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 徐海朋
《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连载之四 胡床
文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 徐海朋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养生方导引法记载:
“坐[一],抱两膝下,去[二]三里[三]二寸[四],急[五]抱向身[六],极势[七]。足两向[八],身起[九],欲似[十]胡床[十一]。住势[十二],还坐[十三]。上下来去[十四],二七[十五]。去[十六]腰、足、臂内虚劳[十七],膀胱冷[十八]。”
校注:
[一]坐:指箕踞坐,古代导引法的一种准备姿势,具体操作见导引姿势。
[二]去:距离。
[三]三里:指足三里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四]两寸:指同身寸,约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横指宽度。足三里下二寸大约在上巨虚穴位置。
[五]急:指急速。
[六]向身:朝着身体的方向,此处“向”为介词。
[七]极势:动作的极限。
[八]足两向:脚部两侧展开,此处“向”为动词。
[九]身起:身体向上起来。
[十]欲似:好像,仿佛的意思。
[十一]胡床:古时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代两边可以折叠起来的小马扎。
[十二]住势:保持住姿势。
[十三]还坐:再返回箕踞坐姿势。
[十四]上下来去:指身体的上下运动和两腿的来去运动。
[十五]二七:两个七拍,十四次。
[十六]去:消除掉。
[十七]虚劳:又称虚损,由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十八]膀胱冷:《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肾气虚弱,膀胱冷导致小便之后,滴沥不尽。
描述:
在箕踞坐姿势下,两手抱两腿急速回收,两脚展开,同时,身体上起。上下来去的往复彷佛是“胡床”的折叠运动,故该动作以“胡床”名称进行描述。该动作通过对身体急速的折叠,来逐渐的实现腰部、脚部、臂部的气血平衡,消除该部位的虚劳损伤,同时温和膀胱气血,消除膀胱冷的现象。
“急抱向身”是通过两手臂的力量来带动两腿的运动,因此,两手臂在运动过程中会得到针对性的锻炼。在“急抱向身”的同时,两脚主动向两侧展开运动,可以温和脚部气血,消除脚部劳损。而身体的向上起动,可以带动腰部进行一松一紧的运动,从而对于腰部可以起到调理效果。该导引法通过“抱腿”、“展足”、“起身”三动合一的方法,直接针对调理臂部、脚部和腰部,逐渐的消损该部位的致病因素。并且,向内抱到极限,使大腿尽量挤压小腹部(膀胱)部位,从而起到温和膀胱气血的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上下来去”四字,“上下”是一个“阴阳”,“来去”是一个“阴阳”,将往复一个“阴阳”作为一次完整的操作,显示着中华先人的“阴阳”智慧。因此,在操作练习时,倘若强度过大,不能完整的进行两个七的练习时,可以在每次做完一遍后,适当休息,然后继续练习,直到按照规定次数,完整练习。
“胡床”主要针对调理腰部、臂部、脚部和膀胱。由于两手抱的上巨虚穴位置有调理肠胃功能,同时,运动可以挤压、刺激、按摩肠胃,因此,对肠胃也有调理效果。
原理阐释:
通过臂部、腰部、脚部一松一紧的“阴阳”运动来调和该部位气血,逐渐消损致病因素;在“上下来去”的运动过程中,对膀胱造成按摩刺激,可以温和膀胱气血;两手抱的穴位在足阳明胃经上,同时,挤压刺激肠胃,因此对肠胃功能有调理效果。
养生效果:
※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图一
图二
图三
※调和腰部气血,缓解腰部紧张、虚劳。
※可以改善踝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调和脚部气血。
※改善膀胱功能。
※活跃气血,激发阳气,改善虚冷畏寒现象。
导引姿势:
箕踞坐:臀部坐在席上,两脚回收踏住席面,身体正直,两膝关节向上竖起,两手按住席面,手指向前。(图一)
运动步骤:
1.两手抱在足三里下二寸。(图二)
2.两手将两腿向身体急速抱回到极限,同时,起身,两脚向外展动。(图三)
3.两手放松,两腿返回原处,两脚内收。
4.步骤2——3一起一落为一次,重复14次。
5.返回箕踞坐姿势。
6.结束导引运动。
注意事项:
※“胡床”古代的一种折叠椅,仿照其运动方式。
※两手抱在足三里下上巨虚穴位置。
※向身体抱拢时要急速。
※向内回抱,身体上起,两脚外展运动要同时。
※“上下来去”的往复运动要有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