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在沈阳完成的三回《老残游记》探析

2015-04-02 00:2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老残游记刘鹗沈阳

赵 旭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刘鹗在沈阳完成的三回《老残游记》探析

赵旭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

摘要:分析了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十五回和十六回的创作过程,认为其在沈阳完成的这三回内容不仅在《老残游记》整部作品中举足轻重,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广义上构成了沈阳文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沈阳文坛增加了有力的一笔。

关键词:刘鹗; 沈阳; 老残游记; 第十一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刘鹗不仅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和收藏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实业家。正是实业家这个身份使他来到沈阳,并且在沈阳完成了第十一回、十五回和十六回《老残游记》的创作,为沈阳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长期以来,学界对此少有关注,本文不揣冒昧,试对此加以探究,以就正于方家。

一、 在沈阳作三回《老残游记》之缘起

刘鹗,原名孟鹏、梦鹏、震远,字云抟、铁云,号蝶云。他是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曾于1905年10月来到沈阳。刘德隆认为刘鹗“北上沈阳的目的是为与郑永昌合办海北公司”[1],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因为从刘鹗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在九月十二(10月10日)他就已经在天津和郑永昌签好了合同:

午前郑君来,拟密合同竟,倩子衡代笔。午后同郑君往领事馆将正合同盖印。[2]264

他从九月十三(10月11日)开始北上,历经滦州、山海关、锦州,于九月十四(10月12日)到达新民屯,进入沈阳,十月初八离开,共在沈阳停留23天。他到沈阳后便四处拜会新朋旧交,目的是为了获得食盐贸易机会。但此行刘鹗的目的没有达到。其九月二十五日(10月23日)的日记记载了自己拜访盛京将军赵尔巽的过程:

往见将军,见言盐务为中国权利,不能让与外人。与之略作辩论而退。旋至财政处,见史都护,云昨日已商过将军,非不愿准,不敢准耳。若能得本初一函,得矣。晚间至钱绍云处,知禀已驳,托其抄出,批云:“盐务为国家专利。察阅所禀各节,于全国课税诸多滞碍,未便准行。合同发还。”[2]268

可见,刘鹗来沈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且打通了许多关节,但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他来沈阳的主要目的落空了。但此行使刘鹗有了较多的空闲时间,完成了《老残游记》的补缺和重新启动工作。

刘鹗在乙巳年(1905)日记中涉及《老残游记》撰写情况的共有四处:

九月二十九日(笔者按:1905年10月27日):“午前,至军政署,中岛云田锅君已至,约午后相晤。薄暮,中岛来约至南城下酒馆内聚谈,晤田锅……晚撰《老残游记》一纸。”

十月初三日(笔者按:1905年10月30日):“天气仍暖。午后至中岛处一行。归寓, 撰《老残游记》卷十一告成。”

十月初四日(笔者按:1905年10月31日):“ 撰《老残游记》卷十五。”

十月初五日(笔者按:1905年11月1日):“ 决计回京,约松乔来,合同签字。撰《老残游记》卷十六。晚间钱绍云来。”[2]268-269

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速度很快。这印证了其子刘大绅所言:

方先君初草此稿赠连(注:连梦青)时,不过前三数回。迨连与商务订约,始继续作之。每晚归家,信手写数纸,翌晨即交汪剑农先生录送连寓。不独从未着意经营,亦从未复看修改。直待《绣像小说》刊出后,始复见之。[3]392

他在沈阳完成的三回是《老残游记》的精华,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广义上看也属于沈阳古代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 完成第十一回,了结了《绣像小说》本《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最初于1903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绣像小说》杂志连载。小说共完成十四回,但实际发表了十三回,第十一回被《绣像小说》删掉了,“并把存稿后面三回各移上一回,因此《绣像小说》第十八期最后发表的第十三回,实际上是原稿的第十四回”[4]。因为双方曾约定不得删减改动,因此第十一回被删掉也就导致《老残游记》停止连载。故此,《绣像小说》本《老残游记》是缺少第十一回的“残本”。

《老残游记》融聚了刘鹗的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第十一回是其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诚如樽本照雄所指出的那样:“第十一回的‘山中辩论’,凡评论《老残游记》的人都必定要谈到这个部分。”[5]506刘鹗本人也赋予了这一回极高的地位,他在第十一回评语中说:“此卷书亦能辟邪,一切妖魔鬼怪,见之亦走” “此卷书若虔心诵读,刀兵水火亦不能伤害” “此卷书佩在身边,已有金甲神将暗中保护” “此卷书读十遍,亦能洞见鬼物” “此卷书,凡夫读之,亦不能解释,不能信从”[6]77。

