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

  • 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含水率乳状液稳定性分析*
    中油与水主要以乳状液的形式存在。乳状液是由一种液体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常见的乳状液有两种,一种是以油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另一种是以水为分散相、油为分散介质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一般W/O型乳状液的黏度较大,乳化液滴之间碰撞、合并,并逐步形成“油墙”,后续乳状液推动“油墙”运移,扩大波及面积,提高采收率[1-4]。近二十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可以

    油田化学 2022年3期2022-10-11

  • 剪切条件对可逆乳状液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液的关键是可逆乳状液,现阶段可逆乳化钻井液主要由表面活性剂型可逆乳化剂稳定,其稳定性较差,为此笔者提出使用改性纳米颗粒性可逆乳化剂稳定可逆乳化钻井液[5-6]。通常小于100 nm的颗粒称为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体系中加入纳米材料,可有效提高可逆乳状液性能,为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可逆钻井液提供可能性[7-8]。纳米二氧化硅是具有乳化和催化双重功能的固体颗粒,在乳状液转化过程中始终存在于液体界面[9]。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可使颗粒表面的亲油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4-21

  • 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实验研究
    可忽视的作用。乳状液是一种不稳定的体系,乳化条件、液滴大小、乳状液的分散度等因素对其稳定性均有影响[1-3]。很多学者针对外部因素对原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4-6]。但是,从分散相微观粒径的角度探究乳状液的稳定性,尤其是复配体系下乳状液分散度方面进行的研究并不多[7-8]。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目前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学药品的开发[9]、农药的制备等,FBRM可用于液滴的静动态检测。采用复配乳化剂制备了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通过FBRM监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2-01-04

  • 多糖对灵芝孢子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0014)关于乳状液对生物活性成分包埋的载体构建已经有广泛研究。将不饱和脂肪酸作为油相,既能提高乳状液的营养价值,也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氧化性[1]。蛋白稳定的水包油型乳状液虽被广泛用作生物活性成分的载体,但是仍具有许多缺陷,对环境非常敏感,如加热、冷却,尤其是对pH值和盐浓度最敏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乳状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造成分层、絮凝、聚集、破乳和奥斯瓦尔德熟化[2]。因此,通过制备结构更加复杂的乳状液以提高其稳定性是扩大乳状液应用的关键[3]。蛋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年22期2021-12-06

  • 疏水化改性淀粉微粒稳定的Pickering乳状液的性质研究
    ckering乳状液是纳米或微米级固体颗粒稳定的乳状液[1],固体颗粒称为颗粒乳化剂。常用于稳定Pickering乳状液的固体颗粒有黏土、二氧化硅、氧化铝和钛氧化物等,但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这些颗粒乳化剂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2]。糖类、蛋白类和脂质类等兼具食用性的材料逐渐成为颗粒乳化剂研究的热点[3, 4],其中,淀粉因其来源广、价格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5-7]。淀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大米淀粉的粒径为3~8 μ

    中国粮油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17

  • 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全油或者油包水乳状液,这大大增加了其成本,影响了除页岩气外在其他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推广使用。降低油基钻井液的油水比是有效控制油基钻井液成本的一大措施,而低油水比下的乳状液稳定性是这一措施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林永学等[6]成功研发了在涪陵页岩气田应用的油水比在65∶35~70∶30的油基钻井液,但并未深入分析影响低油水比油基钻井液稳定的因素。李胜等[7-8]研究了油水比变化对油基钻井液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现场应用,但利用分散稳定性分析仪的手段过于单一且不够直观

    油田化学 2021年2期2021-07-02

  • 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体系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效[3-4]。乳状液体系在包埋、保护、运载、成本和生物相容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5],如将不饱和脂肪酸作为油相,既能提高乳状液的营养价值,也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氧化性[6]。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良好的乳化剂,具有亲水亲油平衡特性,在溶液中可迅速分散在油水界面上,通过结构变化重新排布,形成凝胶化界面层保持乳液稳定[7]。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的乳状液可以有效包埋DHA、鱼油、肉桂精油等[8-10]。大豆异黄酮、茶多酚、抗坏血酸的抗氧化作用可应用于肉制品加工、油脂储

