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论
-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导引法探析*
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1]。《诸病源候论》不同于其他中医学著作,未载入一方一药,重点记载了“养生方导引法”或“养生法”289条,用于治疗相关疾病。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是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锻炼方法,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调合一,以达到防病祛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诸病源候
中医文献杂志 2023年4期2024-01-27
- 《伤寒论》白虎汤“热结在里”考辨*
汤条文,《诸病源候论》虽未原文照录,但也有相关条文。这些医籍中,关于白虎汤“热结在里”的条文有两处显著区别,一处是“白虎加人参汤”与“白虎汤”名称及用药不同,一有人参,一无人参;一是“热结在里”与“结热在里”之别。在这里,人参的作用是“益元气,生津液”,是白虎汤证基础上出现兼证及变证的加减[2],既与本文无太大关系,也不影响结论,故不作讨论,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热结在里”与“结热在里”之别。宋本《伤寒论》白虎汤“热结在里”条文为: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
中医学报 2022年8期2022-11-15
- 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谈扶阳导引*
)提要 《诸病源候论》一书开创了辨证导引的先河。本文由该书的辨证导引受到启发,对书中导引法条文进行了重新梳理编号,按照病候、功效分别做了统计,书中具有助阳益阳功效的导引法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该书思想为“重阳”。故本文提出了“扶阳导引”的想法,又结合扶阳派思想、八纲辨证和三因制宜思想为当代临床导引处方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强调吸气,配合振腹。传统导引术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瑰宝。在当代,导引作为一种养生和治疗手段,在中医学领域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诸病源候论》是一部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3期2022-06-24
- 《圣济经》原化篇、慈幼篇征引医论来源考
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文献,兹试对其征引文献及理论发挥的情况考述如下。1 医学文献来源1.1 源自《黄帝内经》 《圣济经》对《黄帝内经》的文献征引多来自《素问》,极少为《灵枢》内容。同样,《圣济经》原化篇、慈幼篇所引的《内经》医论文献主要是对《素问》的引用,涉及《上古天真论篇》《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离合论篇》《六节藏象论篇》《天元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篇》等6篇,其中有引《内经》原文,亦有只引《内经》大意,其中表达的医理内涵基本与《内经
福建中医药 2021年2期2021-12-05
- “带下”本义与狭义化过程中的“误读”现象*
下疾病在《诸病源候论》中得以阐明,“带下”特指“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为主证的妇科疾病,狭义“带下”的概念从此确定[3]。但考查汉魏前后的医籍可以发现,“带下”本义很可能不是带脉之下,且“带下”狭义化概念的产生也并非简单的从广泛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巢元方引用仲景医书时,存在多处“误读”现象。1 “带下”误为“带脉之下”“带下”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4]后人多以为“带下”为“带脉之下”。如陈自明《妇人
中医学报 2021年2期2021-04-17
-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
004)《诸病源候论》于隋代大业六年问世,作者为巢元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书,也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医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全书总计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七候,全书虽无方药,但将导引法灵活运用到疾病的治疗当中,所述病候,大都附有导引法以代药品,对中医导引的发展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来探讨一下《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1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形气神
江西中医药 2021年3期2021-03-27
-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ses(《诸病源候论》) records, "Abdominal mass is caused by disharmony of Yin (阴) and Yang (阳), weakness of Zang-Fu (脏腑)... fighting with Qi of Zang-Fu."Jingyue's Complete Works(《景岳全书》) records, "For disease of abdominal mass, food and dri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11期2020-12-29
-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stilenc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Pestilence Theory
