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

2025-02-19 00:00:00张和新 张媛媛 陈春霞 王欣荣
职业技术教育 2025年5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职业院校

摘 要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和创造与SECI理论中的知识创生的主体间关系以及知识创造螺旋过程具有一致性,因此基于SECI理论分析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适切性。基于SECI理论的知识创生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包括:构建专业教学共同体,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原始积累;创设知识转化四场域,推进知识四阶段螺旋式转化;实行分层管理,助力知识由个体向团队与组织层面螺旋式创生;立足教师成长阶段,促进知识的个性化积累。

关键词 SECI理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57-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开展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1]。自此,中央相关部门在后续制定的职业教育发展文件中都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要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方案》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强调了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凸显了“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教学“创新”的要求。2021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教师到行业企业深度实践,注重提升‘双师’素养”[3]。可见,“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包含专业教学实践和岗位实践,“双师型”教师实践性知识同样包含了专业教学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岗位实践知识(本体性知识)。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是教师知识构成的重要部分[4][5]。职业院校是应用知识密集的学习型组织,为了发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科学管理。

一、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概念

教师实践性知识,即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并指导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等特性。教师实践性知识还具有行动性、身体化、默会性的特征,必须被“做出来”[6]。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能够指导职业院校教师“知道如何行动”的知识,包括“为了会教,知道如何做”的企业实践活动方面的实践性知识以及“基于会做,知道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实践性知识[7],表现出信念、行为方式、技能、诀窍等形式以及实践性、个人性、情境性、缄默性等特点。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储存、共享、传递,达到应用、创新,提升知识管理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企业管理实践,最初以外显知识管理为基础,建构管理组织机构和战略[8]。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是职业院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教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和对知识载体——人的管理。

(二)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价值

一是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是岗位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融合,这种能力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有效的知识管理能促进知识主体内部不同类型知识的相互转化与创生。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包含能意识到但不易表达的隐性成分和无意识的隐性成分,这也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呈现缄默性特征的主要因素。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能够把知识的显性部分与隐性部分有效地转化,同时促进零散实践性知识的整合,进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二是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通过提供实践性知识共享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保障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共享、传递与创新,优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共同体内的知识分布,促进个人、团队、组织等不同层次知识创生,形成“知识螺旋”,最终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竞争力的核心在于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教师是职教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对其实践性知识有效管理就显得尤为关键。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本质上就是促进职业教育知识的应用创新,这也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之一。这种管理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知识的简单整合,更是要激发和推动职业院校组织知识的创新,实现“组织知识创造”。

二、SECI知识创生模型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启示

SECI知识创生模型是从互动论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过程,以社会互动行为为动力建构的知识创新模型[9]。从SECI知识创生模型角度审视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职业院校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生成与创新中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基于知识运用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点。

(一)关于SECI知识创生模型

SECI模型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针对本土企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而构建的结构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知识的创生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个体与情境、群体和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得以实现[10]。该模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或群体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如何在相互转化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SECI理论认为,知识创生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螺旋循环过程,见图1。该过程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断地互动,经由“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四种知识转化模式[11],每种知识转化模式所创造的内容不尽相同,社会化模式产生“共情知识”,外显化模式产生“概念性知识”,组合化模式产生“系统性知识”,内隐化模式产生“操作性知识”[12]。每种知识转化模式都是以相应的“场”作为情境,为特定阶段的知识转化过程服务,透过个人、团队、组织等不同层次逐渐扩散,形成了“知识螺旋”[13],以促进知识的生成、共享、累积与创新,其轨迹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

“原始场”是知识转化的起点,属于知识“社会化”阶段,产生“共情知识”。“社会化”阶段排除了个体之间的交流障碍,通过潜移默化的经验、技巧分享,使得隐性知识的传递与新知识的生成更加顺畅。“互动场”属于知识“外显化”阶段,产生“概念性知识”。“外显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表征,通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充分交流并对自身认知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分析,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积累。“系统场”是显性知识系统化场所,属于“组合化”阶段,产生“系统性知识”。“组合化”阶段,个体或群体建构系统知识体系,并在显性知识融合中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实践场”属于“内隐化”阶段,产生“操作性知识”。“内隐化”阶段,组织成员利用得到的知识反复实践与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内化显性知识,获得新的、更深刻的隐性知识,为进入下一个原始场做好准备。