    中国果菜 2021年5期2021-06-03

  • 低分子质量大豆种皮果胶对大豆蛋白乳状液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差异显著,影响乳状液体系的稳定[9]。Garcia 等[10]发现,油水界面处不同多糖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差异性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显著。多糖分子质量对乳化效果的影响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以大豆种皮作为试验原料,制备大豆种皮果胶类多糖(Soybean hull pectin polysaccharides,SHPP),探索低分子质量大豆果胶类多糖(Low molecular weight soybean hull pectin polysaccharides,S

    中国食品学报 2021年3期2021-04-22

  • 不同来源的大豆水溶性多糖乳状液乳化特性及红外光谱分析
    糖的乳化性质对乳状液的影响,没有进行同种来源的不同副产物中大豆多糖的乳化性质对乳状液影响的横向比较.因此,本试验利用微波辅助草酸铵提取四种大豆多糖,测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乳状液的界面张力、粒度分布、Zeta电位、光学显微镜、流变性质、多重光散射等指标,探讨不同副产物中提取的大豆多糖-蛋白乳状液乳化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未来进一步对大豆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原料与试剂山东禹王集团:大豆种皮、全豆豆渣、脱蛋白豆渣、子叶豆渣.乙醇:天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3-17

  • 二十二碳六烯酸微藻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制备工艺,还与乳状液的稳定性紧密相关[12-13]。DHA乳状液是典型的水包油(O/W)型,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14]。乳状液稳定性与乳状液特性(如界面张力、油-水界面膜、液滴大小和连续相黏度等)密切相关[15]。在乳状液制备过程中,加入乳化剂能够促进O/W型乳状液的形成。在生产中,常通过不同种类乳化剂复配方式提高乳状液的制备效率。乳化剂复配通常选择高或低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HLB)值乳化剂结合方式,此

    食品科学 2021年3期2021-03-02

  • 无机盐对石油磺酸钠乳状液性能的影响
    子会对NPS 乳状液乳状液,下同)的表观黏度、界面张力和脱水率产生较大影响。目前,许多学者对提高NPS 耐盐性进行了大量研究[7-8],但是针对无机盐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界面张力和脱水率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表观黏度、界面张力和脱水率三个方面研究了无机盐对乳状液性能的影响,讨论了无机盐对乳状液的作用规律。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氯化钠(NaCl,分析纯)、氯化钾(KCl,分析纯)、氯化镁(MgCl2·6H2O,分析纯)、氯化钙(CaCl2,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12-30

  • 酸碱质量分数对pH 控制的可逆乳状液转相的影响
    266580)乳状液分为油包水型乳状液[1⁃2]、水包油型乳状液[3⁃4]和多重乳状液,多重乳状液从某种意义上是油包水乳状液和水包油乳状液的复合[5]。可逆乳状液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和油包水型乳状液之间可逆转化,通过实现不同阶段在不同类型乳状液之间的转变,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6]。现阶段研究的可逆乳状液的控制因素主要有:pH[3,7]、温度[4]、盐度[8⁃9]、pH 与温度协同[10]、光等[11]。其中基于pH 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具有转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年4期2020-09-18

  • 胜利原油乳状液中固体颗粒特性及其脱除技术*
    因此,分析原油乳状液中固体颗粒的成分和粒径,表征其特性,探究其存在机理,找到便捷有效的方法处理原油乳状液,达到有效脱除微小固体颗粒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原油乳状液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含水原油的脱水问题,以及固体颗粒对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上,而对于原油中的固体颗粒的特性和脱除技术研究较少[4-7]。本文以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区块的682原油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应用显微镜、纳米粒度仪和光谱成分分析仪,表征乳状液中固体颗粒的特性,揭示原油乳状液

    广州化工 2020年12期2020-07-09

  • 2-D智能纳米黑卡稳定乳状液的机理*
    固体颗粒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并将固体颗粒稳定的乳状液命名为Pickering乳液。随之,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不同纳米颗粒在不同条件下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机理[17-18]。陈小榆等[19]发现疏水氧化铝纳米流体比亲水氧化铝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分散稳定性和更强的稳定乳状液的能力。刘凯鸿等[20]利用pH调控十二烷基氨基丙酸钠的带电性质,进而控制SiO2纳米颗粒表面的带电性。研究发现在酸性水介质中,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分子呈阳离子状态,可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带负电