ses(《诸病源候论》). GE Hong believed that typhoid fever, seasonal epidemic and pestilence were all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CAO Zhi pointed out that the pestilence Qi (气) was due to "the dislocation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wrong timin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12期2020-12-29
-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ou, 《诸病源候论 · 时气候》)said:“Those seasonal epidemics often occur at abnormal weather and climate like cold spring, chilly summer,hot autumn and warm winter.During a year, when pathogens appear in wrong seasons, many people despite th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1期2020-12-04
- 浅论《诸病源候论》中“候”的内涵❋
[7]。《诸病源候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候学专著[8],其以病为纲,以“候”为目,系统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外候、内候知识,在中医诊断乃至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是中医“候”理论体系真正确立的源头。因此,正本清源,通过梳理书中“候”的理论内涵,厘清“候”在中医语境下的基本概念,从而为建立 “候”的描述规范、实现“候”的规范化奠定理论基础,是极富现实意义的。1 追本溯源1.1 数据来源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诸病源候论》检索源,通过Micros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9期2020-10-31
- 《诸病源候论》“候”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32)《诸病源候论》[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原病因学专著,书中所载50卷70类1739候,总结了秦汉至魏晋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且逐病逐症论述病因,确立了中医病因学的整体框架。目前学术界对于《诸病源候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候的表现以及养生方导引术的应用,对于病候总体的认识与把握有待深入探究。笔者试以病候立论探析《诸病源候论》“候”之特点以及临床意义,以飧同道。1 《诸病源候论》“候”的本义1.1 字源意义“候”从字源意义上解释,其在甲骨文中造字本义为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8期2020-01-13
- 《诸病源候论》对疫病认识的贡献
10年的《诸病源候论》,亦称为《巢氏诸病源候论》或《巢氏病源》,作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贯穿着《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虽未载方药却注重内外兼治[1]。全书共有50卷,分67门,详细论述了1 739种症候的病因、病机与病变,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临床多个学科,将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证治之津梁”[2]。《诸病源候论》中关于传染性疾病即中医疫病的记载,则主要集
中医药学报 2020年5期2020-01-10
- 中医导引研究综述*
较多的是《诸病源候论》。1.出土文献研究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和1984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揭示了西汉早期中医导引的发展状况。目前对二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从文字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如唐兰的《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1]、沈寿的《西汉帛画 〈导引图 〉考辨》[2]、广濑熏雄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整理锁记(三题)》[3]、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4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0
- 《诸病源候论》转筋候导引法探析*
姚 斐△《诸病源候论》成书于610年,由隋代医家巢元方奉旨主持编撰,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共50卷,67门,1720论。该书将多种病症分别以“候”为纲,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等作了详细阐述[1]。《诸病源候论》不同于其它中医学著作的最大特点是:全书在论述各种疾病的症候及发生原因后,并没有涉及方药治疗,而只用“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一句带过,然后全是引用“养生方导引法”或“养生法”的289条导引术来作为针对性的治疗。该书共记载导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4期2020-01-10
- 从“调身、调息、调心”角度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与恢复