(二)SECI理论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适切性分析

1.知识创生主体间关系的一致性

SECI理论认为,创生知识的实体包括个人、团队、组织,这些实体通过获取新知识对旧知识的边界进行超越,从而产生全新的认知。团队和组织的知识创生是有“组织”地放大个人创生的知识,并通过对话、讨论、分享经验、意会或实践共同体等形式将其在团组层面进行表征[14]。所以,SECI理论中的知识创造螺旋主要包括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基于个体的知识创造螺旋,然后在组织活动中形成组织知识创生螺旋。

就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载体来看,在个体层面,职业院校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交流、反思等方式,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和归纳,在不断地螺旋循环中形成自身的实践性知识;然后通过教学团队交流、协作、共享等方式,将这些个体知识整合为教师实践共同体知识,并不断推动教师实践共同体的知识创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新创造的知识在职业院校这一“组织”级层面实现“本体论维度”上的知识结晶固化[15]。可见,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与SECI理论中的知识创生的主体间关系方面是一致的。

2.知识创造螺旋过程的一致性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中存在大量隐性成分,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以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及知识创新,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SECI知识创生模型中,知识在完成一次“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的循环后,在量变和质变的基础上,开启下一次循环,形成螺旋式的知识转化与创造。职业院校教师活动也存在“原始场”“互动场”“系统场”“实践场”四个场域,同样可以应用SECI模型来描述知识转化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实践(岗位实践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能、感悟等隐性知识,通过反思、总结、交流等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再通过组合、整理、归纳等方式,将这些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显性知识,最后回到教学实践中,彰显教学智慧。从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角度来说,职业院校教师个人、教师团队、学校组织之间也存在知识从个人到组织之间的知识螺旋积累与传播。

综上所述,SECI理论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具有较好的适切性,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螺旋创新提供了理论框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院校教师在实践中的知识转化和创造过程,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提供有效指导。

三、SECI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途径与策略

(一)构建专业教学共同体,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原始积累

1.构建专业教学共同体

一是达成共同愿景。专业教学共同体成员来自不同岗位,有教学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学生等,每个成员具有不同的知识技能背景,他们要具有实践性知识传递的意愿和能力,为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这一共同目标而协同工作。二是建立沟通共享机制。制定协调沟通制度,形成协同合作契约,根据不同任务以分布式领导的方式定期沟通,共享资源,在追求高质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进行实践性知识积累与传递。三是明确主体权责。教学行政人员代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筹共同体运行中的各类关系;专业教师主导教学实践,主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共享、传递与创生;行业、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知识共享,并指导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教育专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学生在与指导教师的互动中积累实践性知识。专业教学共同体的建立,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来讲,为专业教学共同体成员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创生赋予合法身份。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创生过程进行管理,需要行业专家、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等成员在“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不同阶段进行介入,保障职业院校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原始积累。

2.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原始积累

作为专业教学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职业院校教师,在进入“四场域”进行知识创生之前,需要有丰富的原始实践性知识积累,此时的知识积累质量越高,进入“四阶段”后的知识创生水平就越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岗位实践,二是专业教学实践。第一,通过企业岗位实践获取本体性实践知识。在企业岗位实践中,职业院校教师积累本体性实践知识,即岗位工作实践过程的知识,是在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中所获得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及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些本体性实践知识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也能够提升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第二,通过专业教学实践积累条件性实践知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院校教师积累条件性实践知识,即专业教学实践过程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问题解决等。通过不断的专业教学实践,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持续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二)创设知识转化四场域,推进知识四阶段螺旋式转化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原始场”“互动场”“系统场”“实践场”的“四场域”建设能够为显性、隐性实践性知识的转化提供条件。

1.创设知识转化四场域

“原始场”侧重创建专业教学实践工作情境,需要相应的专业教学实践操作场所、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模拟工作场景等,以及相关的工具、设备和材料;“互动场”侧重创设促进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和合作的交流情境,需要专门的交流区域、空间、方式等,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满足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和交流的需求,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系统场”侧重创建教师将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情境,需要知识管理工具、平台和技术支持,帮助教师将实践性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教师实践知识库、教师经验分享平台等,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实践性知识的机会,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等参与平台建设,提高实践性知识系统化创生的质量;“实践场”侧重创建实践性知识应用于实际专业教学中的情境,需要比“原始场”更高要求的实践教学设备和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以便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场域还是关系的集合[16]。创设知识转化“四场域”还需要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共同体内部的关系场。如果说前期的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是为了职业院校教师原始本体性实践知识积累,那么职业院校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则是为实践性知识共享、创生达成“共同意愿”。