    油田化学 2020年2期2020-07-08

  • 油包水乳状液物性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常容易形成油水乳状液[2]。原油乳状液的凝点与黏度会随着含水率的变化而受到影响,由于分散相水滴的存在,乳状液体系中存在着内相与外相,其流变与析蜡特性会因为液滴与液滴之间的作用而变得复杂[3]。此外原油是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含有饱和烃、芳烃、石蜡、树脂等多种物质[4]。树脂和沥青质是极性化合物,当原油乳状液在被高速剪切时,其可视为表面活性剂,从而促进乳状液的形成并且会影响乳状液的物性[5],因此不同种类的原油因为其成分比例不同,所表现出的析蜡特性及流变性也

    石油石化节能 2020年6期2020-06-24

  • 不同乳化剂对油酸和亚油酸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包括粉末油脂和乳状液。稳定性是影响乳状液的最重要因素。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随着时间变化的能力,在储藏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乳状液失稳。因此,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食品工业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通过多糖、蛋白质和表面活性剂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乳化剂提高其稳定性,这些不同的乳化剂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4],通过降低相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空间位阻和液滴间的静电斥力[5],来达到稳定乳状液的效果。李玉琴等[6]以油酸为油相,利用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和多

    食品工业科技 2020年6期2020-04-02

  • 紫苏籽油双层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评价
    油(O/W)型乳状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乳状液的制备,油脂的物化特性得到改善,并能促进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吸回[8]。如研究较多的单层或者多层乳状液对β-胡萝卜素理化性质的影响[9-15]。此外还有如单层或者多层乳状液对亚麻籽油、大豆油及橄榄油等功能脂质物理化学稳定性的研究[16-18]。乳化剂的特性以及如何选用更好的乳化剂成为乳状液研究重点。Lee等[19]研究了亚麻籽油乳状液中表面活性剂(吐温20、吐温80和大豆卵磷脂)和蛋白质类乳化剂(大豆蛋白质分离

    食品科学 2019年24期2020-01-07

  • 原油乳状液黏度影响因素及规律性研究
    方条件下形成的乳状液体系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表明,高剪切速率下,油水比为7:3形成的三元乳状液最稳定,黏度最大;较高剪切速率下,油水比低于1:1的二元乳状液体系黏度很低,发生相转变;不加碱时,形成的二元乳状液体系黏度较大;加碱时,三元乳状液体系在较低剪切速率下形成的乳状液体系黏度较大,当剪切速率增加到一定值时,三元乳状液发生相转变,黏度降低,且随剪切速率增加变化不明显;低剪切速率下,聚合物+活性剂形成的二元体系乳状液黏度最大,碱+活性剂形成的二元体

    当代化工 2019年1期2019-12-12

  • 离子浓度对原油乳状液性质影响的研究
     要:在对原油乳状液进行研究时,大部分研究者使用实验室配置的乳状液作为实验样品。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原油乳状液制备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水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室内试验发现,使用低纯度去离子水制备的W/O型原油乳状液含水率最高可达70%,而相同实验条件下使用普通自来水制备的W/O型乳状液含水率最高只能到达50%,由此可见,水质对原油乳状液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为此选取了实验室常用的3种离子浓度的水质:普通自来水、低纯度去离子水和高纯度蒸馏水,来制备油水乳状液

    当代化工 2019年2期2019-12-10

  • 中高矿化度聚表剂乳化性能及稳定乳状液驱油机理
    献述及;稳定的乳状液具有良好的驱油能力,其可在多孔介质内部依靠贾敏效应对大孔隙实施有效封堵,从而提高波及体积,但鲜有学者研究过稳定乳状液的微观驱油机理。因此,借助微流控系统,通过向微观模型中注入稳定DG乳状液,来研究其微观驱油机理。1 实验部分1.1 实验材料实验用水为大港某区块模拟地层水,水质类型为CaCl2型,总矿化度为6 150 mg/L。实验用油为大港某区块现场脱水原油,50 ℃时地面脱气原油黏度为52 mPa·s。实验药品包括HD-I、HD-II

    特种油气藏 2019年4期2019-09-06

  • 黄原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聚集稳定性的影响
    121013)乳状液由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相互分散形成,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的多相体系[1]。食品乳状液中常添加蛋白质和多糖作为稳定剂。蛋白质和多糖可通过静电作用或氢键形成复合物,多糖促进蛋白质在界面上的吸附,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2]。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乳化剂,乳化活性高,但其形成的乳状液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乳状液易失稳[3]。黄原胶是一种由细菌Xanthomonascampestris产生的具有三糖侧链的刚性线性阴离子多糖,其特定的聚