八段锦、《诸病源候论》的呼吸吐纳六字诀以及存想“五脏色”法实现疾病的防治和恢复。强身健体八段锦八段锦是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其内容包含了对不同脏腑设计的特殊套路,其原理蕴含了整体观、脏腑论、经络学、阴阳五行思想等中医基础理论。八段锦共有八式动作,通过各个动作整合起来,能起到柔筋健骨、畅通经脉、调理心肾、调理脾胃、调理三焦等作用[4]。下面对每一式进行分析,考察其在新冠肺炎防治和恢复中的作用。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该式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双手在体前上捧、托举、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2020-01-10
- 跟隋朝名医学养生
传世名著《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顶有百会、四神聪、上星:翼面太阳、率谷,额有印堂;枕有风池、哑门、翳明等穴位。若常梳头,会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气血不衰。所以,他十分注重梳头。在《诸病源候论》中他写道“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千过梳头,头不白”。梳頭每日晨起、中午或晚上睡前,或者在练功、按摩结束后,以两手十指代梳,自额骨攒竹穴(位于两眉内梢处)起,经发际、前顶、头顶到后脑发际处,由前到后,再由后到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环往复,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2期2019-12-16
- 经常握拳 延年益寿
康长寿。《诸病源候论》讲,“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意思是指握拳能保护体内正气、抵御外邪。具体做法是:翘起手腕,五指向前,掌心向下,然后从前向后旋转手腕,并順势握拳。握拳有两个动作要点:一是旋转手腕,二是中指点按劳宫穴。这是因为手腕处有手太阴肺经等多条经脉的原穴,首先通过旋转手腕,能够刺激各个原穴,起到强化相关脏腑功能的作用。其次,握拳时中指正好落在掌心的劳宫穴上。点按劳宫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降肝火的作用。平时可以边走路边练习握拳,注意先运腕,
保健与生活 2019年4期2019-08-01
- 从《诸病源候论》阐释先兆流产的病因病机❋
和治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专著,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巨大,至今仍不失其科学价值。该书并没有先兆流产这一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先兆流产属于中医学“胎动不安”“漏胞”“血下动胎”等范畴。1 先兆流产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显示,先兆流产的病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责之于孕妇,另一方面责之于胎儿。即《诸病源候论·妊娠胎动候》云:“若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者。治胎则母瘥。[2]”当先兆流产的发生是由于孕妇患有疾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2019-01-09
- 《诸病源候论》中脾病候浅议
2000《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的经典著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专著,对中医学史和文献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周学海认为:“独隋·巢氏所辑《诸病源候论》见传于世,今日而欲考隋唐以前明医之论,独有此书而已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诸病源候论》全书共50卷,分67门,1939论,临床涉及面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特点及病因病机[1],该书对后世医家
新中医 2018年4期2018-02-14
- 《诸病源候论》白发候导引法探析*
004)《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医家巢元方等撰写的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理论,除此之外,它还是我国现存最早涉及中医导引临床运用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收录110种病候末处共附有导引法289条。该书第二十七卷中共记述毛发病诸证十三候,其中白发候中共收录了6种导引法,可总结归纳为:举手梳发法、交叉牵拉法、握踝触地法、伏地吐纳法、蹲坐搬趾法、意识导引法。现就有关白发候之六种导引法进行简要探析。1 举手梳发法原文云:解发,东
江西中医药 2018年7期2018-02-13
- 中药内外结合足跟皲裂恢复快
养所致。《诸病源候论》云:“皲裂者,肌肉破也。严冬时触冒风寒,手足破,故谓之皲裂。甚者由裂口溢血外出。”《诸病源候论·虚荣手足皮剥候》又云:“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滋养肌肤。虚劳内伤,血气衰弱,不能外荣于皮,故皮剥也。”中医外治以活血化淤、散寒润燥为主。可将草乌、羌活、当归、没药、红花、血竭、赤芍、细卒、生地、透骨草煮汤浸泡足部。中医内治以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为主。中医经验方可用熟地20克,生地、山茱萸、百合、麦冬、天冬、白藓皮、荆芥、黄精各15克,川芎、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2期2018-02-09
-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拓”的操作要领分析*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所著,是中医史上现存的第一本专门叙述疾病分类、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中医学典籍[1],该书未载一药一方,却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的说法,记载导引术280余条。巢元方身为“太医博士”,对汤药并非不精通,却只列导引疗法,可见其对导引的情有独钟与自信。整理挖掘这些导引操作,对于丰富中医治疗方法,完善中医气功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导引法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对于描述导引法的文字给予明确的操作要领说明,对于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4期2018-01-18