2.推进隐性与显性成分的螺旋式阶段转化

(1)“社会化”阶段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与传递

在知识转化的“社会化”阶段,职业院校教师之间通过潜移默化的经验分享,促进实践性知识隐性成分的传递,产生“共情知识”。在此阶段,注重场景思维的运用,将专业教学实践场景与认知元素紧密结合起来。认知元素包括认知主体、认知背景、认知环境、认知时间、认知工具等多个方面。专业教学实践场景可以通过这些认知元素的联系,营造一个沉浸式的教学实践氛围。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突出表现为身体经验和直觉,因而“社会化”阶段重点是促进教师之间潜移默化的“具身”影响。由于实践性知识中的隐性成分具有情境性、经验性和默会性等特点,因而其传递方式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学徒式、案例式等方式进行。

(2)“外显化”阶段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与概念化

“外显化”阶段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师个人知识的系统化,更能促进教学实践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外显化”阶段,是“由内而外”的知识表征过程。实践性知识中的隐性成分可分为无意识的隐性成分和有意识但不易直接表达的隐性成分。这些成分往往不易被直接察觉或表达,但它们是构成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的隐性成分源于教师的直觉、习惯或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有意识但不易直接表达的隐性成分则涉及对特定教学实践的深刻理解。“外显化”阶段知识转化的任务是把教师实践性知识中的隐性成分进行显性表征。教师通过提取教学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特征,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概念化,形成更具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这些经过抽象和概念化总结的知识可以通过符号、模型、隐喻、类比、叙事等手段进行显性呈现,使其他教师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职业院校教师获得的实践经验知识经过表征与概念化,复杂的、零散的经验知识会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他人理解、分享、交流和传递。

(3)“组合化”阶段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合与创生

“组合化”阶段的任务是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化与创生过程。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将在专业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能等零散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实践性知识的系统整理,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教育信念、教学特点,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其次,职业院校教师群体通过交流、研讨、观摩、体验等学习活动,对不同情境的实践性知识进行分类,对已有结论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新的认知,最终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体系。再次,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合与创生过程中,需要职业院校教师个体和群体具备较高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分类归纳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以及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

(4)“内隐化”阶段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评估与应用

“内隐化”阶段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即重新构建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实践”的过程,主要任务是产生新的“操作性知识”。“知识实践”是获取真知、深化理解和提升能力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将其付诸专业实践,让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力量。通过“知识实践”,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实践性知识创生。“实践场”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估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场所。这种评估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在“实践场”中发挥作用,职业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实地考察、岗位实践等方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内隐化”阶段的“实践场”平台,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行分层管理,助力知识由个体向团队与组织层面螺旋式创生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创生是基于个体知识而构建组织知识,再到组织间知识的传递,形成知识创生螺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首先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个体知识创生,然后构建教师群体(共同体)实践性知识,再到构建学校组织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进行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层管理,是由个体向团队、组织层面螺旋式知识的增值过程。

1.职业院校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实践性知识的直接载体及知识管理主体之一,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建立实践性知识系统架构,以便科学利用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在“社会化”阶段之前,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岗位实践、专业教学实践积累个人原始实践经验;在“社会化”阶段之后,职业院校教师将自身实践经验与他人共享,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利用。在“外显化”“组合化”阶段,职业院校教师通过知识的表征,不断创新知识体系,推动知识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内隐化”阶段,职业院校教师积累更高层次的实践性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专业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职业院校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职业院校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管理需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共同体,培育知识共享文化。首先,引导共同体成员树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即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有一致的认识。其次,营造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个成员的价值和贡献,信任每个成员的能力。再次,培养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共同体成员可以自由地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不同的观点采用包容的态度,以促进知识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最后,建立合作与分享的机制,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促进实践性知识的传递和创生,最终提高全体成员的专业水平。对职业院校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管理,相较于职业院校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管理,不论是“量”还是“质”,效率都会更高,可以促进隐性知识批量显性化,并提高利用效率。学校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整理、分析、评估等方式,将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便于共享和利用。