    中国粮油学报 2019年7期2019-08-19

  • 亚麻籽胶-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微滴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流变特性
    研究价值。基于乳状液微滴间异型聚集效应,形成具有特定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微聚集体,成为提高食品乳状液体系流变特性的新途径[1-2]。蛋白质、油脂、多糖是食品体系中重要的3类生物大分子,是影响食品结构和质构的主要因素。在实际体系中3种分子往往共存,由于两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此时体系的稳定性和质构特性并非这3种分子作用的简单加和[3-4]。水包油体系乳状液的异型聚集为提高食品乳状液体系流变特性提供了研究思路。本研究基于乳状液微滴间静电组装,构建大豆分离蛋白和亚

    中国食品学报 2019年5期2019-08-12

  • 影响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因素分析
    出液中的油包水乳状液,尤其当含水率在30%~60%时,造成平台的加热脱水设备油水分离效果差,外输原油含水率升高。同时污水含油量超标,不能满足污水回注地层进行水驱的水质要求。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常温条件下配制稠油乳状液并研究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康万利、孙春柳[9-10]等人研究发现剪切速率越大、乳化时间越长、水滴粒径越小,乳状液越稳定,含水率越大、温度越高,乳状液稳定性越低。孟江[11-14]等人研究发现油包水乳状液黏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随含水率上升而上升

    钻采工艺 2019年3期2019-07-11

  • 含水率对油包水乳状液流变和析蜡特性分析
    ,极易形成油水乳状液[1⁃2]。在最初油井开采出的原油里,水的含量占少数,但是,随着油田中后期的到来,原油中水的含量还会不断的上升。原油乳状液具有复杂的流变性,而且由于分散相水滴的存在,油包水乳状液体系存在着内相和外相,液滴和液滴之间的共同作用使油包水乳状液的流变、析蜡特性更加复杂。在油水管输运行过程中,遇到极强的冷空气袭扰等强换热的环境,乳状液中的蜡分子会向管道四周运动并析出,最后吸附于管道内壁,造成管道有效管径下降,输送能力下降,增加输送成本。随着运行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年2期2019-04-29

  • pH对水酶法大豆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究
    表面形成稳定的乳状液[3],使得大量的油脂存在于乳状液中,降低了油脂的提取率,因此研究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乳状液的破除,提高油脂提取率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乳状液的稳定性主要受有机溶剂、酶、温度、盐离子强度、pH等影响:迟延娜等[4]研究了水酶法提取油脂过程中由温度和pH协同作用形成的顽固乳状液的破除,发现50%的乙醇能够明显降低乳状液稳定性,使游离油的得率达到90%;Li等[5]研究了酶解对生物解离花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随着酶解时间逐渐延长,乳状液

    中国油脂 2019年3期2019-04-29

  • 大豆可溶性多糖与Fe2+对O/W乳状液物理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
    1013)食品乳状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的多相体系,分散度较高,在储藏过程中,易发生絮凝、聚集等不稳定现象,使乳液分层,影响产品的感官品质[1-2]。此外,乳液在加工过程中铁、铜等过渡金属常混入连续相,容易与乳液中油脂接触,催化油脂氧化,增加油脂氧化速率,进而引起乳液稳定性降低[3-4]。食品乳状液中常添加蛋白质和多糖作为乳化剂或稳定剂[5-6]。蛋白质能吸附在油水界面上,通过静电或空间排斥作用稳定乳状液[7]。多糖分子具有乳化能力,可以吸附在界面区域,对界

    食品工业科技 2019年2期2019-01-25

  • 大豆乳状液的组成成分及相关性质的研究
    合,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导致其包裹的油脂难以被释放分离出来,因而限制了大豆中油脂的提取[2]。Lamsal等[3]研究发现乳状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水分、多糖、蛋白质和磷脂,多糖的存在使乳状液黏度增大形成水相凝胶,进而使油滴颗粒相互分离,蛋白质和磷脂对乳状液的乳化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在乳状液的界面分布形态并没有完全被解释清楚。由于在生物解离过程中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转变为磷脂酸,改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使得乳状液难以被破除[4]

    中国油脂 2019年1期2019-01-23

  • CaCl2和pH值对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形成乳状液破乳效果影响
    提取大豆油形成乳状液破乳效果影响吴海波1,江连洲2※(1. 钦州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钦州 535011;2.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哈尔滨 150030)为探明粗酶水相提取大豆油所产乳状液的破乳机制,通过破乳率、Zeta电位、黏度、粒径分布和平均粒径指标分别考察无机盐和pH值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了比较无机盐的破乳效果,该文在乳状液中分别添加浓度均为0.06 mol/L的CaSO4、CaCl2、MgCl2、NaCl,80 ℃条件下反应10 min,结果显示