他在此回所提出“三元甲子” “势力尊者”和“北拳南革”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太谷学派的思想特点。而这一回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黄龙子与玙姑也与太谷学派有着直接关系。其中黄龙子被认为是指泰州黄葆年,但“在初集中,黄龙子所发的议论,却还是代表刘鹗自己的思想见解,与黄葆年无关”[7]。而被阿英认为是刘鹗“超现实的理想,一种空想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创造”[8]的玙姑,则被认为是“太谷学派的化身”[9]。

后世对刘鹗思想体系的评价也多集中在此,如严薇青认为:

《老残游记》第八至十一回的神秘深奥的遭遇,表面上看与叙述的主线没有联系,也很难懂,并且使小说分成了两个不同主题的部分,因此有的版本便把它删去了。其实以太谷学派的学说对这些章节进行分析,是了解刘鹗“温和原则”和为什么他对义和团和革命者持批评立场的关键[10]。

而且,第十一回中对于“北拳南革”的看法与批评也是“引起后人最多的注意,也引起最多的非议”[11]的部分。正因为第十一回表现出的过于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与《绣像小说》的主办者观点不合,所以被弃而不用。

刘鹗在沈阳是“根据草稿(这六张草稿现被南京博物院所藏)恢复了原来的第十一回。这草稿当然不是刘铁云交给商务印书馆的原稿,而是誊清以前的草稿”[12]。从其日记中可以看出,“刘鹗在乙巳( 1905) 年十月初三日所记载的,实在是《老残游记》第十一卷的过录稿或修正稿而已”[13],但就是这样有所依据的写作,刘鹗却用了两天时间来写这已经完成过的一回,而用每天一回的速度完成了十五、十六两回,足见刘鹗对这一回的重视。而且在沈阳写定的第十一回,与之原稿相比较,还增加了78个字,可以视为他再次完善了自己的前十四回,是对《绣像小说》本的一个终结。

三、 创作十五回和十六回,启动了《日日新闻》本《老残游记》

刘鹗与《绣像小说》解约后,其友人方药雨约他在天津《日日新闻》上重新发表《老残游记》,于是就有了《日日新闻》本。“当时在中国有两种《老残游记》。一种是《绣像小说》上连载的十二回本(其实是十三回),另一种是天津《日日新闻》上连载的初集二十回。不同的不只是回数,而且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14]42-43。相比较来看,《日日新闻》本更受到重视,如樽本照雄就认为“《绣像小说》登载的《老残游记》有被编辑删改的部分。后来出版的天津《日日新闻》本才是刘铁云的真货。”[14]43其中,第一至十四回属于《绣像小说》本的重复发表,第十一回可以看做是《绣像小说》本的完善,从第十五回开始才是一种全新的写作,这可以看做是《日日新闻》本《老残游记》的真正启动。沈阳是《日日新闻》本的真正启动之地。

刘鹗的《老残游记》受人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揭示了“清官之恶”。阿英指出:“全书的三个主要环节,就有两个描写了当时的清官——酷吏:玉贤(毓贤)和刚弼(刚愎)。”[15]赵苕狂也认为:“本书共有三个中心主张,第一是揭出所谓清官的罪恶。”[16]424而在第十五、十六两回中,刘鹗最大的成就就是塑造了刚弼这个“清得格登登”的官员形象。从刘鹗本人来看,他更看重第十五回的叙事笔法,如其自评所言:

疏密相间,大小杂出,此定法也。历来文章家每序一事,必夹序数小事,点缀其间,以歇目力,而纾文气。此卷序贾、魏事一大案,热闹极矣,中间应插序一段冷淡事,方合成法。乃忽然火起,热上加热,闹中添闹,文笔真有不可思议功德。[6]78

而把第十六回看做揭示“清官之恶”的重头戏。如其自评中所言: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睹,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廿四史》中指不胜屈。作者苦心,愿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钱便可任性妄为也。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6]78

事实上,《老残游记》的第十五和十六两回本是一个艺术整体,共同塑造了刚弼的形象。与《老残游记》中所塑造的另一个清官玉贤相比,刚弼更加鲜明。一方面,玉贤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借他人之口来表现其残酷。正如樽本照雄所指出的那样:“看有关玉贤那部分的叙述,更能说明老残是旁观者。”“老残都是以仔细听取的第三者姿态出现的。关于玉贤的残虐行为以及玉贤本人,直到最后,也没直接在老残面前出现过。”[5]500而刚弼则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第十五回借申子平之口描写刚弼的残酷狡诈,第十六回则是老残与刚弼发生了正面的交锋,“从观察者的立场跳到当事者的立场上去了”[5]502,从而使刚弼的形象更加丰满。所以甚至有人认为“小说的高潮发生在第十六和十七回之际:刚弼下令对贾魏氏用刑,老残勃然大怒,急忙抢上堂去,对质审官,斥其严刑迫供那荏弱女子及其垂死老父”[17]481。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事,玉贤是实指,即毓贤,而虽然也有人认为“刚弼为刚毅”[3]395,但一般则认为刚弼这个形象“只借‘刚愎’的字音,并不映射什么人”[18]378,正是因为这样的虚指,使之更具有了广阔的指代意义。

