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玮,代金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00)
成书于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论》,亦称为《巢氏诸病源候论》或《巢氏病源》,作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贯穿着《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虽未载方药却注重内外兼治[1]。全书共有50卷,分67门,详细论述了1 739种症候的病因、病机与病变,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临床多个学科,将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证治之津梁”[2]。《诸病源候论》中关于传染性疾病即中医疫病的记载,则主要集中论述其病因,以下笔者就乖戾之气学说、寄生虫致病说、“注病”及养生预防几方面进行论述。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乖戾之气的记载内容丰富,如《诸病源候论》卷8《伤寒病诸候下·伤寒令不相染易候》有云:“伤寒之病,但人有自触冒寒毒之气生病者,此则不染着他人。若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服之。”《诸病源候论》卷9《时气病诸候·时气令不相染易候》曰:“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诸病源候论》卷10《温病诸候·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亦载:“(温病)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法术以防之。”
综上所述,《诸病源候论》一书未详细定义乖戾之气,却明确指出其为疫病主因。从中医理论看,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型流感等都属于乖戾之气导致的。乖戾之气是外感邪气,但不同于六淫之气,具有“非其时而有其气”的特征,为自然界的异常之气,其传变不同于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而是直接侵犯人体脏腑,肺脏往往最先累及;就其发生言之,“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病”,即异常气候是乖戾之气产生的外在条件;就其传播而言,人体受乖戾之气影响可转相染易,乖戾之气作为中医疫病的主要病因,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病症相似,交互影响,病情危重;就其发病特征,与时气、温热等病相似,“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侯,或有暴风疾雨,寒露不散”皆可发病;就其发病人群巢氏在《时气候》指出:“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书中虽未载一方一药,但专门列出了针对时气、疫厉等疫病的“导引法”,为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疫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乖戾之气学说,明确了其发生条件、特征、传播、易感人群与治疗方法等,由此为后世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寄生虫古代有一定认识,至《诸病源候论》时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巢氏详细记载论述了9种寄生虫的形态与传染途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所限,书中不可能提出病毒、细菌等微生物致病理论,而是将各种可能的肠道致病因素统称为寄生虫。书中对致病原因和导致疾病的症状描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肠道各类“微生物”导致疾病,特别是疫病的探究。书中提到的寄生虫,既包括了肉眼可见的蛔虫、寸白虫等,也包括肉眼不可见,但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致病因素。
现代传染病中,霍乱,伤寒、菌痢、诺如病毒等都是通过肠道传播。对文中关于寄生虫论述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借鉴古人的思维,为微生物导致疾病的防治提供思路。
《诸病源候论》卷18《九虫病诸候·寸白虫候》载其形态如下:“寸白者 ,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 而色白, 形小褊,因脏腑虚弱而能发病”,其与现代所说的绦虫相类。卷18《九虫病诸候·九虫候》:“白虫相生, 子孙转大 ,长至四、五尺, 亦能杀人 ”,人食用未熟的带有虫卵的肉类后,幼虫在体内生长为成虫,在外,人体则发为腹泻、消瘦等病症。
综上,寸白虫色白,形态较小;致病与人体正气虚弱密切相关,人体染之可出现腹泻、消瘦。
蛔虫形态大小不等,可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者。蛔虫致病可因脏腑虚弱或嗜食肥甘而作。人体发病可见腹痛、口吐涎沫或清水,痛有休时,亦可痛至心,伴绞痛,甚可致死。较寸白虫而言,蛔虫形态较长,致病与人体正气虚弱及饮食相关,致病后症状较寸白虫严重。
查阅历代文献,关于血吸虫的记,当首推《诸病源候论》,该书以血吸虫病的发病原因、感染方式、临床表现为着眼点进行论述,为后世血吸虫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2.3.1 发病原因
《蛊毒候 》:“凡蛊毒有数种 ,皆是变惑之气” 《瘴气候》:“夫岭南青草, 黄芒瘴 ,犹如岭北伤寒也 ,故太阴之时 ,草木不黄落。伏蛰不闭藏, 杂毒因暧而生 ”这里的瘴气包含了山丘型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现代研究学者[4]认为,《病源》中有关血吸虫病的病因应包括有山林间的雾露烟瘴之气、湿毒之气、蛊毒、沙虱与射工、水毒等。
2.3.2 感染方式
《沙虱候》记载:“水间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涉水澡浴,此虫着身……便钻入皮里……”,此明确指出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就有感染血吸虫病的可能,感染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接触疫水后,虫毒通过皮肤侵入人体,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致病。因此,当尽量减少与疫水的接触,或最大程度做好防护,以免致病。