    农业工程学报 2018年23期2018-11-24

  • 改性纳米硅强化乳状液调驱体系研制与应用
    改性纳米硅强化乳状液深部调驱技术[7-9],提高层内的驱油效率,达到降水增油效果。该体系不但可以对稠油有优异的稀释降黏作用,也可大幅度降低驱替前沿稠油的黏度,从而有效降低稠油的流动阻力;同时改性纳米硅强化的乳状液可以赋予驱替相增黏机理、乳状液捕集机理,使驱替相具有较为理想的流度控制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水油流度比[10-14],提高区块采收率。1 稳定乳状液体系的制备以廉价的脂肪酸甲酯为油相,研究了新型乳化剂制备O/W型乳状液体系的条件,考察不同乳化剂浓度、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9-11

  • 乳铁蛋白-乳清分离蛋白乳状液微聚集体构建与酶交联对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6-7]。食品乳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微滴通过控制异型聚集效应,产生微滴间静电相互作用与空间聚集作用,形成具有特定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微聚集体,该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可提高体系流变特性,从而使得低脂含量产品可达到高脂肪含量的口感[8-10]。Mao Yingyi等[11]研究了2 种带异型电荷的蛋白质乳状液微滴间异型聚集效应,发现β-乳球蛋白微滴与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微滴混合比率影响微聚集体尺寸分布,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形成网络结构分布的微聚集

    食品科学 2018年12期2018-06-26

  • 二元油水乳状液的制备及自然破乳规律研究
    70)二元油水乳状液是原油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采出液状态[1]。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后期油水分离、原油输送有重要的影响[2,3]。目前乳状液破乳机理有相体积、定向楔、亲水亲油平衡值等多种理论解释,每种理论都能对若干破乳现象进行有效解释,但又不能全部解释[4]。前期从二元驱油剂的成分出发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二元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5]。本文以一种油田常见的二元乳状液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外部扰动因素及含水量这一角度,进行室内制备并研究剪切速率、剪切时间及含水

    石油化工应用 2018年4期2018-05-22

  • 氯化钠浓度对含猪血浆蛋白水解物的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150030)乳状液是一种胶体分散体,其中一种不相容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不相容液体中。食品工业中,这两种不混溶的液体通常是油和水,因此可以形成油包水(Water-in-oil,W/O)或水包油(Oil-in-water,O/W)型乳状液。O/W型乳状液在食品中广泛存在,但是容易发生絮凝、分层、聚集等不稳定现象。乳状液的稳定性取决于油滴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两亲性乳化剂,如蛋白质由于具有两亲性质和成膜能力,可以降低界面张力吸附在界面上,产生的油滴较小。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年7期2018-04-12

  • 海上多层合采油藏乳状液调剖性能定量表征
    生乳化现象形成乳状液乳状液对不同渗透率级别油藏的封堵效果不同,改善了油田的非均质性,从而提高了油田采收率[3-7]。目前,国内外针对乳状液提高采收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凤琴等人[8-10]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研究和分析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闫建文等人[11]研究了高温高盐油藏中油包水乳状液调剖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期;赵凤兰等人[12-13]研究了三元复合驱驱油体系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的影响;Guillen等人[14-15]采用室内实验的方式研究了

    特种油气藏 2018年1期2018-03-19

  • Surfactin作为表面活性剂对O/W型藻油DHA乳状液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W型藻油DHA乳状液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何镇宏,赵海珍,陆兆新*(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以Surfactin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藻油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乳状液并研究其稳定性。研究发现,水相为质量分数0.8%的Surfactin溶液,在不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添加剂的条件下,制备水包油型藻油DHA乳状液,在4 ℃和37 ℃条件下保存相比其他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在浊度、粒径

    食品科学 2017年21期2017-11-11

  • 热处理对乳铁蛋白-β-胡萝卜素/大豆多糖-DHA乳状液微流变特性的影响
    豆多糖-DHA乳状液微流变特性的影响李昕,王旭,李玮克,许朵霞*,曹雁平*(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100048)蛋白质功能因子乳状液体系巴氏杀菌受热时易改变其流变性,从而影响其品质。本研究基于乳状液异型聚集效应,构建多重功能因子乳状液微聚集体,以期改善其耐热性。选用大豆多糖(SSPS)和乳

