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开展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中职教育整体性转型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夯实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对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存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资源不丰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未来,需要通过重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丰富课程资源、完善评价体系提升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成效。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中职学校;中职数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32-05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职教育中,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据此确定中职数学的教学要求。基于此,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困境,并探讨如何突破这些困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逻辑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中职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学课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标准》提出中职学生应该掌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凸显了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是将“明德”与“精技”有效结合这一要求的重要体现。
(二)数学课程标准化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并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内容和方式。当前课程标准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据统计,在中职教育领域,我国颁布的教学标准已达230个,实现了9大门类全覆盖[1]。标准体系建设对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了标准化要求。《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中职学校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专业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要求中职数学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和评价方式上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从而实现课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因此,中职数学教育需要紧跟课程标准的步伐,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中职教育整体性转型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生产岗位所需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高移化、复合化倾向,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出生人口的迅速下降和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导致中职面临招生困境。在此背景下,中职教育将面临整体性转型,从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功能转向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功能,真正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为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培养合格生源,这必然要求中职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素养教育。中职教育整体性转型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引入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路径,推动数学课程从单一知识传授向能力与素养综合培养的方向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夯实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引领,可以有效提升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课程改革,可以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推理。其次,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解题方法,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课程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课程改革可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背离教育的本质追求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基础。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注。中职学校通过改革数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对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双重要求
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从课程性质看,《标准》将数学界定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功能定位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从课程任务上看,中职数学课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具备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等[2]。数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契合了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其基础性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课程目标: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提纲挈领式的阐释与表述,阐明课程将要解决的特定问题[3]。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其统领下,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预设培育目标。此外,还设置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些课程目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整个中职数学学习全过程。
(三)课程结构:体现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统一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新一轮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标准》基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将数学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拓展模块二,并规定相应的课时安排。基础模块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满足中职学校学生持续开展数学学习和发展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需求;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课程内容:有力支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中职数学课程内容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均围绕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并配有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提示,通过与专业的融合以及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五)学业质量: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表现相挂钩
学业质量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标准》将中职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维度与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挂钩,结合课程内容,实现对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评价。依据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生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全面系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六)课程实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活动
课程实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组织教学材料,采用必要教学方法推展课程目标的过程[4]。《标准》将数学课程实施的环节划分为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评价、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等,围绕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实施契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困境
(一)传统教学观念转变难
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障碍。传统教学观念将数学视为“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目标聚焦于公式记忆与解题技巧训练,忽视了数学思维与职业场景的关联。传统教学观念转变难主要由于:一是要转变根深蒂固的教学观,教师应走出舒适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二是一些教师由于年龄、经验等因素,产生了职业倦怠,再加上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缺乏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三是中职教师普遍面临课时量大和提高学生升学率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与其生源特点密切相关。中职生源主要包括普高落榜生、农村留守学生、城市务工子女等,教育背景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在基本的代数运算、几何推理和函数理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知识漏洞,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函数、几何等进阶知识;部分学生因长期学业挫败形成“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学习兴趣较低,数学思维固化、迁移能力弱。此外,职业场景任务复杂度高,基础薄弱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数控专业要求用三角函数计算刀具路径,但大多数学生连角度换算公式都未掌握。教师若侧重补足基础,则高阶素养目标(如数学建模)无法落实;若推进素养导向教学,薄弱学生可能完全“脱轨”。
(三)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然而,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的脱节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一是当前中职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仍然以传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职业应用性。如课程中过多强调代数、几何、函数等抽象概念的推导和证明,而与职业技能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案例较少。二是职业情境融入不足,使得数学课程难以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数学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剧了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的脱节问题。三是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契合,而实际教学中课程目标往往偏重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单一
中职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中职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板书+例题讲解”为主,学生则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许多教师倾向于采用题海战术,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但却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对职业情境的融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需求脱节。例如,在讲解统计与概率知识时,也很少涉及数据分析、市场预测等实际应用场景。四是部分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不能有效利用数学软件、虚拟仿真平台(如数控编程中的几何建模)等工具创造数学应用场景。
(五)课程资源不丰富
中职数学课程资源的匮乏是阻碍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瓶颈,尤其是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难以支撑职业情境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是数学抽象与职业情境割裂。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难以在教材中找到与机械制图相关的几何知识,难以理解“空间几何”与机械制图、“导数”与生产成本优化的内在联系。二是多数教材沿用普高数学知识框架,相应的教辅材料、案例库、数学软件等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匹配。三是缺乏企业真实数据集,学生仅能通过虚构例题练习,数学建模能力训练缺失,无法应对复杂现实问题。四是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差异较大,但针对特定专业的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较少,导致课程资源“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不同学校和地区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优质资源难以得到广泛传播和利用。
(六)评价体系不完善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当前中职数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上,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机械性解题能力。二是评价中很少涉及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在职业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三是当前中职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即过于关注学生在考试中的最终成绩,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过程等往往未能纳入评价体系。四是较少采用项目式评价、情境化任务评价、作品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五是评价结果简化为升学或就业的“敲门砖”,功利化严重,反馈改进功能弱化。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突破路径
(一)重构课程目标
重构课程目标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一是课程目标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培养,明确指向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能力培养。二是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设计课程目标,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三是在重构课程目标时,应注重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既要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数学课程与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四是要设置差异化的课程目标,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更高层次的目标;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置基础性目标。五是课程目标的重构还应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职业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优化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一要结合数学运算、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保留核心知识,删减非核心知识,强化应用知识。二要将学科逻辑与职业逻辑融合,以典型职业场景(如机械制图、金融核算、数据建模)为锚点,重构数学知识模块,形成“数学原理—工具方法—职业应用”三位一体的内容链。同时开发跨学科项目,实现数学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同步建构。三要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内容分层设计,基础层可以保留数学通识内容,增加职业案例解析(如物流配送路径优化中的函数模型);进阶层要按专业群设置特色模块,例如智能制造类可以增补“三维坐标系与数控编程”;拓展层可以开设“数学实验”“数学文化史”等选修课程,培养创新思维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性,通过设计真实情境化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折扣计算、交通路线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是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二是要注重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为每个小组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三是要减少题海战术,注重思维能力培养。通过开放性问题、数学建模、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四是要融入职业情境,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将数学知识与职业需求相结合,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五是要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六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一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数学专业的进修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数学素养。二是开展教学技能培训、课堂观摩与评课、教学设计大赛、小组教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三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线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的使用,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四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习或行业调研,了解数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五是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成长支持,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为课程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五)丰富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可以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工具。一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经验和行业企业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二是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如案例分析、项目任务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三是积极建设数学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四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场景,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和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五是编写不同难度和深度的教材、实践导向的教材、模块化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六是结合数学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数学竞赛、数学节等数学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目标,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报告、作品集展示、实践操作等,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三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四是增加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以检验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及时向学生提供评价反馈,指出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参 考 文 献
[1]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10-16.
[2]关于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等5门课程标准的公告[EB/OL].(2020-01-20)[2024-12-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7/202001/t20200120_416131.html.
[3]罗伟柱,邓星华.体育深度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应然进路[J].体育学刊,2020(2):90-95.
[4]郭家骏.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119.
Main Difficultie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in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ies
Zhu Zhisheng
Abstrac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core competencies such as log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the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is a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 foundations, dis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 contents and professional needs,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insufficient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curriculum objectives, optimize curriculum content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enhance teachers’quality, enrich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i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econdary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 Zhu Zhisheng, senior lecturer of Xuch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 (Xuchang 461000)
作者简介
朱智胜(1971- ),河南省许昌科技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改革(许昌,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