- 《诸病源候论》妇科病治疗思想析要
赵瑞华《诸病源候论》妇科病治疗思想析要刘辉艳 赵瑞华通过整理分析《诸病源候论》书中妇科病诸候的论述,探讨该书对妇科疾病的诊治思想及对妇科临床的启示。本文得出《诸病源候论》对妇科病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风邪与妇科病的发病关系;(2)重视妇人特殊禀赋与发病的关系;(3)重视荣卫腠理与发病的关系;(4)关注邪气由经络入脏腑的传变过程;(5)重视胞宫与诸多经脉相通的生理病理关系。诸病源候论; 禀赋; 荣卫; 经络; 胞脉《诸病源候论》中对妇科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期2017-03-01
- 鬼注之古医籍解
肺劳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云:“尸注病者,则是五尸内之尸注,而挟外鬼邪之气,流注身体,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满,喘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昏谬。每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易傍人,乃至灭门。以其尸病注易傍人,故为尸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4期2017-01-28
-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特点探析
与康复·《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特点探析李巧林 刘峰提炼总结《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与中风康复相关的导引条目三调操作特征,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风康复中操作规律如下:调身动作强调伸腰、极势和姿势训练,还注重以远端肢体带动近端肢体操作;在调息方面注重吸气及吸气后的屏息操作,认为趋向极势的操作是伴随吸气的过程;调心方面重在保持调息和调身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特色操作是行气法;此外重视操作的左右对称性和反复性。《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风康复;特点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8期2017-01-10
- 《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连载之十三
《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连载之十三《诸病源候论·风冷候》养生方导引法记载:“一手屈[一]拳向[二]后左,一手捉[三]肘头向内挽[四]之,上下[五]一时[六]尽势。屈手散放[七],舒指[八]三,方[九]转[十]手,皆极势,四七。调肘、肩骨筋急强。”校注:[一]屈:弯曲,内屈。[二]向:朝向。[三]捉:抓握住。[四]挽:牵引。[五]上下:此处指一手握拳向下方的牵引,另只手向上对肘关节的牵引。[六]一时:一会儿。[七]散放:由握拳进行的手指舒展放松调理。[八]舒
健身气功 2016年1期2016-08-18
- “健鼻功”可养肺
医学典籍《诸病源候论》,书中说,向东坐定,连做三次屏气呼吸,再用手捏搓鼻,可治鼻中疾患,还可祛除涕唾,使鼻道通畅,能分辨香臭。长做此功,嗅觉可以闻达周围远处。典籍中还提示:“蹲坐,合拢两膝,张开两脚,吸气后屏气,连做五次,可治疗鼻疮。”秋天常练健鼻功,对鼻部常见病有很好的康复治疗作用。常按摩鼻部可起到很好的养肺作用。方法是: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的鼻唇沟处)15~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9期2016-05-14
- 肾气不足也便秘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肾气虚弱,肾阳衰微,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不能润养大肠;津亏大肠失于濡润,致糟粕停滞肠中,就像“无水行舟”一样,最终导致大便困难乃至便秘。对于这样的“脾肾阳虚型”便秘,温肾润肠治疗最为合适。可以适当用点大黄、麻仁之类的泻药,配合肉苁蓉等具有通便功能且能补肾强腰的药物。对于习惯性便秘的人,生活习惯和饮食调养是必不可少的,要注意饮食清淡,可适当增加植物纤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5期2015-06-15
- 《诸病源候论》现代研究概况
700)《诸病源候论》现代研究概况李青青,赵京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诸病源候论》集隋以前医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对后世影响极大,其现代研究成果丰富。因其著作性质、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运用方面,但结合《病源》成书时代背景及针灸相关内容方面研究稍显薄弱,可在此思路上进一步深入挖掘。《诸病源候论》;现代研究;综述《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1期2015-01-25
- 《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连载之四 胡床
徐海朋《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连载之四 胡床文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 徐海朋《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养生方导引法记载:“坐[一],抱两膝下,去[二]三里[三]二寸[四],急[五]抱向身[六],极势[七]。足两向[八],身起[九],欲似[十]胡床[十一]。住势[十二],还坐[十三]。上下来去[十四],二七[十五]。去[十六]腰、足、臂内虚劳[十七],膀胱冷[十八]。”校注:[一]坐:指箕踞坐,古代导引法的一种准备姿势,具体操作见导引姿势。[二]去:距离。[三]
健身气功 2014年4期2014-05-02