    食品工业科技 2017年18期2017-10-16

  • 酸碱类型对pH值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的影响
    H值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的影响刘飞1, 王彦玲1, 郭保雨2, 王旭东2, 张悦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2.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山东东营 257064)刘飞,王彦玲,郭保雨,等.酸碱类型对pH值控制的可逆乳状液的影响[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7,34(1):60-64.LIU Fei,WANG Yanling, GUO Baoyu,et al.Effects of acid and base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7年1期2017-09-03

  • 多孔介质中孔喉级别乳状液的形成条件及黏弹性
    介质中孔喉级别乳状液的形成条件及黏弹性周亚洲1,王德民2,王志鹏3,曹睿3(1.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试验大队,黑龙江大庆 163000)采用岩心驱替实验模拟油藏中原油乳化过程,通过可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乳状液形成机理,分析不同运移距离、乳化剂浓度和注入速度下形成乳状液的粒径分布及孔喉级别乳状液形成条件,通过测量形成的乳状液黏度、储能模量和耗能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年1期2017-03-08

  • 乳状液在岩心中调剖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430100)乳状液在岩心中调剖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雷雨希,张志全,陈晓宇,苏 醒,彭科翔(长江大学, 湖北 武汉 430100)油藏驱油过程中乳状液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乳状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孔介质的复杂性,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相当复杂。以乳状液在岩心中的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为指标,并增加聚合物溶液在岩心中的渗流实验,客观地评价乳状液在油层中的调剖能力,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乳状液注入到渗透率从100 mD到1

    当代化工 2016年3期2016-12-20

  • 渣油沥青乳状液阻力特性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学工程渣油沥青乳状液阻力特性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杨怀军,崔丹丹(中国石油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天津300280)本文将石油副产品渣油或沥青制成乳状液,研究了乳状液的特性、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以及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乳状液粒径范围在0.1 μm~10 μm,在多孔介质中不但可以运移驱替,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乳状液较水驱提高采收率15个百分点以上。阻力特性;渣油;沥青;乳状液;采收率目前,聚合物驱油已成为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主体技

    石油化工应用 2016年1期2016-12-01

  • 乳状液在岩心中调剖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油藏驱油过程中乳状液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乳状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孔介质的复杂性,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相当复杂。以乳状液在岩心中的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为指标,并增加聚合物溶液在岩心中的渗流实验,客观地评价乳状液在油层中的调剖能力,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乳状液注入到渗透率从100 mD到1 D的柱状岩心,残余阻力系数先上升后降低;当乳状液的粒径大于岩心孔喉半径时,调剖的效果较好;在柱状岩心中,乳状液可以对孔喉有效的封

    当代化工 2016年3期2016-07-10

  • 低场核磁共振法对油基钻井液乳状液乳滴稳定性的研究
    法对油基钻井液乳状液乳滴稳定性的研究张 瑞,霍锦华,彭志刚*,冯 茜,王吉星,毛 旭(西南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针对油基钻井液油包水型乳状液乳滴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引入弛豫试剂MnCl2·4H2O对W/Q型乳状液的T2分布曲线进行定性分析,位于10~1 000 ms之间的弛豫峰对应于中度可自由移动水和白油弛豫峰的叠合峰,定义为乳状液弛豫峰;1 000 ~10 000 ms之间的峰为高度可自由移动水的弛豫峰。基

    分析测试学报 2016年11期2016-04-13

  • 以Span80为乳化剂制备煤油包水乳状液的实验研究
    剂制备煤油包水乳状液的实验研究姚志坤,阮 达,杨定邦,陈 韬,陈 晓(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为了制备能够模拟乳状液膜分离过程中使用的模型乳状液,以Span80作为乳化剂利用高速搅拌乳化法制备了含有内水相化合物的煤油包水乳状液.考察了内水相化合物种类及浓度、搅拌转速、搅拌时间、乳化剂浓度、含水率等因素对乳状液的静置沉降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确定了内水相化合物为NaOH时乳状液的相转变点.实验结果表明:以NaOH作为内水相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12-17

  • 二元复合体系组分对乳状液类型及稳定性影响
    复合体系组分对乳状液类型及稳定性影响吴文祥1,董雯婷2,吴 鹏3(1. 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8;2. 中海油能源发展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渤海实验中心,天津 300450; 3. 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0)试验模拟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及地层中原油形成乳状液条件,通过对室内模拟形成的乳状液。通过单一变量法改变形成乳状液所需的二元复合体系及原油的浓度,分别研究各变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及乳状液类型的影响规

