,刘鹗在扬州师从太谷学派李光炘(号龙川),接受太谷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从而确立“悲天悯人”的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刘鹗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清光绪十年(1884年),刘鹗的父亲病殁,长兄刘渭清(刘梦熊)主持家计,一向失欢于家庭的刘鹗更不为家庭所容,不得不面对现实,走上自立自强、曲折多难的人生道路。他先后曾行医和经商,但都不如意。

父亲治过黄河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刘成忠任河南汝宁(今河南汝南)府知府。清同治四年(1865年)任开封知府,开始治理黄河。

清同治八年(1869年),刘成忠入山东,继续治理黄河,命人仿造欧式水车(龙尾水车),成绩斐然。黄河附近的田地常常遭到水淹,如何排水的确是一件大事,为此,刘成忠便仿制了水车。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刘成忠调任河南南汝光道,仍然履行治理黄河的职责。

南汝光道,清朝设置的道,属于河南省。清康熙九年(1670年)设分巡南汝道,兼管全省驿盐事务。驻信阳州,下辖南阳府、汝宁府、汝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增辖光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兼水利衔。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汝州归属河陕汝道。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分巡南汝道兼管水利事务,按察使司副使衔。清咸丰八年(1858年),加兵备衔。清宣统三年(1911年),称分巡南汝光等处地方兵备道兼管水利事務,民国改为豫南道。

刘成忠把自己的治河经验写成了书,叫作《河防刍议》。刘鹗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爱水利,并认真研读过父亲的书。后来,刘鹗的亲家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中说,刘鹗“年未逾冠,已能传其先德子恕公(成忠)之学,精筹人术,尤长于治河”。

刘鹗第一次随父进京的路上,初遇黄河,正逢大汛,咆哮的黄河水,如脱缰野马,奔腾呼啸直冲千里大堤。此时的开封城,宛如锅底,而全城数十万官民正酣然入睡,如果决堤,黄河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倒灌开封城,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刘鹗被吓得神色大变。

刘成忠瞅着大堤皱了皱眉,叹口气道:“黄河上游大量泥沙被冲到地势逐渐平坦的河南、山东一带,就沉淀下来,河床愈垫愈高。黄河下游河道狭窄,疏泄不畅,淤沙无法冲刷入海。因此每到汛期就冲堤溃决,发生重大水患。现状不改,黄河则无法根治。你既然对治河感兴趣,以后一定要下功夫钻研前人治河的主张和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民分忧,一旦有机会,就可以报效国家。”

不得志的青年

父亲逝世后,刘鹗先在淮安开过烟叶店、药铺,并在扬州、上海挂牌行医,但是都不顺利,生意平平。

1884年,刘鹗在淮安河下开设药店,同时在淮安南市桥开了一家烟草店,该店没有正规的招牌,只是在咫尺柜台的顶端竖起一块长条匾额,上面写了“八达巴菰”四个字,书法很好。但是什么意思?出于哪个典故?令人费解。据说是隐喻“关东烟草”。年底,药店和烟草店都亏折严重,两个店铺都倒闭了。这就是刘鹗经商的起点。

一个官宦子弟做生意,本来就不光彩,加上倒闭了,更没脸见人。于是,1885年,刘鹗来到扬州,依靠亲戚卞某,也不如意,且无以为生,只好挂牌行医,但依然门可罗雀。不久,他回到淮安家里。

1886年,30岁的刘鹗继续到南京参加乡试,也许头几场考得不如意,他未等到终场便回到淮安老家。

1887年,刘鹗和亲戚在上海开设印刷厂——石昌书局,经营石印书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民营石印印刷厂。后因亲戚属盗货人印书,导致诉讼缠身,书局也失败了,刘鹗只好再次回到淮安赋闲。

不久,河南发生水灾,刘鹗的人生遇到了转机。

辅助河南巡抚

1887年,河南开封、郑州段黄河决口,洪水如猛兽,一泻千里,吞噬人畜,毁坏一切。灾民流离,尸横遍野,触目惊心。新筑的郑州西坝又决堤了,黄河之水犹如天降,莽莽荡荡,一泻而下,泛滥了千里中原。

起初,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1888年6月,口门埽占失事,功败垂成。李鹤年等均被革职。

几位治河官员都束手无策,朝廷十分震怒,8月,调来广东巡抚吴大澂任河南巡抚兼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

吴大澂和刘鹗的父亲刘成忠是旧交。1888年,刘鹗认为这是一个施展自己身手的好机会,于是他利用父亲和吴大澂的老交情,向吴大澂毛遂自荐,出任河督局提调官,投身于治黄大业。

刘鹗治理黄河果然有一套,他亲临第一线,与河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与此同时,他采用科学方法,终于在该年年底让决口的黄河大坝合龙,黄河回到正流。

