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谈扶阳导引*

2022-06-24 11:25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扶阳小病条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郭紫薇 张玉苹(北京 100029)

提要 《诸病源候论》一书开创了辨证导引的先河。本文由该书的辨证导引受到启发,对书中导引法条文进行了重新梳理编号,按照病候、功效分别做了统计,书中具有助阳益阳功效的导引法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该书思想为“重阳”。故本文提出了“扶阳导引”的想法,又结合扶阳派思想、八纲辨证和三因制宜思想为当代临床导引处方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强调吸气,配合振腹。

传统导引术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瑰宝。在当代,导引作为一种养生和治疗手段,在中医学领域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在导引方面极具意义的著作,集隋以前诸家导引法之大成,在诸病之后附有养生方和导引法二百余条,开创了辨证导引的先河[1],系统地将导引法用作医疗手段,具有研究价值。通过对该书的导引进行整理统计研究,可以为临床导引处方的应用提出参考建议。

1 导引术源流

“导引”一词的出现始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2]。文中“道引”即“导引”,肢体的运动配合呼吸吐纳,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3]其中“舞”即是指运动肢体,“作舞以宣导之”即是指通过肢体的运动以宣导湿滞之气,解决“筋骨瑟缩不达”的问题,这便是当今所说的导引术的雏形。

导引法源于古时候人们对于身边自然环境和飞禽走兽的观察和模仿。后又通过结合人类的日常行为特征,经过不断的试验,逐步地发展成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法。如1984年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题名《引书》,其中“虎引”“复鹿”“凫沃”等动作就是对虎、鹿、鸟这些动物的模仿。而后东汉医家华佗创编“五禽戏”,不仅强调要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还强调习练功法的时候要抓住这5种动物的神态特征,要表现出“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4]。

经过历史上漫长发展,导引法逐渐丰富完善。秦汉时期,导引的理论已初步形成。《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了不同地域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其中就包括导引术:“中央者……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黄庭经》,阐述了以存想为主体的导引方法[5],《抱朴子》和《养性延命录》中则记述了丰富的导引理论及方法;此时的导引术目的主要在养生防病、延年益寿,强调精神修炼,重视整体调节。隋唐时期,导引理论逐渐成熟,导引术在当时受到了官方的重视,《诸病源候论》一书的出现,首次将导引与证候结合论述,全书未载一方一药,运用导引法治疗疾病;《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记载了大量的导引术,将导引分为动功和静功,还将导引与按摩结合了起来。宋金元时期,导引开始形成了不同的套路,这个时期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依据顺时养生的理论,将导引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特色的导引术[6]。明清之后,导引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明初官方组织编写了《普济方》,汇编了数百种导引治病的方法;清代则出现了便于传播推广的各种导引图谱。在当代,导引作为一种养生和治疗手段,在中医学领域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

2 导引处方现状

关于导引处方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目前多为针对一种功法的研究,或针对某一疾病的研究。如代金刚[7],以表格的方式分析了八段锦八个动作对应的脏腑肢体、机理功效和对应症状,说明了八段锦对多种疾病有比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为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将八段锦作为运动处方提供了参考意见。再如白震民等[8],运用了中医养生导引处方对老年女性腰痛进行干预,评价了其疗效并探讨了相关机制,证明中医养生导引处方可以显著改善老年女性的腰痛程度和功能障碍,还可以促进老年女性的柔韧性、平衡能力和腰部肌力。还有李仁松等[9],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应用了个体化的导引功法运动处方进行康复锻炼,证明了个体化导引功法运动处方可以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肌骨症状,还可以增强患者体质、调适其心理状态等。

中西方医学在临床上都有运动处方的应用。西方一直有“运动处方”的概念,其重点要素有4个:合理的运动强度、合理的运动项目、合理的运动时间和合理的运动频率[7]。不同的是,我国的传统导引则格外强调“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合一”,形与神合、动静相宜,才能发挥导引的最大功效。若能将二者的中心指导思想、不同功法习练的次数、实际功效等相互借鉴总结,则可以研究现代临床的导引处方。