    当代化工 2015年12期2015-10-27

  • 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H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H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易建华,程菁菁,董文宾*(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为了了解在水包核桃油乳状液中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H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考察四种乳化剂即乳清分离蛋白(WPI)、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以及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酯(Tween20)在pH3.0和 pH7.0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水包核桃油乳状液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结果表明,pH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非离子表

    食品工业科技 2015年13期2015-05-05

  • 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乳化条件及乳化体系研究
    稳定性.微胶囊乳状液的稳定性对微胶囊产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制备稳定性较高的乳状液是成功制作微胶囊产品的第一步.时浩[1]以微胶囊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对食品体系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乳状液制备和评价方法以及各组分、环境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另外,还可采用加压均质的方法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2].杨承鸿等[3]对单甘酯应用于植脂末中进行了研究,选择了3 种单甘酯分别和硬脂酰乳酸钠进行复配研究乳状液的稳定性,分别得出了不同的乳化剂配方.谭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23

  • 食品乳状液稳定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0048)食品乳状液是在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一种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与其互不相溶的液体中的液滴分散体系。乳状液在食品领域中广泛应用,如饮料、脂质替代品、蛋糕、冰激凌、巧克力等。食品乳状液在热力学上属于不稳定体系,在宏观上不稳定性现象有两种,一种是乳状液分散相颗粒的迁移(乳析和沉淀),另一种是分散相颗粒粒径大小变化(团聚和絮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技术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精密仪器可用于食品乳状液稳定性的检测,但至今对乳状液稳定性的检测仍没

    食品工业科技 2014年21期2014-12-16

  • 多元热流体热采稠油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研究
    热流体热采稠油乳状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研究王少华1, 孙永涛1, 王梦莹2, 刘海涛1, 金邵平2, 潘定成2, 林梅钦2(1.中海油服油田生产研究院稠油技术所,天津 300450; 2.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 102249)利用PVT装置模拟高温高压下热采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并通过RS600流变仪及光学显微镜,测定了渤海脱水原油与模拟水在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的黏度及微观特性,考察了影响热采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搅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年4期2014-07-31

  • 渤中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脱水试验研究
    用,使原油多以乳状液的形式被采出。由于原油中存在沥青质和胶质等极性物质,作为天然乳化剂,在油水界面形成牢固的界面膜使乳状液非常稳定。乳状液多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给原油的开采、集输和加工带来诸多问题[1]。不论从经济角度的便于石油输送、销售和加工,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的排放污水不影响工业生产的回收再利用,均需对原油进行破乳脱水和污水除油[2-4]。本文针对中海油渤中26-3-3油田的稠油样本,进行了稠油水乳状液稳定性评价方法及脱水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1 乳状液

    天然气与石油 2014年2期2014-07-16

  • 食品功能因子输送体系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纳米乳状液、微米乳状液、传统乳状液、固相脂质颗粒、多重乳状液、脂质体等[2]。本文基于最新的研究报道,着重介绍:纳米乳状液、传统乳状液、固相脂质颗粒、多层乳状液与凝胶颗粒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生物利用率。1 纳米乳状液与传统乳状液1.1 纳米乳状液、传统乳状液的结构与性质1.1.1 纳米乳状液、传统乳状液的粒径大小 乳状液通常包含油水两相,一相以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相中。因粒径大小不同,乳状液一般可分为纳米乳状液、微米乳状液和传统乳状液。纳米

    食品工业科技 2014年11期2014-03-25

  • 煤油/水体系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煤油/水体系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曹耿, 但小凤, 程昌敬, 陈晓(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以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和Tween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作为复配乳化剂, 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了含油率(v/v)为5%~50%的煤油/水乳状液. 以油水分层效率和乳状液液滴的粒度分布及其平均粒径(D4,3)作为乳状液的稳定性评价指标, 考察了HLB值、沉降时间、含油率、乳化剂含量、搅拌时间、搅拌转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15