-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病因病机浅议
碍相关。《诸病源候论》一书,以张仲景的痰饮之说为基础,吸收魏晋医家对痰病的新认识,立足于《内经》以来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原则,对各种因痰饮而致的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为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仲景认为,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如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饮内停都可引起痰饮的产生。尤其以脾失健运,三焦气化失调,水饮停聚为主要原因。1
黑龙江中医药 2014年2期2014-04-02
- 《诸病源候论》痰病论括要与发挥❋
700)《诸病源候论》为隋·巢元方等编撰,是一部论述病因、病机及证候的专著。该书之成编对后世影响甚深,如唐·《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均引用其病源之论。该书论述病候,虽有前后错出及引而未发之处,然实有“一以贯之”思想蕴含于中,非通读细寻不能睹其全貌,非深思熟虑不能得其旨要。对于痰病的论述,书中既有专门的“痰饮病诸候”篇,也有散在论述见于“目病诸候”、“妇人杂病诸候”及“小儿病诸候”等篇章。有鉴于此,本文对该书的痰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4期2014-01-25
- 《诸病源候论》中“导引法”的时代价值探析
005)《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1],也是最早将“养生”、“导引”用于防病治病的古典医著。该书论述面广且精辟,对病源、病证有独到的见解;在诸证后未载一药一方,只载“养生方”和“导引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更是它的一大特色。书中所载的“养生方”和“导引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对隋及隋代以前养生思想和方法的一次全面总结。本研究以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诸病源候论》为蓝本,参照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对书中“导引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9期2014-01-25
- 《诸病源候论》腹胀候导引法探析
006)《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学专著,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导引临床运用学经典著作。该书在详论病候病因病机之后,不载方药而辑录了辨证选用的导引养生法[1]。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撰,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 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
江西中医药 2013年7期2013-08-15
-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导引法探析
元方所著《诸病原候论》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学专著,对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导引临床运用学经典著作,全书辑录了丰富的治疗各种病候的导引法共289条,广泛应用于内、外、妇、五官、皮肤等110种临床疾病[1]。《诸病原候论》在“心腹痛病诸候”篇中共记述共3候,分别为心腹痛候、心腹胀候、胁痛候;列举了6种导引法,可以归纳为:静养咽津法、真人行气法、侧卧展臂法、正坐意想望月法、交手强身法
江西中医药 2013年3期2013-08-15
- 《诸病源候论》面部官窍望诊理论探讨
700)《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因和证候的专著。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分类,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是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体现了当时已经很先进的临床诊疗水平。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病证等方面内容来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对诊法的应用已经达到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本文试总结《诸病源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5期2013-01-24
- 搓手敷眼缓解疲劳
中医名著《诸病源候论》里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此即“熨目法”,意思是说,当黎明来临之时,用双手掌面相对,摩擦,待手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稍后再将双手搓热,再放于眼上。这样反复做几次后,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稍停片刻,此即“以指抑目”。常做这种按摩,可以缓解眼睛疲劳,使两眼明亮,炯炯有神,且不易发生眼部疾患。我们现在运用此法,可以不拘于“鸡鸣”之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一天当中做
师道 2009年3期2009-04-26
- 古人的眼保健法等二则
熨双目。《诸病源候论》中说:“以两手掌相摩极热,以熨目三遍”。《夷门广牍》也有“朝暮以两手摩热,熨眼三次”的说法。熨目后用手按摩眼周穴位。《圣济总录》中说:“以两手相摩极热,熨目三遍,仍以指甲掐两眦头。”除按两眦头的睛明(内眦头)和瞳子眦(外眦)之外,尚需按揉攒竹、四白穴,按揉时可以用两拇指指端或用大指指间关节屈曲之突出端。继摩目后进行运目,运目是指闭眼运转眼球,《尊生类辑》中指出:“闭目,暗用眼珠转视,向左九遍,又向右九遍,仍紧闭片时”,此法能“大除风热
祝您健康 1985年1期198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