3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相关研究

3.1 导引法是干预疾病的重要手段 《诸病源候论》中共列了风病诸候、虚劳病诸候、腰背病诸候等共70个总病候。每个总病候下又分列众多小病候,如在风病诸候下分列了风偏枯候、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偏风候、风不仁候等60个小病候,全书总计986个小病候。其中有47个总病候中的共111个小病候附带了“养生方导引法”条文,通过对全书导引法的梳理和编号[10],笔者共统计出了 292 条导引条文。其中重复的有74条,包括34条(29 组)完全相同的条目,3组部分相同的条目,和37条(27组)表述不同但意义相同的条目。

书中所载导引条文中,风病诸候下附带的导引条数最多,共有65条;虚劳病诸候下附带的导引条数仅次于风病诸候,共有45条。且以上2个总病候下的导引条数远超过其余总病候的导引条数,二者的导引条数总和占本书总导引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大便病诸候、五脏六腑病诸候下分列的小病候中,六成小病候之后均附带了导引法,占比最高;腹病诸候、宿食不消病诸候下分列的小病候中,一半的小病候之后附带了导引法,占比次之;冷热病诸候、淋病诸候、脾胃病诸候下分列的小病候中,四成左右的小病候之后附带了导引法,占比位于第3梯队;其余总病候下附带导引法的小病候占比均在三成以下。

其中虚劳候所附导引条文数最多,有15条;风冷候次之,有13条;再次为虚劳膝冷候,有11条;再次为风痹候,有10条;其余病候所附导引法均不超过10条,其中有49个病候仅附有1条导引条文,有30个病候附有2条导引条文。在全书70个总病候中,有47个总病候中出现了导引法,主要集中在内科病、外科病和五官科病。如风病诸候下共列60个小病候,其中15个小病候下附了导引法条文;虚劳病诸候下共列75个小病候,其中11个小病候下附了导引法条文。五脏六腑病诸候下共列12个小病候,其中7个小病候附了导引法条文。较少或没有附导引法条文的疾病为妇产科病、小儿科病、蛇兽毒伤疾病等。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导引法在以风邪为主要病邪的疾病、虚劳性疾病、肢体关节疼痛性疾病、五脏六腑病和耳鼻喉齿等五官科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3.2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特色——扶阳导引 通过对导引法进行机理、功效分析[11],可以大致分为助阳益阳类、滋阴生津类、调畅气机类、利气血运行类、补虚类、除热类及平和阴阳类,共7大类。导引条文分布情况如表1(有少量导引条文无法归入上述7类,故未统计入表)。

表1 导引条文分布情况表

由表1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诸病源候论》一书的导引法中有90条都具有助阳益阳的功效,占了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导引法只有26条。两者数据相对比不难看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扶助阳气的扶阳导引。

如风偏枯候、风痹候、疽候、风冷候、风湿痹候、腹痛候、病冷候、积聚候、宿食不消候等病候所附的导引法,均有扶助阳气的含义在里面。以风偏枯候为例,本病由素体气血虚弱,又感风湿邪气所致,所附导引法为“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同时本条导引法还附于风痹候、疽候之后;倚靠墙壁,全身放松,加强吸气操作,吸气可助阳[12]。反观风偏枯、风痹的病因病机,恰属寒邪客于外、荣卫不调而引起;吸气助阳能调和荣卫,驱散寒邪。以上举例只是书中90条扶阳导引中的一条,但从总条数占比上就可以看出本书对阳气的重视程度。

4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应用

4.1 以阴平阳秘为目标,以扶助阳气为重点 要以阴平阳秘为目标来纠正非健康状态,就要重视对阳气的补充、扶助。“扶阳”思想可上溯至《易经》和《黄帝内经》。扶阳学派将孔子在《彖辞》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和“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13]两句解释为“阳主阴从”“阳统乎阴”的思想源头[14]。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明确提出了“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及“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5],重阳思想显而易见。