  • 潜热输送相变乳状液的制备与性能
    ,主要分为相变乳状液和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两大类[1-2]。相变乳状液是相变材料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乳化分散于传热流体中形成的性能稳定的微/纳米乳状液体系,相变材料粒子的粒径在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范围内。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则是通过一层性能稳定的聚合物材料包覆相变材料形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微米级微胶囊粒子分散于传热流体中形成的悬浮液。与普通单相传热流体相比,由于相变材料微粒固-液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因此在其相变温度段,该类多相混合流体有很大的表观潜热,且由于相变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4年2期2014-02-15

  • 阴离子多糖对大豆蛋白乳状液乳析稳定性的影响*
    内有关大豆蛋白乳状液的研究侧重于各种原辅料的复配(如乳化剂、多糖和盐类复配等)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其他植物蛋白乳状液的研究也是如此。国外有关蛋白乳状液的研究侧重于稳定性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低蛋白(0.2% ~2%)高油脂(10% ~20%)为基本模型的乳状液,且未经过高温热处理。其中以乳蛋白(如酪蛋白和乳清蛋白[3-4])乳状液模型的研究最深入,有关植物蛋白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大豆蛋白乳状液模型(经过高温热处理)为基础,选取3种饮料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年1期2013-12-25

  • 紫苏乳状液酶解破乳工艺的研究
    紫苏乳状液酶解破乳工艺的研究【作者】张雅娜;李杨;江连洲;王妍;张妍;冯红霞;隋晓楠;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04期利用水酶法进行紫苏油脂的提取时会形成乳状液乳状液是由油脂、蛋白、磷脂以及碳水化合物共同组成的稳定的乳化体系,由于乳状液中富含油脂,因此如何对乳状液进行有效的破乳是提高水酶法油脂得率的关键。以水酶法提取紫苏油过程中所形成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酶解的方法对其破乳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以及加酶量对紫苏油脂回收率的影响,并

    大豆科技 2013年3期2013-08-15

  • 黄原胶对酪蛋白酸钠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胶对酪蛋白酸钠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刘丽娅,赵强忠,孔 静,赵谋明*(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研究了一定pH条件下,黄原胶浓度及剪切稀化效应对酪蛋白酸钠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黄原胶无法抑制酪蛋白的变性沉淀,乳液在制备之初,即产生严重絮凝。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黄原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诱发了乳状液的排斥絮凝;体系的pH显著影响了乳状液的稳定性,pH6条件下,较低的黄原胶浓度(0.2wt%)便可赋予乳状液良好的稳定性

    食品工业科技 2012年5期2012-11-15

  • 乳状液成分对O/W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150030)乳状液成分对O/W乳状液性质的影响王春玲,孟祥晨*(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30)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通过机械搅拌方法制备O/W乳状液。通过乳状液的离心稳定性、粘度和乳状液的显微结构,研究不同HLB值的复合乳化剂及含量、脱脂乳粉溶液的浓度以及油和水比例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最终确定较佳的乳状液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当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其HLB值为9.6、复合乳化剂含量为16%(w/w

    食品工业科技 2012年7期2012-11-02

  • 高含水乳状液静电聚结脱水研究
    003)高含水乳状液静电聚结脱水研究余秀娟1,彭松梓2,崔新安2,许志明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2.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河南洛阳 471003)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高含水时期的到来,原油静电聚结脱水出现了电弧及短路现象,造成静电聚结脱水电流增大,甚至造成变压器跳闸、烧损,致使常规电脱水器的稳定运行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改性Teflon绝缘材料,通过热缩工艺制备复合电极。使用制备的复合电极进行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2年3期2012-01-05

  • 温度、PH和盐对乳清蛋白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和盐对乳清蛋白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崔 健,郦金龙,王 盼,梅雪莹,殷丽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乳清蛋白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在食品工业中常作为乳化剂使用。以乳清浓缩蛋白(WPC)、乳清水解蛋白(WPH)和乳清分离蛋白(WPI)为乳化剂,经高压均质制备O/W型乳状液,以平均粒径和分层系数为稳定性指标,研究了温度、pH和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PI乳状液具有最小的平均粒径。各环境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表明,pH是影

    食品工业科技 2010年11期2010-11-10

  • 乳状液膜处理含铜废水试验
    刘 茉[捕要]乳状液膜分离技术是治理矿山含铜酸性废水的有效方法,对乳状液膜处理比、不同载体浓度对提取Cu2+的影响进行论述,并分析乳状液膜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试验结果。[关键词]乳状液膜结果分析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10003-01乳状液膜连续处理含铜废水实验,是乳状液膜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必要探索。该技术可以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废水的主要成分和实验

    新媒体研究 2009年3期20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