3.职业院校实践性知识管理

从本体论维度来看,知识螺旋描述的是知识从个体到团队(群体)、组织,再到组织间传递和转化的过程。个体知识是团体(群体)、组织知识的基础,职业院校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知识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教学心得和科研成果。通过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个体知识可以逐渐转化为组织知识,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职业院校需要与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组织间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基于SECI理论,职业院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是“自中向上而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共同体作为管理主体的“中层”,其内部具有分布式领导力的专业带头人起到引领作用,负责向学校组织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学校组织进而统筹协调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管理。

(四)立足教师成长阶段,促进知识的个性化积累

由于职业院校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载体,因而对实践性知识的管理必然涉及对“人”的管理。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性化积累。

1.新手型教师阶段

新手型教师的管理重点是“社会化”阶段之前的岗位实践经验、专业教学实践经验的原始积累以及“社会化”阶段的经验学习。新手型教师应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应积极参加企业岗位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相结合;教学共同体应认真评估新手教师的现实水平与发展潜力,为每位新手教师量身定制发展计划,为新手教师提供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家型教师共同学习实践性知识的机会;学校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注重岗位实践基地对教师水平提升的质量,为新手教师提供岗位实践、实践教学的机会,并组织专家对其开展“学徒”式结对指导。

2.成熟型教师阶段

对成熟型职业院校教师的管理,重点是知识转化的“外显化”“组合化”阶段的管理。职业院校应引导成熟型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更新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成熟型教师应对实践性知识进行元认知审查,包括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技能、策略等。通过对实践性知识的元认知,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实践性知识被识别后,教师需要将其进行整理、组织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和分享。成熟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将实践性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性知识。在组织好实践性知识后,成熟型教师应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性知识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共同体应继续促进成熟型教师的进步,重点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成熟型教师,促使其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学校应实施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打通教师成长通道。

3.专家型教师阶段

对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组合化” “内隐化”阶段的实践性知识管理。对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重点是实践性知识创生。专家型教师通过对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任务进行创造性地解决,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构建更加深刻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这种实践性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高度内隐化、系统化的知识,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为了有效管理这种高度内隐化的实践性知识,专家型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第一,自我反思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要深入思考实践背后的逻辑。通过反思,专家型教师能够识别出哪些教学策略有效,哪些需要改进,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二,创新能力。专家型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积极寻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还要关注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的发展,从而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共同体应不断吸收专家加入,优化团队结构,助力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创生;学校应做好教学共同体的引领,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保障教学共同体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越来越得到重视。这类知识不仅关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更是职业院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SECI理论的知识创生理论,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共享、传递、应用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尹克寒.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双师型”教师政策的审视与启示——以1995—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3):48-57.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4-03-27].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8-17)[2024-03-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108/t20210817_551814.html?eqid=8bdb3df90011122d000000026437e2ceamp;eqid=81249a01000a37f2000000036460f5a2.

[4]王彩霞,李瑶,任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共性和差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1):80-87.

[5]王彩霞,马利红.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73-78.

[6]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7]刘丽,闫广芬.跨界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6):158-165.

[8]孙君辉,吴雪萍.知识管理视角下“双高”学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9-24.

[9][10]徐静,吴晓红.SECI模型下数学教师数学观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21):51-54.

[11][12][13][14][15]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16]陈玲,刘静,杨重阳,等.场域视角下的“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变——以北京市“开放辅导”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3):56-62.

Strategies for Pract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I Theory

Zhang Hexin, Zhang Yuanyuan, Chen Chunxia, Wang Xinrong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ir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Give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management and cre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and the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s and spiral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the SECI theory, it is appropriate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the SECI theor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 of the SECI theory, the strategies for pract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nclude: constructing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initial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establishing four fields for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o facilitate the spiral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four stages; implementing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o support the spiral creation of knowledge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to the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and focusing on the growth stages of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personalized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Key words" SECI theory;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practical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uthor" Zhang Hexin, professor of Yanche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Zhang Yuanyuan, lecturer of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 Chunxia,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 Wang Xinrong, Yanche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作者简介

张和新(1977- ),男,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盐城,224005);张媛媛(1980- ),女,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陈春霞,江苏理工学院;王欣荣,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 五”规划委托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中能力形成研究”(ZJCX/2022/01),主持人:肖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主持人:张和新、王欣荣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5:51:18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09:51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42:37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6:08:12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