如夏志清所指出的那样,“刘鹗率先揭露所谓清官的面目,几乎所有的批评家都对此啧啧称赞”[17]481。后世对《老残游记》的论述也往往集中在其对“清官之恶”的表述上,而且其第十六回的自评语也经常被引用。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就强调了第十五和十六两回刚弼断案之事,指出《老残游记》: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岁作者亦甚自憙。”[19]阿英认为《老残游记》“书里攻击官吏也很厉害,但他的恶诋不同于李伯元,主要是揭发清官之可恨远甚于贪官”[20]。胡适则在1925年11月指出:

《老残游记》二十回之写了两个酷吏:前半写一个玉贤,后半写一个刚弼。此书与《官场现形记》不同:《现形记》只能摭拾官场的零星罪状,没有什么高明或慈祥的见解;《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要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18]375

并认为第十六回的自评语是“《老残游记》的中心思想”[18]375。赵苕狂指出:“本书作者不人云亦云的指摘脏官,而唯清官之通斥,诚可谓独具卓见的了!”[16]429而夏志清则更加深刻地指出刘鹗“竟把同情心延及这班残虐的人”[17]481。

总的来看,刘鹗以实业家的身份怀着经商的目的来沈阳,虽然因时局的变化而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因此而有空闲在业余时间完成了《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的最终定稿和十五、十六回的撰写工作,这三回是《老残游记》的精华所在。“现存沈阳古代文学史料非常匮乏”[21],这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更应重视刘鹗在沈阳完成的这三回《老残游记》。虽然还不能证明刘鹗的写作过程受到了沈阳地域文化的影响,但他在沈阳的创作行为依然可以从广义上看作是沈阳文学史的一部分。刘鹗在为中国小说史留下浓重一笔的同时,也使《老残游记》与沈阳有了一段缘分,为沈阳文坛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刘德隆. 《老残游记》手稿管见[J]. 文学遗产, 1989(3):124-126.

[2] 刘鹗. 乙巳日记[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3] 刘大绅. 关于《老残游记》[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4] 魏绍昌. 李伯元与刘铁云的一段文字案[N] . 光明日报, 1961-03-25(4).

[5] 樽本照雄. 邹天隆译. 试论《老残游记》[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6] 刘鹗.《老残游记》自评[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7] 刘厚泽. 刘鹗与《老残游记》[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17-18.

[8] 阿英. 小说闲谈[M]. 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6:166.

[9] 王子淳. 试说玙姑[J]. 明清小说研究, 1996(1):170-183.

[10] 严薇青.《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316.

[11] 林瑞明.《老残游记》与晚清社会[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455.

[12] 樽本照雄. 有关《绣像小说》编者问题的讨论[M]∥清末小说研究集稿. 济南:齐鲁书社, 2006:99.

[13] 张纯. 谈谈刘鹗与李伯元的一段文字案:兼与魏绍昌、汪家熔两先生商榷[J]. 明清小说研究, 1980(2):433-439.

[14] 樽本照雄.《老残游记》和《文明小史》的关系[M]∥清末小说研究集稿. 济南:齐鲁书社, 2006.

[15] 阿英. 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改稿的一节[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316.

[16] 赵苕狂. 《老残游记》考[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17] 夏志清. 《老残游记》新论[M]. 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18] 胡适. 《老残游记》序[M]∥刘德隆,朱禧,刘德平.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19]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260.

[20] 阿英. 晚清小说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30.

[21] 赵旭,刘磊. 试论《入沈记》中的沈阳文坛[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321-323.

【责任编辑王立坤】

——————————

——————————

On the Three Chapters ofTravelNotesofLaoCanFinished in Shenyang by Liu E

ZhaoXu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Abstract: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11th, 15th and 16th chapters of Travel Notes of Lao Can by Liu E is analyzed. These three chapters have decisive position in this novel 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novel history. Meanwhile it is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history of Shenyang literature.

Key words:Liu E; Shenyang; Travel Notes of Lao Can; Chapter 11; Chapter15; Chapter16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1-0129-04 2095-5464(2015)01-0117-04

作者简介:刘波(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沈阳大学讲师。 张计连(1979-),女,湖南浏阳人,云南大学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3DYY050)。

收稿日期:2014-08-07 2014-04-08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老残游记刘鹗沈阳
读《老残游记》,寻迹另一番江湖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老残游记》西班牙语版出版
江妤歆??《节录·老残游记》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