另外,历代医家也不乏重视阳气者[16]。如南宋时期的窦材在其著作《扁鹊心书》的理论思想中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开篇便提出“须识扶阳”,善用灸法和丹药来防治疾病,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17]。元代的王好古则提出伤寒或杂病发展到三阴阶段,以阳虚、气虚尤为多见,喜用“霹雳散”“正阳散”“火焰散”“回阳丹”等含有硫磺、附子、干姜等辛温之品的方药治疗。明清时期以薛己、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等为代表医家的温补派,认为“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强调温补脾肾先后二天,用药上多选甘温、甘润,久服无弊之品。扶阳学派的创始人清代名医郑钦安提出,八卦的生成以乾坤为先天,六子为后天,特别指出坎离秉天地正气而生,为人生立命之根[18],推崇以阴阳为纲来阐发人的生理、病理,尤其重视元阴元阳[19],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在治疗上注重扶助元阳[20],使“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诸病源候论》中的助阳益阳导引法强调吸气,配合振腹操作。该书论述的病机多从“风冷”着眼,由此可以得知其思想为“重阳”,所以书中具有助阳益阳功效的导引法有很多,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经过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助阳益阳的导引法都强调吸气,吸气助阳;吸气的操作中有一半需要配合“振腹”,在气功理论中,小腹部是人体元气所在,所以配合“振腹”操作含有补阳的意味。因此在应用导引处方的时候,可以秉承这种扶阳思想,强调吸气操作,配合振腹,即可固护阳气、助阳益阳,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4.2 以八纲辨证为线索,融导引和药物治疗为一体 《诸病源候论》一书中风邪候、腹胀候所附导引法相同,风邪候为风冷邪气束表,本条导引的前半段就意在解表,以去风冷邪气,“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后半段意在温里,健脾温阳,以运中气,可理气消胀[21]。气滞证、血瘀证属实证。若为气滞证,可以选用调畅气机类导引法,如晨起不息吐纳法、侧卧伸臂等,可以调畅、疏利气机,疏肝行气,开其郁结。若为血瘀证,可以选用利气血运行类导引法,如扩胸振臂、单掌上托等,扩胸振臂可以行气活血,单掌上托可以活血化瘀,此二法一起练习会对血瘀证有益处。同时,还可以配合调畅气机类导引法,协同活血祛瘀,疏利通络。虚证如气虚证,可以选用补虚类导引法培补元气,补气健脾,如摩腹、蛇行气法等。摩腹可达到调和脾气的目的,蛇行气法配合少食、吞津、顺应四时,可培补丹田之气[22]。

而在实际临床中,单纯的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情况并不常见,更多的情况是几种同时出现,如虚寒证、阴虚证、实热证等。若为虚寒证,可以选用助阳益阳类导引法,如握固多吸一呼法、右足压左足法等,握固多吸一呼法可助阳;右足压左足法可以牵拉右侧腰背部肌肉,能够更好的调动右肾中的阳气,配以鼻吸口呼,可以达到更好的助阳效果。若为阴虚证,可以选用滋阴生津类导引法,如吞津法,可以养肾精、滋阴生津。若为实热证,可以选用除热类导引法,如踞坐后仰,具有除热的效果,可以清泄伏火[22]。

《诸病源候论》中的诸多导引法所覆盖的证型范围够广泛,具备的各种功效足够全面,可以按照八纲辨证的思路完成导引与证型的对应。这样便可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将导引法和药物治疗融为一体,相互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加好的疗效。

4.3 以辨证导引为法则,以因人因时而制宜 《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特点就是分病候论述病因病机和治法治则,全书分列了70个总病候,每个总病候下又分列了众多小病候,总计986个;其中有47个总病候中的共111个小病候附带了导引法条文,每条导引法分别附于其对应的病候之后,所以可以说本书记载的导引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辨证导引”。

“三因制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治疗思想,在运用辨证导引处方的时候兼顾三因制宜原则,有助于提升导引的疗效。在因人制宜方面,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特征详细辨证、分析病因病机,参照不同的耐受能力来斟酌不同的导引术势和次数,为不同的患者量身定做个性导引处方。在因时制宜方面,可以按照不同季节的特点调整导引处方,还可以参照《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坐功导引图》,结合不同节气的特征调整具体处方。

5 小结

《诸病源候论》开创了辨证导引的先河,是一部在导引方面极具意义的著作,集隋以前诸家导引法之大成,该书将导引法系统地用作医疗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书中所载导引法的一大特色就是“扶阳导引”,秉承扶阳思想,固护阳气、助阳益阳,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很多疾病存在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关注肌体的阳气盛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地运用导引术辅助正气,提升阳气,再兼顾三因制宜的思想,就可以充分利用导引术的优势,扶正以驱邪。

猜你喜欢
扶阳小病条文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法国拟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小病素,大病饿
小病素,大病饿
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现象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