该工程较拨发款银节约了60余万两。刘鹗对郑州、中牟、开封一带险工甚为重视。他说:“中河厅头堡大王庙顶冲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坝、托头坝(中牟境),下南厅七堡之顺二坝,十九堡之盖坝(开封境)均甚紧要,是防御省城之门户。”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郑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势南趋,行将塌至堤身。刘鹗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今郑州李西河一带)老滩前,筑石坝一座。竣工后立一石碑,碑文是:“老滩土坚,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渐圮,今我筑坝,保此老滩,滩不去则堤不单,守堤不如守滩。”阐明了其固滩保堤的治河思想。

黄河大坝合龙之后,吴大澂为刘鹗列案请赏。当地方上报治河有功名单时,刘鹗恳请用大哥刘渭清的名字代替其知府官衔,以抚慰哥哥人到中年却没有中举之心,其仁爱之心让人敬佩。

吴大澂又聘请刘鹗担任“豫、直、鲁三省黄河图”提调。刘鹗未辜负吴大澂的厚望,又苦干了将近一年,天天和波涛相出没,用新法测绘黄河河道。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

借这次测绘工作,刘鹗写成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一书。

被两位山东巡抚所用

刘鹗先后担任过山东巡抚张曜、福润的河防幕僚,辅助他们治理过黄河。

1889年,刘鹗沿着黄河来到山东后,耳闻目睹的情形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刘鹗目睹水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心情极为沉重。他在给官员易顺鼎的禀牍中写道:“黄之大汛之际,一千余庄沦没水中,举家被难者,不知凡几。目击心伤,惨不忍言。”

1889年农历九月初三,刘鹗实地勘察利津铁门关、韩家垣两处河门情形后,回到利津县城,他给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呈送了一份禀牍,首先对张村、大寨决口合龙表示祝贺,并劝张曜采用王景治河的办法,以建“神禹之伟绩”。随着禀牍,刘鹗把刚写好的《治河五说》一并附上。随后,张曜谘调刘鹗来山东办理河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刘鹗来济南报到,开始在山东办理河务。刘鹗来到山东后,张曜委任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官,并委托他在黄河下游的利津县、蒲台县修建斜堤(连接缕堤和遥堤的堤坝)各一道。原来汛期一到,这里沿河200多个村庄就浸泡在水中,斜堤修好后,麦秋二季滩区的庄稼没有受洪水影响,居然获得了丰收。

在山东时,刘鹗向张曜提出了许多治河建议。例如,他力主东汉水利专家王景设立水门,攻沙去淤(筑堤束水,束水攻沙)之说,反对张曜幕僚中主张西汉水利专家贾让“不与河争地”的做法,认为这是纸上谈兵,为此,他多次给张曜写信,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见解,但是张曜幕僚中竟没人知道王景是哪朝的人。张曜终于被候补道台施补华(即《老残游记》中的史钧甫)等人所包围,轻率地采纳了废弃黄河民埝,退守大堤,试行“不与河争地”的建议。

最终,1892年夏天,黄河在鄄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县决口十余处,“一条哭声,五百多里路长”,十几个县都處于冲波激浪之中,其中,章丘决口灾情为重。黄河在章丘决口后,洪水直冲位于黄河南岸的齐东县城(遗址位于邹平县台子镇,1958年齐东县撤销并入邹平县、博兴县),偌大的齐东县城仅剩东南一角,好像青蛙一样浮在水面上。《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大县若蛙半浮水面,小船如蚁分送馒头》就是当时惨状的真实写照。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三、第十四回后的自评中写道:“庄勤果公(指张曜)慈祥恺悌,齐人至今思之。惟治河一端,不免乖谬。而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举尤属荒谬之至。惨不忍闻,况目见乎!”“山东村居屋皆平顶,水来民尽升屋而处。一日作者船泊小街子,见屋顶上人约八九十口,购馒头五十斤散之。值夜大风雨,耳中时闻坍屋声。天微明,风息雨未止。急开船窗视之,仅十余人矣!不禁痛哭。”刘鹗说,生平有三大伤心事,山东民埝是其中之一。这次黄河在山东决口,给该地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刘鹗治河的识见和经验。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张曜正在黄河上监工时,忽然“疽发于背”,随即回省城济南就医,未几日医治无效而卒,谥“勤果”。

福润继任山东巡抚,刘鹗结合在山东办理河务的实践,对原《治河五说》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治河续说》两篇,提出“修民埝束水攻沙”“筑斜堤澄淤填堤”“建滚坝播河涨泄”“补大堤同河启塞”四种措施,形成新版《治河五说》。

1892年后,福润多次以“奇才异能”推荐刘鹗到总理衙门工作。这年下半年,伤心事接踵而至,刘鹗原配夫人王氏和母亲朱太夫人先后去世,刘鹗回到淮安守制,随后把家眷也接回了淮安。1895年秋冬间,刘鹗守制期满,终于任职总理衙门(外交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关的公务员,职务相当于知府。

猜你喜欢
刘鹗治河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