2.3.3 临床表现
血吸虫的发育经过尾蚴、幼虫、成虫、虫卵等不同形态阶段,不同阶段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致病亦分为以下几期:早期即侵袭期,多以肺系症状为主,可见咳嗽、胸痛或痰中带血;急性期则侵袭胃肠道出现痢疾、便血、黏液便或肝脾肿大,此期亦兼有肺部症状;发展至慢性期可维持10~20年病程;最后为晚期,极度消瘦、腹水、腹壁静脉曲张、巨脾等症。
现代临床诊断,以疫情接触、上述症状与粪便或尿液标本中检测可见寄生虫卵,或在血液或尿液标本中发现抗原为依据。
《诸病源候论》关于肠道寄生虫病的认识较为详尽[5],首先,作为病因学专著,明确指出寄生虫致病的机理,多为“脏腑虚弱”,即人体正气虚衰;《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临床治疗寄生虫疾病时驱虫与扶正共存;在症状论述方面,不同虫种,致病症状亦不同,此为症状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外,该书以大量临床记载为理论依据,指出内、外、妇科等多种疾病皆可因虫致病,此丰富了中医病因学说;可以说该书关于寄生虫致病说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诸病源候论》关于注病的记载种类繁多,约有36~99种之多,如风注、气注、寒注、热注、冷注、食注、劳注、鬼注、蛊注、毒注、恶注等;涉及冷热、寒暑、人鬼等多个范围[6]。
《诸病源候论》卷24《注病诸候·五注候》注解:“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其意指接触死者而中邪所得的病证。论及注病,其与尸气密切相关,关于尸气的认识,早在汉·华佗《华佗神方·华佗治见鬼卒倒神方》[7]和南北朝·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杂诫忌禳害祈善篇》[8]等已有记载,他们认为尸气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故当避免闻之。与前贤论述不同,巢氏指出,尸气是指传染病人死后产生的一种能够传染人的气,通过身体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这种尸气就会进入人体内,导致人发生与死者相似的疾病,致个体死亡,严重的会灭门。
综上,《诸注候》中指出注病的病机为“阴阳失守,经络空虚,风寒暑湿劳倦之所致也。”就其症状言之,人死亡之后,旁人若体质虚弱,受到其邪气侵袭,可出现与“死者”相同的症状表现,《注病诸候·生注候》、《注病诸候·恶注候》《注病诸候·丧注候》等篇均有论述,故注病的发生与否与体质密切相关,若体虚或身体状态欠佳,则易感此病;反之,则可避其邪气而不发病。由此可见,其与《黄帝内经》虚实致病理论思想一脉相承;就传播途径而言,其一书中指出亲人、旁人间接或直接接触,尸气由此进入人体导致疾病发生;其二临近之地,亦可感染,此揭示了空气传播致病途径[9]。注病的发生是内外致病的综合结果,通过接触传染与空气传播“尸气”之途径,内在人体正气虚弱,内外受病而发之。
《诸病源候论》关于尸气、注病的论述,较前人认识更为深刻与详细,唐宋及明清时期,医家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丰富了与尸气相关的理论,其中,《诸病源候论》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巢氏注重体质与传染性疾病的关系,且在书中指出疾病的发生多与情志、饮食、起居等密切相关,书中未载一方一药,却提出了许多有关养生的导引术及科学养生观念。该书记载120条养生方,分别见于38卷、157候之中[10—11]。既补充《黄帝内经》的养生观念,又为后世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以导引、存想两部分对《诸病源候论》养生预防思想进行系统论述。
《诸病源候论》中导引法的记载丰富[12],首先,中医治疗手段,早在《内经》时代即提出“毒药、砭石、九针、艾灸、导引按蹻”五种,宏观论之,《诸病源候论》继承这一治疗手段,系统阐述了导引养生方法治疗疾病的理念;其次,导引方法以病证分类命名,如风病诸候导引法、虚劳病诸候导引法、腰背病诸候导引法、伤寒、时气、温病诸候导引法等,前论疾病,后述导引套路,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开创“辨证导引”的医学先河;最后,全书共有导引法287种,是参考前贤多部著作保存下来的精华[13],同时,这些导引法对后世导引套路的编创、改进影响深远[14-15]。
存想,出自《论衡·订鬼篇》,意为思念想像,是指通过默想某些特定的场景等消除杂念的一种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心理治疗健身方式。《诸病源候论》将其称为“存、思、度”[15]。作为该书中独具特色的导引方法,全书10余条相关论述,存想既可单独成文,又可与导引配合使用,这为后世导引法三大要素之一的“调心”奠定了基础。对于存想历代医家持有不同态度,就现代研究来看,此可作为心理疗法应用于临床各科,如肿瘤、焦虑、抑郁等疾病的治疗。
《诸病源候论》提出的养生预防思想,在“中医热”的浪潮之下得到了诸多实践,事实证明,其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依此发展而来的导引套路行之有效,广泛用于临床辅助疾病治疗[17]。
《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疫病认识深刻详尽,巢氏在继承前人论述精华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中医疫病首创理论,如提出乖戾之气为疫病之主因,此与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相似,又如血吸虫致病及“尸气”传播途径等理论,均为疫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医疫病发展具有一定贡献,需要继承其学术精华;其次,书中有关养生预防思想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亦可为不断爆发的传染病防治与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具有一定特色。中医导引法作为非药物疗法,以其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适合居家人群预防、轻症患者辅助治疗和出院人群康复。在雷神山医院、武汉方舱医院中,已经开始运用八段锦等作为患者康复手段。《诸病源候论》所倡导的导引法在增强免疫力方面的功效已经得到认可,其应用可贯穿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各个阶段,期待导引法在传染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